清華博士不顧父母下跪哀求,放棄高薪選擇出家,他后悔了嗎?

生命的時間表里,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
2008年,一位清華博士宣布削發(fā)為僧。消息傳出后,震驚了無數(shù)網(wǎng)友。
清華大學是無數(shù)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殿堂,從清華畢業(yè),就意味著前途無量。
而他卻選擇放棄清華博士生的頭銜,出家為僧,究竟是為什么呢?
1
這位清華才子名叫張清光,1980年出生于河南商丘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家里條件不好,主要的收入都是來自莊稼地,農(nóng)閑時,父親就會出去打零工補貼家用。
家里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作為家里的老大,張清光從小就懂事,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和干農(nóng)活。所以,他深知生活的艱辛,他更知道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張清光自打走進校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努力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平時遇到什么難題,他也能做到冷靜思考,并很快就能解出來。
村里的人都說,他天生就是塊讀書的料。
確實,對于張清光來說,讀書并不是什么難事,上課只要認真聽老師講課,理解透知識點好,然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就能很輕松地完成任務,并考出高分。
從小學到大學,張清光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1998年,張清光順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成為人人羨慕的對象。

張清光的父親也樂開了花,腰桿也挺直了許多,連稱:“世代保佑,家中有福。”
寒窗苦讀十年,父母含辛茹苦地供了十年,張清光終于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拐點,張清光并沒有驕傲,他也很珍惜來之不易的機遇,不驕不躁,繼續(xù)埋頭苦讀。
那些年,無論張清光的父母走到哪里,都會有人夸贊起他們的孩子,并羨慕地說:“等你們家孩子畢業(yè)了,找個好工作,你們二老的苦日子就到頭了,到時候可以享清福了。
他們聽到這些話,心里美滋滋的,那張布滿皺紋的臉也盛滿了快樂,腰桿也挺了起來。
張清光確實很爭氣,盡管身邊高手如云,競爭激烈,但他依然保持著自己學霸的人設,成績優(yōu)秀,并成功保送了清華大學的博士。
2007年,張清光博士畢業(yè)。
畢業(yè)后,憑借著優(yōu)秀的成績,張清光很順利地進入到一家知名公司從事科研工作,待遇十分優(yōu)厚,隨之而來的則是高強度的工作。
工作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這讓張清光感到莫名的空虛和苦悶,他開始重新思考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2
張清光說,讀書20多年來,理想一直在變,從科學家到企業(yè)家,從企業(yè)家到政治家,不一而足。
在學校,老師教會了勾股定理,電學力學,文言文現(xiàn)代文,但卻沒有人教過人到底該何去何從,而這一直是張清光內(nèi)心的困惑。
工作后機械的工作、辦公室的爾虞我詐、項目合作之間的各種應酬、世俗的虛榮都讓他備受折磨。
此后,張清光感覺精神上十分空虛,內(nèi)心也越來越痛苦,甚至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chǎn)生了厭惡和恐懼。
“對世間生活的觀察,讓我非常失望?!苯Y(jié)婚生子,工作,即使是搞科研,也多半不能避免跑項目、應酬種種,“如果你要承擔的話,這就是無底洞,無底洞?。 ?/p>

直到張清光接觸到佛學,一切都豁然開朗,他終于找到了對人生系統(tǒng)而讓人信服的解釋。深入其中便無法自拔。
他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有了答案,人努力幾十年,究竟是為了什么?
答案其實很簡單,無外乎功名利祿,說白了就是“掙錢”;但在張清光看來,“掙錢”是無聊的事,與其被功名世俗所累,倒不如出家為僧,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于是,張清光決定辭職,到龍泉寺削發(fā)為僧!
做出這個決定后,張清光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他們自己的決定。
父母本以為他是壓力太大,一時說傻話,就想讓他回老家休息一段日子,父母安慰了幾句話后,張清光掛斷了電話。
隨后,他將自己一年賺來的錢都寄回了老家,他知道這些遠遠不夠報答父母的恩情,可他還是決定出家當和尚。
剃度前3個月,2007年的11月,父母不遠萬里到北京找到他苦苦哀求,希望他能慎重考慮,放棄削發(fā)為僧的,但是張清光不為所動。
父母為了讓他回頭,不惜拉下老臉,跪下求他。
張清光對父母說了一番話:“盲從就是對人生不負責任,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腦如玉。人活著,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云亦云。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負責?!?br>父母理解不了他的想法,無奈之下,只能離開。
張清光的女朋友,為了勸服他從佛學中抽身出來,也特意去學佛,但依然挽回。最后只能分手。

剃度前1個月,父母再次過來阻攔,但張清光心意已決,父母在寺廟耗了3天,雙方都不愿退步,父母再次失望離開。
2008年1月10日,張清光正式剃度出家,從此“愛纏永絕,福慧日增”。
從此,世間少了一個清華天才張清光,多了一個不顧父母苦苦哀求出家當和尚的“博士僧”賢清法師。

但優(yōu)秀的人,到哪都會閃閃發(fā)光。
3
張清光出家后,父母一度不愿提起這個兒子,當別人問起,孩子博士畢業(yè)了,現(xiàn)在在哪里高就啊?
剛開始他們不好意思回答,就低頭躲過去。后來實在躲不過去了,他們只能撒謊:孩子在北京一個慈善基金會做事,義務的。
2009年,張清光正式受戒,取名賢清法師。
每天除了打坐、念經(jīng),張清光空閑時就去種菜、讀書。不僅如此,他還參與到了寺廟管理中去,利用自己的知識,來合理地管理寺廟。
在他的管理下,寺廟的名氣有了不小的提升,香火也越來越旺。

張清光還經(jīng)常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科學技術(shù)來宣傳佛法,這也改變了講經(jīng)念佛這樣枯燥的宣傳佛法的形式。
自從出家為僧后,張清光每天早上四點就要起床,但他依然樂在其中,每天都很開心。

父母也慢慢地放下了勸他還俗的想法,主動來到寺院看望他,父親和僧團一起打水,做工,很快就和寺院里的義工和法師們熟悉起來,并體會到了佛學的魅力。
張清光的父母最終釋懷了,農(nóng)閑的時候來到龍泉寺小住,有孩子的陪伴,是對他們最好的慰藉。

張清光現(xiàn)在也成為了主持,除了日常的生活外,他開始利用新媒體傳播佛法和國學,勸人向善,為人解惑。
因為外語功底好,他還擔任了北京龍泉寺國際弘法事務執(zhí)行長,承擔著向世界各地弘揚佛法和學術(shù)交流的重任。
龍泉寺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強,香火日漸旺盛,慕名而來的信眾、游客絡繹不絕。
如今,龍泉寺也成了有名的網(wǎng)紅寺廟,以高學歷、高科技、高素質(zhì)聞名天下。

在這所寺廟里,光是博士生就有5名,碩士、本科生比比皆是。
他們雖然出家了,但是并沒有浪費自己的知識,除了鉆研佛法,他們還自己制作動畫在網(wǎng)上直播講法,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法。

但是,當張清光以及其他僧人的事跡被報道出去后,依然不被理解,批評者認為,他非常自私,上對不起國家的培養(yǎng),下有愧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逃避了他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但張清光問心無愧,如今的他依然是在努力弘揚佛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更多人走出心靈困境,這又何嘗不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呢?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可以定義別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盡自己所能,實現(xiàn)心中的價值,雖不被理解,但卻同樣值得敬佩。文/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