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妙用,隔下逐瘀湯之變
轉(zhuǎn)自:明燈醫(yī)學(xué)網(wǎng);傳統(tǒng)醫(yī)學(xué)實踐人
隔下逐瘀湯之妙用
胃脘刺痛無時(醫(yī)院檢查前表性胃炎,現(xiàn)在根據(jù)發(fā)展考慮是糜爛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綜合征),刺痛拒按,按則不見其痛,遇冷則重,飲食如常,乃淤血也,以清朝淤血癥名醫(yī)王清任的處方《隔下逐瘀湯》加減治療。另外,病人時常犯口腔潰瘍,乃淤血積食內(nèi)阻產(chǎn)生內(nèi)熱也,一并治之。
明燈醫(yī)學(xué)院處方:
靈脂20g(炒)現(xiàn)在藥房有備當(dāng)歸30g川芎20g桃仁30g(研泥)調(diào)劑應(yīng)該給研的,越碎越好丹皮20g赤芍20g烏藥20g元胡10g甘草30g香附20g紅花30g
枳殼20g厚樸20g山楂30g(炒焦)現(xiàn)在藥房有備
大黃30g(酒炒)/每劑量,如先買五劑,既為 150g。
如下法炮制:這個需要自己炮制了:將大黃放于干凈鐵鍋中,加熱,令藥微熱,然后將一兩好白酒,灑到鍋里(注意失火噢),藥都著火了,然后再加好黃酒三兩,這時候帶火炒,可以將鍋暫時離開灶具。待鍋中火滅了,再放到鍋中炒。炒到微干,分于每服藥中。夏天并注意發(fā)霉。
焦米飯:用小黃米或大黃米做的黏米飯一碗(或老粽子,有人給小孩子過生日,包粽子掛于門頭者最妙;有人五月節(jié)包粽子,吃不完掛于通風(fēng)處者亦好,總之需要依后邊方法炮制方好用),鐵鍋中炒到黑焦糊,研為細末,包煎(及時將藥放到紗布包內(nèi),不包煎就會糊鍋的)。此藥炒焦后,約有半碗,也就不很黏了。
以上藥,于一處為一劑;每日一劑,水煎服。三煎兌一處,分三次溫服。十劑一個療程,基本效果明顯;一般兩個療程痊愈,最多三個療程。
藥的劑量大,吃半個療程后,看病人若現(xiàn),氣虛體弱的(氣短無力,若是服藥前就現(xiàn)此兆,亦不可加,那是邪氣太盛的緣故,有的人服用此藥后,反而有力氣了),可以考慮加黨參30g為妙。
最近效驗:
上藥五劑,效如蜉鼓。這個病人以前所求治的中醫(yī)大夫都按照陰虛、陽虛、胃寒等治療,毫無效果。用涼藥則病人虛損精神,疼痛加重;用溫補熱藥則療效不明,痛感不減,仍有持續(xù)疼痛跡象。處以上邊藥方,五劑完,疼痛止。
此例遠在黑龍江,并未把脈,只以癥狀推斷之而處以方藥,立見效果,可見中藥神奇之一斑。
而且此病人在服第一劑藥時,仍然出現(xiàn)了不適應(yīng)(涼藥,其中大黃本是苦寒急下之烈藥)的情況,其女兒反應(yīng),病人有虛的癥狀,頭略暈。當(dāng)時囑咐仍照方服藥(并告知不要跟病人說用了寒涼藥,免得其有神經(jīng)性反應(yīng)),而且時時給與小米粥補益,療效明顯,并沒有出現(xiàn)任何危險??磥硭幹疁兀品闇?。用藥而不知炮制之法,誠愚昧也。
此例犯胃病同時,并發(fā)嚴重的口腔潰瘍,開始給與制菌霉素口含,略見好轉(zhuǎn),令其買同仁堂“口腔潰瘍散”,其處無售,并處以下方,給預(yù)治療。
口含藥:青黛3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黃芩10克,鹿角霜10克,丹皮10克,煅龍骨10克,煅牡蠣10克,煅石膏10克,蒲黃10克,乳香5克,沒藥5克,冰片3克,炒雞蛋殼10個,制菌霉素片20片。
上藥共一處細研,去渣,成細粉末,裝于廣口瓶中,不令跑味。每次用棉簽蘸藥,含于口中。專治大人小兒,口瘡,潰瘍,日久不愈者。
五日而痛消病減,精神漸佳;然口舌生瘡,而邊垂?fàn)€,尿急尿痛;略修其方,并皆治之。
處方:
當(dāng)歸30g ;川芎20g ;丹皮20g ;赤芍20g;烏藥20g;元胡10g
甘草30g ;香附20g ;紅花30g ;枳殼20g;白術(shù)20g;桂枝20g
茯苓20g;生地30g;小薊30g;金錢草30g;車前草30g;王不留行20g;生姜七片
大棗七枚,破開;靈脂20g(炒)現(xiàn)在藥房有備;桃仁30g(研泥)調(diào)劑應(yīng)該給研的,越碎越好;
東阿阿膠搗碎30g(每劑量,要是五劑應(yīng)該同時炮制150g)用黃米炒成珠花制法:先將阿膠事先搗成粗粉,如高粱米粒大?。粚㈠仧郎?zé)?,把黃米放入鍋中,炒三五下,微火不能太大火;而后將阿膠粉放入鍋中,慢火,緊炒緊攪拌,幾分鐘,米和阿膠自然成藥珠,猶如爆米花模樣。
生大黃,用黃酒蒸熟,炒干20g(每劑量,要是五劑應(yīng)該同時炮制100g。炮制方法:將藥100克,加黃酒一斤,白酒三兩,放置小盆中,上屜隔水蒸熟;取出濾去酒,放到鍋中炒,炒干為止)。
病人胃痛即止,不欲主治胃痛爾,而欲通治全身淤血之癥狀。
背心發(fā)冷(寒瘀之甚也,必須用大黃經(jīng)過制服而用,若用其他去瘀之血藥,不但不能行血去瘀,反而導(dǎo)致更傷好血,顧此失彼也;大黃酒制,去瘀力專而緩急下之暴,前方用三十克炒制大黃,不但沒有腹瀉之兆,反而令其病者久久便秘之癥得以緩解,此用藥之秘者也,不可不知。
病人背心冷,乃氣血虛弱真陽不足,而以前醫(yī)家盡用扶陽補氣添精之藥而不效者,實乃不知淤血必要去瘀而生新,急需驅(qū)邪而扶正矣,此處瘀在于先,邪藏于內(nèi),且要先去邪而后方可扶正,不可一味熱補,愈補愈瘀也。故和以桂枝,亦血脈藥也,有和血通陽,行血引導(dǎo)之效,陰陽寒溫并用,取效可也!
手足干熱枯澀,此乃血郁日久,氣血不通,血脈難以濡養(yǎng)諸經(jīng),所以發(fā)病,血本屬陰,故手足心熱;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手少陰心等經(jīng)絡(luò)所行之處也。
虛汗,厥陰虛損則體表發(fā)熱,少陰虛損則盜汗短氣,太陰虛損則神疲乏言。
舌干苦,口苦和舌苦不同,口苦乃一時,胃熱熏蒸也;舌苦日久,乃少陰有君火作苦,實是真火不離本經(jīng),木火相刑,火炎土燥者也。
尿急尿頻尿痛,以前檢查有膀胱炎,心與小腸相互為表里,心經(jīng)有熱,下行則尿急尿痛,乃小腸有邪熱也,實出一經(jīng),治病與看命乃是一理,一通百通也。此處用藥,有人或直接用黃連黃柏等,而我獨不用,只用大黃一味,酒制其燥,米緩其急,用以活血化淤,滌蕩塵垢,下其邪火,清其舊積,一味可也;若用黃連、黃柏,恐增其苦寒之燥,更增其便秘血虛之癥,經(jīng)言:苦寒傷陰也,因為苦寒可以助火。
此與命學(xué)中土之枯燥與否同理,現(xiàn)在人見到丑土說其寒濕,觀其未土說其燥熱,言辰能藏水,戌能脆金,實是不同易理之愚氓,其愚誠可見也,不知萬物之性情,何言說命?就如胃疼嚴重的人,一般八字都會有寅、卯、辰、未、戌、丑、戊、己梟等,其實中醫(yī)理論始終都是借鑒于陰陽五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