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華麗外觀背后,一段有趣的藥用歷史

編者按
人類早早地與銀這一金屬元素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史前文明手工制造的粗糙銀器,到封建社會將銀幣作為交換媒介,再到今天“納米銀”被用作對抗新冠病毒潛在的新材料……你知道嗎?無論中西方文明,銀都曾經被當做藥物來使用,在這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表現(xiàn)出了極大地緣分。現(xiàn)在,由我?guī)哌M銀元素不為人知的藥用歷史……

我們在中學化學課堂學過,銀單質熔點低,延展性好,性質穩(wěn)定,在一般條件下難以被氧化。以上銀的良好特性,使得銀早早地被人類開發(fā)利用,成為古代貴金屬貨幣與裝飾品的重要材料之一。據考證,銀的應用歷史最早可追溯到4000余年前。1976年,甘肅玉門火燒溝墓地出土的金銀鼻飲,經同位素斷代至公元前1600-前1400年的夏代;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記載了古希臘人將銀制成銀碗用于盛裝飲用水;有資料記載古羅馬人利用銀制容器保鮮葡萄酒。歷史早期人們將銀器廣泛應用于生活的經驗性知識,為銀隨后的藥用奠定了基礎。

外國文明銀的藥用史
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含銀藥物應用歷史大致可分為兩段:以經驗科學為主的中上古時期、由經驗科學到實驗科學過渡的近古時期??偟膩碚f,古代外國已經將銀及其化合物廣泛地應用于抑制微生物等方面,這極大程度地提高了他們對抗感染的能力。
中上古時期
中上古時期史料記載,古代腓尼基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古埃及人使用銀器保存食物與飲用水,這可能是銀抗菌效果最早應用于生活的記錄。馬其頓人已知使用銀板來治療皮膚潰爛、促進傷口愈合,這應是將銀制品用作醫(yī)療器械的首次記載。公元前69年,一本出版于羅馬的藥典提及了硝酸銀,硝酸銀可能在此時已作藥用。硝酸銀明確用作藥劑的記錄可追溯到公元703-705年,隨后含銀物質被藥用以“凈化血液”、治療心跳過速與呼吸急促。
綜合來看,該段時期外國文明對銀的藥用價值認識多從生活與生產實踐中得來,且應用的物質多為銀單質與銀的簡單化合物。盡管如此,這些歷史記載仍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近古時期
公元1520年,Paracelsus明確記載了含銀藥物可用于內服,且硝酸銀可用于治療外傷,這一用途在今天仍被廣泛應用。美國早期的殖民者在沒有充足微生物學知識的前提下,已知在水中置入銀幣以保證飲用水資源能夠安全地遠距離運輸。18世紀早期,醫(yī)生已經開始使用銀線來縫合外傷。除此之外,銀箔也被應用于戰(zhàn)場上的應急救護,用于防止傷口感染。

中華文明銀的藥用史
針灸
中國將銀用于針灸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先秦至西漢時期的中醫(yī)典籍《黃帝內經》。西漢劉勝墓曾出土五根針灸用銀針,《三國志》中也有關于“華佗使用銀針進行針灸”的記錄。在早期針灸主要使用的是骨針和青銅針,隨后,銀針出現(xiàn)。雖然銀針冶煉工藝要求更高,但也因此相對純凈、雜質更少,并且在體內的相容性更好,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應用。近代針灸學家黃石屏認為,銀針有三大好處:首先,金屬銀針無毒;其次,銀針質軟,利于減少患者痛苦;第三,銀針韌性優(yōu)良,不易折斷,利于重復使用。
內服
《中藥大辭典》等中醫(yī)藥辭書對相關內容已有較全面的收錄。唐代《藥性論》記載,“(銀)主定志,去驚癇、小兒癲疾狂走之病”;五代《海藥本草》記載,“(銀)主堅筋骨,鎮(zhèn)心明目,風熱癲疾”;明代藥學著作《本草蒙筌》記載,“(銀)除譫語恍惚不睡,止狂熱驚悸發(fā)癇,定志養(yǎng)神,鎮(zhèn)心明目,安五臟,辟諸邪”?!侗静菰傩隆酚涊d,“(銀)疏肝氣,定心志,滋腎水,行經絡,利關節(jié),破積消疽,治小兒驚癇、痘瘡諸毒”。
法醫(yī)
我國歷史上有輝煌的法醫(yī)學成就。古代中醫(yī)學通過總結經驗,認為銀針可用于鑒定食物中的有毒物質,該方法在宋代《洗冤集錄》等法醫(yī)檢驗學典籍中有詳細表述,并被作為法醫(yī)學檢驗方法推廣,用以鑒定毒殺?!般y針探毒”可以被視為銀用于病理檢驗的早期實踐,此應用較大程度地取決于古代較不發(fā)達的冶煉技術。使用重金屬礦物制成的無機毒物中,硫化物的含量較高。硫化物與銀在氧氣存在的環(huán)境下,迅速地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銀,可特征性地使銀針變黑,以便于檢驗毒物。

一點點思考
綜合來看,含銀藥物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有廣泛的應用。古代的中西方典籍中,均有較多含銀物質藥用的記載。中醫(yī)歷代文獻資料中銀 “止狂熱驚悸”的描述,與西方文獻所載“銀用于治療心跳過速、呼吸急促”有較高的相似性。
以上的相似究竟是不是巧合?能不能說明中西方的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早就有所關聯(lián)呢?中西方文明是不是早就有水乳交融的歷史?這些問題使我們浮想聯(lián)翩……
《本草蒙筌》記錄了銀“辟諸邪”的表述。周東浩在研究《黃帝內經》時認為,古人所指“邪氣”是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是不是中醫(yī)同樣早早地發(fā)現(xiàn)了銀的抗菌活性?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這一表述能夠得到科學驗證,則能證明我國最晚在明代便發(fā)現(xiàn)了銀的抗菌效果,這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中醫(yī)藥理論的科學性,樹立文化自信,在精神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附記
本文編譯自學術論文:
[1]孫睿康, 魏文秀, 展鵬, 劉新泳. 含銀藥物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應用概述[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 2021(02): 182–183.
本文作者同樣是論文作者之一。欲獲取本文相關內容的參考來源,歡迎下載閱讀論文原文。同時,歡迎相關專業(yè)的研究者們引用上述論文。傳統(tǒng)醫(yī)學是遠未得到有效開發(fā)的寶庫,讓我們繼往開來,為包括中醫(yī)藥在內的傳統(tǒng)醫(yī)學發(fā)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