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不變的記憶是兒時的魚糕

我們荊州老家有一道名菜,是當?shù)氐捏巯?,黑白喜事,絕對少不了它的身影。據(jù)史料記載,這道菜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楚文化的發(fā)源地,荊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荊州和宜昌地區(qū)。
曾幾何時,在九十年代物資還相對匱乏的農(nóng)村,村里擺流水席,一道菜大人長輩都是舍不得吃的,這道菜就是魚糕,也叫花糕。所以老家吃流水席,也叫去吃花糕。開席后小孩一般都會搶著和自己的父母長輩一起坐,一桌八到十人,按人頭算一人三塊花糕,不能多吃,這就是最早的淺規(guī)則吧,大人們都會自覺的把屬于自己的三塊或者六塊(小孩的)夾到蓋了扣肉的碗里,帶回家,給沒能參加筵席的家人享用。
那個時候,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愛吃的菜是粉蒸魚,粉蒸排骨、爆炒牛肉、炒肉絲、炒青豆之類,哪里知道花糕的好,小孩一般都不吃肥肉,嫌膩,最多能吃半塊,所以都會選擇不吃,讓給同桌的其大人帶走,換來的是無言的感激?,F(xiàn)在想想真是年少不知魚糕好,長大方知魚糕貴呀。
從筵席上帶回家的魚糕,一般會用一個蜂窩煤爐子燉上火鍋,主角魚糕放進鍋里和白菜一起燉,燉過的魚糕,油膩被白菜吸收走,那時才真正了成孩子們的美味,就連白菜和火鍋湯也因為魚糕的加入,而頓時美味而飄香四溢起來。這種火鍋燉魚糕,應(yīng)該是兒時美味佳肴的頂峰了,中午美美吃上一頓,感覺渾身充滿力量,沖上了人生巔峰,上學的路上感覺自己跑步都可以起飛了。
慢慢的進入2000 年后,農(nóng)村的經(jīng)濟條件開始好轉(zhuǎn),我們荊州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在過年的時候做魚糕,但是會這個手藝的人不多,一般一個隊里面會有幾個會這個手藝。我記得當年,每次過年做魚糕,我父親都會按照隔壁家伯伯開出的采購單,去菜市場購買相應(yīng)比例的草魚,草魚一般要選5斤以上的,肥肉就用自家的年豬。
做法大約是把魚頭和魚骨剔除,把魚肉沖洗干凈后切片泡水三個小時,然后把魚肉剁成白白的肉泥,加入蛋清和也剁成肉泥的肥肉,再充分攪拌融合,最后上蒸籠蒸,出鍋的時候,在魚糕的頂面抹上一層蛋黃,魚糕就算完成了。
剩下的草魚的魚骨架子也是做另外一道美食油炸魚圓子的主材(老家都是叫圓子),把魚骨和剩下的邊角料魚肉剁碎和瘦肉混合在一起,上油鍋炸。吃起來香脆可口,也算是性價比很高的一道美食。圓子和魚糕一樣,都是是筵席上密不可分的兩道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伴,相依相隨。魚糕如果是陽春白雪,圓子就是下里巴人。
我一直很好奇,主材料是魚肉,但是魚糕一點也不腥,里面加了肥肉卻一點也不油膩,至今我也沒有搞太明白這其中的奧秘,這里面到底發(fā)生了怎么樣的化學反應(yīng)。
現(xiàn)在參加工作多年了,每年回家,父母必須做的一個大工程,就是打他幾十斤魚糕。這在老家人的眼里,真有點土豪的意思了, 成本就好幾百上千,然后用保鮮膜封好帶回深圳,放進冰箱冷凍起來,可以吃上大半年。
每次夾起一塊魚糕,含入口中,感受到味蕾被挑逗時,就會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這么好吃的美味,竟然沒有在大眾流行起來,也算是一件小有遺憾的事情吧。
今年疫情原因,父母沒回家,就在我開始遺憾吃不老家魚糕的時候,丈母娘家今天也做了魚糕,不過看老婆發(fā)來的圖片,似乎做的不多,嘿嘿,不知道到時候還有沒有我的份。
下圖是老婆家做魚糕的場景:
1、準備食材:大草魚
搗蛋鬼踩魚玩
2、老婆、二媽齊上陣
雙刀女俠
切我魚片泡水中
3、加入雞蛋清攪拌中,蛋黃留著還有重要用途
加入雞蛋清攪拌中
4、上蒸鍋蒸
上蒸鍋蒸
5、蒸好了,頂面涂抹蛋黃
我滴乖乖,這個造型咋像一只大頭龜
6、品嘗中
品嘗中,不知道是不是老婆大人的手
7、一家人享受勞動成果的時候到了
最后這張圖是給我打包了嗎(老婆話外音:你怎么這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