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紅樓夢|69 曹雪芹揭露的是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不是要貶低像襲人這樣的小人物

寶玉和襲人早在年幼時就產生異樣的情愫,襲人也一心想要過人上人的生活,以后好爭榮夸耀,而寶玉后來卻漸漸地更喜歡晴雯了,這無疑讓襲人嫉妒不已。對襲人這個角色,我們應該理性地去看,不要把她當作一位多好,或者多壞的。
從上帝視角可知,晴雯被趕出賈府,根本上是由于賈家的驕奢淫逸,導致入不敷出,并且王夫人也不喜歡像晴雯這樣的女子。晴雯最后的悲劇也是因為寶玉的疏忽,是他的不周到,他的懦弱,沒能盡力保護到晴雯。

在許多人看來,襲人是有意博取王夫人歡心,以便爭取上位的機會,襲人害得晴雯被趕出去,寶釵又破壞了黛玉的婚姻,因而認為她們都是心里藏奸的人。
但事實上,身處在那個環(huán)境之中,她們的命運早已注定,環(huán)境的影響,始終大于自控力。
雖然是人定勝天,事在人為,但這并不適用于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對于身處糟糕環(huán)境中的人,大多時候是無法克服環(huán)境的影響,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很多人信命,其實這是他們身處的環(huán)境所決定的。
曹雪芹也表達出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不滿。在幽微靈秀地,無可奈何天,傷心寂寥時,一事無成。他對那個時代感到絕望,他也明白這不是說理的世界,如果說理行得通,那天下早就太平無事了。

很多時候,人們不講理,只講情,或者說只順從自己的感覺,屈從眼前對自己最有利的,因而他也只講情,只將天下至臻至純的美好真情抒發(fā)一二,而后再將這美夢戳破,讓人又回到冰冷的現(xiàn)實中。不體會到失去的感覺,便不會懂得珍惜,不經歷絕望,永遠不知道奮起。人就是那么賤,不澆上一盆涼水,永遠不會清醒。
我認為造成這些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當時黑暗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并非是寶釵襲人的過錯。
襲人想著爭榮夸耀,想過人上人的生活,不能說這就是心懷鬼胎,都二十一世紀了,有些人的想法比地主老財還封建。
分析一個人,要結合他的生活處境,不要只看他說了什么,還要看他最后究竟做了什么,這一點批書人無疑給了我們更為積極的答案,所以我并不將寶釵襲人當作反叛。

從故事的整體脈絡來看,她們占有重要戲份,是為這場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做謝幕演出的角色,也奠定了最后悲傷的感情基調。
而按一些人的分析,寶釵襲人都是壞透了的,最后的故事就是賈雨村孫紹祖,賈環(huán)賈蓉和幾個壞女人在群魔亂舞,也是莫名其妙。
花襲人有始有終,體現(xiàn)在哪里?薛寶釵朝朝暮暮等什么呢?總不能還在等遭了報應的賈雨村。我是覺得,應該多傾聽一下批書人的意見,少受點續(xù)書的影響。
其實襲人小紅賈蕓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她們的私心也是人之常情,又出自本心本意。襲人心地純良,對主子忠心,也是源于她和平溫順的性格。在當時禮教文化影響下,襲人沒有晴雯的真情真性,但這也不應該被過分苛責。
有的觀點因為襲人支持金玉姻緣,有意撮合寶玉寶釵,很厭惡她,然而寶玉的婚姻,又豈是襲人這般小人物能決定的?

襲人認為寶玉黛玉兩人的戀情是‘不才之事’,從傳統(tǒng)觀念來說,兩人是姑表親,要比寶釵的姨表親血緣關系更近。
寶玉和黛玉兩人戀愛,不但違背了禮制,也違背當時的世俗規(guī)矩。古代同輩近親結婚,不算是很稀奇的事,但也有許多講究,除了避諱,更多的是為了加強兩個家族之間的聯(lián)系,鞏固其社會地位。寶釵和寶玉姨表親之間的關系,則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并且又具有親上加親,強強聯(lián)合的積極意義。
而寶玉黛玉,因為是正室嫡出的關系,血親之隔更深,況且黛玉父母親皆已亡故,并不能拓展榮國府的關系脈絡。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襲人認為寶玉黛玉之間的感情是‘不才之事’也無不妥?,F(xiàn)在的讀者嫌棄襲人,是因我們現(xiàn)在受到的教育和以前完全不同,在以前襲人的話可是句句正能量。
襲人在王夫人面前進言,積極表現(xiàn),她的話不能說是毫無私心的,這無形之中也加重了王夫人的猜忌。但結合當時文化語境,襲人勸寶玉上進,委身仕途,搬出園子好讀書,以后免得再出現(xiàn)金釧這樣的事,其本意也是好的。
晴雯因為真實可愛的天性,和寶玉越走越近,襲人也是心懷不滿。不僅是襲人,麝月不經意間也會流露出對晴雯的嫉妒。人人都瞧不起母雞變鳳凰,但人人都希望成為那一只幸運的母雞。

人們的思想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我們心中最大的欲望源自于生存,周圍的環(huán)境讓人感覺不安,就會展現(xiàn)出嫉妒排擠、自私占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物不平則鳴,憤怒是不平的宣泄,如果得不到宣泄則會加劇這種不平的產生。當欲望得不到良好的歸導,則會轉向諸如貪婪殘忍、暴力冷酷、邪惡的一面。
封建社會一個男子身邊有多個女子服侍,本就不公,又加上地位的不平,身處那個環(huán)境的女子,危機意識要強于別人。在皇宮深處,失了勢就注定一輩子抬不起頭,被人騎在頭上頤指氣使,受盡屈辱,而在賈府中,則很可能被人攆出去,逼的活不下去。
我們受自己精神力量控制,和文化氛圍的熏陶,但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還是身邊的環(huán)境,有些人會出淤泥而不染,但大部分人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侵染。
人類一旦進入到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世界,貪婪和自私,殘忍和暴力的邪氣,就會占據(jù)主導,因為這樣才能生存。
在地位不平等,充滿壓迫的環(huán)境中,你要求每個人都表現(xiàn)得很無私,不斤斤計較,不蠅營狗茍,這本身就是一種形而上的偽善。錯的并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壓迫環(huán)境的錯。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像晴雯這樣敢于反抗黑暗,具有真實性情的人少之又少,也彌足珍貴,也只有像這樣勇于反抗,真實勇敢的人更多一些,才有可能打破黑暗的牢籠。曹雪芹在書中更是極力贊揚這種反抗精神。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人們的理性是建立在情緒平和,跟生活安逸的基礎上。環(huán)境一旦被破壞,所謂的理性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v然賈寶玉有平權意識和人文精神,急了也免不了踹人一腳。

襲人不同于寶釵,心里也沒多少知識見地,她總是引寶玉逗她生氣,之后又故意慪氣,以柔情來勸諫寶玉,靠自相傷害,來博取憐愛,其實這是很愚笨的法子,小孩子才用這種土法子,來博取對方的同情和愛護,如果這都算作心機,那也太天真了。
曹雪芹寫得如此傳神,我想在他小時候,也沒少受到像襲人這樣丫鬟的轄持。在第二十一回,襲人穿著衣服裝睡生悶氣,有一段互動批語,【真好石頭記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錯,真好批者批得出】。
從這段批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時,融入了自己親歷親聞的往事,也因此整本書才那么真實自然。
作者心腸慈悲,又如此珍視童年的感情,論理也不能將曾經伺候他、照顧他,甚至與他發(fā)生第一次的人,塑造得這么卑劣不堪。
他贊美勇于反抗的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需要批判麻木的民眾,來揭露社會的丑惡,就如魯迅對筆下的孔乙己、閏土、華老栓夫婦、阿Q等等也是充滿同情和憐憫。曹雪芹與魯迅本質上,都是要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的摧殘,都希望用一場場人間悲歌,發(fā)出一聲聲吶喊,來喚醒麻木的民眾,激起人們的反抗精神。
前面的故事已經隱晦地表達出這種傾向,而后面的內容,我想會更加辛辣。遺憾的是,曹公生不逢時,后面的故事注定無法問世?;蛟S他自己也意識到這些,所以隱晦地把結局提前告訴給人們。這種草蛇灰線的特殊寫法,不是為了襯托自己有多么高明,而是迫不得已。
雖然后面的故事,我們無法知曉,但《紅樓夢》反反復復講的其實都是一樣的事,許多故事都有相似的成分,前面紛亂的故事,也是為結局所作的鋪墊。
《紅樓夢》的主題思想是一貫且明確的,也因此成就了整部作品的偉大。偉大的創(chuàng)作者總是在反反復復講一件事,這種重復體現(xiàn)在,用一個絕對專注,又清晰深刻的視角,去審視世間萬象,如吳承恩對長生的執(zhí)念、施耐庵對不平的憤慨、羅貫中對忠義的詠嘆,而曹雪芹所專注的,是對自由平等有情世界的向往,他們的作品都在激起人們向善的精神。
環(huán)境的影響大于自身,作為現(xiàn)代讀者,我們應該把目光聚焦在舊社會的不公上, 對處在黑暗環(huán)境中的人,多一些寬容與理解,而不是像主子一樣要求她們努力并且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