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總傷亡18人的“械斗”,卻改變了日本近代歷史走向

1863年,英國和日本薩摩藩打了一場仗,雙方傷亡加起來 18 個人。這場看上去像小團伙械斗的戰(zhàn)爭,卻改變了日本近代歷史的走向。
一、戰(zhàn)爭的起因
奈良原喜左衛(wèi)門和海江田信義迅速拔出武士刀,將冒犯者斬于馬下,但他們絕對想不到,他們的這一刀不但讓薩摩藩陷入一場國際戰(zhàn)爭,甚至掀起了日本維新的浪潮。
1862年9月14日,4名英國人正騎著馬唱著歌,在日本的一條鄉(xiāng)間小路上悠閑地溜達。在經(jīng)過一個叫“生麥村”的地方(現(xiàn)橫濱市鶴見區(qū))時,前方冒出一支數(shù)百人的隊伍,正迎面向他們走來,道路兩旁的人都紛紛跪在路邊,不敢抬頭。

由于路很窄,肯定有人需要讓路,英國人下意識地認為沒必要讓開,因為他們自我感覺高人一頭。自從美國人佩里用大炮轟開日本國門之后,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涌入日本,作為海上霸主的英國自然不甘人后,儼然要把日本改造成另一個印度。
可他們很快就會后悔。
前面那支隊伍是薩摩藩的大名,島津久光的儀仗隊,他們正要去江戶覲見將軍,這在日本叫“參覲交代”。按規(guī)定,平民遇上“參覲交代”必須下跪回避,稍有不敬,武士可以直接“無禮討”,也就是就地斬殺。
看到是外國人,島津的武士起先還是克制,但因為語言不通,雙方就僵持在那里。突然,其中一名英國人的馬驚了,沖入儀仗隊,由于離島津久光的轎子很近,島津衛(wèi)隊的武士,奈良原喜左衛(wèi)門和海江田信義揮刀斬殺,最后導致 1 名英國人死亡,2 名受傷。史稱“生麥事件”。

此事引起軒然大波,英國政府立刻威脅德川幕府,要么賠款30萬兩,嚴懲兇手,要么等著吃炮彈吧。德川幕府也很頭疼,本來不平等條約已經(jīng)簽了一堆,薩摩藩還要添亂。底下人一討論,說島津家一直是個刺頭,當年德川家和豐臣家決戰(zhàn)的時候,還站在豐臣那邊,這么多年一直沒徹底服過,趁這個機會給他點教訓。
球就踢給薩摩藩了,幕府說你們自己惹出的麻煩自己解決。然后幕府一直和英國扯皮,英國人談得不耐煩了,于是決定派出自己的王牌,海軍。
?
二、薩摩藩的決定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不管怎么樣先談吧。于是島津家派人和英國人談判,其實談判也許可以避免戰(zhàn)爭,但翻譯的一個小過失導致了后面一連串問題。
當時英國人提出,除了賠款還要處死兇手,也就是奈良原喜左衛(wèi)門和海江田信義,但翻譯卻翻成處死藩主島津久光,這等于把和談的路堵死了。
當時的翻譯叫福澤諭吉,日后成為推動日本西學的重要人物,現(xiàn)在日本一萬日元紙幣上印的就是他的頭像。

而與此同時,島津家內(nèi)部也在開會。
大部分家臣都主和,理由很充分,英國人不比美國人弱,連幕府都干不過美國人,我們一個藩怎么和人家抗衡?
此時只有一位家臣站出來說:“恕手下斗膽,但我們沒必要答應英國人的要求?!?/p>
島津久光問:“你的意思,是要和英國人開戰(zhàn)?”
那人說:“擾亂隊列的無禮之徒是英國人,如果答應他們的要求,會讓薩摩,不,讓整個日本顏面掃地?!?/p>
島津久光繼續(xù)問:“你覺得勝算有多少?”
那人答:“不知道,但投降等于不戰(zhàn)而敗?!?/p>
島津久光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大聲呼喝:“說得好,這才是薩摩隼人!”
主戰(zhàn)的這位叫大久保利通,后來被稱為明治維新三杰之一,眼下成為了抗英作戰(zhàn)總指揮。

大久保利通不是意氣用事,他主戰(zhàn)的理由有幾點:
1、他本人是武士,也是尊皇攘夷派的,而薩摩藩很多武士都對洋人在日本的行為深惡痛絕。
2、薩摩藩有自己的軍工企業(yè),“集成館”,沿海有10個炮臺,85門大炮,占有地利。
3、就在3個月前,長州藩就炮轟了美國、荷蘭、法國的船,至今也沒受到什么實質(zhì)性懲罰。
兩邊一合計,沒的說,就是干!
三、薩英戰(zhàn)爭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英國人這邊在干嘛呢?
英國海軍剛和中國打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又為了保護英國在華利益,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所以大部分海軍都在中國。
直到1863年才由庫珀爵士指揮著 7 艘軍艦,抵達日本,每艘軍艦上配備 24 門當時最先進的阿姆斯特朗炮,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阿姆斯特朗炮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英國海軍先下一城,砍人的奈良原喜左衛(wèi)門和海江田信義偽裝成平民準備奇襲英軍,結果被發(fā)現(xiàn),計劃失敗。不久,薩摩藩停在海上的三艘蒸汽船,白鳳丸、天佑丸、青鷹丸也被英軍扣住。
由于在中國鴉片戰(zhàn)爭輕松獲勝,英軍想當然地以為日本也弱不禁風。8月15日中午,英軍大搖大擺地靠近薩摩藩海岸,可沒想到的是,岸上炮聲隆隆,薩摩藩岸上的85門大炮齊射,英軍措手不及。
受炮擊時,連岸上薩摩軍炮臺的位置、大炮數(shù)量、射程等情報都沒搞清楚就倉促迎戰(zhàn)。加上當天海上風雨交加,英國艦隊搖晃嚴重,等到下午 2 點才開始還擊,可由于準備不足,命中率很差。
更要命的是,英軍艦隊停泊的位置,正好是薩摩軍平時火炮演練的位置,英軍就成了實戰(zhàn)的靶子。好巧不巧,剛開戰(zhàn)的時候,薩摩軍的炮彈就擊中了英軍旗艦艦長室,艦長被擊斃,導致英軍剛開戰(zhàn)就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英軍無奈只得先撤退修整。

次日,雙方再次展開激戰(zhàn),但英軍仍然沒能占據(jù)壓倒性優(yōu)勢,反而自己的阿姆斯特朗炮發(fā)生炸膛,造成不小的損失。打到8月17日,英軍所有彈藥耗盡,被迫退出戰(zhàn)場。
此役,最終英軍戰(zhàn)死 13 人, 薩摩藩戰(zhàn)死 5 人,薩摩損失 3 艘蒸汽船,5 艘商船被毀,幾乎所有炮臺都被破壞,集成館和鑄錢所也被燒毀,城中 500 所房屋被毀。薩摩軍一戰(zhàn)成名,這一戰(zhàn)史稱“薩英戰(zhàn)爭”,后來成為日本首位元帥的大山巖,以及日俄戰(zhàn)爭時日本海軍將領的東鄉(xiāng)平八郎,都參與了這場大戰(zhàn),擔任炮手。

但是勝利的喜悅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島津久光從打撈起來的英國炮彈分析,英國艦隊的阿姆斯特朗大炮,無論射程、射速、精度和口徑都遠遠超過薩摩藩的大炮,他們的射程是薩摩大炮的 4 倍,爆炸威力也是薩摩炮彈的數(shù)倍。島津家和整個決策層都意識到,再打下去,是毫無勝算的。
四、對日本歷史的影響
經(jīng)過內(nèi)部商議,薩摩藩主動提出向英軍道歉,并愿意賠款,同時將派遣留學生去英國留學提上議事日程。而英軍也意識到,日本是塊難吭的骨頭,雙方都各退一步。
而就在不久之后,之前襲擊外國商船的長州藩遭到了四國聯(lián)軍的報復。但長州藩沒有薩摩藩那么好運,英軍吸取了在薩摩藩的教訓,拉長了距離,充分利用阿姆斯特朗炮射程遠的優(yōu)勢,長州藩大敗。

雖然薩摩和長洲答應道歉賠款,但賠款的錢不夠,只能從幕府借。幕府幸災樂禍,你們這兩個強藩不是牛逼嗎?不是一樣挨揍,但本著早點把事情完結的想法,還是借了錢。
薩摩藩和長州藩這兩場仗,實際傷亡人數(shù) 20 人都不到,英軍也不過 30 幾人??瓷先ゾ褪且粓龃鍍?nèi)斗毆事件,可它卻造成了巨大的蝴蝶效應,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日本的歷史進程。
首先,和中國一樣,薩摩和長洲都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首先想學習西方的技術,于是派遣了使節(jié)團和留學生去西方。
比如,薩摩藩成立了“異人館”,學習英國先進技術,1866年派出了五代友厚的使節(jié)團出訪歐洲各國。1871年,日本組織了規(guī)模浩大的巖倉使節(jié)團出訪歐洲,其中就有薩摩藩的大久保利通,以及長州藩的木戶孝允(桂小五郎),連同留守日本薩摩藩的西鄉(xiāng)隆盛,這三人就是日后名震日本的明治維新三杰。

其次,這些人被歐洲的各種新事物所震撼,并開始思考整個日本的未來,本來他們和中國一樣,以為學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就可以抗衡,但日本人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1878年,中國駐英國第一位公使,郭嵩燾就觀察到,來自日本的留英學生反而更注重政治的學習,而不是科技?!端_摩藩海軍史》里也提到:派遣留學生的目的是研究各種學科技術,但一見到歐洲優(yōu)秀的文明狀況,其志向馬上突變。
這也讓日本走上了一條和中國“洋務運動”不一樣的道路。
最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眼看世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目前的政治體制已經(jīng)不適合日本了。于是,在薩摩和長洲兩藩的策動下,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開始,當幕府被推翻,年輕的天皇上位時,他的身邊都是薩長兩藩的人,而很快,明治維新的序幕將緩緩拉開。
參考資料
《文化沖突·危局應變·撬動歷史——“薩英戰(zhàn)爭”芻析》
《“囚徒困境”的幕末公共危機應對:以薩摩、長州攘夷為例》
《明治人物之大久保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