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
? 在聊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前,先來了解一下戰(zhàn)爭的背景:直皖戰(zhàn)爭中直系軍閥的勝利,表明英美勢力在中國的加強。日本在失去皖系軍閥這個工具后,轉而扶植另一個工具奉系軍閥與直系對抗。1920年8月,直、奉兩系共推靳云鵬組閣。靳內閣親直疏奉,引起奉系不滿。
? 1921年12月,張作霖進京推倒新內閣,支持親日派官僚梁士詒組閣。梁上臺后,赦免被通緝的皖系軍閥政客,同意日本要求借日款贖回膠濟鐵路,將該路改為中日合辦。同時梁極力抑制吳佩孚。梁內閣的賣國行為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吳佩孚和直系各省督軍乘機逼迫梁士詒下臺。由此引起直奉戰(zhàn)爭。
? 聊完了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的背景后,那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期間,直軍及奉軍的軍力對比吧,各位看官請看下方:
兵力分布
1922年4月,奉軍以張作霖、孫烈臣為鎮(zhèn)威軍正副司令,分兵三路入關討直。?
? 28日,張作霖抵達軍糧城,自任“鎮(zhèn)威軍”總司令,任孫烈臣為副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沿京奉、津浦兩線布置軍隊。29日,奉軍發(fā)出總攻擊令。至此,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奉軍將大本營設于天津以東的軍糧城,兵分東、西兩路。
? 東路為前鋒部隊,布防在京奉、津浦兩線,總司令由張作霖兼;西路布防在京漢線,總司令為張作相。其兵力配備如下:?
? 西路:張景惠梯隊,轄張景惠第一師、鄒芬第十六師、鄭殿升第二混成旅、牛永輔第九混成旅;張作相梯隊,轄張作相第二十七師、齊恩銘第五混成旅、鮑德山第六混成旅。?
? 東路:張學良梯隊,轄張學良第三混成旅、蔡平本第四混成旅、郭松齡第八混成旅;李景林梯隊,轄李景林第七混成旅、闞朝璽第一混成旅,另外還有許蘭洲黑龍江騎兵。
?
? 直軍以保定為大本營,以東、中、西三路迎戰(zhàn)奉軍。西路總指揮為吳佩孚兼,中路總指揮為王承斌,東路總指揮為彭壽莘。兵力配備如下:
? 西路:董政國第十三混成旅、孫岳第十五混成旅之補充第三團、張錫元第四混成旅。
? 中路:第二十三師第四十五旅、第四十六旅、第十二混成旅、第三師第六旅。
? 東路:十四混成旅、第二十六師、第九師第十三旅之一團、第二十四師四十八旅。
? 另外,還有第三師第五旅和第八混成旅留守河南,第三師第二十二旅北援長辛店。
? 此次戰(zhàn)爭的起止時間為1922年4月29日至5月4日,在東、中、西三路同時展開。
? 而從雙方兵力分布對比來看,奉系軍隊對比直系軍隊在總體上有人數(shù)優(yōu)勢,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明·佚名《英烈傳》七一中有句話說得好:“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左有陳亨,右有張旭,后有曹良臣,三干兵拼死攻擊,殺得元兵四散奔潰?!爸毕档膮桥彐诳刹皇鞘裁淳颇绎埓?,
? 此人練兵手段極為了得,各位也許注意到了,直軍參戰(zhàn)部隊中有第三師下轄的部隊,這第三師可不是尋常部隊,其前身乃是北洋常備軍第三鎮(zhèn),而這支部隊的最高長官,也就是師長,在1917至1924年乃是吳佩孚,吳佩孚本就以善于練兵聞名,所以說這北洋第三師則是
? 吳佩孚所練出的精銳(第三師自1911年曹錕接管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都是吳佩孚親手訓練,吳佩孚與士兵同吃同住,共同訓練,哪怕后面吳佩孚當了師長,一周依然保持4次參加訓練),而第三師總共下轄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工兵營,一個輜重營,全師共計有官兵15000余人,75毫米口徑火炮54門,步槍為漢陽兵工廠仿制的德造7.9毫米1888式步槍,還配屬大量的馬克沁機槍。每個旅下轄兩個團;每個團下轄三營;每營下轄四連,每連下轄三排,每排下轄三班,每個班14人。騎兵團下轄4個營,每營下轄4連;每連下轄2排;每排下轄2班,每班14人,總計896人。工兵營則下轄4連,每連下轄3排,每排下轄3班,每班14人。輜重營下轄4連,每連下轄2排,每排下轄3班,每班14人。而第三師不僅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同時也具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1917年,孫中山領導了護法運動,第三師攻打湖南,勢如破竹,連敗強敵,占領岳陽,長沙,衡陽,湖南自此被北洋占領。
? 而在1920年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第三師大戰(zhàn)段祺瑞精心操練的參戰(zhàn)軍,并取得勝利,直系擊敗皖系。第三師屬于是當時的一支強兵勁旅。
? ? 那分析完了軍力,接下來我們來從“人和”這一角度來分析,直系在1920年7月19日打贏了皖系,兵鋒正盛,直系內部諸將也都因為后來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時期有奉系這個共同敵人,同仇敵愾,團結一致。而奉系錯就錯在選擇的時機不對,直系剛打贏皖系不久,尚處在極盛時期,直系的內部矛盾暫時也還沒有爆發(fā)。
? 所以,根據(jù)如上分析,鄙人認為,導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奉系失敗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軍力沒有直系精銳,其二-選擇發(fā)動戰(zhàn)爭的時機不對,其三-奉系支持的梁士詒內閣不得人心。而在古文《天時地利人和》中有這么一句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奉系最根本失利的原因其實是不得人心。
? 以上皆是鄙人拙見,若各位看官覺得有謬誤,歡迎各位評論區(qū)指出,若覺得鄙人分析尚可,還望給個免費的贊,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