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太監(jiān)郭利仕為什么被稱為“郭將軍”?
這幾天《長安十二時辰》憑借優(yōu)秀質量在社會上引起熱議,而大宦官郭利仕的登場則意味著神隱的“圣人”開始介入案件。但奇怪的是,劇中很多人為什么將太監(jiān)郭利仕稱為“郭將軍”呢?

根據分析,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高力士雖然是宦官但卻是出身名門,是冼夫人的第六代孫,曾祖馮盎是隋末唐初的嶺南首領,父親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長壽二年(693年),馮君衡遭到誣陷而抄家,年僅九歲的高力士也被閹割成了宦官。高力士入宮后曾因小錯而女皇武則天被趕出皇宮,在宦官高延福的撫養(yǎng)下才活了下來,因此改姓為高。

唐中宗登基后,不受待見的高力士被派到郡王府中當差。離開皇宮對宦官的人生發(fā)展本是重大打擊,但高力士去郡王府卻是因禍得福,因為他侍奉的是臨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來的唐玄宗。

年齡相近的李隆基與高力士一見如故,結成了主從兼朋友的親密聯系。在李隆基除韋后和完全掌握皇權的“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中,高力士憑借對宮廷的熟悉和才智立下不小的功勞。

唐朝將政變之功算為軍功,唐玄宗便讓在政變中立功的高力士兼任管理宮禁各門的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由于深得唐玄宗的信任,高力士之后的官位越升越高,最后竟然當到了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

雖然驃騎大將軍在唐朝是沒有實權的武散官,但依然是唐朝官階最高的武將官位。正因如此,當時朝廷內的眾多官員都稱高力士為“高將軍”,也就是劇中“郭將軍”的由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