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核心理論負負一課 從邏輯推理形式去探討故事組織形式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這一課呢我們主要是在之前負一課的基礎上再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負一課,我們區(qū)分了兩種故事組織形式,認同系故事組織形式和象征系故事組織形式。
認同系故事組織形式,一般呢是采用情感的實踐邏輯式的表達,就是訴諸情感,就是通過個例,就是通過你認同的那個人物的個體行動的成功與失敗來表達主題。而象征系故事組織形式呢,則是采用象征的類比邏輯式的表達,就是通過這個故事與某個深刻的道理的類比,就是通過這個故事整體結構上與所闡述道理結構上的相似性來生動表達這個道理。
這二者呢都是邏輯上的有缺陷的推理形式。
到這里呢,我們就很容易得到一個猜想。那就是,既然認同系故事組織形式屬于情感推理形式,象征系呢屬于類比推理形式,那么反過來,相對應的其他的推理形式是否就是其他的故事組織形式呢?
? ? ? ?好,接下來,就讓我們簡單探討驗證一下這個猜想。
首先,我們先用最常見的歸納推理形式來組織故事。
比如我們可以把幾個不大規(guī)模的故事短片列在一起共同組成一部電影。而這幾個不大規(guī)模的故事短片都表達的是一個共同的故事主題。那么這樣的一種故事組織形式,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歸納系故事。
當然現(xiàn)實具體中,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比如《黨同伐異》和《云圖》。
當然如果更精確點,這種的故事組織形式應該叫做歸納系中的簡單枚舉法故事組織形式。
其次,我們再把最常見的演繹推理形式遷移過來。比如我們可以根據(jù)假言命題推理形式來組織故事。比如本來人物在經歷故事劇情后最終的結局是死亡是失敗,但是假如人物能夠重新來過呢,假如在下一次人物能夠吸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呢,于是人物就又經歷了一次或兩次以上的故事劇情的洗禮,從而產生不同的故事最終結局。
當然現(xiàn)實具體中,這樣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羅拉快跑》《土撥鼠日》等等。這些影片呢,更精確些,應該是應用了演繹系中的假言命題故事組織形式。
可是呢這些故事中也大多都帶有認同成分,因此實際情況其實是,在認同系故事組織形式的基礎上再套上其他邏輯推理的故事組織形式。
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認識到,故事其實就是以邏輯推理形式為基礎的,是邏輯推理形式的具象化。
這個結論看起來好像是廢話,因為什么又能逃得了邏輯的魔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