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馬一毛
再下來,“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假使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復(fù)禮”的境界,就“天下歸仁焉”。這個問題也很大,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天人合一”這四個字,成為一句成語。以物理觀點來說,天是天,人是人,相距那么遙遠,沒有太空船上不去,上去了還站不住,合的什么一呢?修養(yǎng)到天人合一,就和天一樣嗎?以有形的天而論,是那么空洞,心境也能那么空洞嗎?心里亂七八糟,怎會和天一樣空洞?這些都是虛浮的名稱、口頭禪。但是孔子講的天人合一,有個道理,就是“天下歸仁”。而實際上“天人合一”是莊子提出來的,后世儒家把它借來用。莊子又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表達心物一元的觀點。這兩句話發(fā)揮起來,又一篇大論文?!靶奈镆辉苯^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但也可說是純粹的唯心(不同于西方哲學(xué)的“唯心”)?!疤斓匾恢浮钡摹耙恢浮辈⒉皇且粋€手指,而是一個東西,是一體的意思?!叭f物一馬”是以一匹馬來做比方,整匹的馬,有馬頭、馬腳、馬尾、馬毛……等等。所有天地間的萬物,就好像馬的頭、馬的腳、馬的毛……等等總合起來,才叫一匹馬。離開了馬的毛,不是完整的馬,離開了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馬,離開了馬的任何一樣,都不是完整的馬。由眾歸到一,由一散而為眾。所以憨山大師的詩有“乾坤馬一毛”之句,整個宇宙是馬身上的一根毛。就好像我們現(xiàn)在文學(xué)中的“滄海之一粟”,我們的人生,不過滄海里的一個小水泡一樣,但雖然是小水泡,也是大海中的一分子。所以要我們“會萬物于己者,其惟圣人乎”,這是南北朝一個著名的年輕和尚僧肇說的。他只活了三十多歲就死了,但他的著作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他的名著《肇論》,融和了儒、佛、道三家。他這句話是真正的圣人境界,修養(yǎng)——不是理論——到物我同體。人與物是一個來源,一個本體,只是現(xiàn)象不同。好比在這間屋子里,我們都同樣是人,但相同中又有不同。因為你是你的身體,你的樣子,我是我的身體,我的樣子。但是雖然各人不同,卻又同是人類,“乾坤馬一毛”就是這個道理。 “天下歸仁”就是歸到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同體的仁境。真能做到“克己復(fù)禮”,就可以達到(不是理論上)心物一元的真實境界,宇宙萬象便與身心會合,成為一體了,這也就是佛家所謂“如來大定”的境界。什么是“定”的境界?我們的思想一天到晚亂七八糟,在佛學(xué)上名為“散亂”。人不思想不散亂的時候,就睡覺了,這是“昏沉”?;蛘哒f剛迷糊了一下,沒有睡著,這現(xiàn)象是“細昏沉”。人生就是兩種現(xiàn)象,散亂或者昏沉。不散亂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這是功夫修養(yǎng)的境界,這個修養(yǎng)并不一定要煉丹、打坐。隨時都可以從內(nèi)心練習(xí),也就是孔子的“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 佛家的“定”是指現(xiàn)象,孔子的“仁”是指作用,修養(yǎng)到了這個時候,對人沒有不愛的,看見任何人都是好的。像今天上午,我就告訴來辭行要去美國的同學(xué),要學(xué)佛家山門外的精神——一走進寺廟,第一眼就看到挺個大肚子、張口而笑的彌勒佛,上面橫匾四個字“皆大歡喜”。只有《禮記》大同世界的境界才能做得到,也就是孔子所說“我與點也”的境界。大家都是好好的,天下太平,太好了,統(tǒng)統(tǒng)都是歡天喜地的,沒有冤家,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廟門兩邊還有副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就是最高修養(yǎng),也就是仁的境界。 因此,仁的境界在于自己,不是外面找的,不是靠一個老道傳的什么法門,然后得了什么道,那是江湖上騙人的。不是道家的道,不是佛家的佛,也不是儒家的仁。道、佛、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養(yǎng),要自己身體力行,絕不是別人給的,也不是老師傳的,更不是菩薩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