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FGO·雜談】源平恩仇錄:震驚!某平氏女(?)子竟不是平家人?(下)

2021-01-29 14:15 作者:AshuraSJ  | 我要投稿

(本文已授權Bigfun社區(qū)獨家發(fā)布:https://www.bigfun.cn/post/817296。轉(zhuǎn)載請標明出處)

·治承·壽永之亂:海底之下亦有帝都

當初平治元年(1159)的平治之亂中,平清盛除掉往日盟友源義朝,獨占天下的支配權;追隨義朝一同起事的武士大多被處死或流放,而被流放者中就有義朝三子源賴朝的身影。處置義朝家室時,清盛注意到逃亡大和山中的義朝側(cè)室常盤御前,因貪圖其“明眸禍水,流離美女”的美貌而納其為妾,連帶赦免常盤御前的兒子牛若丸。后來常盤御前被轉(zhuǎn)手嫁給藤原氏出身的貴族一條長成,11歲的拖油瓶牛若丸則被送往鞍馬寺照顧——清盛或許以為這樣就能掐滅源氏的反抗,但正是他這些安排,最后為平家滅亡埋下了禍根。

從源賴政起兵、到平家滅亡的一系列戰(zhàn)事,就是所謂的“治承·壽永之亂”。盡管人們更熟知的稱呼是“源平合戰(zhàn)”,但這個稱呼實際上并不準確。“源平合戰(zhàn)”這個稱呼,僅能解釋為交戰(zhàn)雙方以河內(nèi)源氏與伊勢源氏為頭領,但實際上源氏一方有為數(shù)不少的平氏后代,如源賴朝的岳丈家伊豆北條氏、進讒言害死義經(jīng)的梶原景時、《敦盛》中與美少年敦盛對陣的熊谷直實,都是平氏支流出身;同樣,平家陣中也有出身源氏的武士,例如出身關東清和源氏名門、卻與常陸平氏關系密切的常陸佐竹氏,就倒向了平家陣營。有些家族或同住一地的世交為求穩(wěn)妥,還會兩邊下注,最后陷入左右為難境地,被迫同室操戈,屬實令人嗟嘆

且說源賴朝被流放伊豆半島長達二十年,在艱苦的流放歲月中磨礪了堅韌不拔的性格,此外,他還拐跑了負責監(jiān)視他的伊豆豪族北條四郎時政的女兒;北條時政氣得吹胡子瞪眼,豈料女兒政子也是性格剛烈之人,認定此生跟著窮小子賴朝,時政沒辦法,只好對賴朝好生招待、加以保護,卻不料為日后飛黃騰達留下善因。源三位賴政借以仁王名義發(fā)布宣戰(zhàn)號令后,賴朝毅然起兵,聯(lián)合妻子娘家北條氏力量從伊豆進發(fā),雖時有敗績,但仍鍥而不舍;

《芳年武者無類·左兵衛(wèi)佐源賴朝》

與此同時,賴朝的堂兄弟源義仲也于信濃國響應以仁王詔令,起兵反抗平氏。義仲乃源義朝弟弟源義賢之子,在“保元之亂”中,源義賢與父親源為義一同對峙兄長源義朝,結(jié)果被有“鐮倉惡源太”之稱的義朝長子源義平斬殺;殺伐果斷的源義平本想斬草除根、殺死年僅兩歲的堂兄弟駒王丸,但駒王丸被人設計救出,一路護送到信濃國木曾谷,被信濃國住人中原鑒遠收為養(yǎng)子,元服后取名木曾次郎義仲,成長為剛勇無比的武士;

《大日本六十余將·旭將軍源義仲》,歌川芳虎作

而當初被送往鞍馬寺的少年牛若丸,如今也已長為威風堂堂的將帥之才。自從得知自己真正的身世后,牛若丸亦難持事佛之心,于是從鞍馬寺逃離;后在鞍馬山偶遇大天狗,得后者傳授一身好武藝,又在五條大橋與進行“刀狩”的武僧武藏坊弁慶結(jié)下生死之交。承安四年(1174),任鎮(zhèn)守府將軍的奧州藤原氏當主藤原秀衡暗聞牛若丸有討伐平氏之志,遂邀請牛若前往奧州、自己愿鼎力相助;遮那王在熱田神宮(一說在父親被害之處)元服,取源氏一門代代相傳的名字“”,再加上清和源氏開祖·六孫王經(jīng)基偏諱“經(jīng)”,改名“義經(jīng)”,隨后投奔奧州藤原氏。相傳義經(jīng)抵達奧州平泉之前,藤原秀衡夢見有黃金鴿子飛至領地,醒來后頓悟鴿子乃源氏氏神——八幡神的神使,黃金又為富貴吉祥之物,因而對義經(jīng)未來將出人頭地一事更深信不疑;

《舍那王于鞍馬山學武術之圖》,描繪遮那王在鞍馬山大天狗僧正房指導下練劍之景
《義經(jīng)記五條橋之圖》(義経記五條橋之図),描繪牛若丸與武藏坊弁慶在京都五條大橋決斗之景

義經(jīng)一行人抵達平泉后,得藤原秀衡好生招待,積蓄力量等待起事時間。治承四年(1180),源賴朝自伊豆起兵,因兵力不足而在相模國石橋山慘敗于平家之手,被迫逃亡安房國。遠在奧州的義經(jīng)聽聞此事,心急如焚,極欲起兵助陣,在與藤原秀衡商討后率肱骨家臣武藏坊弁慶等300余人,風馳電掣般趕往關東;

此時的源賴朝在逃往安房后,得出身平氏的三浦義澄、畠山重忠等人援助,又得中下層官吏支持,勢力迅速壯大,隨后占據(jù)與河內(nèi)源氏因緣甚深的戰(zhàn)略要地——鐮倉,在關東南部形成穩(wěn)固勢力;同時,新羅三郎源義光的子孫、甲斐源氏第4代當主源信義(武田信義)也起兵討平,很快控制甲斐、信濃、駿河等地,與源賴朝合流。平氏一門遂派平維盛、平忠度、平知盛等人討伐,雙方在駿河富士川交戰(zhàn)。賴朝等人以逸待勞,夜襲敵陣,平家眾兵士陣腳大亂、不戰(zhàn)而退,賴朝等人也不追擊,決定先經(jīng)營關東、積蓄實力,以待決勝。得勝后,源義經(jīng)等人才趕到,因此錯過富士川之戰(zhàn);賴朝與弟弟義經(jīng)久別重逢,自是有無數(shù)衷腸意欲相敘,見到弟弟九郎如今已成為文武兼?zhèn)涞奈涫?,賴朝感動欣慰不已,并與九郎義經(jīng)分工,由賴朝在后方運籌帷幄、義經(jīng)在前方指揮軍陣。

《芳年武者無類·畠山莊司重忠》,描繪畠山重忠生涯最后死戰(zhàn)之景。畠山重忠乃坂東平氏出身,后加入源賴朝陣營,以其文武德才兼?zhèn)?、清廉正直而被稱為“坂東武士之鑒”,鐮倉幕府建立后擔任重要職務;不料晚年被掌握實權的幕府執(zhí)政北條時政誣陷謀反,最后中計寡不敵眾被射殺
源信義,菊池容齋作?。盡管出身甲斐源氏,但他后來將苗字改為“武田”,成為甲斐武田氏真正意義上的始祖

伊勢平氏在富士川之戰(zhàn)大敗,自此開始難以應付全國各地蜂起的反抗勢力;而就在這種緊急關頭,更恐怖絕望的事發(fā)生了——治承五年(1181)二月,一代權臣平相國入道清盛留下遺言“天下萬事托付吾子宗盛,不可有任何異議”后撒手人寰,享年64歲。失去擎天巨柱平清盛后,平家陷入空前危機,原本最有人望的繼承人是宅心仁厚的小松內(nèi)府平重盛(清盛嫡長子),但重盛早已在兩年前去世,平氏棟梁只能交由清盛三子·內(nèi)大臣平宗盛擔任;宗盛為人自大狂妄傲慢(另有其性格善良但才能平庸一說),難以像父親那樣支撐起龐大的伊勢平氏,平家處境愈發(fā)岌岌可危。

平宗盛。平宗盛繼承其兄長平重盛的內(nèi)大臣之職,兄長重盛因居所位于六波羅小松第而被稱為小松公、小松內(nèi)府殿、小松內(nèi)大臣;宗盛因最后攜一族狼狽逃往屋島,而有“屋島大臣”別稱

壽永二年(1183),木曾義仲與源賴朝關系惡化,但二人隨后出于大局考量而達成和議,義仲將嫡子木曾義高送往鐮倉當人質(zhì);同年5月,義仲在越中國礪波山俱利伽羅峠攻破清盛嫡孫·櫻梅少將平維盛的10萬大軍(俱利伽羅峠之戰(zhàn)),之后勢如破竹攻入京都,內(nèi)大臣平宗盛只得挾年幼的安德天皇及三神器,率平家族人倉皇西逃至贊岐國屋島,建立新都。此時,蟄伏已久的后白河法皇因提前逃往比叡山而沒被平家挾持,被木曾義仲迎回京都;但木曾義仲的一連串荒唐行為讓后白河院、公卿貴族與京都人民大失所望,后白河院遂挑動源賴朝與木曾義仲之間矛盾,坐山觀虎斗,最后以源賴朝派六弟源范賴和九弟源義經(jīng)攻滅木曾軍并截殺義仲告終。

《大日本六十余將·三位中將維盛》,歌川芳虎作。平維盛以美貌著稱,被時人視為光源氏在世;其在后白河法皇50歲賀宴上頭戴烏帽子,帽上綁櫻枝、梅枝跳青海波舞,驚艷滿席,因而得“櫻梅少將”雅稱??上淇沼腥菝?、卻無武藝,數(shù)敗于源氏之手,最后在一之谷合戰(zhàn)后于熊野投海自盡
《俱利伽羅谷大合戰(zhàn)圖》,歌川豐宣作,描繪俱利伽羅峠之戰(zhàn)中木曾義仲側(cè)室巴御前與敵將武藏三郎左衛(wèi)門有國交戰(zhàn)之景

在木曾義仲與源賴朝反目之時,退居屋島的伊勢平氏趁機反撲,到元歷元年(1184)初已將勢力范圍恢復到攝津國一帶。后白河法皇再次發(fā)號施令,命令攻滅木曾義仲的源范賴、源義經(jīng)出兵攝津福原、討伐平氏。二人兵分兩路,在播磨國一之谷奇襲平家軍隊,重創(chuàng)平家,是為“一之谷之戰(zhàn)”(一ノ谷の戦い)。在這場戰(zhàn)事中,平家損失平通盛、平忠度、平經(jīng)俊、平清房、平清貞、平敦盛等數(shù)十位將領,難以再抵擋源氏接下來的攻勢,為日后滿門覆滅埋下伏筆;

《源平合戰(zhàn)圖屏風》(源平合戦図屏風)局部,描繪源義經(jīng)率70騎從山崖俯沖發(fā)動奇襲的“鵯越逆落”(鵯越の逆落)。盡管一之谷奇襲被視為源義經(jīng)最知名的戰(zhàn)績之一,但鵯越距離一之谷有8公里距離,完全無法實現(xiàn)俯沖奇襲;此外,現(xiàn)實中實行側(cè)面奇襲任務的是源行綱(多田行綱)而非源義經(jīng),因此“一之谷奇襲”被視為《平家物語》的虛構情節(jié)
負馬而行的畠山重忠,江戶時代畫家歌川國芳所作。《平家物語》中,力大無窮的畠山重忠在奇襲時直接扛起戰(zhàn)馬從山崖上沖下;但正史中,畠山重忠此時在源范賴軍隊中,并未與源義經(jīng)同行
《源平合戰(zhàn)圖屏風》,描繪熊谷次郎直實與平敦盛對陣之景。《平家物語》載,一之谷之戰(zhàn)中,平敦盛本欲渡水撤退,聽到身后熊谷直實挑戰(zhàn),毅然回馬迎戰(zhàn),被后者擊落馬下。熊谷直實摘下敦盛頭盔,發(fā)現(xiàn)敵將竟是與自己孩子同齡的風雅嬌艷美少年,心中不忍下手。不料敦盛卻道“直梟吾首問他人,見者必有知之者”;加上源氏大軍席卷而來,直實不忍敦盛被他人所辱,含淚取下其首級及短笛“小枝”黯然離去,后有感世事無常而出家為僧

一之谷之戰(zhàn)后,源氏本欲乘勝追擊、殺至平氏老巢屋島,但因沒有水軍、無法渡海而作罷。半年后,源范賴欲繞后襲擊平家,卻被識破而被截斷軍勢、斷絕糧道,被迫逃往九州;此時賴朝已與義經(jīng)貌合神離,但遇此狀況不得不派遣義經(jīng)救場。義經(jīng)遂于元歷二年(1185)2月集結(jié)少數(shù)船只急襲屋島,原本三日的航路僅僅不到一日就駛完,之后以少勝多、智取屋島。由于平家誤信源范賴大軍馳援的假消息,因而舍棄大本營屋島、撤往西國,將經(jīng)營多年的瀨戶內(nèi)海、水軍勢力和郎全部白給;原本平教經(jīng)等人欲夜襲義經(jīng)部,卻因何人擔當先鋒爭執(zhí)不下而錯失良機,失去最后機遇,陷入山窮水盡之境、危急存亡之秋,雙方即將迎來最后的決戰(zhàn)。

《那須與一》,楊洲周延作。屋島之戰(zhàn)中,平家軍勢中突現(xiàn)一小舟,一位妙齡女官立于船頭,持一掛有紅底金箔日出之扇的竹竿向源氏軍招手;九郎義經(jīng)不知其意,為求穩(wěn)妥,遂讓下野國住人那須與一宗高前來射扇。與一默誦八幡神、下野國神明等神號,力張強弓、放矢中的,成功射落畫扇,引起兩軍喝彩

壽永四年(1185)3月24日,源平兩家在關門海峽的壇之浦海域交戰(zhàn)。由于平家經(jīng)營海洋依舊,尤擅海戰(zhàn),加之海潮于其有利,因此一度占據(jù)上風,將逆流行舟的源氏戰(zhàn)船團團圍困。豈料九郎義經(jīng)心狠下來,打破當時約定俗成的交戰(zhàn)習慣,下令射殺平家戰(zhàn)船上的水手(《平家物語》)。平家何時見過如此場面,其船只失去舵手后很快便無法動彈,戰(zhàn)場陷入膠著狀態(tài)。義經(jīng)遂抓住這一機會,趁著海潮方向改變,將己方戰(zhàn)船靠近平家戰(zhàn)船接舷作戰(zhàn),從而將原本困難的海戰(zhàn)變?yōu)樵词仙瞄L的白刃戰(zhàn)。平氏諸將困獸猶斗,皆懷死志奮力拼殺,終究無法扭轉(zhuǎn)平家潰敗如潮水的事實;

此時,源氏軍士已紛紛跳上平家船只。新中納言平知盛參見安德天皇報告大勢已去后,獨身前往甲板清掃雜物,船上女官凄然詢問戰(zhàn)況時,新中納言只是苦笑“關東武士驍勇善戰(zhàn),你們很快就會見識到了”;二位尼平時子(清盛之妻,安德天皇祖母)將帝璽帶在身上,披上黑色羽織,抱著年僅八歲的安德天皇走到船沿,安慰天皇“今攜陛下共赴凈土,海浪之下亦有帝都”(彌陀の浄土へ參りましょう。波の下にも都がございますよ。),隨后二人一同投水自盡。隨后,門脅中納言平教盛、修理大夫平經(jīng)盛(二人皆為平清盛之弟)將所著鎧甲鎖在一起,攜手投海,其他平家族親皆投海自盡??尚Φ氖?,屋島大臣平宗盛貴為一家之主,卻彷徨不能決斷;平家士兵恥之,將其撞下海面,哪知宗盛父子遂落入海中,卻毫無死志,在水上游來游去,最后被源氏擒獲。

另一邊海潮之上,能登守平教經(jīng)正舍生忘死殺敵,遠者張弓射之,近敵搏而投海。箭矢射光后,教經(jīng)舍棄長弓,揮舞大太刀廝殺;此時新中納言派人傳話“敗局已定,君宜自圖;殺生過多,徒增業(yè)障”,教經(jīng)便撇下一眾兵士,只欲斬殺源氏大將——九郎判官義經(jīng)。然而教經(jīng)并不識義經(jīng),因此一路見到甲胄華貴者便拔刀斬去,不想誤打誤撞跑到義經(jīng)船上;義經(jīng)久聞教經(jīng)勇武之名,早有與之交鋒之意,卻無奈死兵難敵、無法阻擋,于是轉(zhuǎn)身調(diào)往另一艘船上。能登守哪肯放義經(jīng)遁走,拖著大太刀窮追不舍。當時的場面,大概就是這樣:

——于是雙方就這樣跑了整整八艘船。最后,身披重鎧、手持重武的教經(jīng)體力不支,未能追上義經(jīng);已有死志的他將頭盔、軟甲、大太刀、佩刀一齊投入海中,僅著胴甲、披頭散發(fā),如夜叉惡鬼立于船上,厲聲喝道“有膽者盡管攻來,定要生擒數(shù)人送往鐮倉,與那賴朝充作見面禮”,源氏軍中竟無一人敢上前。土佐國住人安藝太郎實光、安藝次郎及一名隨從,皆力大無窮,拔刀上前挑戰(zhàn)。能登守先將二人隨從一腳踢下海,雙手攔腰夾住安藝兄弟,大笑道“共赴奈落黃泉”,之后投海自盡;新中納言平知盛亦身著兩套重鎧、背負船錨投海,其手下也殉主跳海;惡七兵衛(wèi)景清等人力戰(zhàn)而退,從大海上逃出生天,一門老小大多成為溺斃冤魂,余下成員大多被押解往鐮倉,或流放、或處死;部分幸存女眷則落發(fā)為尼,為已逝親人祈求冥福——鼎盛一時的伊勢平氏,就這樣在波濤洶涌的壇之浦迎來了終結(jié)。

《長門國赤間之浦源平大合戰(zhàn)平家一門悉亡之圖》,歌川國芳作
《八島壇之浦源平大合戰(zhàn)之圖》(八嶋壇之浦源平大合戦之図),歌川芳員作,描繪平教經(jīng)追殺義經(jīng)、義經(jīng)被迫跳船躲閃的“八艘跳”場景
《八島壇之浦合戰(zhàn)義經(jīng)八艘跳之圖》

·血鑄天下鐮倉殿:權欲熏心、手足相殘

平家覆滅,天下已成源賴朝掌中之物;然而自古有云“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賴朝既已收獲整個天下,又如何能容忍臥榻上還有別人酣眠——即使對方是同族血親也不行;老奸巨猾的后白河法皇也利用賴朝排除異己的意圖,多方挑撥,在武士自相殘殺時獲取紅利、維持院政的穩(wěn)定。

《大日本名將鑒·右大將源賴朝》,描繪已為權臣的源賴朝在祈求祛病消災的“放生會”上放飛一千只鶴之景

早在治承·壽永之亂中期,賴朝就在后白河法皇挑撥下滅掉堂兄弟木曾義仲。壽永二年(1183)義仲上京時,京都人民對趕走平家的義仲軍翹首以待??闪x仲雖為源氏出身,卻是山村野夫,與附庸風雅、講究儀式排場的京都公卿格格不入,為貴族所輕視;之后,由于京都治安混亂加上饑荒,義仲軍軍紀先亂,開始肆意燒殺搶掠、強割稻谷、占據(jù)莊園。意識到局勢不妙的義仲主動請纓出征西國平氏,卻慘遭失敗;就在此時,源賴朝修書一封送往朝廷,提出歸還平家強占的莊園土地等紀律嚴明的條例,深合后白河院與朝中貴族心意,于是后白河院恢復賴朝原本官職,并將東國的實際支配權交予賴朝,讓賴朝具備法理上的正統(tǒng)性;

義仲聽聞此事大驚失色,一時昏了頭腦,甚至向伊勢平氏提出上洛共擊賴朝的邀請,同時擅自回京向法皇抗議,要求法皇下達討伐源賴朝的政令;此舉正中后白河院和源賴朝下懷,后白河院斥責義仲不專心攻伐平氏,源賴朝也派六弟源范賴和九弟源義經(jīng)率軍入京攻打義仲軍。同年11月,眾叛親離的木曾義仲發(fā)動政變,在法住寺合戰(zhàn)后軟禁后白河法皇;老奸巨猾的后白河法皇又生一計,為求自保先與義仲和解,隨后下旨讓義仲討伐源賴朝。獲封征夷大將軍(一說自封征東大將軍)的義仲與義經(jīng)等人交戰(zhàn),最后寡不敵眾慘敗,于壽永三年(1184)1月20日在近江國粟津因馬失前蹄而被討取,年僅31歲——而今,賴朝想要重演一遍當年的劇目;這回他的對手,是對其忠心不二的弟弟:九郎判官義經(jīng)

賴朝與義經(jīng)之間齬齟,乃生于攻伐木曾義仲之時。當初賴朝與義經(jīng)約定,兄長在后方運籌帷幄、幼弟在陣前率軍作戰(zhàn),久而久之,諸將折服于義經(jīng)奇謀勇武而日趨尊重義經(jīng),引起兄長賴朝猜忌。一之谷之戰(zhàn)后,賴朝有意疏遠義經(jīng),僅將六弟蒲冠者源范賴召回鐮倉封賞,授其三河守之職,而以義經(jīng)為代官留守京都善后;戰(zhàn)功卓著的義經(jīng)在京都勤懇調(diào)度,受后白河法皇賞識,后者封其為從五位下左衛(wèi)門尉兼檢非違使,因此官位有“判官”之稱,故義經(jīng)在后世被稱為“九郎判官”;

然而,源賴朝對義經(jīng)未經(jīng)自己同意擅受法皇冊封一事極為震怒,在此之后更加冷落義經(jīng);屋島之戰(zhàn)中,擔任主帥的義經(jīng)與擔任監(jiān)軍的梶原平三景時就是否在船只上安裝逆櫓一事爭執(zhí)不下,義經(jīng)強令渡海,僅率5船150騎發(fā)動奇襲,被嘲弄為“六日菖蒲”(菖蒲為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常用飾物,“六日”意指梶原景時慢半拍、趕不上盛大節(jié)日)的景時遂心懷暗恨,時常在賴朝身邊進讒言;壇之浦之戰(zhàn)中,義經(jīng)又與景時爭當先鋒,二人就此交惡,景時更頻繁中傷義經(jīng)——這是《平家物語》說法,后世因此將梶原景時視為世不二出的奸臣;但倘若賴朝與弟弟義經(jīng)真同心合力,又怎會聽信這等謠言中傷?故梶原景時只不過揣測上意、在賴朝面前說他想聽的話罷了。

梶原景時。梶原景時原為平家將領,在賴朝大敗的石橋山之戰(zhàn)中搭救賴朝,之后成為賴朝的重臣,深得寵幸,有“一之郎黨”(一ノ郎黨)、“鐮倉本體武士”(鎌倉ノ本體ノ武士)之稱;賴朝死后,幕府臣屬對恃寵而驕、屢進讒言的景時愈發(fā)不滿,66名將領聯(lián)名簽署對景時的彈劾書,迫其歸隱相模,最后滿門在駿河國被殺,史稱“梶原景時之變”

平家覆滅后,義經(jīng)押解俘虜?shù)钠绞献谟H返回鐮倉,卻在鐮倉城外的腰越被賴朝攔下;賴朝令義經(jīng)不得進城,僅須交出俘虜屋島大臣平宗盛等人即可。感受到兄長猜忌冷落的義經(jīng)痛心不已,在腰越滿福寺寫下一述衷腸的文書,極力向兄長表明自己一片赤誠之心,并委托賴朝親信大江廣元代為傳達——這份文狀就是著名的《腰越狀》;然而,賴朝的猜忌心不會因為一份文書而消解,為刺探義經(jīng),他于元歷二年(1185)9月派梶原景時之子梶原景季前往京都封義經(jīng)為伊予守,要求他討伐一度追隨賴朝、后來又倒向木曾義仲的叔父·源行家。一邊是誓言追隨效忠的兄長,一邊是關系密切的同族長輩,義經(jīng)左右為難、抑郁不已,因而拒絕了賴朝要求;賴朝大怒,將義經(jīng)所為視作謀逆挑釁,徹底堅定除去義經(jīng)的決心。

《腰越狀》

10月,賴朝令土佐坊昌俊襲擊義經(jīng)所在地——京都堀川御所,義經(jīng)得叔父行家支援,將土佐坊擊退,后者逃往鞍馬山后被與義經(jīng)熟識的僧人們捕獲;土佐坊坦白一切皆為源賴朝指使,義經(jīng)如遭雷擊,對兄長賴朝徹底寒了心。在與叔父行家商議后,二人決定起兵對抗賴朝,并從后白河院處得到了討伐賴朝的院宣;不料賴朝大軍上洛后,后白河院又欲借兄弟相爭來得利,又對賴朝下達全力緝拿義經(jīng)的院宣。義經(jīng)本欲前往九州,但因海上暴風而無法前行,只得返回攝津,先躲于吉野山、被吉野山僧兵追緝后又前往奧州。奧州藤原氏的當主藤原秀衡乃是義經(jīng)故人,多年后重逢感嘆兄弟鬩墻、唏噓不已,仍然大力支持如親生子一般的九郎義經(jīng),對其加以庇護,擺出不惜與賴朝一戰(zhàn)的架勢;而賴朝也畏懼奧州名門藤原氏的強大實力,只得按兵不動。

但秀衡于文治三年(1187)去世后,事態(tài)急轉(zhuǎn)直下。藤原秀衡一死,賴朝便消除了最后的顧慮,對秀衡的三個兒子泰衡、國衡、忠衡不斷威逼利誘,讓他們交出義經(jīng);盡管秀衡臨終前再三囑咐兒子們必須同心對抗鐮倉幕府、侍奉義經(jīng)如同主君,但天下局勢已定,就算奧州藤原氏有萬貫家財、強兵雄將,也難以抵擋源賴朝舉全國之力發(fā)動的攻勢;加上藤原氏新任當主藤原泰衡雖為義經(jīng)幼時好友、卻因奧州眾人敬仰義經(jīng)而擔心后者反客為主,因此,藤原泰衡決定把義經(jīng)賣了。文治五年(1189),泰衡斬殺親近義經(jīng)的弟弟賴衡,派兵攻打義經(jīng)居住的衣川館;義經(jīng)自知無力回天,決定自戕了結(jié)一切。其家臣為捍衛(wèi)主君義經(jīng),浴血奮戰(zhàn),最后紛紛壯烈成仁。義經(jīng)最信賴的家臣·武藏坊弁慶則在與義經(jīng)約定共赴黃泉后獨守大門,最后奮戰(zhàn)力竭而死,死時仍如仁王般站立,是為“立往生”(立ち往生)。義經(jīng)則在誦念佛經(jīng)后,親手殺死正室鄉(xiāng)御前和女兒龜鶴御前后自盡,年僅31歲——與木曾義仲在同樣的年紀離開人世。

《芳年武者無類·武藏坊弁慶 九郎判官源義經(jīng)》,坐者為弁慶,站立者為義經(jīng)

衣川血戰(zhàn)后,藤原泰衡將義經(jīng)頭顱斬下,浸泡在酒中送往鐮倉,以示兌現(xiàn)諾言;不想賴朝卻背棄此前向泰衡許諾的種種好處,發(fā)兵攻滅奧州藤原氏,將本州東北也納入囊中(奧州合戰(zhàn))。就此,滅門血海仇敵伊勢平氏、除去名盛一時的堂兄弟“旭日將軍木曾義仲、殺死血濃于水的弟弟源義經(jīng),在敗者的血淚和怨恨中,源賴朝建立起穩(wěn)固的武家體系,并借助鐮倉公卿勢力制衡后白河院;在建久三年(1192)后白河法皇暴斃去世后,賴朝迫不及待地從朝廷手中接過法皇生前沒封給他的征夷大將軍之位,在鐮倉開幕,正式成為日本武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然而即使身為居萬人之上的“鐮倉殿”(鐮倉幕府將軍尊稱,通常也被視作賴朝本人尊稱),賴朝多疑的性格仍未改變,在那之后,三河守源范賴上總介上總廣常等功臣亦被賴朝疑心謀反而迫害致死;通過誅殺功臣,賴朝徹底穩(wěn)固自己的權位,卻逐漸變成孤家寡人。據(jù)說賴朝最后死于安德天皇源義經(jīng)亡靈的索命(《保歷間記》/保暦間記;其余說法有落馬、落馬引起的尿崩癥、糖尿病、溺死、暗殺等),其血脈僅傳三代(賴朝、賴朝嫡子源賴家、嫡孫女竹御所)就徹底斷絕(源賴家死后將軍之位由弟弟源實朝繼承,源實朝后被暗殺,因無嗣而宣告賴朝一脈絕后),身后幕府大權更是落入妻家北條氏之手,也算是應驗因果報應之說——此乃后話,按下不表。

·響徹平曲:世事無常夢芝居

平家敗亡是多種因素長久作用的結(jié)果,既有必然因素,也有無數(shù)的偶然;但無論怎么說,平家在平安末年的爭霸中終究敗下陣來,成為歷史長河中的塵?!,F(xiàn)如今,記載平家事跡的一手史料主要來自公卿九條兼實的日記《玉葉》(玉葉)和鐮倉幕府官修史書《吾妻鏡》(吾妻鏡,也稱東鑒。日本武尊東征蝦夷時,船遇風浪不能行,其妻弟橘媛跳入海中獻祭,使風浪平息;武尊得勝返航,途經(jīng)弟橘媛投海處思念妻子,遂長嘆“吾妻”。之后便以“吾妻”代指東國或東方向);《玉葉》為私人文書,具有較強主觀性,《吾妻鏡》則有出于幕府立場而扭曲掩蓋的曲筆,加上史書在古代并非人人可讀,因此古代日本人對源平爭雄之事的認知,大多來自各地傳說故事,以及以《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等為代表的軍記物語。

1906-1907年左右出版的《玉葉》第二卷
《吾妻鏡》

如軍記物語名稱中“物語”(ものがたり)所彰顯的,這類文獻并非嚴謹遵照現(xiàn)實歷史寫就的史料,而是演義性質(zhì)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物,因此真實性存在不足。軍記物語最早可追溯到武士集團興起初期,以平將門之亂為主要內(nèi)容的《將門記》被視作早期軍記物語的代表;而后,記錄源平恩怨的《保元物語》《平治物語》《平家物語》、《承久記》4部作品,則被視為開創(chuàng)軍記物語新時代的重要作品,合稱《四部合戰(zhàn)記》。這四部軍記物語雖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且作者身份已不可考,但其內(nèi)容時間連貫,詳細記錄從保元·平治之亂開始、到承久年間后鳥羽天皇起兵反抗幕府的“承久之亂”的歷史,細致刻畫時代變化和武士、公卿階級的興衰浮沉,直到今天仍被視為除一手史料外研究平安末期-鐮倉初期的最重要資料。其中,影響最大、文學價值最高的,莫過于《平家物語》。

愛知縣立大學圖書館所藏《平家物語》

一般認為,《平家物語》前身應是13世紀就已出現(xiàn)的軍記物語《治承物語》,后者在歌人藤原定家的書信中被提及,一般認為是記錄銜接保元·平治之亂之后的治承·壽永之亂內(nèi)容;但《平家物語》與《治承物語》到底是否為同一本書、內(nèi)容上存在多少差異,至今已無法考證。根據(jù)鐮倉末期作家吉田兼好在其隨筆集《徒然草》中說法,《平家物語》出自一位名叫“信濃前司行長”之人,此人為侍奉公卿九條兼實的家司,有人認為其真實身份是藤原氏出身的中山中納言顯時之孫·下野守藤原行長;他將源平故事講述給一位名叫生佛的盲眼僧人,而生佛將這些故事講述給他人,口耳相傳將這些內(nèi)容傳播開來——自生佛開始,后世講述《平家物語》的說書人大多為盲目僧侶,他們手持平家琵琶,彈唱伊勢平氏過去的繁華,因而被稱作“琵琶法師”,甚至還有個與之有關、略顯驚悚的故事,后文會詳細提到;

《平家物語》被稱為“軍記物語鼻祖”,它奠定了后世軍記物語的主流創(chuàng)作基調(diào),即記敘戰(zhàn)爭史實同時引經(jīng)據(jù)典,結(jié)合佛教、神道教的宿命論、因果論思想解釋歷史事件;盡管所載內(nèi)容多為殺伐之事,但語言亦哀婉細膩,不失物哀之感。當中部分內(nèi)容與民間傳說結(jié)合,成為人們家喻戶曉的典故;而這些故事,無一不透露對世事無常、因果報應的嗟嘆——如權傾一時的平大相國清盛,生前曾放任大軍犯下放火焚燒南都奈良之罪,晚年飽受高燒折磨,甚至往其身上灑水時,清水在須臾間便蒸發(fā)無蹤,如身處焦熱地獄一般;而曾覆滅平家滿門的九郎義經(jīng)被兄長賴朝迫害逃亡西國時,在海上被平家怨靈興起的風暴所困,雖有部下武藏坊弁慶誦經(jīng)超度解圍,但船只皆為大浪所毀,不得不取道陸地,最后身死奧州。

《新形三十六怪撰·清盛于福原見數(shù)百人頭圖》(清盛福原に數(shù)百の人頭を見るの図),描繪平清盛看見無數(shù)死于平氏之手的亡靈化作骷髏的景象
《月百姿·大物海上月》,傳說義經(jīng)一行人走海路前往九州時,在大物浦遇到化身怨靈的平知盛及平家士兵,船只難以前行;所幸義經(jīng)家臣武藏坊弁慶乃僧人出身,立在船首高聲誦經(jīng),怨靈才紛紛散去,然而船只也受損嚴重,無法繼續(xù)航行。這一情節(jié)后來被能劇吸收,成為經(jīng)典劇目《船弁慶》
《新形三十六怪撰·大物之浦之靈 平知盛海上出現(xiàn)之圖》,描繪平知盛怨靈在海上出現(xiàn)、詛咒仇敵源義經(jīng)之景
《大物之浦海底之圖》,歌川國芳作。據(jù)說壇之浦海戰(zhàn)中,無數(shù)平家士兵投海自盡,因怨念不散而變?yōu)楹V畜π?;這種螃蟹背部有如憤怒的武士臉,因此被稱作“平家蟹”。本作描繪背負船錨投海自盡的平家大將——新中納言平知盛與變?yōu)轶π返钠郊沂勘诤5椎膱雒?/figcaption>

由于平家滿門身死之事過于慘烈,各種平家諸人化身怨靈作祟的故事層出不窮;在壇之浦海戰(zhàn)發(fā)生的敵方——下關,還流傳有琵琶法師被怨靈蠱惑、被撕去雙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據(jù)說參考自對《平家物語》傳唱貢獻良多的琵琶演奏家、盲僧明石覺一,后世諸《平家物語》版本中就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覺一本;明治時代的愛爾蘭裔怪談作家小泉八云(1850-1904)將這個故事加記錄下來,取名為“無耳芳一”(耳なし芳一),收錄在其作品《怪談》中。

故事是這樣的:在祭祀安德天皇及平家一門的長門國赤間關阿彌陀寺(今天的下關市赤間神社),有位擅長演奏《平家物語》的盲眼琵琶法師芳一,其演奏的“壇之浦”一段被人贊譽為泣鬼神之段。某日,一武士突訪芳一,請他去貴人住所演奏《平家物語》;芳一不知武士為何人,但還是跟著來到一間寬大宅邸。宅邸間人員眾多,他們對芳一的技藝贊嘆不已;但不知為何,當芳一彈奏壇之浦一段時,在座所有人放聲痛哭。芳一訝異不已,但得到許多賞賜,也不不便多問;領他來的武士拜托他演奏七天,并叫芳一不要透露此事。寺僧察覺到失明的芳一每天夜中出門、直到凌晨才回寺,行動反常,于是偷偷跟著芳一,驚恐地發(fā)現(xiàn)芳一在空無人煙的平家墓地忘我演奏,身邊被無數(shù)鬼火纏繞。僧人強行將其帶回寺院,得知實情后認為是平家怨靈作祟,為保護芳一而徹夜陪伴他。后來有一日,和尚因出席法事而無法陪伴芳一,于是在芳一全身寫滿般若心經(jīng)、囑托芳一無論發(fā)生何事都不能出聲,卻忘在其耳朵上寫經(jīng)文。當夜,當初的武士再度出現(xiàn),卻尋不到芳一,只看到一對耳朵;呼喊芳一之名,無人回應。感到困惑的武士說著“找不到琵琶法師,只能將這對耳朵帶回復命”,之后活生生將芳一雙耳扯下帶走;饒是如此,芳一仍忍痛坐在原地一動不動、一聲不吭。之后,僧人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過失,為芳一道歉,平家怨靈自那以后再未出現(xiàn);芳一耳傷愈合后,因禍得福成為天下聞名的琵琶師,得到“無耳芳一”的稱號。

赤間神社的無耳芳一雕像

·痣丸與癡:景清歸宿與空蟬之事

現(xiàn)在,再來看看平景清的結(jié)局和一些傳說。

上總惡七兵衛(wèi)景清,在《平家物語》中初登場于卷第四“橋頭之戰(zhàn)”(橋合戦),在平家討伐源賴政、以仁王的部隊中擔任先鋒;其第二次登場,便是在屋島合戰(zhàn);之后在壇之浦之戰(zhàn)篇章中僅兩次提及,言說其與一眾平家郎黨且殺且退,最后逃出生天,余下篇章再未出現(xiàn)。關于他的結(jié)局,一直眾說紛紜。

據(jù)《吾妻鏡》記載,景清的兄長上總五郎兵衛(wèi)尉光忠與景清一同逃離壇之浦后,仍心懷刺殺賴朝復仇之志,在建久三年(1192)1月21日賴朝營建鐮倉二階堂永福寺時易容為一目失明,混入運土工人中,結(jié)果被梶原景時視為可疑之徒而被拘捕;將其束縛后,從其懷中搜出一把一尺有余的打刀,之后被送往鐮倉加以辨明身份。查明身份后,五郎兵衛(wèi)尉光忠于同年2月24日被送往武藏國六連之海海濱處以梟首之刑,首級置于海灘上暴曬示眾;惡七兵衛(wèi)景清則在建永六年(1195)聽聞賴朝將出席東大寺大佛殿落成儀式后前去刺殺,結(jié)果因行蹤可疑而被逮捕,被送往幕府重臣和田義盛宅邸加以關押。景清在義盛府邸大鬧一番,在庭院中馭馬奔騰、以豪放的態(tài)勢吃肉喝酒;對此頭疼不已的義盛遂向賴朝提出請求,希望將景清交由同為幕府重臣的八田知家代為看管。知家十分敬佩對舊主念念不忘的景清,將其作為貴客妥善招待;不知是否是不習慣如此待遇的原因,景清反而消停下來,躲在山洞里粒米不進,最后絕食而死;

和田義盛,菊池容齋作
八田知家,菊池容齋作
位于鐮倉市的景清土牢,傳為其絕食自盡之處,立有“水鑒景清大居士”(水鑑景清大居士)字樣石碑

但由于景清生平過于神秘,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景清未死的傳說;各種能劇、歌舞伎、凈琉璃、狂言中,景清也是時常出現(xiàn)的著名角色,且大多以面畫油彩的豪放男性形象出現(xiàn)。與其有關的各種傳說史跡遍布日本各地,出現(xiàn)了景清洞(山口縣)、景清門(奈良縣)、景清道(滋賀縣)、景清洗眼之井(滋賀縣)等因緣之地,鐮倉也有據(jù)傳為景清女兒·人丸的墓冢。據(jù)說景清在壇之浦敗逃后仍執(zhí)念刺殺源賴朝,甚至策劃多達37次暗殺行動;另一說賴朝感念于景清勇武,意欲將其招募至麾下,景清怒斥“不愿看見源氏之世”,隨后自剜雙目投向賴朝,卻被賴朝授予日向勾當(日本古代專授盲人的官職,高于座頭、低于檢校和別當)一職及300町土地,終老于日向國宮崎(能劇《景清》中則是自毀雙目流放日向、乞討為生,自稱“日向勾當”,與久別的女兒人丸重逢后囑托身后事,之后再次分別),至今在宮崎縣宮崎市仍有供奉平景清雙目的生目神社——如果日本各地的景清遺跡確切屬實,那么FGO中提到景清本尊后來隱居于中國地方,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日本各地與景清關聯(lián)的歌舞伎劇目花車
《仁王2》中的平景清,其頭盔為帶有護面的設計,護面圖案參考了歌舞伎劇目中景清的常見造型
描繪雙目失明的景清與女兒人丸重逢的浮世繪,歌川國芳作
生目神社

最后的最后,再來看看平景清那把奇怪的刀——痣丸(あざまる,也稱、黡丸)。這里的“奇怪”,并不是說痣丸這把刀本身有何異常,而是FGO中的雙刀設定,某種程度上暗合景清傳說中另一把刀的存在。

痣丸是一把脅差,根據(jù)其目前所藏地——熱田神宮的標注,其長54.7㎝,反幅1.5㎝,為無銘刀。根據(jù)《田村三代記》卷末附帶的屋代本《平家物語》及其衍生本《源平盛衰記》(此版《田村三代記》被稱作渡邊本)的說法,坂上田村麻呂(田村丸利仁)得到逝去(一說領悟天命而升天離去)的戀人鈴鹿御前(立烏帽子)從大岳丸處得到的三明之劍——大通連、小通連顯明連作為紀念,之后田村麻呂將三把劍送往箱根重鍛,打造成友切丸、獅子丸(獅子王丸)和一把脅差;友切丸和獅子丸后來皆成為源氏重寶,在往后歲月中分別得名“髭切”、“獅子王”(源賴政殺鵺后獲賜此刀),而剩下的脅差則流入平氏一門,為惡七兵衛(wèi)景清所有。據(jù)說景清拿到這把刀后正視刀身,锃亮刀身上倒映出景清臉上黑痣;當景清把刀拿開后,發(fā)現(xiàn)當時倒映出的痣印竟留在刀身上、無法擦去,因此喚其為“痣丸”。

平景清羈絆禮裝《痣丸》

痣丸的神奇之處并不止此一點,更玄乎的是其“妖刀”名號來歷:據(jù)說平景清在壇之浦敗逃后潛居尾張國,飽受眼病困擾,為求神明加護而將痣丸呈獻給熱田神宮(有說法稱平景清是熱田神宮宮司的女婿),豈料剛奉納此刀后不久,眼睛就治愈如初(也有此刀是景清雙目失明后才奉納給熱田神宮之說);之后據(jù)戰(zhàn)國時期太田牛一《信長公記》記載,此刀不知為何被熱田神宮大宮司千秋紀伊守季光所得,千秋季光戰(zhàn)死后,痣丸落入美濃齋藤氏家臣陰山掃部助一景手中,而持有此刀的陰山一景在不久后天正十三年(1544)圍困尾張織田氏大垣城時,左眼被敵人所發(fā)箭矢射穿幾乎就在他拔出左眼箭矢的同時,另一支流矢詭異地射中其右眼;再后來,痣丸被織田氏家臣丹羽長秀所得,但長秀得到這把刀之后不久就患上疼痛難忍的眼病。為祈求祛病消災,丹羽長秀將痣丸進獻給熱田神宮;而就在他奉納出痣丸后,他的眼病又很快痊愈了。因此,世人皆流傳痣丸是噬主之妖刀,再也沒有人取出此刀——到底為何始終要盯著主人的眼睛作祟,這一點誰也說不清;但如果聯(lián)系到傳說中平景清持有的另一把刀,或許能獲得些許啟發(fā)。

記錄鐮倉末期-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事的軍記物語《太平記》中,有南朝敗將楠木正成化作怨靈回歸人世、收集“三毒之劍”的情節(jié)。在《太平記》卷二十三里,敗于足利尊氏自殺身亡的楠木正成作為修羅的眷屬與后醍醐天皇、護良親王(大塔宮)、新田義貞、平忠正、源義經(jīng)、平教經(jīng)一同作為敗亡之將現(xiàn)界,因生前滿懷對朝敵的怨怒而化身千首鬼王,誓要毀滅足利尊氏和北朝。他聲稱自己在尋找“”、“”、“”三把魔劍,其中“”乃日吉大宮所藏,正成通過對日吉神說教佛法而換得此刀;“”乃其生前死敵足利尊氏持有,正成通過變身為尊師寵愛的小姓而奪得此刀;最后一把“”,原先為惡七兵衛(wèi)景清佩刀,在壇之浦之戰(zhàn)中落入海中、被海豚所吞。海豚吞下“癡”后死在贊岐國宇多津沖,魔劍也沉于該地,100年后被當?shù)貪O民撈起,如今成為大森彥七盛長的佩刀。只要能集齊三毒之魔劍,就能摧毀足利尊氏及北朝的天下,將尊氏之世徹底終結(jié)。

《新形三十六怪撰·大森彥七道中遇怪異之圖》(大森彥七道に怪異に逢ふ図)。據(jù)《太平記》載,室町幕府武將大森彥七盛長嗜好欣賞猿樂(日本一種傳統(tǒng)曲藝),歷應五年(1342)一個春夜,盛長在前往猿樂劇院的山路上遇一妙齡美女。美女姿態(tài)嬌弱,引起盛長憐惜之情,遂背著美女前往劇院;不想美女突然裂開血盆大口、頭生鬼角,化身怪物,意欲將盛長抓往空中。盛長率部下拼死抵抗,將怪物擊退,猿樂也被迫延期;當猿樂再次舉辦時,怪物再次出現(xiàn),并說出其真實身份——楠木正成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1906年東京博文館藏版《太平記》,紅框部分為楠木正成與“三毒之劍”原文

佛教中,有將、三種業(yè)障稱為“三毒”的說法。三毒乃一切罪孽之本源,貪欲為餓鬼道之源、嗔恚為地獄道之源、愚癡為畜生道之源;而貪嗔二毒,又為癡毒所生——愚癡讓人產(chǎn)生錯誤認知,這種錯誤的處事方式和認知讓人心生貪婪怨恨,凡事全憑一己好惡,順己則喜、逆己則怒,不明事理、貪求不止,犯下諸多罪孽,皆為癡毒所致;而癡者,乃錯知無知,既有對世間萬事的錯誤理解,也有一無所知的愚鈍,如一葉障目、茅塞未開,被蒙蔽了心眼、難以開竅誤世。故欲求得安寧,必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以布施消貪欲、慈悲消嗔怒、智慧消愚癡,如此才可修得一方凈土、不為塵世痛苦所擾。

再來看痣丸的妖刀傳說,或許已有了答案:景清持癡毒魔劍,被復仇心蒙蔽心眼,在天下已定之時仍做出刺殺鐮倉殿賴朝的決定;此番愚行在其肉體上得到果報,以眼疾失明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皆表明其如墮畜生道、為愚癡所纏而不得清醒??墒廊舜蠖嘀恢{差痣丸、不知癡毒魔劍,因而將景清愚癡的報應視作痣丸噬主,認為妖刀痣丸讓景清作出如此瘋狂行徑,渾然不覺真正的禍首乃是源自其內(nèi)心深處的扭曲認知、復仇怒火和貪魘之欲;

而FGO中平景清的設定,或許也表達了這一點:當牛若丸以“平景清”之名現(xiàn)界后,其原本的意識與無數(shù)復仇怨靈、乃至作為復仇概念的“平景清”融合,也染上錯知、無知與執(zhí)念;生前的遺憾和怨恨被癡毒無限放大,最后讓她迷失自我、成為“向源氏復仇”集體意志的傀儡。但牛若丸本人的意志無法徹底湮滅,其化身“平景清”后的寶具名“諸行無?!な⒄弑厮?/span>”,或許正是其真正意念的體現(xiàn)——

“祇園精舎の鐘の聲,諸行無常の響きあり;娑羅雙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唯春の夜の夢のごとし;たけき者も遂にはほろびぬ,偏に風の前の塵におなじ。

祇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娑羅雙樹花失色,盛者轉(zhuǎn)衰如滄桑。驕奢淫逸不長久,恰如春夜夢一場;強梁霸道終覆滅,好似風中塵土揚?!?/p>

此為《平家物語》的開卷語,是作者對世事無常如白云蒼狗強豪霸者似一枕黃粱的感慨,或許也是生前放下一切面對死亡的源九郎判官義經(jīng)、以及那個幸福隱居在中國地方的平景清本尊的真正心聲:人世非常住之地,譬如草上白露、水中浮月,縱萬種榮華也會隨無常之風逸散;那么應逝之事不必強留,瀟灑果斷離去,亦不失為物哀風流。


【FGO·雜談】源平恩仇錄:震驚!某平氏女(?)子竟不是平家人?(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巧家县| 宁强县| 新巴尔虎左旗| 呼伦贝尔市| 太和县| 弋阳县| 华安县| 吉木萨尔县| 鄄城县| 敦化市| 赤峰市| 永清县| 金昌市| 惠东县| 大田县| 长顺县| 古蔺县| 伊川县| 北票市| 太康县| 交城县| 仲巴县| 高唐县| 松原市| 乐至县| 扶余县| 沂源县| 尼勒克县| 南宁市| 宁武县| 丹巴县| 七台河市| 江达县| 三门县| 年辖:市辖区| 上饶县| 马关县| 浮梁县| 嵊州市| 忻城县| 华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