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神秘主義

大家都認識“神秘”這個詞,大家也都知道“神秘的事情”就是“高深莫測或難以解釋的事情”,可是在我們中國的哲學中,就是有這么一類思想,不論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解釋方法,但卻都圍繞這同一個主題——“萬物一體”,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神秘主義。

寫在前面的話
關(guān)于“神秘主義”,其實有很多種含義,比如除了我今天要說的這種,還有一種就是你們剛剛腦子里閃過的那一種:通過一些儀式或者行為來向所謂的“神”取得聯(lián)系。但這種解釋太過封建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摒棄它。我們今天要說的“神秘主義”是一個思想的、哲學的修身方法,也是中國古代先哲們一代又一代苦苦探索的結(jié)果。
還有,我先說在前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總是糾結(jié)于某個學術(shù)概念的字面意思,我們只需要明白其內(nèi)容、內(nèi)涵即可,大家盡量去做,畢竟充分條件為什么要叫充分條件呢?我在這里不是一種開脫,而是一種相對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問題和麻煩,大家都省時又省力。
神秘主義的內(nèi)涵
“神秘主義”的哲學家們認為,世界上存在“萬物一體”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人與整個宇宙是合在一起的,沒有人我內(nèi)外的區(qū)分。但是由于一些所謂的“隔閡”,人和宇宙產(chǎn)生了分離,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隔閡”,重新與宇宙合而為一。
隔閡與經(jīng)驗
在中國的不同哲學體系中,對于“隔閡”有不同的認識,但大家都主張要打破這一“隔閡”。
(一)儒
我們都知道,儒學后來發(fā)展成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是什么樣的哲學體系。
程朱理學,這是一套認識論,方法論,宇宙觀,人生觀的哲學體系,其核心是“天理”,但是“天理”往往被人們的私欲所蒙蔽,所以他們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并且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的“橫渠四句”)的口號。希望人們通過后天的道德修養(yǎng)來克服人們的私欲,從而實現(xiàn)對“天理”的充分體驗,達到圣人的境界。普遍上認為程朱理學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
陸王心學,它與程朱理學不同的是,它是一套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他認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們心中的“天理”,但是也是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主張大家要“致良知”,并且還主張以自己的內(nèi)心為標準,所以還帶有一些叛逆色彩在其中。
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在儒家的“神秘主義”中,“神秘境界”就是“天理”,或者說是“良知”,而這種“隔閡”就是所謂的“私欲”,克服這種“隔閡”的方法,就是“滅人欲”和“致良知”,即通過道德上的修為來漸次達到這種“天理”,這些個方法,我們不妨稱之為“神秘經(jīng)驗”。(這些概念都出自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
事實上,儒家最早的“神秘主義”,可以追溯到孟子,因為他曾經(jīng)有一些言論例如“萬物皆備于我”(我與萬物本為一體)和“上下與天地同流”都似乎有“神秘主義”在內(nèi)。
對于孟子的“神秘主義”,“神秘境界”不變,但他的的“神秘經(jīng)驗”則是——浩然之氣。
唐代有個山水田園派的的詩人叫做“孟浩然”,我嚴重懷疑他的名字就是出自“孟子提出了浩然之氣”這種話,然后就姓孟名浩,字浩然了,我覺得他就是故意的[滑稽]。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孟子·公孫丑上》
參考翻譯:這個很難說。浩然之氣,最偉大強勁。我們要用正義去保養(yǎng)它,不要使它受一點傷害,那么浩然之氣就會充滿天地四方。浩然之氣,必須與義和道相配合;缺乏它們,浩然之氣就沒有了力量。浩然之氣,是由正義的積累所產(chǎn)生的,不是偶然的正義行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了一件于心有愧的事,浩然之氣就會不足。所以我說,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義,是因為他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我們要不斷地陪養(yǎng)“義”,心中不能忘記它,但也不能一廂情愿、急于求成地使它增長。
這里的“氣”指的就是“浩然之氣”?!捌錇闅庖?,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從這里可以看出,孟子也是認為人本是與宇宙合而為一的,他認為人只有使“浩然之氣”永遠都是充足的(即“不餒”),才能達到“神秘境界”。這里的“義”,指的是人性之中所有的善“端”,大家粗略地可認為是“仁、義、禮、智”。所以對于“隔閡”的話,我個人認為就是“無義”。孟子希望人們通過擴充這些善“端”來消除人我界限,不能停止不進,但更忌諱急躁求速,在原文的后面,就是經(jīng)典寓言“揠苗助長”。
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睹献印けM心上》
參考翻譯:我與萬物本為一體,回復與萬物一體的境界,沒有什么比這更快樂了。我們要盡力推己及人,達到仁的境界沒有比這更快的了。(根據(jù)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翻譯,可能與傳統(tǒng)的翻譯要點顛覆,但是幾千年了,討論孰對孰錯還不如討論討論如何能真的做到真的“圣人”)
達到“神秘境界”的標志就是“消除人我界限”,以恕求仁,以仁求誠,恕就是推己及人,仁是親善仁愛,誠是真心不虛偽。
總結(jié)起來,儒家的神秘主義,就是“無私”。
(二)道
道家的“神秘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莊子的學說中。
天地與我并生,而我與萬物為一?!肚f子·齊物論》
我們知道莊子最著名的思想就是“逍遙游”,那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粗略地從字面理解一下:脫離世俗,不受任何束縛地遨游在天地之間。這里的“游”并不是指我們指我們個人在空間上的位移,而是精神之游。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莊子這里,也是主張“神秘主義”的,他的“神秘境界”可以認為就是“逍遙游”,隔閡大概就是所謂的“世俗”,而他另外一個主張“齊萬物”也表明在他的學說中:達到“神秘境界”的標志還是消除人我界限,甚至可以說是消除“物我境界”。
那么莊子的“神秘經(jīng)驗”是什么呢?
我個人在這里介紹兩種:“坐忘”和“心齋”。
是不是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字眼就覺得好“玄”,仙氣兒飄飄?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肚f子·大宗師》
參考翻譯:忘記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擺脫形體和智能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是坐忘。
我學“坐忘”的時候啊,我就想起我曾經(jīng)記得在八卦掌里面有八個樁法,其中有無極樁和太極樁,師父就說在練的時候可以什么都不想,也可以有一種自己的肌肉、骨頭、骨髓全部被抽出來,然后又一節(jié)一節(jié)組裝回去的意念、意想。我當時就覺得“坐忘”是不是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在我們《正統(tǒng)道藏》里有收錄這樣兩段話: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
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天隱子暝而不視?;蛘呶虻溃?/strong>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齋戒謂之'信解',安處謂之'閑解',存想謂之'慧解',坐忘謂之'定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短祀[子·神解》
大概就是說“坐忘”強調(diào)的是“定心”,是道家修煉的第四重境界,這需要超脫自我和世俗,回歸自然與生命,尋求一種內(nèi)心的超然。所以大家來終南山玩的時候經(jīng)??吹接械篱L在打坐,也叫“入定”,這“定”的其實是“心”,這個時候你如果上去拍照雖然他們不會理你,但也是很不禮貌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定心”,而不是把他們“定格”在照片里。
我們都說:吃了顆“定心丸”。
這里的“定心”指的是“內(nèi)心安定”。
但對于莊子,“定心”不僅僅是這種意思,還是內(nèi)心的一種澄澈,即“清凈”。
這里,我們就來說一說“心齋”:
蘇東坡有一句詩我印象很深刻叫:苦熱誠知處處皆,何當危坐學心齋。
“心齋”的基本意思,就是:打掃好屋子,可以放下更多的東西,比喻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
在《正統(tǒng)道藏》中,還有一段話:
《玄元皇帝圣紀》云:按諸經(jīng)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齋,以精。德解愆。二者節(jié)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之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齋,論疏淪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拮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元欲則樂道,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日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夫齋者,齊也;齊整三業(yè)乃為齊矣。若空守節(jié)食,既深識未齊,又唯存一志,則口無貪味。謂茲二法,表裹相資?!对企牌吆灐?/strong>
從這里可以看出,“心齋”和“坐忘”一樣,都是修煉中最高也是最難的一重境界。
這里面最關(guān)鍵的一句,就是:“論疏淪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拮擊其智,絕思慮也?!?/span>
這句話,我個人認為是對“心齋”的最好解釋了。
就是說心齋,就是要疏通澄清自己的內(nèi)心,摒棄自己的過分喜好和過度欲望;清潔凈化自己的精神,去除俗世的牽累;平靜安息自己的思緒,斷絕過多的思想焦慮。
當然除了“坐忘”和“心齋”,還有著名的“朝徹”,也可以作為參考,但這個有點難,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總結(jié)起來,道家的神秘主義,就是“無我”。
(三)佛
(作為道長,佛學方面我是真的不太懂,那么只把我知道的告訴大家好了)
我們總是聽到一句話:無名火起。
但我個人認為,從佛學的角度講,應該不是“名”,而是“明”。
佛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無明”,而且還真有“無明火”。
斬無明,斷執(zhí)著,起智慧,證真如?!孟袷鞘裁础妒终嫜浴?/span>
所謂“無明”,大家還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貪、嗔、癡”,這是佛家“神秘主義”的“隔閡”,那么佛家的“神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后面的那個“真如”。
“真”可以理解為真實,“如”我覺得可以理解為像往常一樣的、不變的。
看到這個的時候,我確實想到了《華嚴經(jīng)》的那個“初心”:
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fā)心?!度A嚴經(jīng)》
如菩薩初心,不與后心俱。——《華嚴經(jīng)》
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出處呀,所以我覺得在這里,佛家的“神秘經(jīng)驗”應該就是堅守自己的本心、初心,不為外物所干擾、影響,這個外物可以說是“無明”,也可以說是《涅盤經(jīng)》里的“十相”:
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
這里的“色”指的是世間的一切東西,是萬物?!奥暋笔锹曇簦锹犛X?!跋恪笔窍阄?,是嗅覺。“味”是吃到的味道,是味覺。“觸”是碰到的感覺,是觸覺?!吧笔侵改闵聛淼拈L相。“住”是指你住的房子的方位、好壞?!澳小笔侵改腥说耐獗?,“女”是指女人的外表,這不限于性別。這“十相”,也可以作為“隔閡”的一種解釋。
總結(jié)起來,佛家的神秘主義,就是“無相”。
三“無”
這里的“三無”不是產(chǎn)品的三無,也不是那個唱歌的三無哈。
這里的三“無”指的是:無我、無私和無相。
它們代表了中國不同思想流派的不同思想,但是又都是為了教導我們向善、向美。
也許大家可能覺得這種東西太理想化、太過時。
但是,不去做,不去接近,理想永遠只是理想。

真快...
這么快就元宵節(jié)了,那就祝大家元宵節(jié)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