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1.7 方臘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7、方臘(?—公元1121年)
? 北宋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袖。青溪[1]人,“家本中產(chǎn)”[2],有漆園。
? 北宋末年,封建統(tǒng)治腐敗不堪。從皇帝到大官僚地主,對內(nèi)大量兼并土地,刮盡民膏,營造宮殿,勞民傷財,不顧人民死活;對外賣國求和,每年賄賂契丹和西夏的銀絹,常以百萬計,使人民陷入饑寒交迫的絕境。公元一一二〇年十月,方臘為了反對宋徽宗趙佶政權的壓迫和賣國,利用摩尼教組織農(nóng)民起義,幾天之內(nèi),即“聚眾數(shù)萬”,建立“永樂”農(nóng)民革命政權,自稱“圣公”[3]。第二年,起義軍發(fā)展至數(shù)十萬人,先后攻占杭州等六州五十二縣[4],北到秀州[5],南到信州[6],東到處州[7],西到歙州[8],威震東南。宋王朝派宦官童貫率兵十五萬鎮(zhèn)壓起義軍。公元一一二一年夏,方臘戰(zhàn)敗被俘,八月在汴京[9]就義。余部堅持到公元一一二二年三月。
? 方臘在起義中,痛斥了封建宗法制度的不平等,指出當時封建統(tǒng)治者“貪鄙成風”,“暴虐如是”[10];他提出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11]的口號,并且“刻版摹印”,分發(fā)“流布”,廣泛宣傳。“是法平等”的實質(zhì)就是反對封建所有制和宗法制度。“在反對舊專制制度的斗爭中,特別是反對舊農(nóng)奴主大土地占有制的斗爭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12]方臘起義是對封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的一次大掃蕩。它毫不留情地鎮(zhèn)壓了貪官酷吏,沉重地打擊了封建政權。它揭露了地主階級利用宗族勢力進行剝削和壓迫的罪惡,深刻批判了族權。它拋棄了殷周以來對鬼神、祖宗的迷信思想,堅決擯斥孔丘的厚葬久喪,實行“不事神佛、祖先”[13],“死則人執(zhí)柴一枝燒焚,不用棺槨衣衾,無復喪葬祭祀之事”;還毀掉神像,挖掘大地主的祖墳,“露其骸骨,加以唾罵”[14],大膽地否定神權。他們在斗爭中,“男女無別”[15],打掉了“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夫權。
? 方臘揭穿了宋朝理學家宣揚的所謂“天理”。他指出在這種“天理”統(tǒng)治下,“吾民終歲勤動,妻子凍餒,求一日飽食不可得”[16],“東南之民,苦于剝削久矣?!?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7]他痛斥理學家的“天理”是“安有此理”:認為只有“仗義而起”[18]才是有理。
? 方臘堅決反對賣國投降。他揭露宋王朝“歲賂西北二虜[19]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20]駁斥了所謂送銀絹求和是“安邊之長策”,指出二虜?shù)么?,會更加驕橫,造成“歲歲侵擾不已”,“仇讎賴我之資,益以富實,反見侵侮”[21],表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主義。
? 方臘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宋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有力地批判了孔孟之道。這次起義對后來的農(nóng)民運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注:
[1] 今浙江淳安縣。
[2] 《獨醒雜志》。
[3] 《宋史·童貫傳附方臘傳》。
[4] 《宋史·童貫傳附方臘傳》。
[5] 浙江嘉興
[6] 江西上饒。
[7] 浙江麗水。
[8] 安徽歙縣。
[9] 河南開封。
[10]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11]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12] 《列寧全集》第十三卷217頁。
[13]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14] 《獨醒雜志》。
[15] 《清溪寇軌》。
[16]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17]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18]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19] 指遼、西夏。
[20]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
[21] 《清溪寇軌》一書附《容齋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