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背誦】古詩文十五首(五)
滕王閣序
? ? ? ?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 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 ? ? ?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 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 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 ? ? ?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 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 聲斷衡陽之浦。
? ? ?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 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 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 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 ? ?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 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 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 豈效窮途之哭!
? ? ? ?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 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 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 ? ? ?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 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 ? ? ?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 ? ? ?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 ? ? ?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 ? ? ?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黃岡竹樓記
? ? ? ?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 ? ?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 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 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 ? ? ??公退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zhí)《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 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 ? ? ?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干、麗譙,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 ? ? ? 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 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 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 ? ? ?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上樞密韓太尉書
? ? ? ?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 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苯裼^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 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 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 ? ?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 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炙煦闆],故決然舍去,求 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 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 轍也未之見焉。
? ? ? ?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 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 觀而無憾者矣。
? ? ?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 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孟子》一則
? ? ? ? ?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薄案覇柡沃^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 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 病矣,予助苗長矣?!渥于叾曋鐒t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 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薄昂沃^知言?”曰:“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 矣。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span>
禮記·中庸
? ? ?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 ?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 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 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季氏將伐顓臾
? ? ?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 ? ?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
? ?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span>
? ?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 爾言過矣?;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 ? ?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 ?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 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 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老子》八章(其實是六章,排除了先前背過的)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 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 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 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 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 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 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毛詩序
? ? ? ?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論 論文
? ? ? ?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 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讬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詩品序
? ? ? ?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讬詩 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蚬菣M朔野,魂逐飛蓬?;蜇摳晖馐瑲庑圻?。塞客衣單,孀閨淚 盡?;蚴坑薪馀宄龀?,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 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
與元九書
? ?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題畫
? ? ?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 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人間詞話
? ? ? ?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 ?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 之無境界。?
? ? ? ?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 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正 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 不許也。
諫逐客書
? ?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 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 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 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 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 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 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 ? ? ?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 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 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注意:兩個字的偏旁都寫成簡筆的“馬”)不實 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 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 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 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 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 ? ?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 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 ? ? ? 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 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五石之瓠
? ? ?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 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吐勚堎I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