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匯編」好句分享-2
1.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T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 ? ?《中國哲學簡史》由1947年馮友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整理而成。中國哲學,例如道家思想,傾向于直觀的感受,可以說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西方哲學則是建立在邏輯推斷的基礎上。
? ? ? ?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思。我們思考世界,并不是為了功利的目的去改變世界,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答案,世界于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哲學思考并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為了內(nèi)心的修為。思考之后保持靜默,和根本不去思考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前者是一種智慧,而后者是一種無知。

2.人世漫長得轉(zhuǎn)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在滿地都是六便士時,我們是否還會抬頭欣賞月亮?——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 ? ? 《月亮與六便士》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作者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 ? ? ?六便士很好理解,而月亮指的便是人崇高的精神理想。當然,每個人的選擇都有所不同,有人會傾向于六便士,有人會選擇抬頭欣賞月亮,并沒有孰對孰錯之分。我們應當尊重他人的選擇,努力提升自我,實現(xiàn)個人成長。

3.在尋找成功的過程中,人往往變得面目全非?!缎M真人》
? ? ? ?在尋找成功的過程中,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也為此會做出努力。但是人有時也會過度關注成功的結(jié)果而忘卻了自己的初心,為了達到成功不擇手段,從而變得面目全非。
? ? ? ?這是一部網(wǎng)絡小說。它的主人公本來是一個淳樸、正直的人,但為了追求永生的目標逐漸變得殘忍、冷酷、麻木不仁,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擇手段。所以說,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4.理智是生命向外觀望?!馗裆?/strong>
? ? ? ?亨利·柏格森主要宣揚直覺,認為唯有直覺才可體驗和把握生命的存在,即真正唯一本體性的存在。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完全理性的認識。(類似于上面說的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
? ? ? ?我們以自己先天具有的生物屬性為基準點由近及遠地去探知客觀世界,形成一個相對認識——感性認識。我們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感性的,人的根本驅(qū)動都是感性與情緒的結(jié)合。為了達到這些非客觀的意愿,我們卻必須在客觀的世界里行動,但是我們無法直接進入客觀世界,為了認識客觀、改造客觀,我們發(fā)展出了理性。
? ? ? ?理性是具有局限性的。它的特點是對事物進行量化,然后加以理解與思考。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被量化,這時理性便不再適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我們利用直覺,對事物進行感受。

5.生命孤獨的出走,卻整個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之下?!Y勛《孤獨六講》
? ? ? ?這是一句關于個體生命與群體文化關系的思考。類似生命孤獨、被群體文化剝削壓迫的例子有很多,如中國魏晉時期的嵇康、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等等。他們是孤獨的,原因便是和當時的價值觀或主流文化有不符合之處。
? ? ? ?這一問題引人深思。生命為什么會孤獨的出走?為什么明知被拋棄、被殘害,他們依然孤獨,依舊我行我素?也許是看破紅塵,不愿與世俗同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但終難以逃脫世間紛擾;也許是以個人孤獨標舉對群體文化的反抗,對抗這荒謬的群體文化邏輯。而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必然導致被粉碎的結(jié)果。因為,人們更愿意接受普遍存在的現(xiàn)狀,對于改變,墨守成規(guī)的頑固派占多數(shù)。
? ? ? ?但從長期來看,粉碎只是個開場。一個人的粉碎無足輕重,但當?shù)诙?、第三甚至更多人看見洞穴外真實的陽光,選擇孤獨的出走時,便會于群體文化的銅墻鐵壁,像魯迅一樣,喚醒一個又一個麻痹的蒙昧的無知的沉睡的心靈。
? ? ? ?一個孤獨出走的生命可能會被粉碎,但是生命接連的孤獨出走,終會帶來群體文化的革新,把其帶入光明磊落的通天大道。

up制作不易 喜歡就點個大大的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