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記生物鑒定】網絡熱傳生物鑒定33

本期主題:鑒定網絡熱門生物視頻生物
本期共出現(xiàn):14種生物
本筆記記錄主要提及生物,略過的生物不收錄。
——————————————————————
因為小亮老師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所以筆記內容主要是對生物的具體說明。希望能給想了解更多關于此生物的內容大家一個及時的解答。
——————————————————————

——————————————————————
袋鼠
袋鼠(英語:kangaroo,/?k??ɡ??ru?/)是一類有袋類動物,屬于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詞通常用來指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
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fā)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shù)量也較少。
目前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袋鼠養(yǎng)殖業(yè),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并制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yè)也具有爭議性。
袋鼠的英文名“Kangaroo”的由來,傳說源自于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人(Guugu Yimidhirr)所言:“gangurru”,意思是“不知道”,這是源自一場誤會。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庫克船長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時,于1770年6月11日在澳大利亞東北大堡礁觸礁,最后在努力河(即現(xiàn)時庫克鎮(zhèn)港口)岸邊修理船艦。在七個禮拜其間,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意外地發(fā)現(xiàn)到一種奇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shù)匕闹拊∶窆脊乓烂苌嶙澹捎谠∶衤牪欢⑽?,所以回復不知道(gangurru)。班克斯就誤將“gangurru”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這個傳說在20世紀70年代,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 在辜古依密舍族地研究中確認,當?shù)胤Q呼袋鼠即為“ganguro”,其意義并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征物,出現(xiàn)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志。澳大利亞軍隊的車輛,艦船在海外執(zhí)行任務時很多時候都會涂上袋鼠標志。

——————————————————————
藍靛果
藍靛果忍冬(學名:Lonicera caerulea),又名藍靛果、藍果忍冬,忍冬科忍冬屬落葉植物。原產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分布在亞洲、歐洲等地,生長于海拔300米至3,500米的地區(qū)。
果實可食用,營養(yǎng)豐富,富含維生素C、花青素、鈣。
落葉灌木,株高1.5-2米,葉對生,卵形,長3-8厘米,寬1-3厘米,葉灰綠色,質感微偏蠟質?;S白色,長12-16毫米,5裂均分,成對地生于嫩枝上。果實為藍色漿果,直徑1厘米。

——————————————————————
侏儒蜥屬
侏儒變色龍,又名侏儒避役,是侏儒蜥屬(Bradypodion)下的變色龍。它們分布在南部非洲,一些在東非及中非的細小變色龍有時也會被分類在此,但并沒有得到廣泛接受。

——————————————————————
稗屬的草
稗屬(學名:Echinochloa)是禾本科下的一個屬,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該屬共有約80種,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地區(qū)。

——————————————————————
九龍蟲
九龍蟲(學名:Ulomoides dermestoides),俗稱楊蟲或洋蟲,是一種體型細小的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的物種。原生于亞洲,東亞地區(qū)坊間認為此蟲具醫(yī)療哮喘、癌癥等病的功效而飼養(yǎng),亦因此而隨同人口遷徙而散布至全世界。
表面呈深啡色至黑色。體積如谷牛般細?。洪L5毫米,寬1.5毫米。 從卵孵化至變態(tài)成蟲,需時約6-7周。
九龍蟲進食的次數(shù)很頻密。雖然喂飼它的食材相對較為矜貴,但卻非常粗生,能在不見天日的密閉空間里大量繁殖。
坊間習慣以各種不同的中藥材,例如:蓮子或淮山來喂飼九龍蟲,并使其排出不同顏色(有白色到咖啡色)的糞便。這些糞便一般沒有臭味,并具藥用價值。只需將其篩成粉末狀,在傷口出血時外敷,具顯著的止血功用。
據(jù)文獻估計,每年服用這些九龍蟲或其糞便的民眾達數(shù)以千計,而每人又服用數(shù)以千計的蟲體。至于這些蟲體的藥效紛紜

——————————————————————
伶鼬
伶鼬(學名:Mustela nivalis)為鼬科鼬屬的動物。分布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北部,包括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內蒙古、河北、吉林、新疆、四川、遼寧等地,多棲息于類似白鼬、但更喜歡干燥的地域。在林區(qū)棲息于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或干旱地針葉林、林緣灌叢以及亦常見于草原地帶。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韋斯德博頓。

白鼬
白鼬(學名:Mustela erminea)為鼬科鼬屬的動物。
形似黃鼬,身體細長,四肢短?。惑w長25~35厘米,尾長6~10厘米;毛色隨季節(jié)不同,夏季毛色背部為灰棕色,腹部為白色,足背為灰白色;冬季毛色除了尾端黑色,全身純白。
分布于從歐洲和前蘇聯(lián)到達日本和北美北部以及中國的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吉林、新疆、遼寧等地,多見于森林地區(qū)到荒漠、及3000米以上的高山林區(qū)。草原草甸、沼澤地河谷地以及半荒漠的沙丘及耕作地均有分布。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在新西蘭,它對本土物種族群,造成顯著的傷害。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物種存續(xù)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
普通狨
普通狨(學名 Callithrix (Callithrix) jacchus),是狨屬的典型物種,屬于新世界猴,主要分布于巴西東部。
毛色呈灰色。耳邊有一簇白色長發(fā),所以也叫絨耳狨,前額有白色印記,臉部沒有毛,尾巴為灰白色。成年狨的體長為14-18厘米,體重約為400克。
在白天活動,主要在樹上攀爬和跳躍,有時也出現(xiàn)在平地上。
普通狨以4-15只組成一群,通常為一個家庭?;顒訁^(qū)域在300,000平方米。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觀念。
普通狨以昆蟲、蜘蛛、小脊椎動物和鳥蛋為食。
普通狨的孕期約為150天,每胎一般產兩仔,最多有產四仔的記錄。幼仔的體重大約是成體的20%-27%,性成熟期為,雄性一年,雌性20-24個月。平均壽命為10年。


——————————————————————
沙蠶
沙蠶(學名:Nereis),俗稱沙蟲,在福州稱作流蜞,是多毛綱葉須蟲目沙蠶科的一種環(huán)節(jié)動物。常棲息于泥沙中,生殖季節(jié)或夜出覓食時能游泳。可作為魚類、蝦、蟹等動物的食餌。
體長10公分左右。體形修長,呈圓柱形,兩側對稱、后端尖。身體分節(jié)明顯,體節(jié)兩側突出成具有剛毛的疣足用以行動。
中國的沙蟲有80多種,廣泛地分布在從渤海到南海的各種灘涂、淺海。它們隱藏在泥沙洞穴、石縫或海藻叢中,以小型蠕蟲或沉積物等為食。
沙蠶常被用作釣海魚的餌料,另外,也可以成為人類的美食。

——————————————————————
海貍鼠
海貍鼠,又稱美洲巨水鼠、河貍鼠、貍獺、沼貍,是一種大型的草食半水生嚙齒目哺乳類動物,原來被劃為硬毛鼠科,后來獨立出來成為海貍鼠科。海貍鼠的毛皮是一種名貴的衣料,常用作大衣、帽子、圍巾等的材料。 “Nutria”在西班牙語的本意其實是水獺的意思。
體型大而粗壯,長約50厘米,圓形尾巴比身體略短;頭大耳短?。恢洪g有蹼;身體為褐色,足為黑色。
海貍鼠原生于南美洲溫帶,為更容易取得海貍鼠的毛皮,毛皮商人把海貍鼠運到北美洲、歐洲及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qū)繁殖。在前蘇聯(lián)的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由于當?shù)剞r民十分貧窮,所以剝掉毛皮的海貍鼠肉就成為了這些農民及低下階層的肉食來源。
由于毛皮商對海貍鼠的圈養(yǎng)監(jiān)管不完善,讓海貍鼠有機會逃到野外,并適應了野生環(huán)境?;谄淦茐男?,所以在多個國家已被列為入侵物種。因為海貍鼠的體型比一般家鼠大兩倍,會把田野的農作物都吃光,又或會造成生態(tài)災難。海貍鼠的外型與北美洲原生的麝鼠相似,但其行為較為進取。為減少海貍鼠對麝鼠的棲息地的干擾,美國南部有部分州分會在槍殺海貍鼠后把海貍鼠的尸體喂飼野生的美國短吻鱷,好讓鱷魚習慣了吃海貍鼠的肉并進而攻擊這些外來的入侵者。這種做法,為當?shù)匾恍﹦游餀嘁骊P注者所非議。

麝鼠
麝鼠(學名:Ondatra zibethicus)是麝鼠屬中的唯一成員,是北美洲本土較大的水棲嚙齒目動物,并傳入歐洲的一些部分。它們在中大西洋被稱為“沼澤松鼠”。成年的麝鼠通常長約25-40厘米,并有一條約20-25厘米長的強壯尾巴。它們的身軀被一層厚、棕色而防水的毛皮蓋著;這毛皮的下半部分的顏色較淡。它們住在新澤西州、馬里蘭州及維吉尼亞州微咸的水中。它們的后腿部分有蹼,并一對像人手的小前腿。它們的重量可達1700克,大約是一只溝鼠的四倍重。
麝鼠住在濕地,包括池塘、湖、沼澤及河岸,因而得到“沼澤松鼠”的昵稱。它們是很好的游泳者,在水中,他們用自己的尾巴推進。雖然它們像海貍,但它們的尾巴較海貍皮革般的獨特尾巴小和瘦。它們出沒于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及北墨西哥。麝鼠會在水源旁挖掘出很大的地道的系統(tǒng),并在水底做一個入口。在沼澤,麝鼠會用香蒲和泥來建造它們的巢穴,甚至輸送食物的平臺。住在海貍巢穴的麝鼠也很常見。麝鼠幫忙維持給予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地方的沼澤空地。
麝鼠多數(shù)在將近黎明及黃昏和夜間的時間活動。它們吃香蒲及其他水中的植物、淡水河蚌、青蛙、淡水螯蝦及小龜。它們則是鼬、狐、土狼、狼、猞猁及大鸮形目的獵物。
雄性的麝鼠用一種強烈的麝鼠分泌物來表示身份以劃分地盤。雌麝鼠一般一胎有2到3只小麝鼠。每一個麝鼠族群都會有6至10年的時期突然地興起及衰亡。
當很多濕地被人類所破壞后,麝鼠的新生境變成了人工的河渠或灌溉水道,所以麝鼠仍舊很普遍及廣泛分布。
它們能夠存活在帶硫磺的溪流旁邊,而那些含硫磺的水多是由煤礦排出的。魚類和青蛙在這些溪流中都會死去,然而麝鼠可以生存并占據(jù)著這些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