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外國-19世紀-法國美術(上)
古希臘古羅馬、歐洲文藝復興、歐洲19世紀并稱西方美術史上的三次高峰。
新古典主義
緊扣大革命時代愛國主義和英雄情懷
古典主義指17世紀流行于英法等國的文藝思潮,新古典主義指19世紀適應法國大革命而興起的文藝思潮。二者異同如下:
相同之處。
其一,以藝術追求析之,最高原則都是重振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強調(diào)理性。拿破侖宮廷建筑師培西埃和封丹曾說:“無論純藝還是裝飾工藝,人們都找不到比古代遺存的更美好形式。我們努力摹仿古代精神、原則和格言,因為它們永恒。”古希臘古羅馬藝術以其輝煌的藝術成就不斷得到后代承繼和發(fā)展。例如法國古典主義的奠基人普桑就醉心于古希臘古羅馬遺產(chǎn)的研究。
其二,以藝術題材析之,皆以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歷史和神話作為主流題材。資產(chǎn)階級向封建沖擊需借助歷史、神話等典型題材作為效仿對象。例如,普?!端_賓婦女被劫》源自古羅馬建城后要求鄰邦聯(lián)姻遭拒、進而佯裝邀請實則暗地攻入鄰城搶奪婦女的故事, 達維特也畫過同一題材的《薩賓婦女》,畫中英勇無畏的婦女和地上哭喊的孩子引起觀者的同情和憐愛。
其三,以藝術語言析之,皆重視穩(wěn)定靜謐的素描關系、雕塑般的人物造型。消除封建割據(jù)和維系國家秩序必須有統(tǒng)一的社會法則,反映到藝術便是重視整體嚴謹、形式完整,由此引申出構(gòu)圖莊嚴、氣氛穆靜等;自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化發(fā)展使理性主宰了社會思潮,而崇尚理性在繪畫上必然引起對感情的抑制和對素描的崇尚重視。例如,《馬拉之死》簡潔的構(gòu)圖在穩(wěn)定的水平線中以下垂的右臂作突破,整體平靜莊重力求簡單質(zhì)樸。
不同之處。
其一,以藝術語言析之,前者恪守規(guī)范;后者在構(gòu)圖和形式感上有所新意。古典主義不摻雜多余主觀情感。例如普桑作品嚴謹準確,整體仍呈現(xiàn)詩意典雅之風,《石階上的圣家族》受拉斐爾鉆研人物動態(tài)的影響尤大,《詩人的靈感》可看出提香色彩的影響。新古典主義在 19 世紀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表現(xiàn)出極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構(gòu)圖簡潔明快,強調(diào)整體性,形式感上有所新意。例如,安格爾對形體的描繪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稍加以夸張,《大宮女》通過拉長的肢體和近乎平涂的技法描繪人體,表現(xiàn)出接近東方美的新趣味。
其二,以藝術題材析之,前者題材借古喻今;后者加之嚴峻的現(xiàn)實事件,借古開今。古典主義題材莊嚴保守。普?!栋⒖ǖ蟻喌哪寥恕吩醋韵ED傳說,表現(xiàn)四個牧人正在一塊石碑面前佇立閱讀,石碑寫著“連阿卡迪亞也聽憑我的主宰”;洛蘭僅繪理想化、夢幻般的美景,筆下風景永遠浸染在一片金光或銀色空氣中。新古典主義起于對巴洛克、洛可可浮華享樂的反對,會選擇嚴峻重大的題材?!赌闷苼黾用帷酚涗浫珙}歷史事件,《馬拉之死》描繪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領袖馬拉被刺遇害的情景。
其三,以藝術思想析之,前者擁護王權;后者緊扣大革命時代愛國主義和英雄情懷。古典主義始于學院派,在政治上與頌揚王權、服務宮廷需要相適應,主張民族統(tǒng)一,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塑造為社會理想而服務的人物典型,創(chuàng)作也基本上為宮廷服務、對民間文學采取輕視態(tài)度。新古典主義在前者基礎上表現(xiàn)當時社會弘揚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達維特曾說:“藝術必須幫助全體民眾的幸福與教化,向廣大民眾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氣?!毙鹿诺渲髁x畫家將藝術作為反封建的戰(zhàn)斗武器,作為戰(zhàn)士登上畫壇和政壇,勇敢地創(chuàng)作出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例如,達維特《荷拉斯兄弟之誓》暗示共和,歌頌愛國主義、英雄氣概和自我犧牲精神,與當時法國社會洋溢的革命熱情密切呼應。
達維特?達維特是法國大革命時代政府官方畫家,新古典主義創(chuàng)始人。重素描、用筆爽利、虛實對比強烈,筆下人物形象性格突出、勇于犧牲,畫面追求簡潔、質(zhì)樸、莊嚴感。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歌頌古代英雄

《馬拉之死》,表達對遇刺戰(zhàn)友的崇敬

《拿破侖加冕式》

《薩賓婦女》呼吁政黨和平,對自相殘殺痛心疾首

《蘇格拉底之死》歌頌古代英雄

《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侖》
安格爾?安格爾以溫克爾曼“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為原則,以理性為指導,以素描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重視線條造型,力求做到構(gòu)圖嚴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格言“在一切形中,最美的是圓形”。19世紀素描與色彩之爭指安格爾與德拉克羅瓦。

《泉》

《大宮女》故意拉長身體

《土耳其浴室》

《瓦平松浴女》

《里維耶爾夫人》

《霍松維勒女伯爵》

《靜坐的莫瓦特謝夫人》
浪漫主義
強調(diào)個性與感情的表露
浪漫主義美術指歐洲十九世紀因大革命失敗而生、始于英德盛于法國的美術派別,與現(xiàn)實主義并稱文學藝術史上兩大流派。
以藝術語言析之,提倡主觀性與自我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自由與藝術獨創(chuàng);強調(diào)藝術幻想和激情,善于用象征寓意和夸張的手法塑造形象;構(gòu)圖不拘于對稱均衡;色彩鮮明熱情,重視色調(diào)對比;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以藝術內(nèi)容析之,取材自現(xiàn)實的傳奇性事件、中世紀騎士游俠的故事、文學民主等。
以藝術意蘊析之,以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和個性解放為思想基礎,是對古典主義所持矯飾和冷漠的說教、對新古典主義樸素、客觀的自覺反抗,否定秩序、嚴謹、規(guī)范,謳歌自然的山川鄉(xiāng)田和幻想的自由解放。其采用強烈的、充滿藝術感染力的戲劇性效果來展現(xiàn)人性沖突和社會矛盾,反映了歐洲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
席里柯?籍里柯是法國浪漫主義先驅(qū)。

《梅杜薩之筏》象征法國浪漫主義宣言的巨畫

《幸存者像》

《埃普松賽馬》捕捉動物神情

《輕騎軍官在沖鋒》

《受驚的馬》
德拉克羅瓦?德拉克羅瓦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畫家,被稱為“浪漫主義的獅子”。

《但丁之舟》是第一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繪畫
被稱為“浪漫主義獅子的第一聲怒吼”

《希奧島的屠殺》標志浪漫主義的成熟

《自由引導人民》標志著浪漫主義的高峰

《薩達納巴爾之死》

赴東方后作《阿爾及利亞女人》是浪漫主義色彩的成就

《阿拉伯幻想曲》

《十字軍占領君士坦丁堡》
呂德?呂德是浪漫主義雕塑家,代表作巴黎凱旋門高浮雕《馬賽曲》。

巴黎凱旋門高浮雕《馬賽曲》
現(xiàn)實主義
反對古典主義的因襲保守和浪漫主義的虛構(gòu)臆造
現(xiàn)實主義指歐洲十九世紀適應社會批判思潮而生的美術派別,與浪漫主義并稱文學藝術史上兩大流派?;蚍Q“寫實主義”。
以藝術語言析之,忠實于客觀現(xiàn)實和自然風光,把寫實作為最高準則,色彩自然純樸且細致入微。
以藝術內(nèi)容析之,藝術形象典型,關注人民生活和自然大地。對歷史和古典神話題材不感興趣,并將普通平凡的題材上升到與歷史宗教題材同等的地位。
以藝術意蘊析之,提倡以細節(jié)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描繪方式的客觀性來描摹現(xiàn)實和反映本質(zhì),反映平面價值觀,解釋當代社會的發(fā)展矛盾。
庫爾貝?庫爾貝是美術史上第一位公開打出現(xiàn)實主義旗號的藝術家,曾說:“我從未見過天使所以我不會畫它”。

《奧爾南人飯后的休息》參加法國沙龍展獲二等獎

《打石工》

《畫室》

《奧爾南的葬禮》

《篩麥的婦女》
杜米埃?杜米埃是反映城市生活的巨匠、杰出的政治諷刺漫畫家。

《三等車廂》

《高康大》

《立法肚子》
米勒?米勒是藝術史上典型的農(nóng)民畫家、泥土上的英雄;農(nóng)民形象充滿莊重和人道主義精神,富有崇高莊嚴的紀念碑意義;形式上表現(xiàn)效果和畫面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造型概括,具有雕塑般的力度、感情含蓄、色調(diào)渾厚。

三部曲之一《晚鐘》

三部曲之二《拾穗者》

三部曲之三《播種者》

《牧羊女》

《扶鋤的男人》

《種土豆的人》
巴比松畫派?19世紀30至70年代,楓丹白露森林小鎮(zhèn)的巴比松村,有一群專心描繪平凡的法國鄉(xiāng)村風景的風景畫家。其強調(diào)戶外生動自然的效果,主張走出畫室、對景寫生,影響了印象主義。
盧梭是巴比松畫派的領袖、主將,尤擅描繪樹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澤的深邃;認真研究分析自然的真正形態(tài),用闊大的筆觸和厚涂的色彩,描繪著自然的面貌。

《橡樹林》

《楓丹白露森林的夕陽》
杜比尼是對印象派影響最大的巴比松畫家,被稱為外光派巨子;擅長水天關系和大氣氛圍,水成為他畫中的靈魂,被稱為“畫水的貝多芬”。

《瓦茨河上的落日》

《奧伯特沃茲的水閘》

《春天》
柯羅手法輕快自然,具有恬淡的抒情氣息,提出“面向?qū)懮?,對景寫生”成?9世紀風景畫創(chuàng)作遵循的原則。

《蒙特芳丹的回憶》

《戴珍珠的少女》被譽為“歐洲第二個蒙娜麗莎”

萊爾米特《收割的報酬》客觀再現(xiàn)了
當時法國農(nóng)民生活的貧困和沉重的勞動
羅丹?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代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巴爾扎克像》被譏為“麻袋片中的癩蛤蟆”

《歐米艾爾》畸形丑陋的形體
表達對生命的強烈悲哀和絕望

《加萊義民》
《青銅時代》

《地獄之門》

《思想者》象征著但丁對于“人間地獄”中
種種罪惡的思考,賦予形象新內(nèi)容
雕刻成嚴肅和深沉思索問題的勞動者

《吻》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