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布萊德利步兵戰(zhàn)車防護測試(一)

Bradley Performed Well, but Some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布萊德利最近也算是明星裝備,不論是在最近戰(zhàn)場上不盡人意的表現還是在海灣戰(zhàn)爭對T-72的碾壓作戰(zhàn),或是《五角大樓的戰(zhàn)爭》對布萊德利的調侃,都意味著這是一款復雜的戰(zhàn)車,本篇主要是針對在80年代末對布萊德利步兵戰(zhàn)車的防護測試
在1985年10月4日,美國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要求對布萊德利防護進行測試,測試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試驗場進行,該測試于1985年3月開始,于1986年6月結束測試。測試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使用布拉德利目前的配置,第二階段,根據第一階段車輛的性能進行修改。另外,在第一階段測試里,考慮未來火力的發(fā)展和為了幫助改進,為了更新面對超防護水平的威脅彈藥(即口徑大于14.5毫米的彈藥)脆弱性的不確定領域的數據和布拉德利的脆弱性模型,測試使用了大于14.5口徑的彈藥,測試的主要問題如下
1.?自動滅火系統(tǒng)在撲滅車內火災中的性能;
2.?車輛內發(fā)生二次火災的可能性;
3. 破片(裝甲碎片脫落)對人員、車輛部件和儲存彈藥的影響;
4.?超壓和過熱對人員和車輛的影響
? ? ? ? ? ? ? ? ? ? ? ?? ?

該測試也分為了三種類型
1.對車體和炮塔各射擊8發(fā)彈藥,但射擊的彈藥沒有裝藥和發(fā)射藥
2.?對裝有彈藥但其中沒有裝藥和發(fā)射藥的M3布萊德利進行了36次射擊
3.?對向裝有實彈的M3進行了10次射擊
在此次測試中,陸軍沒有對M2步兵戰(zhàn)車進行測試,而是對M3偵查戰(zhàn)車,而從此次測試后的報告總結來看,結果也算喜人
1.自動滅火系統(tǒng)撲滅了燃油火災,盡管它有很高的誤報率。
2.二次火災也不是問題。
3.破片沒有引爆儲存的彈藥,但破片是造成乘員傷亡和車輛部件損壞的主要原因。
4.燃燒的鋁合金車體造成的氣體不會傷害人員。

但在提交的第一階段測試報告中,也提到本測試并不嚴格,比如,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陸軍參與防護測試使用的彈藥都避免對直接擊穿儲存的彈藥的射擊,此外,向布萊德利發(fā)射的模擬的武器都不是蘇聯最新部署的武器,因此不能代表可能在戰(zhàn)場上遇到的某些武器。最后,只有騎兵版本的布萊德利進行了測試。由于騎兵版本比步兵版本攜帶更少的人員(在M2A2之前總乘員為9人,而M3總乘員為5人),相較而言,如果使用步兵版本,在相同的區(qū)域給出相同數量的命中,傷亡率會更高。另外,破片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和電路管道損壞,而且由于炮塔和主要武器是電動操作的,這通常會導致火力的嚴重削弱。并且,雖然自動滅火系統(tǒng)能有效地撲滅燃油火災,但對彈藥火災卻沒有效果。而在其中,許多質疑指向大部分射擊都規(guī)避了車體的彈藥,陸軍的說法也很有道理,這種導致車輛和人員全部損失的情況是人盡皆知的,而且對車體破壞太大,沒有實際意義,只會造成實驗車輛的不必要損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