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nóng)民拿出一欠條,76年前借給賀龍420大洋,今國家該還多少?

2003年,湖南一位叫周炎光的農(nóng)民突然在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欠條。
他本沒有放在心上,以為是父親在生前與其他人的財產(chǎn)糾紛,可是在看到欠條的落款時卻大吃一驚。

因為這張欠條的結(jié)尾,借款人處赫然寫著賀龍元帥的名字。
這下他不得不正視起來,難道父親真的與賀龍大元帥有交集?
這張欠條是76年前簽下的,欠條上寫明了父親借給了賀龍元帥420大洋。

那現(xiàn)如今國家應該還多少錢呢?
欠條來歷
據(jù)周炎光回憶,他的父親周蓮池曾經(jīng)提到過這張欠條。

周蓮池在去世之前對兒子十分不放心不下,于是便隱晦的向周炎光透露過一些有關的信息。
當時的周蓮池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身形枯槁。
卻緊緊握著兒子的手,眼神閃爍著,嘴巴一張一合,似乎想要說些什么。

于是周炎光便低下頭湊近父親,只聽見父親用沙啞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地說:
“在周氏族譜里……夾著一張重要的字據(jù)……以后有了難處……可以幫助你……”

當時的周炎光沉浸在悲痛的情緒里,并沒有將父親的話放在心上。
只是以為周氏祖上有什么能人向父親許過承諾,于是便點頭應了。

父親去世后,周炎光心情一直十分沉痛,父親所說的事情很快就被他忘記了。
直到2003年,周炎光在收拾屋子時發(fā)現(xiàn)了一張夾在族譜里的欠條。
這張欠條有些年頭了,邊角已經(jīng)泛黃,而且字跡也有些模糊不清。
但是依稀還能辨認出欠條上寫的大體意思是:
“借愛國人士周蓮池先生,銀洋肆佰貳拾塊,銅錢伍佰塊,小錢十貫,祖國統(tǒng)一時來中央”。

欠條結(jié)尾的落款時間為一九四五年三月,而借款人的簽名更是寫著八路軍賀龍。
同時,在借款人姓名上還印了兩個章,一個是賀龍元帥的章,另一個是名叫陳菊生的印章。

回想起父親周蓮池去世前的叮囑,周炎光恍然大悟。
父親所說的家在族譜里的字據(jù),可能就是這張欠條了。

這張欠條雖然年代久遠但是格式十分規(guī)整,而且簽名印章俱全,看起來不像是造假的。
但是由于時間過去了很久,很難判斷其是否為真的。

這張欠條可以追溯到76年前,周炎光覺得,那時候自己家中并非大富大貴,又怎么能借給賀龍元帥這么多大洋呢?
因此,這張欠條的真實性有待考證。
欠條真假
其實欠條上所列出的錢財,周炎光并不是非常關心,他更加在意的反而是這張欠條的真假。

為了鑒別這張欠條的真假,周炎光便發(fā)布在了網(wǎng)絡上,也引起了廣大網(wǎng)友的熱議。
有人認為,這張欠條是假的。
首先,在欠條的落款處,時間為一九四五年三月。

而這時候,日本還未簽署投降書,中國還處在抗日戰(zhàn)爭的收尾階段。
這時的抗戰(zhàn)結(jié)束還是未知數(shù),更不用說在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又迎來了內(nèi)戰(zhàn)。

所以在欠條結(jié)尾處提到的字句顯得十分突兀,并不像那個時間段會出現(xiàn)的話術(shù)。
其次,根據(jù)史料記載,一九四五年三月,賀龍元帥并不在湖南,而是在陜甘寧根據(jù)地。

從陜甘寧根據(jù)地到湖南的距離十分遙遠,而賀龍將軍又怎么能跨越兩個地區(qū),向當?shù)氐霓r(nóng)民借錢呢?
假如是有人冒名頂替賀龍元帥簽名。

但值得一提的是,黨是紀律十分嚴明的隊伍,怎么會有人借著賀龍元帥的名號去向農(nóng)民借錢呢?
因此,這張借條的出現(xiàn)便十分荒謬。
最后,有人指出,這張字條上的字跡十分規(guī)整,甚至有簡體的傾向。

而簡體字是在建國后才開始改革推行的,因此這張字條所書寫的字體,也成為一個疑點。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張借條是真的。

有人發(fā)現(xiàn),借條所用的紙格子樣式十分古老。
但這種樣式的信紙在抗戰(zhàn)時期卻比較普遍,放到現(xiàn)在卻很少用,因此想要偽造這種紙,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這張欠條上簽字蓋章都清清楚楚,而又被周炎光的父親周蓮池細心保存。

也證明了這張欠條十分重要,所以很可能是真的。
證人出現(xiàn)
就在大家都對這張欠條的真假議論不休時。
2014年,終于有一位證人出現(xiàn)在大家的視野中,證明了這張欠條是真的。
這位證人名字叫向軒,他的身份十分特殊,母親是賀龍元帥的妹妹。
在戰(zhàn)亂年代,向軒的父母雙亡,他便一直跟在賀龍元帥身邊,可以說是十分的親近。
向軒在知道了這張欠條的存在后,主動找到了國家的相關部門。
于是在政府的幫助下,周炎光帶著這張欠條與向軒見面了。
這時的向軒已經(jīng)滿頭白發(fā),但精神還算煥發(fā)。
他看到那張欠條后,一眼便認出了是賀龍元帥的筆跡。這一下子便證明了欠條的真實性。
據(jù)向軒回憶,這張欠條應該是元帥為部下寫下的。
當時部隊經(jīng)過湖南周蓮池所居住的村落,有一位戰(zhàn)士向周連池借了銀元,銅錢等。
當時的周蓮池并不想簽欠條,因為他覺得能為黨做一些事情是十分光榮的。
但是賀龍元帥認為這是原則性問題,不能拿人民群眾的一針一線。
于是便親自寫下了欠條,開頭便擬“愛國人士周蓮池”,并差人送回了周蓮池手中。
事情終于真相大白,欠條的真實性也可以確定。
在向軒的證明下,國家相關部門決定為周炎光兌現(xiàn)這一張欠條。
但是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70多年。
如今欠條里所列出的錢財也都紛紛升值。
當時的一塊銀元能買30多斤的大米,如今420塊銀元大概值25000元。
同時,欠條里還列著小錢,銅錢,豬肉等,在經(jīng)過換算后,最終周炎光獲得了五萬元的人民幣。
對于這張欠條,周炎光決定好好珍藏起來,他覺得這是父親愛國的表現(xiàn),也算是周家的一種榮光。
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