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火車 沒有網絡 其實也挺好的
從愛丁堡出發(fā)到英國西海岸的海邊小鎮(zhèn)奧本,全程大概兩個多小時。一路上堪比綠皮火車的車箱咣當咣當個不停,但好在還可以刷刷新聞聊聊天。直到火車進入羅蒙湖和朝塞斯山國家公園,一下子就扎進了一團霧中,手機也沒有信號了,車廂更搖晃了,人也變得飄忽了。
車很破,信號很差,似乎這一切都和發(fā)達國家無關。城市的樣貌就更不像發(fā)達國家了,除了全國唯一的大城市倫敦之外,每個城市都有很多英式磚樓,而且各具特色,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是利物浦的磚樓、那個是曼徹斯特的磚樓。
車很破,是因為車軌很破;車軌很破,是因為預算不夠翻新;預算不夠翻新,是因為人工成本太貴。人工成本何止是貴,英國男性平均工資是3000多鎊,按現(xiàn)在的匯率大概是24000元每月。就這樣,還遲到早退,動不動上午看不到人,下午三點人就走了。即便摸魚嚴重,但到了下班的時間那是一秒鐘也不會多服務的,上一秒很熱情地招呼你,下一秒很熱情地說自己下班了、明天給你處理。
讓工人去修車那成本就更高了。戶外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有休息時間,喝點兒水聊會兒天,坐一會兒再干。以至于偶爾會出現(xiàn)進超市前門口修馬路的工人在間休,從超市出來發(fā)現(xiàn)工人同志又在間休。
然而這種摸魚對社會似乎也沒造成多大惡劣影響,不外乎什么都變得慢了一點兒。都說從前車馬慢,其實以后也可以車馬慢。急得不行,一代人996、007把所有活都干完,然后呢?
其實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增速稍微慢一點兒是常態(tài),能一直保持總量同時加強分配其實也可以有效增加社會的總體幸福感。畢竟,有沒有一種可能,人才是發(fā)展的目的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