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是個黑人?——《村子里的陌生人》

記得看過的一篇關(guān)于“種族歧視”的內(nèi)容里,設(shè)計了這樣的場景——
白人牧師在臺上用《圣經(jīng)》布道。
臺下一位黑人小孩提問:“牧師先生,上帝為什么不是個黑人呢?”
或許這是個“糟糕”的問題,因為最早傳播基督教的那些人,即使有黑人,也不會占多數(shù)。
所以,上帝的膚色問題,并非與種族有關(guān),而是與政治有關(guān)。
如果我們翻閱作為基督教基礎(chǔ)的猶太教教義,會發(fā)現(xiàn)最早定義的上帝(或稱造物主、唯一神等)“無形質(zhì)”,作為概念上的【唯一】,直接剝離了性別、民族、種族、年齡等一切范疇。
于是,當我們觸及到歐美文化中的“種族歧視”,會意識到西方社會存在的對“非白人”的“膈應”,與基督教中將上帝(或耶穌)的形象定義為一個“非黑人”,本質(zhì)上是一種【選擇】、是一個【條件】。

但凡提到黑人民權(quán)運動,我們總會想到馬丁·路德·金,領(lǐng)袖的身邊,還會有一眾掣旗手,詹姆斯·鮑德溫,這位中文語境中較為陌生的美國黑人作家,就是其中之一。
與外來移民不同,詹姆斯·鮑德溫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簡言之,他其實是一位穿著無法褪去黑衣的白人。
圍繞他一生的痛苦,并非本族與外邦的對立,而是“特權(quán)階級”試圖用一種“思想武器”讓一部分人主動放棄自己的尊嚴和價值,接受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放棄發(fā)聲、不求上進、自甘墮落是“唯一且正確的選擇”。
相較于馬丁·路德·金,詹姆斯·鮑德溫的精神枷鎖還有部分源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原名《Notes of A Native Son》被譯為《村子里的陌生人》,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暗喻“自己身在美利堅這個大農(nóng)村,其實是個異鄉(xiāng)人”。
心安之處,自是家鄉(xiāng),鮑德溫的家鄉(xiāng),是異鄉(xiāng),于是,在《村子里的陌生人》這部散文集中,我們“有幸”一窺這個一度到法國躲避多年的男人,身處上世紀美國爆發(fā)的一系列戲劇性社會變革風暴中的憤怒、掙扎、無奈,更重要的,是一種【無能為力】。
鮑德溫面臨的那種無能為力,嚴格來說,是黑人問題背后的整個社會的問題——“病態(tài)的時代精神”。
早在馬丁·路德·金遇刺的1968年——對了,同年,法國爆發(fā)“學運”——的10年前,被當代不少 “文藝知識分子”奉為“精神圖騰”的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與《流浪的達摩》已然風靡。
換個角度看,黑人問題是那個時代諸多問題的一部分。
于是,詹姆斯·鮑德溫才會對美國的黑人同胞(更加)不滿,因為在那個“混亂且糟糕”的時期,黑人們并沒有努力去爭取平等,而是試圖得到與白人相似的的特權(quán)。
誠然,對個體而言,“特權(quán)”自然是任何時代應對各種問題的良方,但正因為是“少數(shù)人專有”,才屬于“特權(quán)”——眾人平等顯然比“少數(shù)人為自己謀利”更具現(xiàn)實性,但難度也更大。

諾貝爾獎得主 托尼·莫里森曾如此贊美詹姆斯·鮑德溫的文字——
在你的手中,語言重新變得美妙。
在你的手中,我們看到語言的本來面目:它既非冷酷無情,也非鮮血淋淋,而是充滿生命力。
我想,“充滿生命力”的背后,應該有一種“喚醒后的重生”。
因為在詹姆斯·鮑德溫的思考中,或者是“用毫不妥協(xié)的尖銳筆觸批判美國種族政治的扭曲和陰暗”時,詹姆斯·鮑德溫警示我們: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先決條件——
當黑人以黑人身份定義自我的時候,已經(jīng)將自己與白人區(qū)別了。
這種“諷刺”就像我們說“忘記你頭腦中的藍色大象”一樣,你不是忘記,而是記得。
詹姆斯·鮑德溫的苦惱在于,黑人對白人社會的恐懼、仇恨、敵視,以及對(融入)白人社會的向往、憧憬、期待是硬幣的兩面,作為接受美式文化長大的美國人,一生都要接受歷史或傳統(tǒng)“賦予”的符號,這其實很精神分裂。
成年后的鮑德溫,應該是在法國真正掌握了“自我治愈”的方法,他的文字終于成為了保護自己、宣揚戰(zhàn)力的盾和矛,擁有了一種可以超越種族、天下大同的人性力量。
他描述苦難,但并不悲情化,因為他深知只有親歷磨難才會成長;他抒寫昂揚,但并不拒絕設(shè)計悲劇,因為他深知要解構(gòu)什么是【黑】,必然要定義什么是【白】。
《村子里的陌生人》中的詹姆斯·鮑德溫,時不時敲打我們,要想個體真實且完整,就要正視世界的不公與混亂,更要摒棄各種無意義的懊喪。

當然,我們也必須強調(diào)這樣一個問題——對《村子里的陌生人》中所涉及的(曾經(jīng)或當代的)美國種族問題真的了解嗎?我們真的有像了解中國的歷史一樣了解美國的歷史嗎?真的理解白人與黑人的那種關(guān)系嗎?
很遺憾,我相信我們都屬于不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我們的了解并非是切身體會,因此,我們無從發(fā)表太多的議論。
與之相似,那些不在中國生活著的人,當然可以發(fā)言,但對很多中國社會問題的見解,可能錯的離譜。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對于我們不熟悉的“闡述”,應該把握更廣泛更深層的聯(lián)系——
中國雖然沒有如歐美社會那般對黑人的歧視,但中國到處都有對“黑人”的歧視。它與地域、戶籍、職業(yè)、性別、學歷、家庭背景密切相關(guān),時刻都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此起彼伏。
在可預見的經(jīng)濟下行期,盲目追求精神上的高潮、肉體上的放縱,不過是一眾缺失精神內(nèi)核的凡俗,試圖找尋存在感的低成本無風險做法。
于我們切身有關(guān)的,是警惕各種形式的“群體命名”,也許是傳統(tǒng)思維慣性,也許是不可明說的隱型歧視,任何“主流”對“非主流”的刻意區(qū)分,都可以看見古今中外不公與偏見的影子。
神說,要有光,世間便有了光。
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子,只是我們能否看到,或者愿意看到罷了。

如果覺得內(nèi)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精彩:? ???
【1】尚書堂——關(guān)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