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風花雪月背后的波瀾壯闊

沒有那么多彎彎繞,且是時機,到與未到。
倏忽一年,又至廣州車展。
這場年末的收尾,頗有些來之不易。零星復發(fā)的疫情,一度令車展的排期搖擺不定,而缺芯問題,又是汽車行業(yè)的特別癥狀,長期橫亙在產(chǎn)能的密云之中。
悄然間,“后疫情”時代沖蕩著汽車市場格局,發(fā)生新的激變。

腦海中,閃過兩個標志性的事件。
接乘聯(lián)會產(chǎn)銷數(shù)據(jù),10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18.8%,1-10月滲透率13%,較2020年5.8%的滲透率提升明顯。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10%,比預期要早很多。
10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6%;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12%;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4%。在新能源車的推進速度上,自主>豪華>合資。
幾乎全世界,都在朝著新能源轉型,轟轟烈烈,但老牌車企們“知易行難”。
這也難怪,大眾CEO迪斯邀請馬斯克為200名高管遠程“上課”。迪斯心里著急,他愿振臂一呼,激發(fā)“大眾們”的危機意識,不僅要覺醒,更要絕地反擊。

★ 老牌車企的警鐘
德系三強BBA,仍然由奧迪領銜,在廣州“小蠻腰”之下,舉行了一場頗為隆重的品牌之夜。
奧迪并不含糊,帶來了Sky Sphere概念車,可伸縮軸距,可收縮方向盤,其想象力仍然引領未來。

隨后,奧迪在車展現(xiàn)場“e-tron”三連發(fā),有一汽奧迪的Q4 e-tron,也有上汽奧迪的Q5 e-tron,以及奧迪進口的RS e-tron GT。
縱使奧迪分南北,但在消費者眼中,它們都是奧迪,而且全是新能源車型。
想必奧迪亦樂見其成,面對新能源市場,仍是一個小體量的新人身份,南北抱團在一起,或許更有上沖的潛力。

寶馬的腳步并沒有放緩,純電轎跑i4車型,繼續(xù)勾動車迷的眼神,而作為新標桿之作的iX車型,在車展當天公布了售價84.69萬元。
iX的身份是一款中大型純電SUV,軸距達到3米,車身長度接近5米,80多萬的價格貴不貴?
大概延續(xù)了iX3當年的定價思路,寶馬將同級別的電動車,劃到同級別的燃油車頂配款型中出手售賣,離真正的“油電同價”,似乎還差了那么一口氣。

奔馳繼續(xù)沉浸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而EQS的光環(huán)還在燃燒著,但普通人真正可以觸及的,還是EQA或EQB。
很遺憾,這兩款“姊妹車”并非來自于純電平臺,仍然是過渡狀態(tài),再加上浮夸的價格,丟給銷售層面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我們看到了,即使在相同的十字路口,老牌車企們的緊迫感并不一致。有人絕地而起,有人款款而行。
行業(yè)內一直存在如此的判斷,在高端市場,老牌車企或許仍保留著“品牌價值”。所以,當產(chǎn)品逐漸到位之后,已經(jīng)由“特蔚小理”培養(yǎng)起電動車消費習慣的高端用戶,可能會快速轉向老牌豪華車企們。
他們擁有天生的反擊窗口,或許可以快速收割鋪墊多年的用戶心智。
這樣的判斷對不對?我們不知道,但唯有看著老牌車企的產(chǎn)品慢慢“吐”出來。

可是,交鋒已經(jīng)不可避免。凱迪拉克LYRIQ,價格直接瞄準蔚來ES8,燃油車板塊不穩(wěn),反而在新能源領域,更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沃爾沃帶來了C40純電版,作為XC40純電版的補充,僅靠溜背造型,儼然做不到“搏出圈”的效應。

至于合資品牌,腳步最快的仍然是大眾。在廣州車展的地界,原本寄希望于日系品牌綻放更多的驚喜,但它們普遍帶來的,仍然是屬于過渡時期的新能源車型。
本田、豐田,如今的重點,是在南北兩家合資車企中,瘋狂復制“姐妹車”,像極了多年前的大眾品牌。毋庸置疑,“多生孩子”的快錢之路,還是更誘人的。
★ 新生品牌的聲量
每逢車展,誰的花樣最多,仍然是自主品牌們。
而近兩年又有新的浪潮,自主品牌開始派生出“新生品牌”,而且朝著高端化大步向前。
沙龍很出挑,新車甫一亮相,美丑之說,各占一半。更讓人注意的,是沙龍的口氣和價格?!?顆以下(激光雷達),不要說話”、“預售價直接拉到48.8萬元”、“限量發(fā)售101輛”。

沙龍有自信,這是好事。至少,在這一次,中國汽車品牌沖擊高端的戰(zhàn)役中,多數(shù)車企的實力是看得到的,無非就是時間窗口的問題,需要與海外豪華品牌打個時間差,以此占據(jù)更多的先發(fā)優(yōu)勢。

更看得著的,是長城汽車的坦克品牌。坦克500的瘋狂之路,從預售價發(fā)布就已經(jīng)開啟了。“33.5-39.5萬元”,僅在20分鐘內,訂單已突破2萬個,直接為長城預定了約70億的直接營收。

其他新生品牌的聲量怎么樣?嵐圖汽車帶來了第二款車,電動MPV。這的確是一個暫時空白的市場,“電動+MPV”,值得試一試,電動底盤的平整性,再遇上MPV的大空間,或許可以發(fā)揮更優(yōu)秀的乘坐體驗。

上汽R汽車更名為“飛凡”,此前亮相的ES33,也正式更名為R7,獨立之后,決策速度儼然更快了。

智己汽車重點帶來了更接近量產(chǎn)版的AIRO車型,座椅可旋轉、放平,方向盤可折疊,屏幕可滑移,再加上側滑門+采光好的車身,整個設計理念是超前的,也極大地利用了純電底盤的空間優(yōu)勢,而量產(chǎn)時間就放在了并不遙遠的2024年。
極氪、極狐、合眾、賽力斯,諸多新生品牌正在努力綻放著。在兩級分化的新能源市場,均有增量,這就是難得的機會窗口。傳統(tǒng)燃油車沖上艱難,但新能源這條新賽道,卻有可能領先。
★ 寫在最后
有這么一組數(shù)據(jù),本屆廣州車展的展車總數(shù)有1020輛,為歷年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從去年的142輛,增加到今年的241輛。
不難看出,新能源仍是關鍵的風向標。老牌與新生,皆在十字路口相遇,而面對面的競爭,勢必引燃更猛烈的火藥味。
本文作者為踢車幫 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