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用驚人的毅力簽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合約》,換來20年的逆襲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形勢并不是非常好。列寧一方面要穩(wěn)固政權(quán),同時為了避免卷入一戰(zhàn)。為了得喘息時間,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quán),必須盡快退出歐洲大戰(zhàn),這是蘇維埃政權(quán)的首要任務。1917年11月以來,列寧多次向協(xié)約國發(fā)出照會,要求與同盟國締結(jié)和約,都被拒絕了。

不僅如此,在布黨會議上,列寧提出的媾和主張也遭到反對。以布哈林為首的“左派”認為,簽署和約,固然對俄國革命有利,卻會因此鞏固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削弱德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力量,是一種可恥的利己主義行為。他們“左”得可愛,狂熱地號召:“誓把帝國主義戰(zhàn)爭變成的革命戰(zhàn)爭進行到底!”說:“革命的榮譽高于革命的毀滅?!迸c德方談判的蘇俄代表團團長,是外交人民委員托洛茨基。
他想拖延時間,等待德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堅持“不戰(zhàn)不和”的中間立場:“俄國可以退出戰(zhàn)爭,卻不能簽署喪權(quán)辱國的和約;即使要簽署和約,也不能割地和賠款?!绷袑幓氐睫k公室,希望情人伊涅莎支持他。不料,伊涅莎用圓潤悅耳的嗓音說:“我認為,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的意見是對的。”列寧聽了心情格外沮喪。

11月27日,蘇維埃政府的全權(quán)代表蒙著眼晴通過火線,來到德軍指揮部,就?;饐栴}與德國達成了協(xié)議。和談定于12月2日開始,地點選在德國在東線的大本營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
1918年1月5日,德國的談判代表團團長霍夫曼將軍提出媾和的主要條件: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全部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一部分脫離俄國。在談判桌上,他公然擺出一張標明新國界的東歐地圖,上面已把俄國的大片領(lǐng)土劃歸德國。
托洛茨基拒絕德國人的蠻橫要求,其對策為:不簽署和約,立即停止戰(zhàn)爭,全面復員軍隊。尚未等到結(jié)果,就率領(lǐng)代表團返回彼得格勒。2月8日,布黨中央開會,專門討論締結(jié)和約的問題。列寧說:和約遲早都是要簽署的。若德國人繼續(xù)進攻,他們赤手空拳就能拿下彼得格勒,我們的政府就將被推翻,后簽署和約的就是另外的政府了。他認為,必須忍受屈辱,接受和談條件。先保住政權(quán),再徐圖將來。
他還講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商人收賬回家,遇到一伙強盜打劫,心想:我寡不敵眾,弱不敵強,若拔刀抵抗,就會人死財亡。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于是,他交出錢財,并記住了強盜的樣子。不久,商人暗中採訪到強盜的下落。報告官軍,強盜搶掠去財富也失而復得。

列寧雖痛陳種種利害關(guān)系,出席會議的63人中卻只得到15人支持。2月18日,布黨中央又開會。列寧雖事先做了大量說服工作,表決時出席會議的13人中卻只有6個人支持他。
當時,德軍決定給俄國軍隊“短促而猛烈的打擊”,大舉進攻。因蘇維埃政府在1月以來復員了35歲以上的官兵,余下的人紛紛逃走,戰(zhàn)壕空空蕩蕩,德軍如無人之境。幾天內(nèi),數(shù)萬軍逼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蘇俄丟失了數(shù)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數(shù)百億盧布的軍事裝備和其他物資。形勢危急。布黨中央一邊號召剛組建的紅軍與工人、農(nóng)民共同保衛(wèi)“世界革命的紅色堡壘—彼得格勒”,一邊再次召開緊急會議表決是否與德國媾和。
列寧以嚴厲的語氣警告說:“你們?nèi)舨缓炞纸邮苓@些條件,三個星期后就會在蘇維埃政權(quán)的死刑判決書上簽字?!边@次表決,13個人中有7個人支持列寧,超過了半數(shù),媾和議案獲得通過。而之前一直處于焦慮、痛苦和憤怒中的列寧,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2月23日,德國提出的和約條件更加苛刻:要求蘇俄承認烏克蘭、芬蘭、庫爾蘭、里夫蘭和愛斯蘭獨立,在德占區(qū)停止一切游擊活動,向德國繳納的戰(zhàn)爭賠款從原來的30億盧布猛至60億盧布,割讓的領(lǐng)土也超過了原來的15萬平方公里,高達378萬平方公里,還要失去6000萬人口、26%的鐵路、75%的鋼鐵工業(yè)、大量的糧食、汽油和煤炭。當天,德軍向俄國西部推進,德里薩市蘇維埃主席詢問:在德國人通近時該如何行動?
列寧回電:“在一切可能抵抗的地方進行抵抗。運走一切貴重物資和食品,其余全部毀掉。破壞道路(每10俄里破壞2俄里)。炸毀橋梁。”鑒于形勢逼人,列寧一連主持召開三個會議,與德國媾和議案的全部條款都通過了
在布黨中央會議上,列寧聲明:今天的任務是拯救我們新生的蘇維埃政權(quán),這個政權(quán)是帝國主義強盜勢力的波濤洶涌的大海中的一座孤島,我們必須學會忍讓和退卻;若繼續(xù)空談革命的政策,我就退出中央和政府,并說這是“最后通牒”。黨和政府不能沒有這位出色的領(lǐng)袖。于是,出席會議的15人投票表決,有7人(列寧、斯塔索娃、季諾維也夫、斯維爾德洛夫、斯大林、索柯里尼素夫、斯米爾加)支持列寧,4人(布勃諾夫、烏里茨基、布哈林、皮達科夫)反對,4人(托洛茨基、捷爾任斯基、克列斯廷斯基、越飛)棄權(quán)。

當時投反對票和棄權(quán)票者中,烏里茨基代表布哈林、皮達科夫等人,宣稱他們要辭去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職務,托洛茨基也遞交了辭呈;但列寧像狂濤中的巖石那樣屹立不動,仍堅持立即議和的政策。在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上,出席的234人中有16人支持列寧,85人反對,33人棄權(quán)。在布黨中央和社革黨左翼中央的聯(lián)席會議上,支持列寧者居多數(shù)。
3月3日下午5時30分,蘇俄與徳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四國簽署《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約》。儀式結(jié)束,德國人趾高氣揚地離開會場,召開記者招待會了。蘇俄代表托洛茨基面色凝重,若有所失,半天才搖搖晃晃地返回住地。
3月6日,布黨召開七大,隨后召開蘇維埃代表大會,審査和批準了布列斯特和約。
單純從賬面上看,德俄簽訂的《布列斯特合約》對新生的俄羅斯政權(quán)而言打擊相當沉重。俄羅斯將失去126.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4的國土面積;失去6200萬人口,相當于全國的44%;農(nóng)業(yè)損失33%;工業(yè)損失54%;制糖業(yè)損失80%;鐵礦業(yè)損失73%;煤礦業(yè)損失75%;還有27%的財政收入。
3月27日,蘇俄又與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四國在柏林簽署三個附加條約,承諾以各種形式賠款60億馬克。蘇俄雖損失巨大,卻贏得了喘息的時間現(xiàn)固政權(quán)、調(diào)整國民經(jīng)濟和建立紅軍。
在敵強我弱的態(tài)下,若不讓步妥協(xié)就無法取得談判的突破。因此說,列寧以非凡的政治智慧權(quán)衡利弊,決策完全正確。不到20年這些地方又重新回歸了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