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奧斯曼帝國(第九期)

2022-09-05 06:58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三十二、阿齊茲一世

阿齊茲一世

(一)阿齊茲一世是邁吉德一世的弟弟,1861年邁吉德一世去世,阿齊茲一世因年長而被選為繼承人后繼位。在位前十年阿齊茲一世頗有政績,在內政方面設立大學,制定法典。外交方面保持在英、法、俄三國等距。1872年阿齊茲一世因國內糧食與反對力量聚集開始采取較高壓統(tǒng)治,1876年他因遭民眾反抗而被罷黜,不久郁悶去世,邁吉德一世之子穆拉德五世被眾人擁立為蘇丹。

三十三、穆拉德五世

穆拉德五世

(一)穆拉德五世是邁吉德一世之子,1876年其叔父阿齊茲一世被廢黜后穆拉德五世被擁立為蘇丹。穆拉德五世給奧斯曼帝國帶來一部憲法,但他未能如其支持者所愿。穆拉德五世執(zhí)政時間與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交惡,在位僅僅93天后穆拉德五世被群臣廢黜,理由是患有精神疾病。穆拉德五世的弟弟哈米德二世被擁立為蘇丹,1904年8月29日穆拉德五世去世。

三十四、哈米德二世

哈米德二世

早年經歷

(一)哈米德二世是邁吉德一世的幼子,1876年他的兄長穆拉德五世被宣布患有精神病后遭廢黜,在新奧斯曼黨人支持下哈米德二世被擁上王位。1876年12月23日哈米德二世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頒布帝國第一部憲法,又稱《米德哈特憲法》。

俄土戰(zhàn)爭

(一)哈米德二世在位的時候國內經濟發(fā)展緩慢,奧斯曼帝國對內統(tǒng)治搖搖欲墜,民族矛盾叢生。1877年俄羅斯帝國以奧斯曼政府在1876年4月鎮(zhèn)壓保加利亞起義過程中發(fā)生對其南方斯拉夫諸國的統(tǒng)治殘暴為借口向奧斯曼帝國宣戰(zhàn),?經過三次普列文會戰(zhàn)俄羅斯-羅馬尼亞聯(lián)軍突破多瑙河防線,前鋒遠達君士坦丁堡近郊。執(zhí)政的米德哈特帕夏為挑動英俄大戰(zhàn)故意在1878年簽署《圣斯特凡諾條約》,英國果然不能容忍俄羅斯帝國單獨吞并土耳其,于是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把艦隊開到金角灣,英俄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經德國首相俾斯麥調解制定共同宰割土耳其的計劃,保加利亞獨立并受俄羅斯帝國保護,英國取得塞浦路斯,奧匈帝國(1867~1918)把波黑劃為勢力范圍。奧斯曼帝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成為名符其實的西亞弱國。

獨裁統(tǒng)治

(一)對俄作戰(zhàn)失敗后哈米德二世乘機解散議會,停止實行憲法,以作戰(zhàn)失敗的名義將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國外。從此他深居君士坦丁堡的伊爾迪茲宮,依靠秘密警察維持30多年的獨裁統(tǒng)治。法國1881年奪取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突尼斯,1882年占領英國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埃及,于是哈米德二世尋求剛剛統(tǒng)一德國的威廉二世支持,作為報酬他允許德國修建巴格達鐵路。在內政方面哈米德二世實行教育改革,建立18所職業(yè)學校,1900年建立伊斯坦布爾大學,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中小學和軍事學校。他還改組司法部和發(fā)展鐵路和電訊系統(tǒng),在推行現(xiàn)代化的同時也接受西方流行的民族主義,對企圖分離的的少數(shù)民族進行殘酷鎮(zhèn)壓。1895年至1896年在西亞的奧斯曼軍隊以里通外國的名義對亞美尼亞人進行第一次的屠殺,盡管面臨著國際上的強烈抗議,但哈米德二世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制止這些暴行。對伊斯蘭世界哈米德二世推行泛伊斯蘭主義,企圖使自己成為廣大穆斯林的精神領袖,借以提高與西方對抗的資本。

(二)哈米德二世采用大陸軍主義,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guī)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zhàn)爭里毫無用處。于是他將大部分戰(zhàn)艦鎖定在金角灣,戰(zhàn)艦在及后的三十年里逐漸腐爛。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后聯(lián)合進步委員會欲發(fā)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于是奧斯曼海軍基金為了收集公共損獻購買船只而成立。

土耳其革命

(一)1908年7月3日統(tǒng)一進步協(xié)會雷斯內組織的負責人尼亞齊貝伊少校率1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愛、正義”為號召宣布反對蘇丹政府和外國瓜分陰謀。幾天后已轉入地下活動的恩維爾帕夏亦宣布起義,起義迅速席卷駐馬其頓的第3軍團和第2軍團許的多單位,不久統(tǒng)一進步協(xié)會就成了整個馬其頓地區(qū)的真正主人。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舉行起義,23日起義軍開進薩洛尼卡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并通電蘇丹限期恢復憲法,否則將進軍君士坦丁堡。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勢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復憲法并重開國會。革命取得的初步勝利給人民帶來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黨人認為革命目的已經達到,滿足于政府“監(jiān)督者”的地位。蘇丹及其政府安然無恙,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二)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綱領,只提出捍衛(wèi)君主立憲政體、擴大奧斯曼帝國國會權力、限制蘇丹特權、全體奧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發(fā)展商業(yè)、工業(yè)、農業(yè)的經濟要求,對于革命面臨的反封建反帝國主義斗爭任務提不出切實可行的綱領。1908年10月奧地利宣布兼并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進一步動搖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這時國內的封建宗教買辦勢力活動越加猖狂。薩巴赫丁的自由黨和穆斯林同盟結成反對統(tǒng)一進步協(xié)會的政治聯(lián)盟,導致1909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1909年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蘇丹的首都第一軍團的部分士兵發(fā)動叛亂,他們向奧斯曼帝國國會所在地圣索非亞廣場集中,沿途有不少宗教學者和學生加入。叛亂者要求驅逐議長,取締統(tǒng)一進步協(xié)會。哈米德二世立即滿足叛亂者的要求,撤換首相并責令各省總督保護教法。薩洛尼卡的統(tǒng)一進步協(xié)會立即組成“行動軍”(由馬赫穆德·塞夫凱特帕夏統(tǒng)率)于1909年4月23日抵達伊斯坦布爾,1909年4月26日他們控制全城,叛亂者被鎮(zhèn)壓。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通過奧斯曼帝國國會廢黜哈米德二世,另立是穆罕默德五世為蘇丹。廢黜米德二世標志著土耳其革命的結束,從此青年土耳其黨人開始執(zhí)政,并實行專制和中央集權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廢。

奧斯曼帝國國徽

(三)哈米德二世在國內實行的獨裁統(tǒng)治完全是逆潮流而動,他平庸的才智又不足以領導土耳其走出困境,而且他的殘暴式的統(tǒng)治導致土耳其人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土耳其革命后哈米德二世先被軟禁在薩洛尼卡,后轉移至君士坦丁堡,于1918年2月10日去世。

三十五、穆罕默德五世

被青年土耳其黨人擁立

(一)穆罕默德五世是邁吉德一世之子,1909年其兄哈米德二世被青年土耳其黨廢黜,時值土耳其第二次立憲運動正在興起,政府實權為青年土耳其黨人組織的統(tǒng)一和進步委員會所控制。穆罕默德五世遂成為該黨建立君主立憲制的理想人選,被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恩維爾帕夏擁立為蘇丹,在宣誓遵守修改和增加條款的1876年憲法憲政后就職。在位期間奧斯曼帝國版圖為歐洲國家所肢解,1910年北非的屬地的黎波里被意大利占領,1912~1913年歐洲屬地在兩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幾乎全部喪失。

意土戰(zhàn)爭

(一)1911年9月意大利和奧斯曼帝國爆發(fā)戰(zhàn)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國家對名義上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北非沿岸地區(qū)的爭奪日趨尖銳,意大利企圖奪取土屬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來作為在北非擴張的前進基地。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是北非的一片荒漠,雖然經濟價值有限但戰(zhàn)略地位重要,它與西西里島對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較狹窄的海面。1881年在瓜分土耳其波爾泰政府占有北非領地的過程中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先后淪為法國的保護領地,因此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名義上的屬地也歸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國準備以此為由兼并土耳其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這一企圖遭到歐洲國家(特別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對,為此意大利積極進行政治外交活動,與各列強達成協(xié)議和默契(與德奧兩國結成三國同盟),他們承認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為作好吞并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兩省的準備意大利在1880年至1911年期間不斷向兩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購買土地、積極擴充勢力,其方法有:派海軍軍官換上漁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捕撈海棉為名進行海岸測量;指使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以傳教為名深入內地收集情報。意大利吸取1896年在埃塞俄比亞失敗的教訓后不斷窺測選擇時機,當?shù)诙文β甯缥C事件發(fā)生后意大利認為再不行動將可能失去機會,便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qū)的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為借口先發(fā)制人,搶在奧斯曼帝國出兵北非之前于1911年9月28日向其發(fā)出最后通牒威脅這些地區(qū)。奧斯曼帝國呼吁各國制止意大利的入侵企圖,可是各大國卻都勸奧斯曼帝國其接受意大利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意土戰(zhàn)爭爆發(fā)了。裝甲車和空中力量的一些最早例子都出現(xiàn)意土戰(zhàn)爭中,雖然對戰(zhàn)爭的結局影響不大。

(二)意軍于1911年9月28日晚出現(xiàn)在的黎波里,等到1911年10月3日才開始轟炸港口。這個城市被意軍占領后使主張入侵的人熱情高漲,其他外交方案被提供給意大利人。于是奧斯曼帝國下決心保衛(wèi)它的省份,但土軍沒能在特拉布魯斯加普集中全部軍隊,而奧斯曼政府官員游遍整個歐洲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組織當?shù)氐陌⒗撕拓惗家蛉诉M行防御以抵御意大利人的入侵。意大利登陸部隊于10月10號出現(xiàn),在那時意軍的分遣隊(2萬人)被認為足以完成征服,圖卜魯克、德爾納、阿爾庫姆斯等城市被認為可以輕易征服,但班加西就不是那么容易。意大利部隊的第一次真正失敗發(fā)生在1911年10月23日,一支布置不良的部隊導致幾乎完全被流動的阿拉伯騎兵所包圍,他們殲滅大多數(shù)意軍。因此意軍擴充至十萬人來面對的阿拉伯軍(2萬人)和土軍(8000人)。1911年12月4日意大利增援部隊在一次小轟炸后在圖卜魯克登陸,向兵力配置較弱的腹地進軍。一支土軍小部隊和利比亞先遣部隊被穆斯塔法·凱末爾將軍組織得井井有條。12月22日圖卜魯克戰(zhàn)役結束,土軍取得勝利。1912年3月的德爾納附近的戰(zhàn)場上利比亞先遣隊(1500人)攻擊戰(zhàn)壕中的意軍,意軍數(shù)量上超過利比亞部隊,并擁有先進設備維持著戰(zhàn)線。但意軍之間缺乏協(xié)調,土軍從德爾納不斷派來援軍和炮火支援威脅著意軍戰(zhàn)線,同時阿拉伯人試圖包圍意軍。意大利進一步派來增援,因而能夠穩(wěn)定局勢,直至戰(zhàn)役結束。9月14日意軍下令派遣3個步兵連隊進攻土阿聯(lián)軍在德爾納附近的營地,意軍占領附近的高地,切斷了土軍戰(zhàn)線。接下來的3天里,土軍攻擊意軍在高地上的陣地。意軍用強大的火力掃射著土軍部隊,土軍雖然包圍意軍的山地部隊但損失慘重,其他進攻的土軍也遭受同樣結果。之后在昔蘭尼加的行動停止,直到戰(zhàn)爭結束。

(三)1912年9月29日意軍(5萬人)首先從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城市進行炮擊,土軍在該地區(qū)防守兵力很弱,只有一個師(7000人),而且奧斯曼士兵多來自土耳其內地,不愿在異國作戰(zhàn)。10月4日夜意軍登陸部隊(1600人)在未遇激烈抵抗的情況下便占領的黎波里和胡姆斯,11日意大利遠征軍(3.5萬人)開始在的黎波里登陸,擊退當?shù)貫閿?shù)不多的守軍,占領圖卜魯克和德爾納。19日意大利艦隊掩護一個步兵師在班加西登陸,經兩天激戰(zhàn)意軍占領該城。戰(zhàn)爭開始后意軍封鎖戰(zhàn)區(qū)海岸線,英國又不允許土軍通過埃及,使土軍無法向北非增援。10月意軍已控制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的一些主要海濱城市,這次戰(zhàn)爭中土軍沒有飛機,意大利有20架軍用飛機和32名飛行員(隸屬于意大利陸軍,編為第一飛機連)。意陸軍動員9架飛機、11名飛行員參戰(zhàn),這些飛機裝箱于1912年10月15日海運到的黎波里海灣。23日6時19分至7時20分皮亞扎上尉駕駛一架布萊里奧Ⅺ飛機飛往的黎波里與阿齊齊亞之間土軍陣地上空進行一個多小時的偵察,從此揭開飛機參戰(zhàn)的序幕。25日副隊長莫伊佐駕駛“紐波特”飛機偵察時機翼被3顆來福槍子彈擊傷,這是飛機首次遭敵地面火力殺傷。11月1日加沃蒂少尉駕駛“鴿”式飛機在北非塔吉拉綠洲和艾因扎拉地區(qū)向土軍陣地投下4顆重2公斤的“西佩利”式榴彈,成為歷史上的首次轟炸。意軍在擁有較大優(yōu)勢的條件下取得初戰(zhàn)勝利,但戰(zhàn)爭的發(fā)展卻與意大利的愿望相反,反而進入了僵持狀態(tài),并使意軍花費巨大的代價。這主要不是因為對付土軍,而是遭到當?shù)厝嗣竦膹娏业挚埂?/p>

(四)1911年10月23日的黎波里居民舉行武裝起義,意大利遠征軍增兵9萬人后對占領區(qū)的人民進行鎮(zhèn)壓,到1912年春才勉強守住已占領的沿海地帶,但始終未能深入到內地。這期間意軍于1月10日使用飛機向當?shù)赝度鰯?shù)千張傳單,企圖勸阿拉伯群眾投降,使飛機又增加一項進行空中宣傳的任務。2月23日皮亞扎上尉首次嘗試利用固定在飛機上的照相機進行空中照相偵察,意軍入侵北非引起阿拉伯國家的反對,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的游擊隊和志愿軍與入侵者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使意軍損失慘重。5月意軍把步兵增至10萬,并調來35架飛機、部分飛艇和其他技術兵器來采取更大的軍事行動,占領贊祖爾和萊卜達綠洲。意大利艦隊炮擊達達尼爾海峽和貝魯特防御工事及土耳其的其他港口,迫使海峽關閉,并攻占羅得島、科斯島和多德卡尼斯群島。5月2日意大利第二航空隊隊長馬連戈上尉首次進行30分鐘的夜間偵察,6月11日黎明前又憑借固定在飛行帽上的手電筒對土軍營地進行首次夜間轟炸。由于巴爾干半島新的戰(zhàn)爭威脅和土耳其國內日益增長的危機奧斯曼帝國想盡快結束同意大利的戰(zhàn)爭,遂于10月15日與意大利在瑞士洛桑附近的烏希簽訂和約,奧斯曼帝國將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羅得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割讓給意大利,意土戰(zhàn)爭降下帷幕。但廣大被占領區(qū)的人民并沒有停止自己的反抗,盡管簽訂和約但戰(zhàn)爭實際上還將繼續(xù)下去,因為遠離海岸的、處在非洲大陸內部的阿拉伯部落沒有屈服,意軍在占領區(qū)到處受到打擊而處境十分困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北非的抗意斗爭進一步擴大,最終迫使意殖民當局同起義者進行談判。到1943年二戰(zhàn)期,意大利法西斯垮臺,再加上同盟國軍隊的協(xié)助,北非人民終于趕走意軍。

(五)意土戰(zhàn)爭中意大利航空隊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顯示飛機的威力,預示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將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從而引起世界各國軍方的矚目和效仿,并極大地促進軍事航空業(yè)的發(fā)展。至1913年航空大國真正的航空部隊已初步組建起來,并建立各種規(guī)模的飛機制造廠,開始軍用飛機的研制歷程,英國皇家飛機制造廠生產的"BE·2"型飛機便是軍方對飛機的興趣日趨濃厚的產物。1912年的巴爾干戰(zhàn)爭中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土耳其等國紛紛從法國和意大利購買飛機和雇傭飛行員參戰(zhàn),自此人們認識到不應把飛機僅僅看成是一種用途有限的輔助武器,而應該把飛機看作是戰(zhàn)爭大家族中除陸軍和海軍以外的第三位“兄弟”,意土戰(zhàn)爭開創(chuàng)飛機參戰(zhàn)的新紀元。

巴爾干戰(zhàn)爭

錯綜復雜的巴爾干半島

(一)巴爾干半島的10個國家共有面積大約是154.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3億,其中奧斯曼帝國面積為78萬平方公里,人口6690萬(由于奧斯曼帝國有3%的領土位于巴爾干,所以一般把它包括進巴爾干國家的行列。);羅馬尼亞面積23.7萬平方公里,人口2320萬;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和黑山)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1064萬;希臘面積13.1萬平方公里,人口1047萬;保加利亞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843萬,克羅地亞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469萬;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面積5.1萬平方公里,人口452萬;阿爾巴尼亞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333萬;馬其頓面積2.5萬平方公里,人口203萬;斯洛文尼亞面積2萬平方公里,人口197萬。巴爾干地區(qū)位于歐洲的接壤處,是歐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時這里民族成份復雜、宗教多樣,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干地區(qū)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多次遭到大國的統(tǒng)治。14世紀下半期興起于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干半島,19世紀中期奧地利也開始將巴爾干的西北部地區(qū)納入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俄羅斯帝國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干地區(qū)爭奪勢力范圍。在這些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的巴爾干各國人民長期受到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巴爾干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往往與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聯(lián)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爾干人民的爭取獨立的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巴爾干地區(qū)的民族和宗教關系十分復雜,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并擴大領土范圍。

戰(zhàn)前的巴爾干半島

(二)在奧斯曼帝國的軍事統(tǒng)治和奴役之下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日益衰落,巴爾干半島成為外國瓜分的重要目標。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歐洲大國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外國矛盾,還有巴爾干人民同土耳其統(tǒng)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經常發(fā)生糾紛、沖突和戰(zhàn)爭。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先后結成反土耳其的巴爾干同盟,隨后各國出于自己的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奧斯曼帝國,這樣巴爾干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878年歐洲列強舉行議定巴爾干秩序的柏林會議,雖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的獨立地位獲國際承認,但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小,波斯尼亞則交由奧匈帝國托管,奧斯曼帝國仍維持統(tǒng)治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等巴爾干中部的地區(qū)。1908年奧斯曼帝國發(fā)生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奧匈帝國趁機吞并波斯尼亞,奧斯曼帝國無力阻止。奧斯曼帝國在波斯尼亞問題上的軟弱無能加深巴爾干各國對土耳其的輕視,加上本來一心想并吞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因奧匈并吞波斯尼亞后改為計劃向南擴展,企圖奪取阿爾巴尼亞的出海通道,故多國組成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zhàn)。

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

(一)在俄羅斯帝國支持下泛斯拉夫主義成為巴爾干半島主流思想,巴爾干半島諸國也積極擴軍及進行外交工作來謀求得到歐洲列強的支持,希望奪取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土。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結盟,5月黑山和希臘也參加,4國組成巴爾干同盟。1912年10月8日黑山向奧斯曼帝國宣戰(zhàn),10月14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聯(lián)合向奧斯曼帝國發(fā)出最后通牒,10月17日奧斯曼帝國向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宣戰(zhàn),10月18日希臘向奧斯曼帝國宣戰(zhàn)。10月底保軍逼近君士坦丁堡,11月中旬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的屬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處,11月底初奧斯曼帝國請求歐洲列強調停,并于12月3日與保、塞、黑三國簽訂休戰(zhàn)協(xié)定。在歐洲列強斡旋下奧斯曼帝國于1912年12月16日與4個交戰(zhàn)國在倫敦開始議和談判,1913年1月23日奧斯曼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態(tài)度強硬,致使和談破裂。1913年2月3日戰(zhàn)事再起,3月5日希軍攻克亞尼納,3月26日保塞聯(lián)軍攻陷亞得里亞堡。4月22日斯庫臺的土軍投降,奧斯曼帝國再次求和。

(二)由于列強干涉1913年5月30日雙方在倫敦召開和會,奧斯曼帝國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原屬奧斯曼帝國的馬其頓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瓜分,塞薩洛尼基被并入希臘。隨后奧匈帝國加入和會,奧匈帝國恐怕塞爾維亞得到阿爾巴尼亞后得到出海通道會變得更加強大,堅持阿爾巴尼亞必須獨立。奧匈帝國的動議正與塞爾維亞一直希望透過奪取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建立一個包含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及阿爾巴尼亞的‘大塞爾維亞’夢想違背,此后塞爾維亞更加怨恨奧匈,成為奧塞戰(zhàn)爭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因。同時阿爾巴尼亞雖在戰(zhàn)后取得獨立,但有大量居住在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在戰(zhàn)后并入塞爾維亞,成為二十年紀末科索沃問題的根源。

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結束后形勢

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

(一)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后奧斯曼帝國在歐領土被占去一大部分,只能保留君士坦丁堡等少量東南方地區(qū),這時巴爾干同盟等戰(zhàn)勝國在倫敦召開和會,商討對占有領土的利益瓜分。。歐洲列強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各帝國主義的挑撥致使分配戰(zhàn)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于嚴重分歧,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塞爾維亞由于未得到通往亞得里亞海的出??谝蟮玫刈疃嗟谋<永麃唲澇鲴R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希臘要求占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占有南多布羅加。于是塞爾維亞和希臘于1913年6月1日簽訂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后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羅斯帝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兩國,于是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對付俄羅斯帝國便支持保加利亞,不僅給予保加利亞貸款,還保證它的領土完整。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地利慫恿下先發(fā)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

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形勢

(二)1913年6月29日自恃強大的保加利亞在德奧兩國的煽動下突然向塞爾維亞和希臘發(fā)動進攻,不久羅馬尼亞和黑山兩國相繼參戰(zhàn)并加入塞爾維亞一方,而奧斯曼帝國也欲乘機收復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fā)動進攻。保軍屢攻受挫導致全線敗退,在基爾基斯戰(zhàn)役中被希軍擊敗。奧匈帝國曾準備進攻塞爾維亞來援助保加利亞,但德國考慮到發(fā)動一場世界大戰(zhàn)的軍事準備尚未完成而拒絕支持奧匈帝國的軍事行動,這樣保加利亞就完全被孤立了。7月29日保加利亞在四面受敵的困境下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亞與塞、希、門、羅四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被迫同意馬其頓由塞爾維亞、希臘瓜分,塞爾維亞得到華達馬其頓、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希臘得到愛琴海馬其頓,其范圍包括塞薩洛尼基、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保加利亞得到皮林馬其頓,但它在戰(zhàn)爭中失掉在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大部份所得的土地,將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讓給希臘,南多布羅加割讓給羅馬尼亞;黑山也分得少量領土,羅馬尼亞得到北多布羅加。9月29日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伊斯坦布爾條約》,將東色雷斯和亞得里亞堡交還給奧斯曼帝國。

(三)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不但沒有解決巴爾干半島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銳化。在布加勒斯特和約的基礎上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希臘站到協(xié)約國一方,而抱著復仇計劃的保加利亞和德奧同盟國集團接近起來,后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與奧斯曼帝國加入到同盟國一方。兩次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飛機、裝甲車、無線電)的使用和作戰(zhàn)方法也有新的變化,戰(zhàn)斗隊形更加疏開,軍隊行動更注意隱蔽,進攻多采取機動作戰(zhàn)和迂回包圍,防御多采取陣地作戰(zhàn)。經過這次戰(zhàn)爭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阻礙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的擴張,而巴爾干戰(zhàn)爭推動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民族解放運動。而兩地人民要求擺脫奧匈的統(tǒng)治與塞爾維亞合并,必然引起奧塞之間的沖突,同時俄羅斯帝國借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奧塞沖突不可避免地要導致協(xié)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集團的軍事沖突,致使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

加里波利之戰(zhàn)

(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肇因之一,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zhàn)線后正式參戰(zhàn),加入德奧同盟國同英、法、俄協(xié)約國集團作戰(zhàn)。1914年的馬恩河戰(zhàn)役后協(xié)約國和同盟國在法國北方和比利時一角的戰(zhàn)線上陷入僵持狀態(tài),法國推薦采取“外圍戰(zhàn)略”的辦法打破僵局。1914年11月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提出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登陸,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把奧斯曼帝國逐出戰(zhàn)爭。一方面又減輕俄羅斯帝國在高加索山戰(zhàn)線的壓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戰(zhàn)的俄軍,并且希望借此開辟南線攻打奧匈帝國。此設想在戰(zhàn)略上固然相當高明,但實行起來卻搞得一團糟。1915年1月2日英國政府接受尼古拉二世的請求決定在達達尼爾海峽展開一條新戰(zhàn)線,英法兩國投入戰(zhàn)役的共計有62艘戰(zhàn)艦以及大量輔助船只,并指定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登上將負責指揮這次戰(zhàn)役,艦隊從2月19日開始炮轟達達尼爾海峽。1915年3月18日16艘軍艦企圖強行闖入狹窄的海峽通道, 4艘軍艦觸發(fā)水雷后其他艦只慌忙撤退。在陸地上土軍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紛紛丟棄陣地向內陸退卻,英國突擊部隊在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率先沖上海岸,至此德國軍事顧問奧托·馮·贊德爾斯已洞悉對方計劃中的加里波利登陸戰(zhàn),火速調動軍隊至戰(zhàn)區(qū)。土軍掘壕堅守,依據(jù)半島復雜的地形建立強大的防御體系,又在該地集結炮兵部隊。在英法軍隊準備擴大戰(zhàn)果時隱蔽在陣地中的土軍一起開火,把正在攀登懸崖的英軍也打個措手不及。1915年3月3日聯(lián)軍的首輪登陸行動宣告失敗,卡登上將也被當作傷員送回英國。

加里波利之戰(zhàn)地形圖

(二)盟軍發(fā)現(xiàn)單純依靠海軍無法奪取海峽后判斷一定要以陸軍占領加里波利才可得到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協(xié)約國在埃及和希臘群島倉促中集結一支遠征軍,七萬八千名來自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的士兵陸續(xù)抵達戰(zhàn)區(qū)(總計7.8萬人),其主力由當時在埃及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組成(即“澳新軍團”)。英國兵部大臣赫瑞修·基欽納命英國陸軍上將伊恩·漢密爾頓負責指揮這次戰(zhàn)役,與其對陣的是由馮·贊德爾斯率領的奧斯曼新編第五集團軍(8.4萬人),當協(xié)約國遠征軍抵達時兵力已被對方超過,土軍居高臨下且火力又占壓倒優(yōu)勢。根據(jù)計劃英軍和澳新軍團在同一天,別從兩個不同登陸點上岸,英軍從海麗絲岬登陸,在英軍登陸之前澳新軍團先在更北面靠近伽巴帖培的海灘登陸。1915年4月25日夜協(xié)約國部隊在掩護艦隊實施炮火準備后同時展開登陸行動,澳新軍團士兵大多沒有接受過夜間登陸訓練,再加上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錯誤地登陸在目標以北的一個無名小灣(今澳新軍團灣)。同一天英軍和印軍在海麗絲岬遭到土軍的猛烈火力攻擊,法軍在海峽對面的達達尼爾亞洲一邊登陸,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軍。登陸軍雖然建立灘頭陣地但根本就無法把部隊有效展開,實際上陷入不穩(wěn)固的、難以防守的立足點。土軍在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的指揮下隨即進行猛烈的還擊,經過一夜的混戰(zhàn)雙方死傷慘重,已登陸的1.6萬名澳新軍團士兵在土軍炮火的壓制下被困在臨時掩體中動彈不得,接下來的幾天雙方陷入僵持的局面。1915年5月1日土軍大舉反攻協(xié)約國部隊最南面的一個登陸場,在戰(zhàn)斗中英國戰(zhàn)列艦歌利亞號、凱旋號和威嚴號相繼被擊沉,結果英國撤離大批艦只,這樣一來登陸部隊便失去海軍支援,也失去火力優(yōu)勢。1915年5月6日至8日協(xié)約軍向克里希亞進攻,最終失敗。19日土軍沿著整個澳新軍團前線發(fā)起反攻,士兵在一連串自殺式沖鋒中戰(zhàn)死。澳新軍團無法占領預定的山頭目標,他們被困守在一條從海灘到前沿不過400米的單薄的陣地上。隨著夏季的來臨上坡上遍地尸體帶來痢疾、腹瀉和腸熱等疾病,半島上的澳新軍團因氣候不適導致非戰(zhàn)斗減員持續(xù)增加,但協(xié)約國為了贏得此次行動的勝利又調配3個師的英軍前往半島。與此同時馮·贊德爾斯也在拼命集結土軍,準備迎接新一輪的進攻。

(三)1915年8月6日新一輪的登陸戰(zhàn)在澳新軍團登陸場西北面的蘇弗拉灣拉開序幕,配合這個計劃的兩場戰(zhàn)斗在獨松和尼克山谷展開,這次行動由英國陸軍資深將領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將軍指揮。由于土軍在蘇弗拉灣的防守比較薄弱英軍在登陸時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隊上岸后未能及時擴大登陸場、鞏固灘頭陣地和向內陸推進占領制高點,寶貴的戰(zhàn)機再次被錯過。馮·贊德爾斯緊急從其他防線抽2萬土軍抵達蘇弗拉灣,搶先在薩里巴依爾山脊設置一道臨時防線,凱末爾率領的土軍成功遏制協(xié)約國軍隊前進的步伐,9月戰(zhàn)事又開始陷入僵局。1915年9月漢密爾頓被召回并被解除指揮權,察爾斯·門羅將軍接替了他,但協(xié)約國軍隊的傷亡人數(shù)仍與日俱增。初冬的寒冷造成許多兵士患病,嚴重凍傷迅速在部隊中蔓延,超過1.6萬人凍傷,有人甚至凍死。1915年11月23日國防大臣基欽納視察戰(zhàn)場后不得不下令按階段撤退,9萬大軍秘密撤離加里波利,而土軍完全沒有發(fā)覺。整個戰(zhàn)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動,傷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新軍團士兵離開海灘,這次一戰(zhàn)中最大的登陸戰(zhàn)也就正式宣告徹底失敗。協(xié)約國有44072人戰(zhàn)死、97037人負傷,其中英國有21255人戰(zhàn)死、52230人負傷,法國有1萬人戰(zhàn)死、1.7萬人負傷,澳大利亞有8709人戰(zhàn)死、19441人負傷,新西蘭有2701人戰(zhàn)死,4,852負傷,印度有1358戰(zhàn)死、3,421人負傷,加拿大有49人戰(zhàn)死、63人負傷。奧斯曼帝國有10692人戰(zhàn)死、14617人負傷。

阿拉伯大起義

(一)20世紀初敘利亞一些阿拉伯民族主義組織提出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綱領,孱弱的奧斯曼帝國已喪失其在非洲的所有阿拉伯行省,但亞洲的敘利亞、黎巴嫩等地區(qū)仍被它牢牢控制。當時歐洲列強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和爭斗正在激烈進行,與此同時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也在展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阿赫邁德·杰馬爾帕夏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第四軍軍長,執(zhí)掌西利西亞、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漢志等行省的軍政大權,殘酷鎮(zhèn)壓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讓阿拉伯人看到翻身的希望?。為了保證戰(zhàn)區(qū)穩(wěn)定奧斯曼帝國變本加厲地進行掠奪,并打擊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僅在1915~1916年就有數(shù)十人被處死,上千人被關進監(jiān)獄或流放到邊遠地區(qū)。因而進一步激起阿拉伯人的憤慨,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當時敘利亞民族主義組織力量十分薄弱,希望與侯賽因結盟。侯賽因也想借助他們的力量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遂于1915年9月派三子費薩爾到大馬士革與阿拉伯民族主義秘密組織商談起義事宜,同時英國出于自身的利益也積極鼓勵侯賽因對奧斯曼帝國作戰(zhàn)。

(二)1916年6月5日漢志的阿拉伯軍隊向駐扎在麥加附近的土軍發(fā)起進攻,在阿拉伯軍隊、部落武裝的猛烈打擊下奧斯曼帝國在漢志的統(tǒng)治迅速瓦解,起義軍連克吉達、麥加、塔伊夫等城。1916年10月侯賽因宣布自己為阿拉伯國王,但英、法、意三國只承認他為漢志的統(tǒng)治者。1917年月費薩爾移兵北上占據(jù)亞喀巴、包圍馬安,并向敘利亞的豪蘭和德魯茲山區(qū)推進,與那里的民族主義者匯合。1918年10月費薩爾領兵攻入大馬士革,成立以他為首的阿拉伯政府,結束奧斯曼帝國長達4個世紀的統(tǒng)治。1920年3月7日敘利亞國民大會宣布敘利亞獨立,立費薩爾為國王,英、法兩國拒不承認。同年4月圣雷莫會議把敘利亞(包括黎巴嫩)劃歸法國委任統(tǒng)治,7月法軍向大馬士革推進,國防部長優(yōu)素?!ぐ⑵澝澜M織志愿軍,在距大馬士革30公里的麥塞隆進行殊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優(yōu)素?!ぐ⑵澝兰爸驹杠娙w戰(zhàn)士壯烈犧牲。麥塞隆戰(zhàn)役后法軍占領大馬士革,阿拉伯人民剛剛獲得的民族獨立便被帝國主義扼殺。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zhàn)和卡塔之圍,但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zhàn)役敗于俄羅斯帝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zhàn)線的良好形勢逆轉,這樣帝國的第二大穆斯林集團阿拉伯人脫離帝國。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對土耳其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開始大規(guī)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shù)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zhàn)爭時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饑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zhàn)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作為回應,奧斯曼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托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軍,因為俄軍里就有亞美尼亞志愿軍。1918年也門和麥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后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也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后奧斯曼帝國奪取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都也一并交出。1918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斃,其弟穆罕默德六世繼位。

三十六、穆罕默德六世

穆罕默德六世

奧斯曼帝國分裂

(一)穆罕默德六世是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1918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斃,穆罕默德六世以皇太弟的身份繼位。穆罕默德六世與英國人勾結,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張抗戰(zhàn)的議員,并組織由英國提供武器的“哈里發(fā)軍”參與鎮(zhèn)壓安納托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協(xié)約國簽訂多個秘密協(xié)議計劃瓜分奧斯曼帝國,賽克斯-皮科協(xié)定協(xié)議由英國及法國劃分中東東部,協(xié)定的主要內容: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qū)(包括西利西亞)由法國直接占有;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由英國直接占有;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在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合稱“甲區(qū)”)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合稱“乙區(qū)”)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或獨立的阿拉伯邦聯(lián)國家;“甲區(qū)”和“乙區(qū)”分別劃為法國和英國的勢力范圍。貝爾福宣言鼓吹錫安主義運動推動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定居,那里是古以色列王國的所在地,但在當時那里的人口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作為協(xié)約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亦與三國協(xié)約簽訂有關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戰(zhàn)時協(xié)議,但在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繼爆發(fā)以后蘇俄并沒有實際參與瓜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節(jié)節(jié)失利,1919年11月英法聯(lián)軍占領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隨即崩潰,并于1920年與協(xié)約國簽訂《色佛爾條約》。

《色佛爾條約》內容如下:恰塔爾加線以西割予希臘,另外綏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權暫歸土耳其,五年后以公投決定是否并入希臘;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歸亞美尼亞;包括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兩旁的“海峽地區(qū)”成為非軍事區(qū),但協(xié)約國擁有對該地區(qū)的軍事行動權。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區(qū)內航運、燈塔管理及領航等事宜;原屬奧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區(qū)領土割予英、法兩國,成立新的保護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馬爾丁以南歸敘利亞,摩蘇爾以南歸伊拉克;奧斯曼帝國必須廢除征兵制,全國兵力不得超過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軍、海軍,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奧斯曼帝國所得的稅收優(yōu)先支付戰(zhàn)爭賠償及協(xié)約國占領軍隊費用;奧斯曼帝國恢復治外法權,即使將來有任何政權繼承奧斯曼帝國,治外法權仍然適用。土耳其人民入籍于任何一個協(xié)約國后即受治外法權保障,毋需再向奧斯曼政府繳稅;如條款的執(zhí)行情況不合協(xié)約國之意君士坦丁堡將被占領。穆罕默德六世與之勾結,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張抗戰(zhàn)的議員,并組織由英國提供武器的“哈里發(fā)軍”參與鎮(zhèn)壓安納托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后經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者的堅決斗爭,他曾一度被迫同意舉行選舉,以產生新的國民議會。后在英、法等協(xié)約國不斷進行干涉,并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穆罕默德六世屈于壓力再次解散民族主義者占有多數(shù)席位的國民議會。

(二)《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當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但條約被認可之前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就迫使協(xié)約國重返談判桌,協(xié)約國與大國民議會于1923年簽訂《洛桑條約》,以替代《色佛爾條約》及解決領土紛爭,尚未解決的紛爭則在后來由國際聯(lián)盟商討。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形成了現(xiàn)今的阿拉伯世界和土耳其共和國,國際聯(lián)盟允許法國托管敘利亞及黎巴嫩,又允許英國托管美索不達米亞及巴勒斯坦(后來分為巴勒斯坦及外約旦),奧斯曼帝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領地成為現(xiàn)今沙特阿拉伯和也門的一部分?!渡馉枟l約》承認中東的新國際聯(lián)盟托管地、也門的獨立以及英國對塞浦路斯的主權,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受保護國(名義上是國際聯(lián)盟托管地),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法國劃分一個叫大黎巴嫩的地區(qū),這是現(xiàn)今黎巴嫩的雛形,大黎巴嫩始自1920年9月1日至1926年5月23日。法國開拓黎凡特的大片地區(qū),為馬龍派基督教徒創(chuàng)立一個“安全港口”。1943年馬龍派教徒得到自治權,并在獨立的黎巴嫩里站穩(wěn)陣腳。法國以馬龍派的名義干預黎巴嫩始于奧斯曼帝國的協(xié)約,那些協(xié)約在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之間訂立。1866年優(yōu)素?!たɡ奉I導一批馬龍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義,一批法國海軍支援他們在蘇丹的宮廷對抗達活特的政府軍,后來又護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區(qū),賽克斯-皮科協(xié)定允許法國占據(jù)現(xiàn)今的敘利亞地區(qū)。由1923年起法國正式托管敘利亞直到1943年敘利亞宣布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成為英屬托管地,侯賽因·伊本·阿里的兒子費薩爾一世成為伊拉克國王。巴勒斯坦被一分為二,東半部即是外約旦由侯賽因的另一名兒子阿卜杜拉一世統(tǒng)治,西半部直接由英國管治,境內的猶太人受英國保護。阿拉伯半島的其他部分則交由英國的盟友伊本·沙特管治,他在1932年創(chuàng)立沙特阿拉伯王國。美索不達米亞托管地屬于國際聯(lián)盟的第一等托管地,直到1932年伊拉克王國成立。

1920年代英國與土耳其對前奧斯曼帝國的摩蘇爾的統(tǒng)治權爆發(fā)爭議,在1923年所簽訂的《洛桑條約》下摩蘇爾劃歸英屬美索不達米亞托管地,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宣稱摩蘇爾曾經是土耳其的心臟地區(qū)。由三人組成的國際聯(lián)盟委員會于1924年抵達摩蘇爾進行調查,1925年委員會建議摩蘇爾應納入伊拉克,由英國托管25年以確保庫爾德人的自主權,土耳其不承認這個決定。1926年6月5日英國、伊拉克和土耳其簽訂協(xié)議,決定跟隨國際聯(lián)盟的決定。摩蘇爾納入英屬美索不達米亞托管地,直到伊拉克在費薩爾的努力下于1932年獨立,英國則可保留其軍事基地及在伊拉克運輸軍隊的權力。在戰(zhàn)時英國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三個互相矛盾的承諾,英國透過聯(lián)絡官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承諾一個覆蓋中東阿拉伯大部分地區(qū)的聯(lián)合國家即將會取得獨立,以換取阿拉伯對英軍的支持。而1917年的貝爾福宣言又承諾會促成一個猶太人的國度,侯賽因-麥馬漢文件則同意哈希姆家族將可獲得區(qū)內的統(tǒng)治權,以換取他們支持阿拉伯起義。勞倫斯有份策劃的阿拉伯起義,結果埃德蒙·艾倫比將軍領導的英軍于1917年擊敗土軍,并占領巴勒斯坦及敘利亞。巴黎和會籌組的國際聯(lián)盟準許英國接管巴勒斯坦,前英國內閣郵政總局局長赫伯特·塞繆爾被任命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級專員。192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圣雷莫會議,巴勒斯坦交由英國托管。1923年英國轉讓部分戈蘭高地給法屬敘利亞托管地以換取麥圖拉地區(qū)。奧斯曼帝國覆亡后阿拉伯人在大馬士革宣布獨立,但他們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實力太弱,英國和法國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1920至1930年伊拉克、敘利亞及埃及都走向獨立,盡管英國及法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并沒有離開這些地區(qū)。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及錫安主義兩個對立陣營營造一個讓英國無法解決的狀況,德國阿道夫·希特勒的興起推動錫安主義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

(三)基于一些戰(zhàn)時承諾、軍事行動、秘密協(xié)議及條約俄羅斯、英國、意大利、希臘、亞美尼亞和土耳其人都企圖得到安納托利亞。1915年3月沙俄外交大臣謝爾蓋·德米特里耶維奇·薩佐諾夫向英國外使喬治·布坎南及法國外使莫里斯?帕萊奧洛格表示俄羅斯最后一個領土要求是希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西岸以及色雷斯南部到密底一線一帶及博斯普魯斯海峽、薩卡里亞河部分屬于亞洲的海岸以及伊茲密爾灣的其中一點。英國希望能夠控制馬爾馬拉海海峽,1918年11月13日英國與法國于占領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結束及《洛桑條約》簽訂后軍隊才撤出君士坦丁堡。1917年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簽署的圣尚-德莫列訥協(xié)定內提到,意大利將可接收安納托利亞的西南部,包括伊茲密爾,除了阿達納地區(qū)。不過在1919年希臘總理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在巴黎和會獲得準許,得以占領伊茲密爾而無視圣尚-德莫列訥協(xié)定。1916年秘密簽訂的賽克斯-皮科協(xié)定里聲明法國可獲取哈塔伊、黎巴嫩、敘利亞及安那托利亞東南部分地區(qū),1917年的圣尚-德莫列訥協(xié)定又將阿達納地區(qū)分給法國。法國在1916至1921年間占據(jù)著安那托利亞部分地區(qū),包括煤礦、鐵路、宗古爾達克及卡拉代尼茲埃雷利的黑海港口、君士坦丁堡(與英國共同占領)以及色雷斯東部的烏尊克普呂及奇里乞亞地區(qū),在《安卡拉條約》、《穆丹雅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洛桑條約》簽訂后法國放棄這些地區(qū)。英國的協(xié)約國代表向希臘保證如希臘能在戰(zhàn)事里站在協(xié)約國一方希臘可從中得益,希臘將可獲得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忒涅多斯島以及伊茲密爾周邊的安那托利亞西部地區(qū)。1917年5月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流亡海外,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返回雅典并與協(xié)約國結盟,希臘軍隊在邊境開始對保加利亞采取行動。同年法國、意大利及英國簽署的圣尚-德莫列訥協(xié)定將伊茲密爾分給意大利。1918年召開的巴黎和會,韋尼澤洛斯根據(jù)戰(zhàn)時協(xié)議希望能游說各國讓希臘獲得更大的利益,以實現(xiàn)偉大理想,包括在伊庇魯斯北部、色雷斯(包括君士坦丁堡)和小亞細亞建立一個龐大的希臘社區(qū)。1919年面對意大利的反對,希臘仍能獲得巴黎和會允許占領伊茲密爾。據(jù)穆德洛斯停戰(zhàn)協(xié)定規(guī)定奧斯曼帝國須退回1878年《柏林條約》所規(guī)定的邊界,后來西南高加索共和國在1918成立,由法赫爾·拉丁·皮里奧鄂盧領導的臨時政府管治,總部設在卡爾斯。其后西南高加索共和國與格魯吉亞及亞美尼亞爆發(fā)戰(zhàn)爭,英國高級軍官薩默塞特·高霍-卡索普于1919年4月19日占領卡爾斯,廢除議會并逮捕30名政府官員,又將卡爾斯交給亞美尼亞管治。

(四)1915年4月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由凡城抵抗戰(zhàn)的亞美尼亞首領阿蘭姆·曼諾根建立亞美尼亞臨時政府,亞美尼亞民族解放運動期望能夠以幫助俄軍來換取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控制,然而沙俄與三國協(xié)約簽訂多個有關安那托利亞領土瓜分的秘密戰(zhàn)時協(xié)議,這些協(xié)議在1917年被革命者公開以爭取亞美尼亞公眾支持。與此同時許多亞美尼亞人流入西亞美尼亞,臨時政府變得更為穩(wěn)固。十五萬名亞美尼亞人在埃爾祖魯姆、比特利斯、穆什、凡城一帶安頓,亞美尼亞外使卡雷金·帕斯達馬德真及其他亞美尼亞領袖請求亞美尼亞在歐洲戰(zhàn)區(qū)的常規(guī)軍調動到高加索前線。俄國十月革命讓奧斯曼帝國東部邊境的局勢開始不穩(wěn),1917年12月奧斯曼帝國的代表與蘇俄外高加索人民委員部簽署休戰(zhàn)協(xié)定,但奧斯曼帝國在東線開始向其土耳其第三軍團增援。戰(zhàn)事在1918年2月中再度爆發(fā),亞美尼亞在面對奧斯曼帝國軍及庫爾德非常規(guī)部隊的強大壓力下逐一棄守埃爾津詹、埃爾祖魯姆,在4月25日撤出卡爾斯。外高加索人民委員部于是成立外高加索聯(lián)邦。1918年5月30日亞美尼亞人成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6月4日簽訂《巴統(tǒng)條約》,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領土縮小到只有一萬一千平方公里。在巴黎和會上流散在外的亞美尼亞人和亞美尼亞革命聯(lián)盟認為1915至1918年之間那些不受奧斯曼帝國控制而又曾經屬于亞美尼亞的地區(qū)應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所有,海外亞美尼亞人從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里尋找理據(jù),認為他們“有能力管治那些地區(qū)”,他們又主張亞美尼亞人是那些地區(qū)的主要人口,因為許多土耳其人向西移居。亞美尼亞國家代表團主席保羅·努巴爾又說:“在高加索地區(qū)除去在俄羅斯帝國軍服役的十五萬名亞美尼亞人,還有超過四萬名在安德拉尼克及納扎爾貝科夫的領導下幫助解放亞美尼亞人聚居的土耳其省份的義勇軍,他們由布爾什維克撤退開始一直到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的一刻,一直與高加索人民一起對抗土耳其軍隊。”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接納亞美尼亞人的觀點并寫道:“亞美尼亞人在能力范圍內對那些想返回特拉布宗、埃爾祖魯姆、凡城、比特利斯的土耳其難民給予鼓勵和幫助,要知道他們也是戰(zhàn)爭里的受害者?!睍h同意威爾遜有關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擴展至土耳其東部的建議。

(五)在1918年至1923年之間由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民族抵抗運動迫使希臘人及亞美尼亞人離開安那托利亞,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1920年代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土耳其得到安那托利亞的控制權,自此《色佛爾條約》已無力履行。1922年11月9日土耳其與新成立的蘇聯(lián)在埃里溫正式批準《卡爾斯條約》,確立土耳其東面的邊界,并為該區(qū)帶來和平。亞美尼亞余下的部分成為蘇聯(lián)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將卡爾斯、厄德爾、阿爾達漢及阿爾特溫省讓予土耳其以換取阿扎爾。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終止所有戰(zhàn)爭,形成了現(xiàn)今的土耳其共和國。洛桑條約主要內容有:宣布協(xié)約國與土耳其之間自條約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復和平;協(xié)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范圍內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確認土耳其從黑海到愛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間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qū)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歸土耳其所有;石油產地摩蘇爾的歸屬問題留待以后解決(1926年《英土協(xié)定》將摩蘇爾地區(qū)劃給英國代管的伊拉克);土耳其放棄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亞等地的領土要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協(xié)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雙方相互放棄賠償要求;土耳其償還前奧斯曼帝國的部分外債;締約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權和財政、關稅監(jiān)督權,土耳其實行海關自主;峽地區(qū)實行非軍事化,締約各國聲明同意在海峽地區(qū)海上和空中通過及航行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帶不得設防和派駐武裝力量,由國際委員會(又稱海峽委員會)實行監(jiān)督。

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

(一)1918年10月14日奧斯曼大維奇爾艾錫代表奧斯曼帝國處理有關?;鹫勁械拇枭蹋?0月30日《穆德洛斯停戰(zhàn)協(xié)定》被簽訂,協(xié)約國開始實施之前已經秘密協(xié)議的瓜分奧斯曼帝國。1918年10月13日奧斯曼軍官領導人(如凱末爾、恰克馬克等人)返回君士坦丁堡之前協(xié)約軍已開始占領君士坦丁堡,高級長官司令卡索普被委派為協(xié)約國在君士坦丁堡的軍事顧問。11月18日卡索普上任后不久鐵菲克取代艾錫成為大維奇爾,卡索普的首項工作是在1919年1月29-30日逮捕聯(lián)合進步委員會約三十位前成員,他們被帶到比卻拉加保路古的軍事拘留所里,凱末爾并不在其中。雖然阿土塔克曾經因批評聯(lián)合進步委員會而聞名,但那些被關押的人當中也有阿土塔克的朋友。由于土耳其的首都已被英軍控制蘇丹政府無力拒絕協(xié)約國的要求,土耳其政府需要一些受尊敬的軍官統(tǒng)領其軍隊,凱末爾的武裝部隊因聲稱是政治中立而不被視為威脅。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協(xié)約國聯(lián)合托管土耳其指令在會議中被確認,使協(xié)約國在1915至1917年間訂立的秘密協(xié)議得以進行。那些協(xié)議包括希臘要實現(xiàn)偉大理想而要建立一個新的希臘王國,這得到英國首相喬治的肯定。意大利欲就《圣尚-德莫列訥協(xié)定》而控制安那托利亞南部,法國期待掌管哈塔伊、黎巴嫩及敘利亞,并希望行使《賽克斯-皮科協(xié)定》接管安那托利亞東南部分地區(qū)。法國簽訂的《法國-亞美尼亞協(xié)定》承認亞美尼亞在地中海區(qū)域的主權,以換取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的創(chuàng)立。1918年12月21日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援護法國官員在阿達納登陸,此時英國已經取得對阿拉伯、巴勒斯坦、約旦及伊拉克的控制,英軍開始向黑海地區(qū)進發(fā)企圖奪取海峽的控制權,他們希望將勢力從黑海連結到地中海以擴張總計對高加索地區(qū)的野心。英國還想將勢力伸向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這時英國政府廢除西南高加索共和國。1919年4月12日英軍逮捕30名卡爾斯國會的議員及政府官員,1919年5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入侵卡爾斯,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占領伊茲密爾。數(shù)日后意軍在安塔利亞登陸。奧斯曼政府被協(xié)約國控制以后反抗亦隨之而起,許多奧斯曼官員秘密組織前哨社以應對協(xié)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野心,這些前哨社的目的是透過直接和間接的形式挫敗協(xié)助國的領土要求。許多奧斯曼官員秘密行事,促使剛萌芽的獨立運動傳遍整個安那托利亞,一些協(xié)約國獲得的軍需品被秘密從君士坦丁堡轉移到安那托利亞中部,奧斯曼官員熱切希望抵抗對土耳其領土的瓜分。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將軍將自己的部隊轉移到安卡拉,并開始組織動員反抗勢力,包括以澤克茲·伊澤姆為首的高加索移民。

(二)安那托利亞的南部邊緣地區(qū)實際上已被英國、希臘和意大利控制,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本部遂移到地勢崎嶇的安那托利亞中部。面對民族主義者的反對蘇丹政府讓一些奧斯曼的主要官員(如凱末爾)出任色佛爾條約介定土耳其擁有絕對主權地區(qū)的重要職位,那些地區(qū)不受協(xié)約國管制。土耳其政府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仍存有爭論,有一個觀點認為這是土耳其政府傾向支持國民運動的行為,另一觀點認為蘇丹政府仍想控制君士坦丁堡,一個較為顯著的觀點認為,蘇丹政府把這些官員趕出君士坦丁堡,讓那些部隊在首都的影響力降到最低。當時的國民運動有兩支軍隊,一支是在安卡拉受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統(tǒng)領,另一支駐扎在埃爾祖魯姆受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統(tǒng)領。通過暗中操縱及朋友和支持者的協(xié)肋凱末爾成為安那托利亞所有軍隊的監(jiān)察長,他的工作是要監(jiān)督鄂圖曼武裝部隊的解散程序。凱末爾和他的職員在1919年5月16日晚上乘坐一艘汽船SS班德爾馬離開君士坦丁堡前往薩姆松?,5月19日凱末爾抵達薩姆松,在明蒂卡皇宮酒店住宿。凱末爾讓薩姆松的民眾意識到希臘和意大利的軍隊登陸而舉行佷多的會議,電報系統(tǒng)亦讓凱末爾很快與安那托利亞的各個部隊取得聯(lián)系,并聯(lián)絡多個民族主義團體,他利用電報就英國援助希臘及英國的領土干預向外國大使及軍事部門提出抗議,在薩姆松逗留了一周后凱末爾前往85公里外的哈夫札。1919年6月21日他與勞夫·奧爾貝、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和瑞菲特·貝爾會晤,發(fā)表阿馬西亞公告。

(三)1919年6月23日卡索普得悉凱末爾在安那托利亞那些低調行動的意味,于是向外交部報告,他的報告卻不被外交部負責東方事務的佐治·杰臣所重視。薩姆松的英軍首領靴斯亦曾多次向卡索普警示,但靴斯的軍隊卻被一個啹喀軍旅接替。英軍的調動使當?shù)氐娜嗣裣嘈艅P末爾的主張是正確的,國防協(xié)會在特拉布松建立后一個相對平行的組織亦在薩姆松建立,這些組織宣稱黑海地區(qū)并不安全。占領伊茲密爾所發(fā)生的事情再次重演,英軍在亞歷山大勒塔登陸,卡索普因違反他所簽署的停火協(xié)議而引退,于1919年8月5日調任其他職位。奧斯曼軍事大臣菲利特命令瑞菲特·貝爾及凱末爾紓緩黑海地區(qū)居民之間的緊張局勢,菲利帕夏向他們保證英軍不會對他們采取軍事行動。凱末爾向密友說道:“菲利帕夏不了解這里的實際情況,為了國家的利益他應當辭職?!?月2日凱末爾收到蘇丹的電報,要求他停止一切在安納托利亞的行動并返回首都。凱末爾當時在埃爾祖魯姆,他不想返回君士坦丁堡,擔心外國勢力會算計他,他覺得最好的辦法是請兩個月的假期,最終代表大會在錫瓦斯會議被確立。1919年10月6日,阿里·黎渣帕夏派遣海軍大臣胡盧斯·薩利赫帕夏與國民運動商討,胡盧斯·薩利赫帕夏與凱末爾在阿馬西亞會晤,凱末爾將奧斯曼帝國議會的代表性問題提上議程,他希望阿里·黎渣帕夏能夠與代表大會簽訂一份協(xié)議,阿里·黎渣帕夏在咨詢英國的意見后拒絕作出任何形式的承諾。1919年12月土耳其議會的選舉首次進行,這是建立代議政制的一次嘗試,主張中央政府的合理性,以回應安那托利亞的新興國民運動。同時一些土耳其的希臘人在邊疆籌組希臘國民義勇軍,他們自行活動。土耳其議會內的希臘議員多次阻撓會議進程,許多希臘人民也杯葛了該次的國會選舉。新的選舉制度組成新的土耳其議會,但阿里·黎渣帕夏對于國會能為他帶來合法性的想法過于輕率。國會一直被君士坦丁堡的英軍籠罩,任何國會的決定也要得到阿里·黎渣帕夏及英國官員簽署。新政府的權力受到限制,議員們不用多久也會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國會不會有任何的完整性。阿里·黎渣帕夏和他的政府變成三國協(xié)約的發(fā)聲機器,被通過的法令都要得到英國的認同和特別指示。

(四)1920年1月12日奧斯曼眾議院最后一次會議在首都舉行,首先由蘇丹發(fā)表講話,接著凱末爾的一通電報表明合法的土耳其政府是位于安卡拉的代表大會。在奧斯曼帝國議會內一股稱為費拉瓦坦的勢力承認埃爾祖魯姆會議及錫瓦斯會議所作出的決定,英國政府意識到一些他們不想看到的事開始活躍起來,奧斯曼政府未能遏止民族主義。1920年1月28日一些代表秘密舉行會議,建議選舉凱末爾為大會主席,但他們知道在事情發(fā)生之前英國政府可讓大會停止運作,因此推延有關的建議,會上還認同錫瓦斯會議的聲明。1920年1月28,土耳其議會制訂全國契約,并于1920年2月12日公開該契約。全國契約包含六個原則,包括自決、保障君士坦丁堡的安全、開放海峽、廢止投降條約。在全國契約的影響下各種民族主義被團結起來,這與協(xié)約國的意愿構成抵觸。國民運動說服土耳其議會宣布全國契約,激使英國政府要采取行動控制局面。英國政府決定要有組織地控制土耳其,英國政府計劃鏟除由君士坦丁堡以至整個安那托利亞的每一個組織,而凱末爾的國民運動更是英國政府的眼中釘。英國外交部被知會要著手解決,外交部計劃利用阿拉伯起義時所運用的手法,不過這一次所動用的資源要轉送到一些軍閥,這一決定可以在色佛爾條約上站穩(wěn)陣腳。安那托利亞會被基督教政府西化,英國政府宣稱這是保護基督徒的唯一辦法。色佛爾條約將安那托利亞大部分劃歸基督教政府控制,以分化土耳其政府的權力,讓基督教徒(希臘、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制衡土耳其人。凱末爾對此已早有準備,他提醒所有民族主義團體首都可能會發(fā)布一些誤導性的消息,他又說只有組織抗議才能迫使英方停止行動。凱末爾對阿拉伯起義及當中英方的干涉有相當深入的認識,他處處比英國外交部棋先一著,使他在眾多革命者當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1920年3月18日奧斯曼議會向協(xié)約國提出抗議,在抗議文件里提到國會對有五位議員被拘捕表示不能接受,但英國已采取行動,土耳其的政制被廢止,留下蘇丹作為帝國的統(tǒng)治者。而蘇丹也要倚賴協(xié)約國的力量維系著土耳其帝國,于是成為協(xié)約國的傀儡。新政府企圖摧毀國民運動,于是通過一個伊斯蘭教長頒布的教令,該教令提到真正的教徒不應該參與民族主義活動。政府還私自判處凱末爾和一些顯著的民族主義者死刑,他們認為國民運動的目的是要從敵人手中解放蘇丹。

(五)凱末爾預計即使自己返回首都協(xié)約國也不會放過自己,所以他留在安納托利亞。他將代表大會的總部由埃爾祖魯姆轉移到安卡拉,使他能夠盡量接觸到更多到伊斯坦布爾開會的議員。他又開辦名為《國家主權》的報章,講述土耳其及其他地區(qū)的民族運動。凱末爾宣稱土耳其唯一的合法政府是位于安卡拉的代表大會,所有民事及軍事官員都效忠這個政府,這一說法獲得廣泛支持和認同,土耳其大會在此時已完全由協(xié)約國掌控。凱末爾向政府官員及部隊司令傳遞信息,要求他們實行大國民議會的代議選舉,大國民議會的集會地點將會在安卡拉。凱末爾呼吁伊斯蘭世界協(xié)助,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在為土耳其奮斗,他又表明他想將哈里發(fā)從協(xié)約國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凱末爾計劃要在安卡拉籌組新的政府和國會,并請求蘇丹承認,在協(xié)約國搜捕之前大量凱末爾的支持者涌往安卡拉。1920年3月31日埃迪普和阿迪瓦爾在蓋韋會面,這兩名知識份子討論設立新聞機構的必要性,將之命名為阿安多盧。他們在安卡拉與凱末爾會晤,即時提議宣布在安卡拉設立阿安多盧。凱末爾想向全世界傳達新聞故事,他強調將民族斗爭傳遍國內外的重要性。賈拉爾德丁·阿里夫出逃首都帶來很大的影響,他說土耳其議會被非法解散,停戰(zhàn)協(xié)定并沒有賦予協(xié)約國解散土耳其議會的權力,而1909年憲法亦將蘇丹解散國會的權力取消,以防止1879年哈米德二世解散國會的事重演。約有100名土耳其議會議員成功逃離協(xié)約國的搜捕,參與民族抵抗團體舉行的全國選舉,伊斯麥特·伊諾努成為代表埃迪爾內的議員。1920年3月土耳其革命者宣布,耳其民族在安卡拉建立自己的國會,名為大國民議會,擁有所有政府實權。1920年4月23日大國民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凱末爾為首任總統(tǒng)、伊諾努為總理,這個新政權決意抵抗首都政府。

(六)安納托利亞存在著多支軍事力量,包括英軍、軍閥阿默特·安札武爾以及蘇丹的軍隊。蘇丹從他的回教軍隊里分出4000人,并運用協(xié)約國的資源另外建立一支最初部署在伊茲尼克、2000人的非穆斯林軍隊。蘇丹政府派遣軍隊開往革命者及反革命暴動的地點,英國不認為那些革命者很難對付,僅運用非常規(guī)力量去對付起義。由于民族主義者遍布整個土耳其軍隊分成了許多小隊,在伊茲密爾這里有兩個營的英軍,軍官都住在土耳其的戰(zhàn)船尤烏斯上,這支部隊被用作擊潰阿里·福阿德·哲別索伊和瑞菲特·貝爾旗下的支持者。1920年4月13日戰(zhàn)事在迪茲杰爆發(fā),4月18日戰(zhàn)火蔓延至博盧,4月20日杰里德也爆發(fā)戰(zhàn)事。奧斯曼帝國議會給予回教軍隊半官方的權力,阿默特·安札武爾在起義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被授命前往討伐革命者。1920年6月14日雙方在伊茲密爾附近交火,阿默特·安札武爾部及英軍的數(shù)量壓倒起義軍,但有一些回教軍隊在陣前叛投起義軍,這顯示蘇丹得不到部下堅實的支持,馀下的回教軍隊撤到英軍的后方穩(wěn)住陣腳。英軍向起義軍開火,又從空中投下炸彈迫使起義軍撤退,君士坦丁堡內一片恐慌。英軍司令佐治·米恩要求增援,使英方開始實施一系列的行動對付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法國陸軍統(tǒng)帥費迪南·福煦就事件簽署一份調查報告,報告得出結論土耳其需要部署27個師的兵力,英軍并沒有27個師可以分配,如此大規(guī)模的部署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政治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公眾不會支持另一場漫長且代價高昂的征戰(zhàn)。在發(fā)表阿馬西亞公告之前凱末爾與一位布爾什維克代表謝苗·布瓊尼上校會面,布爾什維克意圖吞并高加索部分地區(qū),包括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曾經是沙俄的一部分。布爾什維克視土耳其為一個緩沖地區(qū)及共產主義盟友,阿土塔克回覆說:“這問題要延后討論,直至土耳其獨立?!眲P末爾以此來爭取蘇俄對國民運動的支持。凱末爾首要的目的是要確保能夠得到武器,這些武器主要來自蘇聯(lián)、意大利及法國。這些武備(特別是蘇聯(lián)那些)使土耳其人能有效武裝軍隊??査箺l約簽訂后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允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tǒng),以換取蘇維埃的支持及資金。1920年8月4日莫斯科的土耳其代表里札·奴爾發(fā)出一通電報說60支克虜伯大炮、3萬發(fā)炮單、70萬發(fā)手榴彈、1萬發(fā)地雷、6萬口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和一些先進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口刺刀很快就歸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所有。

(七)奧斯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條約列明保留政教合一制度,君士坦丁堡仍歸君主管治。色佛爾條約不被民族主義者所認同,他們認為色佛爾條約并不是要確立邊界,也沒有為人民的利益設想,奧斯曼政府只是為短暫的外交利益而簽署。此外韋尼澤洛斯為希臘從中得益,其他國家要讓希臘占領那些地區(qū)。三國協(xié)約原本不希望那些被希臘占領的地區(qū)把保加利亞及安納托利亞分離,但他們并沒有足夠的實力獲取那些地區(qū)。《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和《巴統(tǒng)條約》界定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邊界,不過在《穆德洛斯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后土耳其東面的邊界已與條約訂立的有所不同,三國協(xié)約談論海外亞美尼亞人的訴求及重塑邊界的事情。十四點和平原則可作為亞美尼亞的動機,如果亞美尼亞人能夠證明他們在土耳其東部占多數(shù)的人口他們就能占據(jù)這些地區(qū)。亞美尼亞人在邊界的活動經常被用作重塑邊界的論據(jù)。伍德羅·威爾遜同意將這些地區(qū)轉讓給亞美尼亞,因為這些地區(qū)主要由亞美尼亞人控制,這些討論的結果都寫在色佛爾條約上。有一股從東南面來的亞美尼亞人獲得法國的支持,法國-亞美尼亞協(xié)定承認亞美尼亞在西利西亞的主權,法國則可建立亞美尼亞籍法國軍團,以聯(lián)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及獲法國支持的那股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可得到更多的資源,以抗衡布爾什維克的擴張??ㄆ澞贰たɡ惪藸柗謩e在兩份報告上論述土耳其東部的形勢,詳述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活動。蘇俄政府向土耳其人傳送一個訊息,蘇俄與亞美尼亞、蘇俄與伊朗的邊境已置于蘇俄的控制下。當時的土耳其較為落后,并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yè),蘇俄的協(xié)助至關重要。巴基爾·森米·貝伊被派往與俄國會談,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讓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亞美尼亞,這對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來說不可接受,他們還要面對另一些難題,包括對亞美尼亞人侵襲的遲緩反應引起土耳其人不滿、希臘的威脅以及外交聯(lián)系需要協(xié)調。外交照會還沒有開始,亞美尼亞為了增加談判籌碼驅軍到奧爾圖,引致奧爾圖之戰(zhàn)。奧爾圖之戰(zhàn)終止土耳其人與蘇俄的會談,不久后奧斯曼政府簽署色佛爾條約。1920年7月25日喬治亞占領阿爾特溫,卡茲姆·卡拉貝克爾率軍把亞美尼亞軍趕出奧爾圖,并且反攻亞美尼亞,迫使亞美尼亞簽署?;饏f(xié)議?!秮啔v山德羅波爾條約》是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的首條條約,該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里有關阿美尼亞在土耳其東部邊境的活動,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內的十項說明亞美尼亞放棄行使色佛爾條約。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達成和平協(xié)議后亞美尼亞在11月底爆發(fā)共產起義,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寺暑I第十一團紅軍越過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進入亞美尼亞,第二次蘇聯(lián)-亞美尼亞戰(zhàn)爭僅持續(xù)一個星期,亞美尼亞被打敗以后不再對土耳其民族主義活動構成威脅。1921年3月16日布爾什維克與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簽訂一份更詳盡的協(xié)議,稱為《卡爾斯條約》,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參與簽署,從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擄獲的武備被運送到西面對抗希臘。

(八)英國首相大衛(wèi)·勞合·喬治向希臘保證只要希臘站在協(xié)約國一方希臘就能得到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色雷斯東部、伊姆羅茲島、特內多斯島以及安那托利亞西部伊茲密爾附近的地區(qū),希臘還想占據(jù)君士坦丁堡達成偉大理想,但協(xié)約國不允許。三國協(xié)約決定讓希臘占領伊茲默爾附近的地區(qū)及小亞細亞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搶先意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當中包括安塔利亞。三國協(xié)約擔憂意大利的擴張,于是讓希臘占領這些地區(qū)作為解決辦法。1921年5月28日希臘人在艾瓦勒克登陸,艾瓦勒克在巴爾干戰(zhàn)爭之前是一個通行希臘語的小鎮(zhèn),主要來自克里特的希臘人進駐艾瓦勒克,趕走這里的土耳其居民。奧斯曼中將阿里·錫天卡耶組織土耳其群眾進行抵抗,還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雷希特、鐵菲克、澤克茲·伊澤姆,這些部隊有很強的決心抵抗希臘,因為他們已經后無退路。雷希特、鐵菲克和澤克茲·伊澤姆是高加索人,他們在故鄉(xiāng)高加索被俄國及亞美尼亞驅趕出來,來到愛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臘軍首次與這些人爆發(fā)戰(zhàn)斗,凱末爾命勞夫·奧爾貝協(xié)助阿里·錫天卡耶、雷希特、鐵菲克及澤克茲·伊澤姆。勞夫·奧爾貝也是高加索人,他設法聯(lián)系這些抵抗團隊,讓他們切斷希臘軍的補給線。由于意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亞登陸協(xié)約國遂決定允許希臘在伊茲密爾登陸,為了應付意大利吞并有大量希臘人的小亞細亞地區(qū)希臘總理韋尼澤洛斯取得協(xié)約國的準許讓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宣稱是要保護人民免受騷動影響。土耳其人認為韋尼澤洛斯想吞并希臘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韋尼澤洛斯指出希臘軍隊在伊茲密爾的目的是保護當?shù)鼐用瘛OED軍隊在伊茲密爾登陸,民族主義者向他們開火,結果引來希臘軍的粗暴報復。希臘軍以此為藉口驅軍深入土耳其,凱末爾不能容忍希臘軍隊占據(jù)伊茲密爾,最終土耳其人將希臘軍隊驅趕出伊茲密爾。決議當時土耳其東部及南部的邊界已透過條約及協(xié)議確定,凱末爾在和談上具有發(fā)言權。民族主義者提出希臘須無條件撤出色雷斯東部、印布洛斯島及忒涅多斯島,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則作為邊界,重返1914年的狀況。法國、意大利及英國邀請凱末爾到威尼斯商討?;?,凱末爾要求在穆丹雅舉行會談。1921年10月3日?;饡勗谀碌ぱ耪归_,最終簽署穆丹雅停戰(zhàn)協(xié)定。

(九)法國希望在敘利亞殖民,西利西亞在法國的壓力底下很容易會失守,因此緊守托魯斯山脈對凱末爾來說至關重要。法國的士兵遠道而來,他們利用亞美尼亞軍隊獲取情報。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則與當?shù)氐陌⒗柯浜狭购?,凱末爾認為法國的軍事威脅僅次于希臘,他認為如果希臘的威脅擴大法國也不會無動于衷,他的見解在后來得到了證實。法國對于土耳其人的頑抗感到相當意外,于是責備英國未能遏止抵抗力量。希臘及英國軍隊在土耳其西部受挫后法國利用亞美尼亞人在南部對抗土耳其人的策略亦告失敗,亞美尼亞藉法國軍團不能按計劃聯(lián)合當?shù)氐膩喢滥醽喨藢姑褡逯髁x軍隊,多數(shù)當?shù)氐膩喢滥醽喨酥坏酶S法國軍隊遷移,法國要求阿土克塔的土耳其政府賠償一百五十萬枚金幣但被拒絕。為了挽回《色佛爾條約》三國協(xié)約在倫敦舉行的會議上向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施加壓力,要他們同意一些條款。倫敦會議的雙方由于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結果兩個階段的和談都以失敗告終,會議上由三國協(xié)約提出的色佛爾條約修改方案與全國契約不相容。倫敦會議讓三國協(xié)約得以修改他們的一些策略,在10月會議各方都收到來自馬克·蘭伯特·布里斯托少將的一份報告,他組成一個委員會分析當時的局勢,調查協(xié)約軍占領伊茲密爾及在當?shù)乇l(fā)的流血沖突。委員會在報告里指出如果色佛爾條約里的吞并都沒有被執(zhí)行,希臘就不應該是唯一的吞并者。布里斯托少將也不知道如何向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解釋這里的吞并,而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就提到尊重民族自決,布里斯托少將相信土耳其人不會接受國土被吞并。不過倫敦會議及布里斯托少將的報告也未能改變英國首相大衛(wèi)·勞合·喬治的立場,他支持希臘吞并愛琴海沿岸。

(十)倫敦會議是第一次各方參與的和談,最終以失敗告終。三國協(xié)約承諾會與土耳其革命者達成協(xié)議,和平時期就在這時開始。與三國協(xié)約的和談開始前土耳其人透過與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簽訂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解決東部的邊境紛爭,但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成立讓高加索地區(qū)的局勢產生變化,需要進一步的磋商,結果卡爾斯條約的簽訂取代了1921年的莫斯科條約。該條約是土耳其及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雙方在卡爾斯簽訂,條約在1922年9月11日于葉里溫被正式認可。1922年10月3日位于馬爾馬拉海的旅游勝地穆丹雅舉行停戰(zhàn)協(xié)定的和談,土耳其西部的軍事司令伊斯麥特·伊諾努代表土耳其出席。這次會談與《穆德洛斯停戰(zhàn)協(xié)定》大不相同,英國和希臘在這一次處于被動一方,希臘則代表協(xié)約國進行會談。英國依然希望大國民議會作出讓步,在初次講話里安卡拉政府要求兌現(xiàn)全國契約的舉動讓英國吃了一驚,在會議舉行期間君士坦丁堡的英軍嚴防土耳其人的襲擊,在土耳其人越過海峽之前希臘軍隊已撤出色雷斯東部。伊斯麥特向英國所作的唯一讓步是承諾土耳其不會進犯達達尼爾海峽,讓英軍可以保有一個安全的港口,會談較預期的遠為冗長,最終英國同意安卡拉政府的提議。穆丹雅停戰(zhàn)協(xié)定于1922年10月11日被簽署,根據(jù)協(xié)定希臘須撤到里查河以西,清空色雷斯東部。穆丹雅停戰(zhàn)協(xié)定在1922年10月15日正式實施,協(xié)約國軍隊可在色雷斯東部駐扎一個月以維持治安,安卡拉則承認英國控制君士坦丁堡及海峽地區(qū),直到簽訂最終的條約。瑞菲特·貝爾被指派前往接收色雷斯東部,他是首位抵達君士坦丁堡的安卡拉代表,英國不允許他的一百名憲兵隨同,這沖突在翌日得到和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軍占領君士坦丁堡,剝奪蘇丹的統(tǒng)治權,廢除蘇丹統(tǒng)治權的議案被提上大國民議會投票。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廢蘇丹統(tǒng)治權,1922年11月17日最后一任蘇丹乘坐英國戰(zhàn)船離開土耳其,前往馬爾他,這是奧斯曼帝國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安卡拉政府拒絕承認土耳其政府簽訂的色佛爾條約,1922年11月協(xié)約國及土耳其安卡拉政府在瑞士洛桑舉行會議,商討以另一個條約來取締《色佛爾條約》,大國民議會以伊斯麥特·伊諾努等人為代表。會議長達十一周,土耳其同意開放達達尼爾海峽,法國代表卻因未能達到目的而拒絕談判,土耳其也因此而拒絕簽署。1923年2月洛桑會議一度因土耳其人抗議而被迫中斷,4月重新開始會談,7月24日會議最終達成共識并簽訂《洛桑條約》,條約承認土耳其共和國為主權國家。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布成立,首都是安卡拉,凱末爾獲選為總統(tǒng),他委任費夫齊·恰克馬克、卡辛·奧扎拉普和伊斯麥特·伊諾努出任重要職位協(xié)助自己進行改革。

飄零國外

(一)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組大國民議會,正式成立臨時政府后穆罕默德六世除只有任命伊斯蘭教法官的唯一權力外其蘇丹地位已形同虛設。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通過廢除蘇丹體制,幾日后新政府批令以叛國罪對蘇丹定期開審,穆罕默德六世在英軍當局的庇護下于1922年11月17日挈其幼子潛登英國軍艦逃走,奧斯曼帝國滅亡。穆罕默德六世先流亡到馬耳他島,后移居敘利亞,1926年在意大利圣雷默病故,葬于蘇萊曼清真寺內。



奧斯曼帝國(第九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治县。| 壶关县| 沭阳县| 肇东市| 马公市| 孙吴县| 玉林市| 亳州市| 宁德市| 清涧县| 大足县| 运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广东省| 鄢陵县| 都昌县| 泰来县| 三亚市| 哈密市| 富川| 南皮县| 昌图县| 南通市| 安泽县| 乌兰浩特市| 西平县| 阳泉市| 突泉县| 涿州市| 昔阳县| 互助| 塔城市| 察隅县| 体育| 略阳县| 尼玛县| 安仁县| 将乐县| 棋牌| 扶绥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