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凈街王
? ? ? ? 在清末民初,評書一行似乎界限較為明顯。金受申談論評書的著作中,多是講述北京評書,少有論及同時期各種大書的場景,這與后來說書的情況有所不同,但不論哪種風格,都以引人入勝為目標,在舊時,雙厚坪和王杰魁先后載譽一時,享名書壇。
? ? ? ?雙厚坪上世紀20年代已去世,距今已久遠。而王杰魁從清代同光年間,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還健在,憑借一部《包公案》,紅遍北京四九城,不但為自己贏下了“凈街王”的美名,而且壽享耄耋,在同時期的老藝人中是少見的。
? ? ? ?《包公案》一書,流傳久遠,演說是書者歷代不絕,談到這部書的傳承流變,總繞不過兩個人,一是清朝的石玉昆,現在的出版物上還都把他列為作者,他是這部書的奠基人;另一位是王杰魁,雖然和他同時說《包公案》的人很多,但他的名氣無疑是最大的,通過老電臺的廣播推介,“凈街王”的美名不但流傳至今,而且相聲里還專門有《學王杰魁》這一段,可見他在當時的紅紫程度。
? ? ? ?不過對藝人而言,能紅極一時者如過江之鯽,而能自始至終、幾十年帥旗不倒的,則寥寥無幾,而王杰魁就是其中之一,不但生活較為小康,兒女雙全,壽高八旬開外,新中國成立后還留下了《三吃魚》的片段(至今文字尚存)。
? ? ? ? 對于藝人而言,不論哪種風格流派,其最終目的總繞不開養(yǎng)家糊口,雙厚坪以雜學廣博著稱,評書的正文被他當作了“藥引子”,但這種說法是適應當時的文化氛圍的,所以他能夠成為“三絕”之一。這種風格能適應于當時,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服務對象的變化,說書的方法也要隨之改易,王杰魁亦是如此。他那種“慢而又慢,細而又細”的風格適應于昔日,但放之今日或許已顯得古樸,雖然如此,但他們在那個歷史階段所取得的成績,是應該被人銘記的,后來袁闊成在傳統(tǒng)評書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也是風格適應于當時,因此方能馳名于海內外。
? ? ? ?另外,隨著時代的變遷,評書和大書的區(qū)分早已不明顯,在舊時也有很多評書先生和說大書的藝人互相取長補短的案例,《三俠劍》《雍正劍俠圖》都因說大書的演員推廣而流行一時,以《包公案》一書而論,在大書里擅說者,亦不在少數,如常起震、馬連登、田蔭亭、馬寶山,再到后來的單田芳、田連元諸人說表都各有優(yōu)長之處,不論何種風格,只要能適應當時的藝術氛圍和文化土壤,且得到了觀眾的接受,那么他們的成績都是應該被承認的,這些人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凈街王”。
? ? ? 龔自珍有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袁闊成、單田芳這些老一代說書人漸行漸遠,評書這門古老的藝術今后如何發(fā)展下去,這是很多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為評書藝術貢獻自己的力量,書壇能夠出現越來越多的新時代的“凈街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