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經(jīng)典《四郎探母》(佚名)

如果說,哪一出戲是京劇的經(jīng)典代表,這出戲當非《四郎探母》莫屬。
這出戲結構嚴謹,唱腔優(yōu)美,而且源遠流長,百余年來,屢演不衰。凡有重大活動紀念演出,幾乎必有這出。這是一出西皮唱腔的戲,包括了西皮所有的版式;行當有老生、小生、青衣、老旦、小丑,除花臉外,幾乎齊全。
據(jù)記載,老三鼎甲之一的余三勝擅長,曾于演出時唱了七十幾個“我好比...”,等到誤場的演員趕到。在“同光十三絕”圖中有楊月樓的楊延輝,可證明為其拿手。楊月樓的老生是繼承的奎派?,F(xiàn)在我們聽到的“弟兄們分別十五春”,一段原版,據(jù)說便是奎派遺韻。往后,便進入了“唱片時代”,后三鼎甲的譚鑫培,該劇有一張唱片傳世。之后的老生,無不擅演此劇,前后四大須生中只高慶奎沒留下該劇的唱片。
1933年,譚富英、雪艷琴等,拍了全劇的黑白電影,是我國第一部有聲片。1937年,管紹華、王玉蓉等灌制了全部《四郎探母》唱片,共計十六張三十二面,是為第一套全劇唱片。該劇最珍貴的3次錄音分別是,1947年,上海合作演出,1950年,香港楊寶森等,1956年,北京合作演出。這3次錄音中最閃光的部分各自為,麒麟童的出關,楊寶森的叫小番和見弟,尚小云的太后。
曾幾何時,該劇被打入冷宮,在寶島也一度被禁。隨著時間推移,真正的藝術精品終不會被埋沒。
這出戲其實就是一出人情戲,母子、夫妻、兄弟等的骨肉親情,雁門關的兩邊都是楊延輝的親人,他必須痛苦地作出選擇,這便是哭堂時的一字一淚。?
還看過一個版本的錄像也值得一提,臺灣顧正秋、哈元章、章遏云等。顧是正字輩的頭牌青衣,49年后,大陸不得一見,坐宮的快板里還夾著花腔,妙到毫巔;哈的老生,古樸蒼勁,想來更接近早先的老生,不似大陸老生那么“現(xiàn)代化”;章為“四大昆旦”,49年離開大陸,后為“寶島程派的四大天王”之首。(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