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如何成長為一代棋圣:無關勝負,只求“最善一手”

"自從拿起棋子的80年來,我從來不把圍棋當作勝負考慮,無論輸贏,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昭和棋圣 吳清源
命途多舛,棋壇封神

但凡對圍棋稍有了解的人,吳清源總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被封為昭和棋圣的他,幼時喪父后家境艱難,靠他下棋支薪。14歲即孤身東渡扶桑,除卻圍棋外身無長物。1939年到1956年,彼時在日華人被視作人下人,吳清源卻憑借硬實力,打得整個日本棋壇名家全部降級,成為當時日本知名度僅次于天皇的名人。晚年他漸漸遠離了棋壇勝負,轉而提攜新人,專研圍棋理論。雖如此,圍棋仍占據(jù)著他生活的大部分,如他的弟子所述:當天留有遺憾的棋局,第二天前去老師家中,總會得到老師晝夜思索得出的妙法,而當時,吳清源已年過90。
2017年,去世三年后,吳清源移葬福州,魂歸故里。
無意勝負,唯求最善
眾所周知,圍棋是對抗性的智力游戲。追求勝負,是黑白子的宿命。
一生都活在博弈世界中的吳清源卻并不這么理解圍棋,晚年吳清源說的最多的、最致力于宣揚的,是所謂溫和、寬容的“中的精神”。
吳清源追求的是與世間萬物共通的、不為物移不為己悲的至真至善。在他看來,所謂神技,不過是當下最合宜的、既不冒險也不怯懦的選擇。這讓他總能在天時地利人和之處,放下最進退得宜的一子。

人生曠境,棋寫乾坤
有著如此至善人生追求的吳清源被稱作棋圣,不僅是對他棋力和圍棋理論貢獻的封神,更是于他本人的寫照——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只求下出“最善一手”,便是對自我修養(yǎng)最極致的追求。
在棋盤上,他自覺“無所謂勝負”,不過求索最善一手,因此反應奇快,變化無窮,攻勢往往如狂風驟雨,讓對手難以招架。
在生活中,他不喜物質(zhì),作風極其樸素。
在為人上,他表現(xiàn)出自由、自信、不輕易妥協(xié)的姿態(tài),如身在凡世中的“謫仙”,雖與之朝夕相處,但仍覺高不可及。
圍棋已與他融為一體,成為他百年人生境界高處的至臻伴侶。

誠然,博弈是性情沉醉的樂事,但不論是圍棋愛好者,或者希望用圍棋思維指導生活的求知者,都不妨向棋圣吳清源取經(jīng)一二。思考問題不要抱有勝負的執(zhí)念,不要摻雜復雜的情緒,不蠅營于小利,不短視于眼前,心平氣和地去看待全局問題,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最善一手”。
如圍追、打劫總是棋欠一招,不如放下思緒萬千,只求招招“最善”。如付出總未如期收獲,不如靜待花開,或會有柳成蔭。
這種精神,是每一位與圍棋結緣的人一生的幸運。博弈智慧,本身就是一種自我修煉;
棋盤上有天地寬,博弈中有乾坤大。我們學圍棋,并非苛求于棋藝如何精通,而是在不斷的研習中,拓展自己的思維和格局,通過圍棋這面鏡子看到自我的問題,也折射出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一弈,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