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奔向“大趨勢”——大眾ID.4X
作者 —— 咖加用戶:毛毛愛冷面

積極奔向“大趨勢”讓我一個普通人也換上這臺純電動車好好體驗體驗。
車輛基本信息:上汽大眾ID.4X ,電池容量83.4kWh,官方續(xù)航里程555km

先就外觀來說SUV的體態(tài),造型圓潤,我個人覺得設計的還不錯了,前后大燈帶貫穿燈帶加點亮車標的設計在我看來可以說是花里胡哨的,不過現(xiàn)在大眾從數(shù)字高爾夫到途昂啥的都是這個家族設計過了過了。



車身尺寸看著挺大,車內(nèi)的乘坐只能說一般,后排家里人擠三個乘坐還是比較擁擠,且中間位置坐墊硬,坐上去很不舒適,后排靠背角度還是較直立不能算舒服,好在后排中間地板凸起不算高放腳還是能找到舒服的位置。

后排中間杯架底部是軟的橡膠且沒有限位,礦泉水瓶里面在里面沒法固定。

20寸大輪轂,離地間隙還是有點高,我下車時容易拉著胯[好吧我腿短],然后車門框會蹭到褲子不過好在車門基本全包也不太會弄臟。


車尾門給了感應開啟,不過我怎么試也沒試出來這個功能,配置上有一些我個人覺得比較迷的地方,比如給了后視鏡電動調(diào)節(jié)和加熱,卻沒有后視鏡折疊和倒車下翻,需要單獨花¥1200選一個叫秋季限時的選裝包得到?且現(xiàn)在這個選裝包還包含ACC自適應巡航帶自動跟車和車道保持防偏移的L2級駕駛輔助功能,一套官方叫IQ.Drive的系統(tǒng),好家伙相當于選裝個后視鏡折疊送套L2級駕駛輔助功能。
還一個比較迷的地方是在,你看這標準四門四窗的設計,主駕控制區(qū)只給安排了兩個車窗按鍵,讓車主體驗雙門車款的感受[不是],想要操作后面車窗,你得先觸摸面板上的“REAR”這個地方,點亮再按鍵控制兩個后門車窗升降,而且這個觸控“REAR”,按三次我能有兩次點不亮或者熄不了它,操作完后窗還得再次觸摸熄掉“REAR”你才可以又操作前窗升降,這種設計對駕駛時如需開窗換氣啥的盲操確實影響很大。

還有一處剛上車很迷的地方在空調(diào)出風口,我明明開了空調(diào)開了風量,我卻沒有感受到風從出風口吹出來,一度讓我懷疑到底開沒開空調(diào)甚至覺得空調(diào)壞了,于是才發(fā)現(xiàn)全車出風口都沒有獨立的撥輪或者旋鈕來開關,實際上它的設定是只要當你把出風口撥片滑到最右,就直接關閉了里面的導風板不出風了。

體驗的這兩天成都大概6到14度的樣子,污染較重都是霾,全程基本空調(diào)20-22度的樣子,風量3檔,車輛帶PM2.5凈化系統(tǒng),打開車門拍照之后,上車空氣質(zhì)量顯示嚴重污染在AQI在180的樣子,打開空調(diào)凈化,數(shù)值以每秒減1的幅度極速降低,最終可以達到優(yōu)級AQI為0,雖然咱也沒有儀器監(jiān)測真的假的,不過家里人表示看著這個界面心里還是很舒服的[心理優(yōu)化?]如果你開著空調(diào)然后開窗或者開車門,系統(tǒng)是會提示“請關好車窗”或“請關好車門”,確實對粗心忘記關窗有些幫助。

雖然地臺沒有換擋機構,中間儲物部分也只有兩個杯架,一個無線充電板一個放小鑰匙的格子,以及一塊三角形的小區(qū)域不知道能放啥,放另一把車鑰匙?中間扶手箱一瓶礦泉水的高度,容積也不大,好在車門板兩邊確實很大,放雨傘放保溫杯啥的都還是沒問題。說起來大眾你都把變速箱位置騰出來了這么大塊空間就不能再好好規(guī)劃下儲物空間?

小平底真皮方向盤握感飽滿,握著3點9點位置沒有擋手割手的情況,前排皮質(zhì)和帶格紋絨面的雙拼座椅手感不錯,電動座椅以及手動四向方向盤調(diào)節(jié)范圍很大,液晶儀表屏幕集成在轉向柱上隨動完全不會因為屏幕略小而被方向盤遮擋,所以駕駛員能很容易的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開車。


哦對了,前排座椅除了座椅加熱還帶按摩功能,很高級,不過我寧愿按摩功能換成個座椅通風的配置,方向盤也帶加熱功能,只開一檔加熱都熱的很快,特別在抵御成都冬天凍手這種“魔法攻擊”的情況下確實是好評的功能。

好了說這么多,總歸得讓我們看看開起來這臺車怎么樣,1.動力響應快,確實快,雖然是一臺2噸多,官方加速零百8.x秒的車,不過體感上來的確實比家里同樣有電驅動的混動雅閣7.x秒要快這是第一印象,不管舒適模式還是運動模式,油門漸進的踩下去,很順滑和德芙一樣。

2.剎車的話,選擇舒適或者經(jīng)濟模式前段有一些虛,輕踩剎車體感上沒有減速的趨勢,只有液晶儀表上車速數(shù)字減小在證明我確實踩在剎車踏板上,再深踩剎車踏板一些行程直到剎停為止,做不到和油門一樣的順滑,大概在20km/h減速到停止之前會感受到有電制動切換到機械制動的切換感,在運動模式下松開“電門”的動能回收感覺就相比舒適模式下要強許多了,但是也不會有讓人不適的感覺。3.轉向電動助力轉向力度適中,特別在路上掉頭轉彎后方向盤回正迅速,轉彎半徑比混動雅閣還少用一根車道,完全好評,4.底盤懸架,電池組布局在下面所以很平整,過爛路因為20寸大輪還是顛,過減速帶基本都是“嗵”“嗵”兩聲干脆利落的就過了,小坑小洼啥的也沒有過多的余震傳遞上來。5.隔音的話,胎噪在城市快速路路面好的情況還是不錯的,和混動雅閣[雅閣還是原廠DB輪胎]基本一致,畢竟是單層玻璃風噪超過60km/h就略明顯起來,6.駕駛輔助系統(tǒng),車輛整個輔助系統(tǒng)的開啟設定都在顯示屏里調(diào)整,ACC開啟后跟車起步剎車柔和不突兀,系統(tǒng)面對正常行駛時的其他車輛變道加塞也從容沒有突然剎車減速等情況出現(xiàn),車道保持防偏移在超過60km/h會自動開啟,整個輔助系統(tǒng)是好用的。

行駛中部分情況下通過爛路的時候從后方以及前面遮陽板都一直都會有異響傳來,而這僅僅是一臺只開了不到4000公里的新車啊,不應該不應該。
但是瑕不掩瑜這次的ID4比起之前有租過的E-Golf虛假到縹緲的轉向和底盤體驗都是好一萬倍的那種[徹底改變了我之前對大眾電動車的偏見],家里面人在都試過之后,一致表示沒有太大上手難度,這車輕松好開。
到晚上再看看能耗情況,第一天主要都是在市區(qū)道路行駛所以均速16km/h,在我充電之前小計里程是109公里,消耗電量32%,剩余電量67%,剩余可行駛里程301km。


作為電動車“車主”加電是必修課,于是我專門去找了離家不遠的充電站試試加電的情況,我選的充電站在一個商場的地下三層[主要是充電能免費停車],從掃碼選槍到結束充電整個過程還是很順利。


充電樁的功率是標稱120kW,花21元充電約24kWh把電池電量從67%補充到97%。


在等待的40分鐘期間“順便”加了個餐。

雖然整個過程很順利還沒有遇到充電到一半沒法繼續(xù)充啊什么之類的狀況,不過在對比使用混動雅閣能在5分鐘內(nèi)搞定900公里以上的續(xù)航情況下,不禁讓我感覺:我應該在家里,不應該在車里,充電不會讓我甜蜜。
充電以后,直到還車為止主要是市郊的道路行駛相對沒有那么擁堵的路況下又開了220公里。



17.3kWh/100km能耗基本接近廠家16.2kWh/100km的標準,相比最終剩余里程221公里,每開一公里續(xù)航也減少一公里也算是準確,能讓我減少里程焦慮。

最后小結一下:如“龍卷風”一般的新能源大趨勢讓很多的新品牌還有包括老牌車企都進入市場廝殺了起來,對我而言,小區(qū)不能安裝充電樁只能使用商業(yè)充電站,實際續(xù)航達不到500公里,更冷的天氣和高速續(xù)航會再減少續(xù)航,可是如果當城市限牌而我又沒有燃油指標的話指導價¥235888[這個標價是為了好抹零?]的大眾ID4或者選更便宜的ID3[云一下ID3行駛方面表現(xiàn)也和ID4一樣,會因為車輕更靈活輕巧]確實會讓我去選擇來作為自用車,不過沒有這些限制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表示選擇價格更低續(xù)航里程更長的混動車型才是我對節(jié)能減排大趨勢做出的最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