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不去百病來,送你三個中成藥,幫你從頭到腳化濕氣
大家好,我是劉醫(yī)生。日常生活中,身體上很多不適癥狀都和濕氣有關,濕氣流注到哪里,病就在哪里,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三個中成藥,幫你除肺濕、除脾濕、除腎濕。
如果濕氣流注到肺中,就會影響肺氣正常的宣發(fā)肅降,稍微活動過以后就會覺得胸悶、喘不上氣,呼吸變得急促,一直咳嗽,嗓子里面還一直有痰,吐出來一看,基本都是黃色的黏痰,質地粘稠,總是覺得口干舌燥,咽喉腫痛,這是因為濕氣長時間待在肺里慢慢就會變成熱氣,熱邪向上蒸騰就會造成喉嚨的紅腫痛,這時候可以參考一個清氣化痰丸。

如果濕氣流注到脾中,在中醫(yī)中,脾為燥土,喜燥惡濕,意思就是我們的脾臟的環(huán)境需要干爽,才能好好的工作,它是負責運化津液的臟腑,對全身津液的輸布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旦被黏膩重濁的濕氣纏上,津液就不能被很好的運化,還會在體內生成新的濕氣,脾胃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濕氣越來越重,這時候四肢就會變得沉重,人也變得沒有精神,不愛動彈,說話也少氣無力,吃飯時也沒有食欲,還容易排出黏膩不成形的大便,這時候可以參考參苓白術丸來健脾化濕。

最后我們來看腎,腎本身就是代謝水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腎中的陽氣可以把體內的津液重新吸收利用,沒用的津液在腎臟中被變成尿液從膀胱代謝出去,一旦水濕進入腎臟,就會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出現(xiàn)尿頻尿急的癥狀,腎中水濕太多會導致腎陽的溫煦功能失常,人就會變得怕冷畏寒,還會導致出現(xiàn)腰膝酸軟的癥狀,這時候可以用一個濟生腎氣丸去行氣化水、溫補腎陽。

好了,以上就是關于濕氣我想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濕氣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想要祛除也需要耐心,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一定要在專業(yè)中醫(y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要自己隨便亂用,否則會造成其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