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民老孫的煩心事
眼看要開始春耕了,老孫站在山上地邊,看著頭年種植的玉米地沉思著……。
收拾完玉米再沒到過地里,秸稈梢頭、葉子都被風刮沒了;經(jīng)過一冬天的風干、凍寒,秸稈很干燥,根也腐爛得差不多了。即使這樣,刨完這兩畝地也得兩天。前幾年鄰村有個奶牛場,掰完玉米,告訴奶牛場一聲,過幾天就會派人過來收拾玉米秸稈,拉回去發(fā)酵做青飼料,冬天還能換幾車牛糞;后來不知什么原因倒閉了,秸稈也沒有回收的了,只能自己收拾,丟棄到山溝地堰處;家里不缺柴火,蘋果枝都燒不了,只是要出力了。
去年雨水好,這兩畝地共收了一千八百來斤玉米;剩下兩袋留著自己吃,其余的都賣給糧販,一塊三毛五一斤,共賣了兩千兩百多塊錢。除去種子錢一百二十塊錢,耕地二百塊錢,底肥一袋復合肥一百五、兩袋有機肥一百六,追肥兩袋尿素二百二十塊錢,一瓶除草劑十塊;打了兩遍除草劑、兩遍殺蟲藥,殺蟲藥劑是打蘋果藥剩下的,不用算錢;還能剩下一千四百塊錢,這還沒算工錢。種玉米兩口子用了兩天時間,晚上累得腰都疼;收玉米用了兩天半時間;剝玉米皮,村里的家庭婦女過來圍著干,如今種地的少了,玉米皮也稀缺,集市上都賣到二十塊錢一斤。
買玉米種子的時候,經(jīng)銷商說:春玉米四月下旬到五一前播種,密度一畝地四千五百株左右,周期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天,畝產(chǎn)能達到一千二到一千五百斤左右;夏玉米六月中下旬左右播種,密度三千八百株左右,周期一百天左右,畝產(chǎn)一千二三百斤,宣傳的確實不錯。如果能形成規(guī)模種植,就目前的收購價格,效益還是不錯的。
我們這邊是蘋果主產(chǎn)區(qū),平泊地都栽了蘋果樹,因為水利、交通等原因,山地果樹伐掉或者當初就沒栽樹,留著種點玉米、花生什么的。澆水不方便只能種夏玉米了,玉米抽穗、鼓粒的時候正好能趕上雨季。

為了能高產(chǎn),耕地的時候老孫特地加了兩包有機肥,增加土壤透氣性、供肥持久,提高出苗率,讓秸稈長得粗壯,產(chǎn)量高;也利于玉米生根多,抓地牢,抗倒伏!能做的都做了,到了秋收,咋收成還打折了呢?為此,老孫去找種子經(jīng)銷商討個說法,經(jīng)銷商說,山地不比平泊地,供水不及時,靠天吃飯;再者土地沒有達到深耕的條件。并拿出別人種植的照片給老孫看,看人家的長勢和產(chǎn)量。

澆水有點道理,要不是干旱得特別厲害,老百姓不會舍得花錢買水澆地。
至于深耕那是沒辦法,以前小時候平泊地種小麥的時候,那時用機器帶犁深翻一遍地,深度能達到25公分以上,然后耙細,再打墑壟,在畦面耬種小麥,四臺機器連作;現(xiàn)在山地打壟,拖拉機帶動旋耕機旋耕一遍,后面帶著鐵板制作的梯形U槽直接攏成壟坮;別說二十五公分,能達到十五公分就算不錯了。這樣的深度還想秸稈還田,簡直就是笑話。這樣連年耕種,帶來的后果就是土質(zhì)貧瘠,產(chǎn)量低,單純靠化肥催產(chǎn)量也不是辦法!
再就是所謂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F(xiàn)在已經(jīng)是最低標準了,再怎么降低成本?自己用果園旋耕機自己旋耕?旋耕得更淺!再者現(xiàn)在油價上漲得厲害,汽油都八塊多錢一升了,再者用拖拉機一個多小時就完成了,自己用汽油旋耕機恐怕得兩天,省了那點工錢,還不夠后來買腰疼藥的。即使是這樣的設備,一家兩家的一畝兩畝地人家還不愿意過來干呢。
一味地降低生產(chǎn)成本?就像媒體曝光某某菜業(yè)老壇酸菜變成老坑酸菜?性質(zhì)是惡劣的,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這是明目張膽地坑害國人的健康,是要付出法律代價的!我們在呼吁振興民族企業(yè),倡導百年品牌,更需要良心企業(yè),這關乎民生!關乎國運!
本本分分做事,腳踏實地做好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才是最重要的。就目前的情況,只能適當增加成本,提高質(zhì)量、產(chǎn)量才是出路。
原因找到了,可是如何解決,老孫除了煩惱、無奈還會有什么辦法?連種帶收,打藥、追肥,至少得十個工,除了工錢還剩下什么?不種地,任由土地荒蕪,吃什么?
再者耕好地,今年種點什么?老孫有些犯難;要好花生、玉米輪作,倒到茬??墒欠N花生需要的工夫比種玉米多,管理也費事,效益還不如種玉米;關鍵是老伴去年就出去打工了,自己一個人在家怎么種?老伴請假?我們這兒種花生還沒有實行機械化操作,種花生至少需要三個人,兒子還在上大二。合作生產(chǎn),機械化耕作顯得尤為重要。


看著茅草長滿地邊,越種越少的土地,老孫也無奈。就是種地的效益太低了,老百姓怎么省事怎么做,閑暇時間還不如出去打零工。種點糧食夠吃的就行了,沒有誰指望著賣余糧發(fā)財了,也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