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軍海心理醫(yī)院:玩手機也可能增加抑郁的概率?這是真的
手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的購物、出行、娛樂樣樣離不開手機。
一項大規(guī)模調查中,46%的人表示,他們無法忍受沒有智能手機的生活。
但是,我們無法離開的手機卻可能“傷害”我們。
韓國崇信女子大學發(fā)表在美國《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稱:睡前長時間玩手機會對健康和心理產生影響,能使抑郁幾率上升25%,焦慮幾率上升14%。此外也有眾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手機會增加抑郁的幾率。
不過關鍵就在于“過度使用”上,如果我們合理使用手機,生活會得到極大的便利,但如果過度使用手機,就有可能被手機“牽著鼻子走”。
01、但慘就慘在,你根本放不下手機

去年,MOB研究院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半年度大報告》中,2021年上半年移動網民日均刷手機時長達到5.8小時。
手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人們的“外置器官”,衣食住行、娛樂都離不開手機。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對全球24個國家近3.4萬人在2014至2020年期間的智能手機使用時長情況進行了研究。
中國出乎意料地排在了第一名,目前36%的人認為自己對手機上癮。心理醫(yī)生兼成癮問題專家艾倫·弗朗西斯說過:“如果35%的人都患有某種疾病,那么這就無非是人性的一部分?!?/p>
玩手機確實讓我們上癮,這不是偶然,這種“癮”是利用人性,精心設計出來的。
1) 動機 (Motivition):行為發(fā)生的內在驅動力
2) 能力 (Abitlity):個體的能力水平以及付出的成本
3) 觸發(fā) (Trigger):外部提醒和刺激
而該模型的作用就是讓使用者陷入“上癮循環(huán)”,而這個缺德模型運用的就是行為設計學。

而對智能手機而言:
*動機——你喜歡啥,是通過你在互聯(lián)網上留下的痕跡,用大數據算出來的。
*能力——為了讓你覺得簡單,無數程序員頭發(fā)都熬光了。
*觸發(fā)——鈴聲、振動、小紅點、橫幅
網絡游戲、連續(xù)劇、購物APP、社交APP、運動打卡哪個產品都不是“善茬”,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開發(fā)商們絞盡腦汁,從管理學、營銷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對消費者圍追堵截,智能手機每隔幾分鐘就會“刷一下存在感”,把我們的注意力緊緊抓住。
如果哪天沒帶手機,我們還會感到沮喪、失落、孤獨甚至抑郁,有研究人員用“無手機恐懼癥”來調侃這樣的我們。
這就是手機成癮的后遺癥。
如此看來,手機簡直是“萬惡之源”。
但是,成癮、失眠、抑郁并不是在智能手機誕生后才出現的。
02、玩手機與抑郁的因果關系

韓國崇信女子大學在研究調查了160個年輕人睡前拖延情況時發(fā)現,造成當代人睡前拖延的主要原因就是手機,這些人睡前玩手機的時長是普通人的5倍,每天比一般人多玩一個小時手機。
推遲睡覺時間本身會讓失眠的概率上升41%,而睡前玩手機導致失眠的概率高達82%。
手機對睡眠的不良影響還包括“藍光刺激”,有研究發(fā)現晚上使用電子產品兩小時,就會減少體內褪黑素生成。使人失去睡意,降低睡眠質量。
而睡眠不足、睡眠質量差是誘發(fā)抑郁、 焦慮的關鍵因素。
而長時間地沉迷于手機,我們減少了與外界親朋好友的交流,情感也隨之變淡,長期處在這種封閉在自己小世界的狀態(tài)中,一旦離開了手機,人就會感覺十分孤獨。此外,在手機中也容易接觸到各種讓人焦慮的信息。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無法宣泄,就有可能導致抑郁的幾率增加。
不過同樣是睡前玩手機,很多人表示,自己并不會被手機影響。


無論是“上癮循環(huán)”,還是“藍光刺激”,都擋不住他們的睡意。而那些真正焦慮失眠的人,即使在床上干躺著不玩手機,也不會睡得好。
在你擔心手機對自己的健康和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時,就已經在為自己制造痛苦了。
亞當·奧爾特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寫到:上癮的根源其實是心理痛苦。
然后人們就陷入痛苦、上癮、抑郁、更痛苦、更上癮、更抑郁的惡性循環(huán)中。
即使世界上沒有智能手機,也總會有其它令你失眠、焦慮、抑郁的存在。
所以此刻,你有沒有想到要為自己的焦慮、抑郁、失眠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