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音樂文化輸出?

如法國街頭彈古箏或琵琶使路人紛紛駐足贊嘆,大呼震撼。演奏者穿著漢服,演奏時或激越澎湃或婉約清雅,的確在街頭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演奏者既收獲了面向公眾演奏和展示的愉悅,所有聆聽的路人和觀眾也感受到了不同國度的音樂體驗和文化碰撞。

不過對于街頭演繹在大航海時代起就開始逐漸盛行的歐洲,是一種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現(xiàn),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能夠欣賞和理解多少,不一而足。

人類誕生于世,先畏自然而后祭祀神明。先哭喊而后歌唱,哭者有人勸,歌者有人聽。一個人是沒有音樂的,有了人群才有音樂。民樂其實一直與我們的歷史文化一直交織向前發(fā)展,如西周的禮樂制度,樂是禮儀的一部分,禮樂在古代是放在一起的,彼此需要,相互成就。無論是展于廟堂之上的編鐘禮樂,還是流傳千古的于詩詞歌賦中的琵琶古琴,還是扎根于各地民俗戲劇中的京胡,板胡,嗩吶,梆子等。

很多歪果仁了解中國音樂文化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國際影壇獲獎電影。隨著一些電影在國際影壇能夠嶄露頭角能夠提名,能夠獲獎,其實從音畫和故事,人物及情節(jié)更立體化地進行了文化輸出,就如張藝謀,陳凱歌與當代作曲家趙季平合作的很多電影配樂,也俘獲了很多對于東方文化感興趣的歪果仁的心,東方的服裝,東方的器樂,以及杯盤碗盞和東方的美食。

單純的音樂輸出很難,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音樂。如扎根在黃土高原上的秦腔,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它的音樂展現(xiàn)形式樸實、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器樂眾多。而在江南水鄉(xiāng),清乾隆時就頗為流行的蘇州評彈,吳儂軟語娓娓道來,抑揚頓挫,輕輕柔緩,弦琶琮錚,交相成趣。

文化背景,生活風貌,思想底蘊都是音樂得以產(chǎn)生的土壤。如同時下今日我們在學習西洋樂器或者民樂,學習音樂的同時也如同翻開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畫卷,因為了解到了那個鮮活如身邊人的作曲家面對個人命運交匯時代背景時的起伏所發(fā)出的感嘆,因為感慨于名族氣節(jié)而可歌可泣,所以才對那段音樂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和更激蕩內(nèi)心的情感轉(zhuǎn)而演奏抒發(fā)。音樂,從不孤立存在,無論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是在你我的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