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 · 蘭艷艷:行我所行,無問西東
女性,在科研領域有何優(yōu)勢?在人工智能(AI)科研中有何優(yōu)勢?而被反復問及的,是“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
作為一個從數(shù)學轉到AI領域的女性科研人員,清華大學智能產(chǎn)業(yè)研究院的蘭艷艷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但一路的經(jīng)歷,讓蘭艷艷淡然:“我覺得沒有什么,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nèi)ッ鎸λ秃??!?/p>
4月8日,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舉辦的Ada Workshop 2023活動上,蘭艷艷博士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分享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長、選擇,表達了對自己人生際遇的感恩,面對迷茫時的改變、堅持,以及從家庭中收獲的幸福。

蘭艷艷博士演講全文如下:
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到這么多女生在一個會議室里面,大家就像閨蜜一樣聊天,所以今天來到這兒特別高興。這也讓我回想起來我年輕的時候,跟你們一樣,年輕的時候我坐在臺下,跟很多老師交流的時候,我的眼里也像你們一樣閃著羨慕的光。
但當時的我,對未來也充滿了很多的迷茫,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吹嚼蠋焸兊墓ぷ髯龅媚敲春茫睦锞驮谙?,我怎么樣才能做得跟他們一樣好?
其實,我跟你們是一樣的,我也是從一個非常普通的人走過來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也只是想告訴你們,我能做出現(xiàn)在的成績,你們今后肯定也會做出好成績,甚至比我做得更加好。所以,現(xiàn)在做你們自己就好。
成長
我的成長經(jīng)歷特別簡單,我出生在山東,之前整個求學的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在高考時,我考了一個高中期間最差的成績。我爸去給我查高考成績,查完了后我自己感覺不可思議,怎么會這么差呢?我當時受到了一個特別大的打擊,完全對自己沒有信心了。
不知道你們在求學或者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我是有過的,我跌入了一個不自信的狀態(tài),我完全沒有想到為什么會發(fā)生,根本就不可思議。當時我的家人建議說,你要不然復讀吧。我說不行,我不能復讀,我已經(jīng)沒有信心了。
于是,我就去上大學了。
但幸運的是,我進入了山東大學的數(shù)學系。山東大學是一所很傳統(tǒng)的學校,但是學風作風非常端正,也是特別好的一個學校。山大的數(shù)學系出過很多大師,至今,山大數(shù)學系還是和北大、復旦一樣,都是排在A+學科。我在山大數(shù)學系受到了特別好的熏陶。

回想起來,當時確實沒有女性的老師,但是我們數(shù)學系的女生比例,應該比計算機系的女生比例高很多。我們班的男女生比例是1:1.2,基本上有一半是女生。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學數(shù)學的女生很少,或者學數(shù)學的女生一定是帶著大厚鏡片,每天背著書包、時刻看書的,完全不是這樣。
后來當我進入微軟實習的時候,我周圍學計算機的男生就會說,你怎么這么不像一個學數(shù)學的女生。我說,學數(shù)學的女生應該是什么樣呢?為什么要像你想象中的樣子呢?
我覺得,任何的一個人,你就是你,不應該非得固定是某一個樣子。
選擇
上研究生的時候,我被保送到中科院數(shù)學學院。我整個的研究生階段5年時間里,其中有4年時間,應該是從2006年到2009年,我都是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
當時我特別想做應用方面的數(shù)學。之所以選擇應用數(shù)學,一個方面我覺得我跟身邊的同學相比,我做純數(shù)學的話,覺得自己做不了那么好;另外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產(chǎn)生一些影響。所以我就選擇了應用數(shù)學。
特別幸運,剛好我的導師馬志明院士當時跟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劉鐵巖博士開展了合作,合作內(nèi)容就是做搜索引擎,做記憶學習。我從數(shù)學系的女生,就轉到了計算機領域,做機器學習這樣一個方向。這也是蠻有意思的一個淵源。
當我畢業(yè)之后,也是滿懷信心的,我想我先要到美國去待兩年,但結果因為家里發(fā)生了一件小事情,我就只能在國內(nèi)呆著了。但是我想要做研究,可能也跟我學數(shù)學有關系,我比較欣賞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去定義這個問題,去解決這個問題,會感覺蠻有成就感。

所以我就去了中科院計算所。在那里,有一個團隊和我做的非常匹配,我當時入職的時候,我還記得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有一個入職之初的“破冰計劃”,讓大家講一下你對研究是一個什么樣的想法。
我講了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我說,我希望在一個好的科研環(huán)境下干一輩子,然后就自然的老去;我希望我的每一根白發(fā),它都代表我年輕的時候做過的某一篇論文,或者是做過的某一項成果。當時,我是想著我可能就一輩子待在計算所了,就一直做一個方向的研究。我在計算所干了10年,從2011年一直到2021年。
但是,世界變化得很快。我是做人工智能的,這個方向就變化得更快了。大家已經(jīng)看到這個領域有幾次大的變化,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很多不同的機會,你也就產(chǎn)生了很多的變化,我就想自己可能應該主動的去尋找一些變化。
所以,在2021年的時候,正好清華新成立了智能產(chǎn)業(yè)研究院,原先很多非常熟悉的來自微軟的老師也在里面。我覺得在一個新的地方,那里有我感興趣的新方向,我能尋找一些新的機會,所以我加入了清華。
在此期間,我也在UC伯克利待了一年。原先我是想我畢業(yè)的時候就出去待兩年,但沒有實現(xiàn)。UC伯克利是每一個學機器學習的人的一個圣地,就想著一定要去看一看。
在科研過程中,你會遇到瓶頸期。當你遇到一些瓶頸期的時候,你想著走出去看一看,看看別人是怎么想的,他們是怎么看待這樣一些問題的。所以,去UC伯克利,一個目的是朝圣,一個目的是我想尋找一些新的答案。
從我的經(jīng)歷中,大家是不是感覺,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子,就很正常的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
感恩
在我整個的成長過程里面,我覺得我是很幸運的,沒有遇到特別大的坎坷。我也特別感恩,感恩遇到的很多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都給了我很多的力量。
我的研究生導師馬志明院士,他本身是概率統(tǒng)計方向的,是非常牛的一位院士。我從馬老師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對科研的一個態(tài)度,就是你做科研,一定是非常嚴謹?shù)摹D氵x擇了做一件事情,你一定是要踏踏實實把它做下來的,不要想什么其他的。

老一輩科學家做科研,是因為他們真的熱愛科研,沒有其他的復雜的想法。他們不會說,在這個地方我能走得最好,獲得什么收益,所以我才做科研。沒有,他們就是做科研。
現(xiàn)在,可能很多年輕人想法特別多,這個世界也會提供給你們很多的機會,但我覺得,你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首先是你想做那個事,然后你就要想盡各種辦法把這個事做成。這樣,我想你一定會最終得到一種對自己的莫大認可,它能帶給你很多的幸福感。
我在微軟的導師劉鐵巖博士。劉鐵巖博士給我的一個感覺,他是一個特別能看到不同的變化,特別敢于去很早地嘗試各種變化,并且能組織很多的力量把事情做成的一個人。從他身上,我學到:你需要不斷地去學習,你需要不斷地進步。
我在中科院計算所,遇到了副所長程學旗老師,他有很強的前瞻性。我后來發(fā)現(xiàn)前瞻性是可以培養(yǎng)的。當我們看很多事情的時候,需要去思考它,不應只停留在當下。比如說AI,現(xiàn)在是這樣子的,但未來10年,AI又會是一個什么樣的?10年后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這完全是大開腦洞的事,許多想象有可能現(xiàn)在完全達不到的。但是,你只有站在未來的時刻想問題、做問題,你才能一直走在別人的前面。
我現(xiàn)在在AIR(清華智能產(chǎn)業(yè)研究院)的兩位領導,張亞勤老師和馬維英老師。這兩位老師特別具有產(chǎn)業(yè)的視野,而且特別充滿熱情。比如說馬維英老師,他跟我一起重新在學AI和生命科學的交叉知識,他跟我們一起讀論文,他對這個世界特別有激情。我覺得熱情是最寶貴的,熱情能帶領你走向很多的領域。張亞勤老師就太smart了,各個方面都很睿智,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的洞察力,洞察力就是一種邏輯思維。
你們上學的時候在學什么?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到現(xiàn)在,你們跟著老師在做科研了,你們在學什么?其實,大家學的不是知識,學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的是怎么看待問題。這是一套方法論,你把這套方法論學會了之后,你可以干任何事兒,所有的事情可能都是相通的。
我很幸運能跟很多優(yōu)秀的人在一起工作學習,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非常多。
邏輯
原先我就是一個學數(shù)學的女生,我很欣賞數(shù)學,是因為我和喜歡數(shù)學的邏輯。
我跟我的學生講,寫文章是一個思維的呈現(xiàn),它不是一個語言的呈現(xiàn),寫文章是需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首先要告訴別人為什么要干這事兒,這事兒為什么重要,然后說我干這件事和別人干有什么不同,你要跟別人去對比。對比完了之后,我干的怎么樣,我怎么證明這一點,證明完了之后我干這件事有什么用。這就是寫論文的一個過程,它完全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的體現(xiàn)。
在我的世界里面,我覺得邏輯就是一切。
但同時,我其實又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工作上面是很理性的狀態(tài),而在生活當中,又是一個很感性的人,也會在下雨天,就想著待一待,聽一聽雨聲。我覺得這些是不矛盾的,這些只是你個人的一些特質(zhì),你在不同的場合去應用它而已。
我原先在中科院數(shù)學院的時候,很多老師會問你,現(xiàn)在在做什么問題?我說我在做機器學習。那是在2006年,老師們的反應是,機器學習是什么?那時人工智能完全沒有現(xiàn)在這么火。當時數(shù)學院的老師除了做純數(shù)學的,就是做統(tǒng)計學的,他們在金融或者很多地方有很好的應用,但當時我做的工作還是很小眾的。
早前,我想可能未來會產(chǎn)生很多的數(shù)據(jù),如果有一個數(shù)學的辦法來處理數(shù)據(jù),它一定就是一個底層的東西。所以我曾選統(tǒng)計學作為學習內(nèi)容,希望用統(tǒng)計學來處理數(shù)據(jù)的。
發(fā)展到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這個叫大數(shù)據(jù)。我覺得,做事情,第一是傾聽你內(nèi)心的聲音,你想干什么;第二是看世界,思考這個世界。
我記得第一次參加Nips會議(即NeurIPS)的時候,人很少,也就兩三百個人,許多大佬在上面演講,你距離他們特別近。期間,會有一個壁報展示(poster session)環(huán)節(jié),大家特別有熱情,會在每一個壁報下面討論,可能會一直持續(xù)到晚上12點。
比如說,我有一個論文在展示,有一個很牛的大佬就走過來跟我說:“我沒有什么問題,我就想來跟你說,你這個工作做得不錯。”你會感到一種莫大的鼓勵。

在2018年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一些困惑,我對自己在學術界能做什么進行了思考。一是我覺得很多問題很難在現(xiàn)有的框架下解決,如果我要解決,就要往底下走,我要回到數(shù)學的領域,但那個不是我擅長的。另外一個路線,就是往上走,做一些很powerful的應用。
最終,我選擇了往上走。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我覺得它有更多的空間,所以我選擇做這方面的工作。
我的導師馬志明院士,他一直以來給我們很大的影響。他說,如果你要做應用數(shù)學,就不要炫技,不要在應用數(shù)學里面說我數(shù)學學得最好的,在人工智能里面說我推公式推得最好,不要這樣子,你就要用你的數(shù)學工具去解決問題。所以,你的研究一定是要針對實際需求的,數(shù)學能夠成為你的優(yōu)勢,因為你有比別人更強的理解,能在原理層面實現(xiàn)一些突破。
現(xiàn)在,我也一直是這樣來做我的科研的。
改變
經(jīng)過了很多這樣的跨越,你需要擴大舒適區(qū),而不是走出舒適區(qū)。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那個地方要走出去的時候,其實是你的舒適區(qū)已經(jīng)不舒適了。這種不舒適,不是說你不擅長做這些東西了,而是說你可能對現(xiàn)狀不滿意了。
你希望有更大的一個突破,我稱之為“擴大舒適區(qū)”,你不斷地想辦法擴大自己的舒適區(qū),到達更好的一些區(qū)域。這里面,我覺得長時間的持續(xù)的學習,是十分必須的,尤其是我們做AI的人。
我現(xiàn)在做AI for science方面的應用,我們做智能新藥研發(fā)、做蛋白質(zhì)結構預測、做基于結構的小分子設計、大分子設計等等,也都要去學習,因為這些完全是一些新的領域。
我剛轉到這個領域的時候特別不適應,我?guī)е鴪F隊的小伙伴,我跟他們一起“996”工作,白天讀文獻,晚上討論,比在公司工作還累。就是從這些過程過來的。你如果想做事,就要把你特別多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這種投入最后一定是會有回報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價值觀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時,我要是中一個頂會的論文,就會特別開心,你們一定也要保持現(xiàn)有的這種開心。后來,就不滿足了,我做算法的時候,我會想要拿個最佳論文獎。
但現(xiàn)在,我不會糾結發(fā)表論文的事了,我不會迫使學生說,你一定要什么時候出一篇論文?,F(xiàn)在,我最重要的是看你做了什么事。尤其是我們在交叉領域開展合作,人家關心的是你這個事有沒有用,會不會產(chǎn)生很多變化。
我現(xiàn)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產(chǎn)生了一些方法,產(chǎn)生了一些平臺,真的對實際產(chǎn)生了作用。這個也是跟我的初心所相符的,我也在一步一步的往這個方向走。
經(jīng)常在開會的時候,有些女生敢提問題,這個很重要,你有問題就提。如果你想讓別人朝向某個方向發(fā)展,你就去引導,發(fā)出你的聲音,所以現(xiàn)在我也參加了很多組織。
參加很多組織,雖然會耽誤你一些科研的時間,但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因為你會遇到各種不一樣的人,傾聽到很多不同的故事,也找到一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家庭
也跟大家聊一聊我的家庭生活。
在很多場合,女性都會問到,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許多人會說,為什么男性不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不平等的現(xiàn)象。我覺得這沒有什么,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nèi)ッ鎸λ秃谩?/p>
工作與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我身邊有很多的女性朋友,不選擇家庭生活,我覺得這也非常好,因為她自己心里有她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
我是一個享受家庭生活、需要家庭生活的人。許多人說,家庭和工作是很難平衡的。但我作為一個天秤座的人,怎么可能沒有平衡?是一定要去追求平衡的。

如果你在讀博士的最后一年,發(fā)現(xiàn)你懷了小寶寶了,怎么辦?肯定是壓力很大,我當時就是這樣,你一腔熱血的想要干很多事情,有了小寶寶,你還不知道你未來會怎么樣,我當時的壓力就很大。當然,我選擇了接受這個禮物。
如果你和你的愛人,在十幾年時間里,一直是兩地生活,怎么樣?壓力也一樣很大吧。但是沒有什么,我就是這么過來的。我覺得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你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考慮好了你就去做就行。
雖然一直分隔兩地生活,但我感覺我的家庭關系特別好,因為我們?nèi)齻€人追求的都是一種情感精神的溝通。去很多場合的時候,我也都會帶著兒子,就像帶著一個“小鈴鐺”,即便去美國開會的時候也帶著“小鈴鐺”。
有一次我去國外參加SIGIR會議,兒子8歲,我就帶著他去了,他坐在會場里時不時也聽一下報告,大多時間是自己在底下看書。我問他,你感覺怎么樣?他說,我終于知道你們AI的會是什么樣子的了。大會的主席還給我們拍了一張照片,說這是我們今年參會的最小的一位同學。大家也覺得特別的開心。
所以,我覺得這些都沒有什么,有的時候是我們給了自己太多的限制,其實你只要去做就好了。
現(xiàn)實中,你還是要放棄一些東西的。我兒子現(xiàn)在13歲了,我承認我在他身上傾注了很多,但確實不像很多優(yōu)秀的媽媽那么多。不過我覺得我們的關系非常和諧,兒子他能夠找到他自己想要什么,他去做他自己的事。也會面臨青春期沖突等,也很正常。

總之,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也不知道打開之后會是什么樣子,有驚喜可能也有痛苦,但這些都是讓你成長的東西。我覺得我能做到,你們也一定能做到,秘訣就是堅強,堅韌地去做就好。
可能有同學問,我們女性是不是就一定比男性差?當然不,因為我身邊遇到太多優(yōu)秀的女性。
一路走來,我在中科院的幾位女性朋友,她們都是正教授,工作做得非常優(yōu)秀。老實說升正教授是很難的,但她們現(xiàn)在都是正教授。在AI領域,也有很多女老師,我們時不時的也會聚會。在AIR,也有很多女老師,像劉菁菁老師,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人。
我的團隊里面,也有很多的女學生。印象中聽說要設立一個中國女科技獎的,或女性團隊獎的,我當時覺得這個太好了。我很夢想將來能建立一個全是女生的團隊,我們一起做出了世界第一的東西,獲得了類似的這種獎勵,那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情!
我覺得,很多優(yōu)秀的女性是能做到這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