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里,他是風光無兩的韋爵爺,忠義難兩全終棄官而逃
《鹿鼎記》雖然也是金庸先生的一部武俠小說,但與他的其它十三部作品相比,則是另類的。
說它另類,因為這部書塑造的第一主人公韋小寶,與其它書中的第一主人公皆為傳統(tǒng)大俠不同,韋小寶則是個市井小人物。

《鹿鼎記》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明末清初,講述了自幼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毫無武功的姿態(tài)闖蕩江湖,周旋于康熙皇帝和大臣之間并奉旨遠征云南、俄羅斯的故事。
《鹿鼎記》借韋小寶這個人物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xiàn)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tǒng)一的思想。

韋小寶這個人物,雖然與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上的英雄人物不同,然而他卻依然是眾人心目中的英雄。這樣的主人公,是金庸小說中第一次出現(xiàn)也是最后一次出現(xiàn)的。如此人物在古龍、梁羽生、倪匡、溫瑞安以及舊武俠小說中都是難覓蹤影的。

《鹿鼎記》塑造的韋小寶這個人物,撕破了許多假面具,破壞了許多假道學,揚棄了許多假仁義。韋小寶喜歡天馬行空的生活,他是自由自在的典型、是至情至性的典型、是絕不虛偽的典型。

韋小寶以自己是“天下第一大小滑頭”而自豪,正如阿Q的“第一個能自輕自賤的人”。韋小寶這種精神勝利法對他來說是如影隨形的,在五臺山做主持時,與茅十八被海公公所擒扔進花轎時……這樣的例子很多。也正是因為如此,韋小寶才成其為韋小寶。

韋小寶自幼在妓院長大,早就熟悉了世態(tài)炎涼,懂得做人要靈活,更懂得江湖險惡,所以他在各種勢力之間能夠左右逢源,大小通吃。他在各種危險面前的逢兇化吉不是運氣好,而是他的善于察言觀色和睿智。
而韋小寶最后的結(jié)局是既不愿得罪康熙皇帝,也不愿得罪天地會的兄弟,他眼看忠義不能兩全,索性棄官而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