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游暴死,手游不火,不斷摸索之下的大富翁,最后還是回到了“起點”。。。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情報姬???
未經(jīng)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丨淬火 審核丨h(huán)ighball
排版丨雪花
一沓沓的鈔票,隨機的骰子點數(shù),以及讓人深惡痛絕的“過路費”……這些看著普通的元素在不少80、90后眼中,卻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大富翁》
說起“大富翁”這個詞,可能有些姬友第一反應是小時候超市貨架上的棋盤游戲:

但更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一定大宇出品的《大富翁》系列:

但無論是桌游還是電子游戲的《大富翁》,他們的游戲規(guī)則都如名字一樣顯而易見:當個“大富翁”。游戲沒有終點的概念,而是不斷地在棋盤上循環(huán)跑、買地、建房,目標是成為玩家中最有錢的那個。
正是因為在游戲中可以盡情享受當包租公包租婆賺錢的快樂,才讓許多男男女女被這款“搶地盤”游戲所吸引。

《大富翁》的規(guī)則簡單易懂,老少咸宜,廣受各大群體喜愛。尤其是當游戲出現(xiàn)在電腦上之后,《大富翁》火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了很多人難以忘懷的經(jīng)典游戲,甚至一度成了“裝機必備”。
在那個時候,誰家的電腦上還沒個大富翁呢?

不過好漢不提當年勇,如今的大富翁在電子游戲平臺上似乎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絕代風采,從裝機必備到如今的走下神壇,《大富翁》系列這三十年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這一切都要從最開始說起。
《大富翁》的游戲規(guī)則并不是源于中國,追本溯源,大富翁的原型是一款叫做“Monopoly”的游戲,名字意思直接翻譯過來“壟斷”,在中國經(jīng)常被翻譯為“強手棋”(偶爾也會被譯作“大富翁”)。

Monopoly是由一位美國女性媒體人伊麗莎白·瑪姬所創(chuàng)造的,這款名字叫做“壟斷”的游戲,其實最初是打算被拿來宣傳反壟斷的思想。
她甚至為此打造了兩套游戲規(guī)則,其中一種是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誰破產誰認輸”的規(guī)則,另一種則是土地是公有的,一人賺錢全體分成,只要最窮的人資金翻倍,那么大家一起贏。顯然作者是很希望玩家們可以在第二種規(guī)則中收獲更多快樂,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可惜她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玩游戲就是要贏”。

且不說這句話到底算不算完全正確,但“大家一起贏”這種做法使得游戲失去了競爭性,樂趣自然也是少了很多。因此,在許多人對Monopoly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之后,最終只有第一個規(guī)則被保留下來了,而也是這種緊張刺激的“競爭性”和“坑朋友”娛樂性,讓這款游戲成了銷量上億的頂級IP。

那么這樣一款游戲又是怎么進入的中國市場呢?
其實最初為了引進這款洋氣十足的Monopoly,國內游戲廠商們確實遇到了不少問題,比如一個首當其沖的問題:起個好名字。
壟斷、強手棋,甚至還有頗具中國味的“財源廣進”…這些名字不是太死板,就是聽起來壓根不像個游戲,直到“地產大亨”這個譯名的出現(xiàn),才標志著Monopoly類游戲真真正正的走入了中國的大門。

而這款“地產大亨”的引進,后來還成了一家著名游戲公司發(fā)展的契機。
這家公司就是臺灣游戲公司大宇資訊。

這還是在大宇剛剛創(chuàng)立的第二年,在完成了第一款游戲作品后,這家新生公司便頗具眼光的抓住了Monopoly電子游戲化的商機。
在借鑒了《地產大亨》的游戲設定后,大宇創(chuàng)造性的為游戲添加了眾多經(jīng)濟要素,例如股票、黃金、期貨等設定,并把臺灣的地圖加入游戲之中。

此外,大宇還特別為游戲中的每一位角色起了名字,這為之后《大富翁》系列的劇情和深入人心的IP們埋下了伏筆。

盡管《大富翁1》仍然只是款黑白無聲的游戲,但其遠超《地產大亨》的豐富內容無疑給了他巨大的競爭力。
當時這款游戲的制作人,是一位初來大宇的“新兵”。在初戰(zhàn)告捷后,“新兵”又一鼓作氣,在1992年推出了續(xù)作《大富翁2》,其中加入了多人模式,又取得了巨大成功。

不久后,這位屢戰(zhàn)屢勝的游戲制作人選擇轉向經(jīng)典RPG,最終打造出了游戲《仙劍奇?zhèn)b傳》。沒錯,他就是那個被譽為“仙劍之父”的男人——姚壯憲。

在他帶領下,《大富翁3》開始把大陸的地圖也加入到游戲中,更廣闊的中國地圖不僅增添了游戲性,也為游戲贏得大陸玩家的好感邁出了第一步。


不過直到三代為止,《大富翁》系列的核心的游戲機制仍然只是簡單地學習強手棋。即使地圖變得更加復雜,依舊逃不開單純的購地、開發(fā)。玩久了難免有些枯燥。
而讓系列脫胎換骨的,是不得不提的第四代《大富翁》。
四代游戲的質量有了巨大的提升:畫面變?yōu)?D、角色們都有了語音。但這些還只是表面的進步,甚至算不上是創(chuàng)新。正真讓人覺得驚艷的是針對游戲機制的極大程度上的豐富:
擁有特色技能的NPC、豐富的道具、趣味十足的卡片,讓每個玩家在自己的回合增加了更多的選擇和玩法。從此大富翁不再是簡單的搶地游戲,而是一場充滿策略的明爭暗斗。


新加入的神明附身體系,更是使玩家淋漓盡致地增加了游戲的刺激性。

這些至今都為人津津樂道的游戲機制,都是在第四代被加入到游戲中的。
《大富翁4》在臺灣取得的18萬銷量,以及保守估計下大陸的數(shù)百萬盜版,這些數(shù)字足以證明這款游戲在當時有多火。
經(jīng)典之后,系列的續(xù)作雖然也在試圖保持創(chuàng)新,不斷去增加新的元素,但都差強人意:
例如為了加快游戲節(jié)奏,五代改成了即時制,結果玩家根本不買賬。以至于六代的時候不得不又把回合制加了回去,變成了雙模式。
更可憐的是大家還是只愿意玩回合制,畢竟傳說七代的即時制,站著不動就能贏。。。

第八代大富翁則首次加入了劇情模式,但其實也還是換湯不換藥地在和AI們下棋。

而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八代,差點成了大富翁作為PC平臺單機游戲的最后一款游戲。
作為單機游戲系列,輪流擲骰子的《大富翁》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更便利的解決玩家對戰(zhàn)問題?
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讓《大富翁》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網(wǎng)游。

2008年,一款由久游代理的網(wǎng)游《大富翁online》在國內上線,這款大宇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試水之作以收費模式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廣大玩家面前。

而在平臺方面更加用力,大宇不惜掛上“正統(tǒng)第九代續(xù)作”名頭出了個手游《大富翁》。

而這兩款寄托了大宇重振系列希望的《大富翁》。最終得到的結果確是——網(wǎng)游停服,手游差評如潮。


單機時代的盜版猖獗,網(wǎng)游時代的免費觀念,摁住了眾多大富翁老粉絲們伸向腰包的那只手。
同時代游戲越發(fā)進步的3a畫面,暢爽的打擊感以及觸動人心的劇情設定的巨大吸引力,似乎使得《大富翁》逐漸無緣于路人玩家。
在一個整體節(jié)奏社會中,人們很難拿出一兩個小時去玩一盤“大富翁”,慢節(jié)奏的大富翁顯然開始變得有點力不從心。(文明系列是個例外)

正是在網(wǎng)游時代的滑鐵盧下,我們才看到了這款,大宇與網(wǎng)易合作的手游,游戲中大大的充值界面,似乎正在告訴我們,那個不斷創(chuàng)新、始終高水準的游戲系列已經(jīng)是個過去了。
現(xiàn)在的大富翁,考慮的問題不是火,而是活。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宇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止。在經(jīng)歷了失敗的網(wǎng)游化與手游化后,大宇最終還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宣布《大富翁》單機系列重啟,并將新作帶到了steam平臺。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時隔多年后單機大富翁這碗飯會不會真香,就要看它能不能拿出更多的創(chuàng)意了。
----?End ----

要是覺得文章還不錯 就戳這里關注姬吧~
情報姬?努力做最好的二次元綜合內容平臺
掃描下方二維碼,獲取更多最新最熱的次元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