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順著準心扣下扳機吧
在胸脯被擊穿
死亡降臨之前
至少讓少女
能夠幻想一個
美好的明天
? ? ? ??天不造人上之人,但人的心靈會創(chuàng)造。所謂社會啊,就是擬構一個命以特定名字的“中心”?概念,隨后無論自發(fā)與否,讓森羅繁蔚的心靈紛紛地朝著那個概念涌去,從而匯成的一道漩渦罷了。
? ? ? ? 世界永遠像那道漩渦般混亂又處處充滿著矛盾,用一段文字來形容的話,我覺得“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群魔亂舞”?是最為合適貼切的。在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語詞之中,常常將自己或他人她物粗暴地歸類于某個“共同體”?之中,但是你可曾認真思考過嗎?自己與那些身處同一共同體之中的人們究竟相似在何處,是生理性別,是地域與家國認同,是階級地位,是性格愛好信仰,還是僅僅擁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或利益?即使你與共同體當中的某些人除了以上某一點之外完全是毫不相同的。
? ? ? ? 或許你更加細心,時刻留意著生活,你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即使是有著表面的嚴格定義,聽著高高在上,理所當然般代表共同體的詞語,若是要在現(xiàn)實中的每一個情境之下做到令每個人或者說多數(shù)人都能夠認同的劃分,那將是不得不有所妥協(xié)與爭斗的,是相當困難的。例如“好人”這個我們已經聽得在耳邊幾乎生繭,日常又空泛的概念,可當你無法依托法律或是其他不容忤逆的大他者(如教條)?幫助裁決某個人是否從屬于“好”?這個范疇時,你自然而然會去尋找并依靠道德,而更進一步的,就是所謂的主流道德了,緊接著,許多人便天真地賦予主流道德以一種權威性,便自信滿滿地開始進行道德審判了。但是說到底,“主流”?又如何界定呢?在我看來,這依然是經由自己接受的信息與知識,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悟,最終靠著自己的意識判斷出的產物罷了,雖然我們的社會對此有著相對普遍的教育與灌輸,但我們得承認,每個人的接收理解尚難一致,更遑論它會隨著時間與實際經歷而改變扭曲。當然,倘若只是對著詞的定義不斷地追問,最終也只能得到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我們永遠不會被給予一個確定的答案。但現(xiàn)實是有答案的,或者說答案本身就是交由每個人自身所給出的。那么據此,我認為擁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的人們,所相信、所不可挪移的東西(如法律、親屬關系、血統(tǒng)、資本……)?自然會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因此在各種眼花繚亂的二元對立判斷上的灰色地帶,沒有矛盾,沒有我們所想象所認為的不可理喻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荒誕了。
? ? ? ??
? ? ? ? 嘛,說到底,根據不同人反思深度的不同,他們所信仰的那個天生就確定,不容置疑的東西也就不盡不同。一個不反思的人,就像是一個認為他的王位不是社會關系與各種各樣因素的產物,而是他與生所俱來的國王,一個天生就是國王的國王。對于那一類人,他們甚至會認同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簽(不管是誰貼的)?,并把標簽看作真真正正的他們,而當他們在撕去所有標簽后就什么都不是了。而所謂的共同體,很大程度上而言就可以看作這么一個收集著相同標簽的收藏冊,但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幾個相互認可的標簽未必代表著相同的利益,追逐同一個利益的人未必在某個標簽上就必須相同。所以荒謬的現(xiàn)實往往在一些人被灌輸以某些不容置疑的觀念后得以展開,尤其是那些被一分為二的標簽,就可以輕易地被有心人打造成某種水火不容的二元對立,而對于被劃入其中一個標簽的人來說,在對立面的那個標簽往往就只是某個垃圾桶,所有糟糕的東西都可以與它沾上關系,各式各樣的刻板印象都可以往里面塞就是了。
? ? ? ? 標簽的確能賦予人一種認同感、歸屬感,但有時去準確劃分一個所謂的 “共同體”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構成性例外”?就孕育而生。如果說以相同點塑造的共同體還有著確切的普遍性,那么以“幻想出一個稻草人,接著污名化稻草人,然后攻擊稻草人,并宣稱只要攻擊那個稻草人的就都是朋友”這種方法所構造的共同體就純粹只是為了追求某種普遍性而誕生出的一個謊言了。比方說我們定義偷盜的人是壞人,那么排除掉它,其他的人就能形成一個概念上的共同體,那么順著這個思路,繼續(xù)下定義,繼續(xù)排除就輕松得多了,如有缺漏,及時增補即可。不過這種排他性的方法不總是有法律(或其他多數(shù)人所認為有著不容辯駁性的事物)?支撐,很多時候就是單純的立場問題了,比如“某漂亮燈塔是壞的,攻擊它我們就是朋友”,“粉紅色不好看,攻擊它我們就是朋友”?,他們給個例扣上帽子,再定義何種人戴著這頂帽子,然后不論帽子與人一并攻擊。其實他們的敵人就是被他們幻想出塞滿垃圾的垃圾桶,實際讓他們就事論事,把握所討論對象的背景、經歷目標等,他們的水平參差不齊,帽子的作用不過是方便人們放棄復雜的分析,只通過簡單的判斷就可對被設定的原罪進行討伐。往往這些家伙分成兩派,平日里看起來針鋒相對,實際上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完完全全的一類人。
? ? ? ? 說到定義,我們當然不能無限后撤還原,把既有的現(xiàn)實秩序不放在眼中。但是,我的朋友,物不能定義自身,那么已有之物是由經誰定義并為我們所知的呢?是的,如果說人為自然立法,那么立法之人與其立之法,我想是可以稱之為“權威”?的,我們的多數(shù)知識不得不依托于權威,否則就連認知世界都寸步難行,但我們需要知曉一點,那就是有些權威的話語是始終具有目的性的,是不能以所謂的對錯來簡單衡量的,而渺小的我們自身對權威的質疑即使顯得很不合理,我們的意識也是允許我們進行質疑與反思的,而不是徹底的不反思。我們需要考慮到是否有人在某些情境下是無法出聲的,我們是否處在一個信息繭房中,只因為他人不斷重復,就將不斷重復的東西或者“現(xiàn)實就是這樣,其他人都這么說,都這么做”?其視作真理,我們又是否憑著一個人含有的標簽就將有著與之相同標簽的人們簡單地劃上一個等號。當然,這些東西如果只是在腦海中不斷反思固然輕巧,但轉進到現(xiàn)實則又會復雜許多,有時我們不得不會陷入“雖然我是相對理智的,但對方未必”這種境地,而常常的,多數(shù)人會以與自身利益相關程度為標準進行價值判斷,并在最后采取不同的決斷,而這點,對于每個人又是不同的,因為就算只討論同一人,那個標準也是受各種因素干擾而始終浮動的。所以我認為世界的矛盾性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由龐雜的思想所構成的真值表上就是可以同時填上0與1的。
少女合上了雙眼
闃黑嗅著鮮血
她并非不想擁有
她只是畏懼著一個
自那之后
會害怕上死亡的理由
或許世界
從不曾因她有所改變
她的追逐,她的執(zhí)念
他人的狂歡
也永遠是
她所獨屬的
金色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