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車場丨汽車上有哪些東西曾被當成笑話,后來發(fā)現(xiàn)是真的有用?
今天的《聽車場》聊點閑的:
汽車上有哪些東西曾被當成笑話,后來發(fā)現(xiàn)是真有用?
一百多年來,汽車的發(fā)展史是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再到精的過程。在這么長的時間內(nèi),汽車上的很多東西,或者說部件和配置,有無數(shù)經(jīng)典設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也有無數(shù)落后設計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曾經(jīng)被人瘋狂吐槽,甚至當時被視為奇葩的設計,但在今天看來,真是牛X。


安全氣囊、安全帶
這是現(xiàn)在每車必配的東西,但曾經(jīng)被認為是笑柄。

40-50年代就有安全氣囊的概念了,還出現(xiàn)了相關專利,其中有一個專利,屬于美國一個叫赫特里特的人。
據(jù)說赫特里特經(jīng)常發(fā)生事故,可能和他有G罩杯女朋友有關。每次出事故,他都被撞得慘不忍睹,但是他發(fā)現(xiàn)女朋友就一點沒事。為什么呢?因為她女朋友的G罩杯,是硅膠手術隆出來的。

于是他就來了靈感,發(fā)明了一種放在駕駛者胸前的緩沖保護裝置,這就是安全氣囊的雛形。他想推銷給各大汽車廠商,人家對他根本不屑一顧,可后來還真有人注意到了這個發(fā)明,經(jīng)過大量改進之后,安全氣囊被正式搬進車內(nèi)。
除了安全氣囊,那還有安全帶。

安全帶的雛形,是19世紀一個英國工程師發(fā)明的,最初是為了防止乘客從顛簸的馬車上摔下去。后來過了20年,在美國的一場汽車比賽中,有一名賽車手為了防止自己從賽車中被甩出去,用幾根皮帶把自己捆在了駕駛艙中。再后來沃爾沃的首席安全工程師尼爾斯博林,在50年代發(fā)明了三點式……安全帶。

50年代的安全帶,和今天已經(jīng)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可想而知在當時真是個開創(chuàng)式的設計,但很多人都覺得相當不舒服、施展不開手腳。但后來美國第一個承認了安全帶的作用,并且在60年代立法強制安裝和使用。可惜直到今天,國內(nèi)還是有人不承認安全帶,網(wǎng)上賣的安全帶卡扣,這種害人又害己、發(fā)明人罪大惡極的垃圾,竟然銷量還是那么高。

橡膠保險杠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老普桑這車。

但是今天想聊的不是這臺車,而是這臺車的一個小設計,它的橡膠保險杠。這個設計我以前完全不能理解,一點檔次都沒有。但是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這東西真的是新手利器,小碰小擦根本不足掛齒,哪怕完全碰壞了,最便宜好像25塊就能買一根回來,即使是全套保險杠好像也不過65塊。
不過這種設計隨著汽車造型的改變,也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在過去那個大家都不是很富裕的年代,可以極其有效地降低維修成本,而現(xiàn)在大家也有錢了,審美也在不斷提升,加上車企也更加看重售后的盈利,這種設計就只能和我們說再見了。

日間行車燈
可能有些人會把日行燈和示寬燈弄混。

示寬燈是在光線條件不好的時候,用來表示車輛存在和車身寬度的,車頭車尾都會亮。而且,示寬燈,需要手動開啟,當然如果你有自動大燈那最好。

而日行燈不一樣,只要一啟動就會亮,而且只有車頭有。示寬燈每臺車都有,但日行燈就不一定了,比如大白天,奔馳車燈只亮一條線,寶馬車燈只亮四個圈,那就是日行燈,也有的車日行燈和大燈是分開的。
日行車燈的目的不是讓你看見別人,而是讓別人看見你,這點倒是和示寬燈有點像。那要它干嘛?還是那句話,這玩意兒只要一啟動就會亮。
白天進隧道、橋洞,有些人忘記甚至懶得開燈,黑色的車在隧道里,和隱身沒什么區(qū)別。日行燈的色溫高于日光,在日光刺眼的情況下,更容易引起注意。地庫不開燈的就更多了,經(jīng)過停車位看見亮著日行燈的車,說明這車已經(jīng)啟動,最好下意識回避一下……

有一項10年的測試,表明日行燈可以降低64%的車禍。
日行燈最早是為北歐發(fā)明的,那邊也是最早將日行燈劃入強制標準的地方,因為北歐國家多霧天和雪天。雖然已經(jīng)有示寬燈了,還要加入日行燈作為補充,說明健忘和懶惰是全世界駕駛者共同面臨的問題。
我們平常也會見到一些摸黑開車的人,甚至我見過因為覺得浪費電,大晚上也不開燈的人。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看見,但我是真的看不見他。這時候,日行燈,就是瞎子走夜路手里那個燈籠,哪怕大晚上只亮著日行燈,他看不見我不關心,但我能看見他。

自動擋
說自動擋是雞肋或者笑話有點不太合適,但是把時間往前倒個十幾二十年,那時候很多人都不太愿意買自動擋車。

一是技術。
國內(nèi)消費者最初接觸到的自動擋車,一般用的都是4AT變速箱,4AT變速箱由于擋位數(shù)量少,擋位之間的齒比差異大,在升降擋時發(fā)動機轉(zhuǎn)速變化會特別明顯,發(fā)動機扭矩中斷也會特別明顯,說白了傳動效率低,。
再加上升降擋慢、容易頓挫,以及匹配4AT變速箱的發(fā)動機排量也比較小,最終反饋出來的,就是讓人覺得車開起來沒勁。
二是油耗。
當年的很多4AT變速箱,傳動效率低、換擋邏輯蠢,直接導致油耗也特別難看,至少比手動擋的同款車型要高。
三是價格。
早年十多萬的車,自動擋比手動擋貴了一萬多塊是常態(tài),可能現(xiàn)在大家覺得這個差價很正常,但是擺在當年,體驗不行,價格還高,能改變很多人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二手市場里的老車,很多都是手動擋的。
再一個,當年大家考駕照大多都是手動擋,而現(xiàn)在都直接去考自動擋駕照了。

但是現(xiàn)在,自動擋已經(jīng)不再是妖魔鬼怪。人的天性就是這樣,怎么方便怎么來,現(xiàn)在自動擋可以通過堆擋位的方法,來提升傳動效率和換擋邏輯,并且降低油耗,就拿AT變速箱來說,4AT早已是時代的眼淚,6AT也已經(jīng)瀕臨淘汰,8AT已經(jīng)成為主流。
而且,擋位越多,機器換擋的優(yōu)勢也就越突出,給你弄個手動10擋,就問你掛擋掛得累不累?

所以,手動擋確實敵不過自動擋了,加上現(xiàn)在很多電動車,甚至都不存在所謂變速箱的概念了。時代變了,現(xiàn)在手動擋市場,就只剩下了兩種極端,一種是極其便宜的車,另一種是追求極致駕駛體驗的車。

360全景影像
我們身邊總有一批神奇的群體,他們叫老司機。嘴上一個個吹得很神,一去查他的駕駛記錄,一年扣個幾十分,出險兩三次,還是全責……

而360剛出來的時候,可是受到了老司機們的集體鄙視,就像老司機當年對倒車雷達和倒車影像不屑一顧一樣。不過早年的360,畫面畸變非常嚴重,有人從旁邊過去還以為他變異了,屏幕就像開了八倍鏡,看上去蹭到了結(jié)果下車一看還有好遠……那畫質(zhì)就更別提了。

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攝像頭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清,算法越來越成熟,360度顯示的畫面也就越來越真實。側(cè)方停車可以精確到分米,在輪圈距離馬路牙子足夠近的同時,又不會蹭到你昂貴的輪圈。

說明書
網(wǎng)上99%的問題,在說明書中都能找到。但99%的人,買車買來都不會看一眼說明書。

這就像蘋果把充電器給省了,雖然對99%的人沒什么影響,但99%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爽。所以等哪一天汽車廠家意識到,可以把說明書也省了,又省下不少錢,還少砍幾棵樹,我估計大家都會強烈反對。
所以,大家沒事還是翻翻自己的說明書吧,有好處。

內(nèi)飾
早期汽車對于內(nèi)飾幾乎沒有什么要求,當時的設計師,更多的是將目光集中在機械層面的基礎問題上。這也使得汽車內(nèi)飾在那個年代,幾乎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而且,那時候的工程師也挺倔強的,不少人都覺得汽車和飛機是一樣的,開車的駕駛員也要像一戰(zhàn)時的飛行員那樣,要感受風的流向才能把車開好。所以,當時不少車,駕駛艙都會保持開放狀態(tài)。
可問題來了,這車下雨天根本沒法開,我總不能左手打傘、右手開車吧,甚至我還要找個棚子來給車擋雨……所以沒用多久,所有人都開始選擇全封閉的汽車,從此汽車的內(nèi)飾也就受到了重視。

從上個世紀 60 年代開始,汽車內(nèi)飾也走向了巔峰,我們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設計和用料,那時候沒什么廉價的大屏,有的只是真材實料。
所以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汽車內(nèi)飾正在倒退,我很懷念過去車內(nèi)各種真皮、實木和鍍鉻,而不是現(xiàn)在的織物仿皮、工程塑料和所謂環(huán)保材料,完了再給你弄塊大屏充門面。

傾斜式方向盤、輪胎
先說方向盤。

據(jù)說最初車上沒有方向盤,而是一個類似操縱桿的東西,后來從船上的方向舵汲取靈感,才有了真正的方向盤。

據(jù)說最早的方向盤和船上的方向舵一樣,是垂直于地面的,試想一下一個垂直的方向盤,那用起來真難受,你人得坐得非常板正才行,所以早期的車坐上去那只是板凳而不是座椅。后來,是水平于地面,用起來也挺難受。

但是再后來,出了一次事故,當時發(fā)動機掉落,砸彎了方向機下面的連桿,導致方向盤一下翹了起來,結(jié)果被人發(fā)現(xiàn)傾斜式方向盤手感還挺好的,于是這個設計就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甚至現(xiàn)在看看你的車,你會發(fā)現(xiàn)方向盤不只是上下傾斜,說不定還會往中控方向向右傾斜,這就是將人體工程學發(fā)揚光大的結(jié)果。
再說輪胎,輪胎真是個偉大的發(fā)明,不然以現(xiàn)代汽車的車速,醫(yī)院骨科的生意一定非常好。

最初的車輪是實心的木頭、鐵,10公里的時速,坐幾個小時,怕是就腰椎間盤突出了。后來車輪墊上了實心橡膠,但車速一上去還是不行。

結(jié)果英國有個獸醫(yī),他叫鄧祿普,鄧祿普輪胎的鄧祿普。鄧祿普看到兒子騎著實心橡膠車輪的自行車,屁顛屁顛地把屁股都顛紅了,當時他又在澆花,低頭看了看澆花的橡膠水管,就想著能不能像這水管一樣,將實心橡膠做成空心的,在里面沖上氣,于是充氣橡膠輪胎被發(fā)明出來了。

后來米其林兄弟,米其林輪胎的米其林,在法國的一次汽車比賽中,他們的賽車用的就是充氣橡膠輪胎,在比賽開始前還被其他人質(zhì)疑不靠譜。結(jié)果最后奪冠,我覺得可能不是因為他們的車太快,而是其他人的車太顛開快了受不了。后來米其林兄弟,將充氣橡膠輪胎推上了歷史舞臺,后來又衍生出了我們現(xiàn)在用的、簡化內(nèi)胎的充氣真空輪胎。

自動泊車
自動泊車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因為在1992年,大眾就發(fā)布了世界上首個自動泊車系統(tǒng)。但考慮到顯示問題,并沒有量產(chǎn),據(jù)說這個系統(tǒng),需要占用整個后備廂。

前兩年最主流的自動泊車,是半自動泊車。
半自動泊車是在停車的過程中,需要手動切換擋位,甚至加速和減速,這也是自動泊車被笑話最多的時候,我不如自己把車倒進去了。

而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全自動泊車。
半自動到全自動最重要的變化,是人不需要在車內(nèi)參與任何操作,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或鑰匙,就可以在車外指揮車輛停好。當然在一開始,因為成功率不高,各種笑話滿天飛,甚至有人說這種人工智能完全是人工智障。但是到了今天,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也越來越靠譜了。

后備廂開關
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個矛盾的設計,后備廂都是從外面打開的,為什么還要在里面放一個開關?

后備廂開關還有個名字:后備廂緊急逃生裝置。某一天,某個人被綁架了,被塞進了后備廂,他可以用里面的開關逃生。

最后,預測哪些東西當下非常雞肋,但以后說不定會真香?

自動駕駛?,F(xiàn)在還差點意思,甚至最基本的主動剎車都差點意思。但是只要硬件懟的夠多,算法也足夠完善,機器,總有一天可以超越人。
特斯拉的生化武器防御模式,剛出來的時候還被嘲笑,可能名字太浮夸了。這個模式,本質(zhì)上是車輛密閉性夠好,濾芯的過濾等級夠高,再通過風扇的高速運轉(zhuǎn),讓車內(nèi)氣壓大于車外,以隔絕來自車外的污染,有點負壓救護車的意思。結(jié)果這兩年美國頻繁爆發(fā)山火,空氣污染直接爆表,一般的內(nèi)循環(huán)根本不好使,聽說老美那邊的特斯拉車主,都在排著隊感謝老馬。
甚至電動車本身,從沒開過甚至抵制的人都覺得雞肋,但開過的都會覺得真香,感覺回不到燃油車了。
同時我能想到幾個,當下非常雞肋,以后也非常雞肋的東西:
自動啟停、顆粒捕捉器,為了突擊應對排放法規(guī)的臨時性產(chǎn)物。模擬聲浪,為了讓燃油車主更快適應電動車、有點自欺欺人性質(zhì)的產(chǎn)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