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于安史之亂,困于老年生活——瀟灑詩仙李白的憋屈晚年
唐朝開元后期,由于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
改元天寶后,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quán),專橫獨斷。加上當時土地兼并之風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jīng)濟、社會逐漸呈衰敗之象。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由于以前的制度遭到了破環(huán),于是乎唐玄宗便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而這些召募來的將領(lǐng)與地方軍閥相互勾結(jié),兩者形成一種特殊得復(fù)雜裙帶關(guān)系。再加上開元時期,唐玄宗為了朝廷內(nèi)權(quán)力的相互制衡,設(shè)立了節(jié)度使,而安祿山便是其中的一員。
到了天寶元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占全國得四分之三,僅安祿山的軍隊便達到了十五萬人,且每一支軍隊都訓(xùn)練有素。
反觀中央的軍隊,數(shù)量不足、質(zhì)量太差,毫無作戰(zhàn)得準備,打起仗來更是不堪一擊。這也使邊防勢力不再畏懼中央勢力。而他們?nèi)找鎻姶?,也使得他們與中央政權(quán)矛盾日益加深。
另一方面,楊玉環(huán)的哥哥楊國忠取代李林甫成為宰相時,他由于治理方式不當,對于下屬一味打壓,讓安祿山十分不滿。
而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對于楊國忠也全無半點畏懼之心。但楊國忠又深得皇上的重視,心懷記恨之心的楊國忠并沒有想到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唐玄宗說,安祿山定會起兵叛亂。
安祿山本就有叛亂之意,又因為楊國忠每次安祿山面圣之時都十分的提心吊膽,身為胡人的安祿山,耐心本就不多,想著“既然你都看出來了,那我就合了你的心意”。
于是在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唐玄宗、肅宗時邊鎮(zhèn)守將安祿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持續(xù)八年之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安祿山一路打到潼關(guān),在唐玄宗胡亂加戲的情況下,哥舒翰鎮(zhèn)守的潼關(guān)失守,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一伙人放棄了首都,往西蜀方向逃跑。在逃跑途中,唐玄宗作了分工,大意就是派幾個兒子在不同的地區(qū)平定叛軍,其中太子李亨負責長安、洛陽等黃河流域的地方,永王李璘就負責江陵(湖北荊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華中這些地方。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玄宗李隆基逃至馬嵬驛。
隨從的將士因為饑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便將自己想要殺掉楊國忠的想法通過宦官李輔國轉(zhuǎn)告太子李亨,在太子李亨猶豫間,隨行將士直接處死宰相楊國忠,并強迫楊玉環(huán)自盡,
此事件史稱“馬嵬坡兵變”。馬嵬坡兵變后,唐玄宗李隆基認為太子李亨為主謀,兩人在馬嵬坡分道。
此后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永王李璘不服肅宗在靈武繼位之事,
當自己坐擁山南東道、嶺南道、黔中道、江南西道四道之地,面對地廣人稠的大好局面,李璘就打起了登基稱帝的念頭。于是以私黨薛镠等人作為參謀,季廣琛等為將軍,分兵襲擊吳郡及廣陵,正式扯旗造反。
李璘造反之際,網(wǎng)絡(luò)人才,而李白的詩名才氣天下皆知,因此成為李璘網(wǎng)絡(luò)的對象。
李白之前做了三年翰林待詔,除了寫過三首《清平調(diào)》和陪賀知章喝酒外一事無成,最終被“賜金放還”,這沉重打擊了他報國建功的熱情和信心,但是他心中的一團火是不會熄的,況且希望在政治上施展抱負始終是李白的夙愿。
面對永王李璘遞來的橄欖枝,志在勤王沒賊的李白絲毫沒有懷疑,很高興的做了幕賓。
由于建功立業(yè)太過心切,還寫了《永王東巡歌》,但是李白的政治敏感性太差。
最終李璘兵敗,寫下的《永王東巡歌》成了李白最終入獄的鐵證。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身陷囹圄的李白,趕緊給親朋故舊寫信,
其中包括宰相崔渙、御史中丞宋若思以及淮南節(jié)度使高適。天真的李白或許才知道,他與高適的幾次酣醉,卻換不回一句安慰。而右相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因為李白的上詩求救,駐扎在潯陽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崔渙為“永王事件”牽連的人開脫罪名,卻得罪了同僚和下屬,被罷去右相之職,并貶為太守。接替崔渙辦理“永王事件”的官員李峘,將已結(jié)案件推翻重審,并重新拘捕釋放人員。宋若思讓李白先藏起來,
不久,藏在潛山縣司空原舊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流放夜郎的李白一夜之間徹底老了。
流放夜郎也意味著,李白的所有理想徹底幻滅。 在流放途中,李白心情憂郁,一路走著,一路寫著。
比如以“慚君能衛(wèi)足,嘆我遠移根。”感嘆自己的悲慘命運。
但是李白也趁此機會造訪了不少的名勝古跡,他游歷了降下,在白帝城附近,59歲的李白遇到朝廷大赦,他欣喜若狂,立即返舟東下江陵,把喜悅的心情寫進詩里,“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這以后,李白還想要參加大將李光弻的部隊,馳騁疆場,報效祖國,只不過這次,連招錄士兵的人都不要這位年邁的老者。
之后李白來到當涂,寄宿在了李陽冰處,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病重了,在762年的秋天李白病逝在了當涂。留下了絕筆《臨終歌》一首。
參考資料:
能靜居主人.《李白:活的憋屈,死的瀟灑。盛唐第一頂流,備受上層層追捧,又是誰將他推到世人皆欲殺的地步?》.自媒體 張引娣.《“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