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一些從游戲里傳出去的錯誤槍械知識(2)
好像大家還挺喜歡的。。那繼續(xù)寫點,如果反響好考慮做個視頻?
5/30更新:就一堆評論區(qū)里提到的話題做了一些補充,同時就一些我知識盲區(qū)和經(jīng)驗盲區(qū)的內(nèi)容問了一下一個懷俄明老鐵,一個真的天天擼鐵的鐵汁,給了我不少有趣的分享。
- 箭矢的殺傷力
覺得箭矢殺傷力大的刻板印象除了歸功于腦癱數(shù)值策劃,還要感謝一大票影視劇。
冷兵器時代的箭矢規(guī)格差異可以很大,有很小的也有很大的,但是箭矢給人傷害大的印象是因為以前醫(yī)療條件非常有限,貫穿傷的治療遠比利器造成的切割傷難以醫(yī)治,由于出血造成的死亡率高,而且很多時候箭頭有淬毒處理,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但是放到現(xiàn)代,箭矢的優(yōu)勢已經(jīng)基本上只剩下靜音。
箭矢普遍比較重,即使是輕箭也遠比常見的子彈更重,而箭矢的飛行速度遠遠不及子彈,這帶來的明顯體現(xiàn)就是箭矢的射程更近,且彈道會更加彎曲。除開十字弩,弓本身對射手的素質(zhì)也有不小的要求。
舉個例子來說,比較常見的350gr(約22.7g)輕箭頭,能射出來320ft/s(約97.5m/s),能量也就108J左右。普通的7.62x51 NATO步槍彈的能量隨便都超過3000J,即使是5.56x45彈藥也有普遍超過1500J的動能。
對著無防護的普通人來說,箭矢和子彈一樣致命,但是對著有防護的士兵而言,箭矢的效用就比較有限了。穿透力不足、射程不足、精度不足都是箭矢的致命傷,而且槍械的裝填速度是遠勝過弓弩的。
有評論指出有現(xiàn)代駑是可以通過暴力手段達到比較變態(tài)的箭速的。我認為如果箭的速度上來的話,殺傷力肯定不會比子彈低——但我也質(zhì)疑下實用性如何。我認為駑是很帥的武器,但是我不認為它在現(xiàn)代能比槍械實用多少。如果單純是打獵,并不需要多高的威力就可以擊殺獵物了(別跟我說你想獵恐龍),如果是軍用語境的話弩箭都是特殊用途,為了靜音也更不可能追求高速。
當然想要把弓箭玩的很厲害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不過要用弓拉出來比步槍還強的威力,估計你得是下面這位才行:

- RPD,RPK,PK
我只想罵街。我不知道是什么游戲把一堆人玩得看見木槍托的機槍就喊RPK。
先說RPD。
RPD的D就是捷格佳廖夫的首字母,這是一把實打?qū)嵉亩?zhàn)槍,并且到了現(xiàn)在還在世界各地廣泛被使用。這槍打的也是7.62x39 M43彈,是比較不錯的輕機槍。RPD雖然沒有快拆槍管的射擊,但是槍管壁較厚,熱容較大,理論上允許連續(xù)射擊300發(fā)而不等待冷卻。
RPD除了跟AK47/AKM打同一種子彈之外,跟AK槍族沒有關系。

RPD是彈鏈供彈!RPD是彈鏈供彈!RPD是彈鏈供彈!不是彈鼓!只要你裝得住,你愿意用褲襠都行。



RPK就是大號AKM,屬于BAR的精神繼承人,就是配了兩腳架的重型長槍管自動步槍而已,根本不配稱為輕機槍,但是因為輕(僅5kg左右),替代了接近9kg的RPD作為制式班用武器。但其實RPD的火力持續(xù)性根本不行,因為其槍管過熱非常快,也不支持快拆。
RPK可以用AK默認的30發(fā)彈匣也可以用常見的40發(fā)長彈匣,也有75發(fā)彈鼓。民間還有其他的第三方彈匣/彈鼓產(chǎn)品我沒有了解,但評論區(qū)高人已經(jīng)有舉出的了。
我此處提及的僅限于RPK,不包括RPK-74。RPK本身已經(jīng)是一個具體的型號。



對著PK/PKM/PKP喊RPK的我就更不能理解了,是不是只要是毛子的機槍就一律叫RPK?
我是非常喜歡PK系列機槍的。
PK系列發(fā)射全威力的7.62x54R彈藥,非常有精神。彈鏈供彈。作為步兵武器,PK系列雖然在射擊精度上比不上FN MAG(美軍稱為M240),但PK尤其是PKM要輕得多。作為發(fā)射全威力彈藥的武器,PKM空槍重量跟RPD一樣為7.5kg,遠低于超過12kg的M240。
PK有可以快速拆卸的槍管,同時可以按照使用場景來選擇安裝三腳架還是兩腳架。
PK是卡拉什尼科夫的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PKP Pecheneg這個型號。這個變種改為了不可快速拆卸的槍管,但采用了一種奇特的強制風冷設計,通過槍口焰帶動氣流冷卻槍管?!緭?jù)說】PKP可以“以40-50發(fā)的長點射速度連續(xù)射擊600發(fā)子彈”。這個說法我持懷疑態(tài)度我也沒辦法驗證,因為我有生之年應該碰不到這槍。


怎么識別這幾種蘇俄機槍?

RPD是左側進彈,其次不管什么型號的RPD都一定有一個比較短小的護木。RPD的機匣和二戰(zhàn)的DP機槍一樣都比較細長,是典型的捷格佳廖夫設計。
RPK就是長槍管的AK,沒太多好說的,槍托護木隨便換,但看機匣就知道。
PK系列機匣非常大塊壯實,右側進彈,一般是標志性的中間鏤空的槍托。PK/PKM有一個可旋轉的提把氨莊在鏹|管(我不知道這幾個字為什么會被變成****)上,PKP的提把是固定在槍管護套上的。PK機槍沒有真正的護木。
- 彈鼓
彈鼓在射擊類游戲里往往都是另一個化身的“擴容彈匣”,大部分精神小伙都是無腦直接一鍵購買安裝,并且想當然覺得是神器。嘔
彈鼓的好處就跟它在游戲里呈現(xiàn)得一樣直觀——充沛的一次性火力輸出。也僅限于此了。
即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許多武器的彈鼓仍然是故障頻發(fā)的代名詞。彈鼓的彈簧/發(fā)條不僅脆弱而且需要頻繁維護,而且許多時候逼迫射手不得不放棄裝滿彈鼓以保證供彈順暢。
另一方面,彈鼓的沉重被笨拙是在射擊游戲里體現(xiàn)不出來的,畢竟游戲里人均肩射MG42、手持DP、BAR健步如飛。彈鼓的巨大體積除了使得士兵背負行軍時不適,狹小空間里也難以施展,但游戲里誰管你,大家都是穿模戰(zhàn)士。
還有很多人因為PPSh的71發(fā)彈鼓就稱其為神,其實這是非常錯的。如果為了保證可靠性,PPSh的彈鼓經(jīng)常不能壓滿。而且,由于是手工裝配,不同槍之間的彈鼓可能還會因為公差問題難以兼容。另外,此槍由于是圍繞彈鼓設計,在安裝后來的35發(fā)雙排單進彈匣時可靠性還比較難以名狀。純彈匣設計的PPS沖鋒槍就完全沒這種問題。
除了PPSh,湯姆森沖鋒槍的彈鼓在士兵里也是惡評如潮。黑幫愛用也不過是方便打完一梭子就跑,黑幫才不管運動戰(zhàn)的和槍支保養(yǎng)的需求呢。游戲里100發(fā)彈鼓的芝加哥打字機哇塞好強啊,現(xiàn)實中100發(fā)彈鼓的M1928狗都不用。防杠,湯姆森沖鋒槍除了100發(fā)彈鼓還有50發(fā)彈鼓,但是同樣還是太笨重,最受好評的還是30發(fā)彈匣。
- 彈匣
我不知道是咋的(原臟話過不了審已刪除),彈匣(Magazine)和彈夾(Clip)這兩種東西真的很難辨別嗎?

而且,匣這個字真的那么難念嗎?
我就是愛摳字眼,我就是的地得糾察隊員,我就是要分清彈匣彈夾,有問題嗎?

- M1911
雖然我比較喜歡,但是我沒有機會打過M1911,所以沒辦法談親身體驗。
很多游戲里把這個槍作為初始副武器或者干脆就是開局給的“白板”武器,所以屬性一般都非常糟糕,而且給人“小手槍”的印象。
首先我認為任何性能糟糕的武器都是不可能在全球各地被使用超過100年——M1911和M2重機槍都是100年前勃朗寧的設計,沒錯。M1911手槍不僅精度良好、可靠性高,而且包含握把保險在內(nèi)的雙保險設計使得這是一把非常不容易走火的相對安全的武器。然而電子游戲玩家并不知道什么是保險。
評論區(qū)指正,M1911由于扳機的問題加上槍管短后座原理,其實從結構上來說精度不會是最好的。我的觀測謬誤在于我之前接觸到的用戶都是使用的較高質(zhì)量的M1911變種,普遍都有精良的制造質(zhì)量。我相信二戰(zhàn)時期的M1911A1的精度應該是要差得多的。
友人告訴我說丑國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種給1911手槍設計的二段式扳機,兩級之間用彈簧來連接。我非常質(zhì)疑這種設計的可靠性和實用性——即使扳機力的問題解決了,1911的握把保險注定了開槍時候手必定是僵的。
.45ACP在百年以來一直被視為非??煽坑行У膹椝?。雖然美軍用貝雷塔的二踢腳廢物取代了M1911作為軍用制式手槍,但是還是有士兵寧可自購也還是在用M1911。拋開什么射擊精度、彈道性能不談,作為自衛(wèi)武器,.45就是比9mm的威力大,沒得洗。四等人在這方面又非常誠實地“開了歷史的倒車”,違背國會老爺?shù)闹家庵匦虏少?911,命名為M45A1。不過很快也涼了,因為這么個又重彈容量又低的玩意兒是顯然跟不上時代的了。
還有就是,不管是尺寸還是重量,M1911都絕對不“小”。同口徑的Glock 21、SIG P220和USP .45都在800克左右,但M1911隨便就超過1kg。尺寸懶得說了,直接上圖。

- 左輪=威力大
威力從來都是看子彈不是看槍。左輪可以以比較簡單的結構來發(fā)射大威力的馬格南類彈藥是不假,但是不是所有的左輪都是大威力。多的是.38左輪打不死人的案例,9mm的左輪威力跟普通手槍也不會有任何區(qū)別。只不過稍有區(qū)別的是,因為左輪沒有復雜的后座機構,尤其是一票單動左輪,同體積下它們可以容納比自動手槍更長的槍管,所以在發(fā)射藥燃燒極限內(nèi),如果同體積下左輪的槍管更長,理論上在發(fā)射同種子彈時左輪理論上可能有相較于更短槍管的自動手槍獲得更高的初速。
十分非常以及極其地感謝@德麗莎阿波卡利斯 的補充,我覺得不更新一下加入到正文對不起良心。我忘記的一點是,左輪會普遍由于密封性差而損失火藥能量,所以反而威力會比同彈藥的自動手槍低。左輪給人威力大的印象主要來源于其廣泛使用強裝藥的馬格南類彈藥。
防止杠精,這里提的自動手槍指的是廣義的自動裝填機構的手槍,不是指全自動循環(huán)發(fā)射的手槍。
經(jīng)過明煮燈塔國的朋友提醒的一點就是,左輪還有一個好處反而也是游戲里體現(xiàn)不出來的,就是左輪一般對同口徑的不同彈藥有較好的兼容性,很多時候甚至不經(jīng)改裝就可以發(fā)射多種彈藥。舉例來說,適配.357馬格南的左輪可以非常安全地直接使用.38Special彈藥,不需要任何改裝,但由于.357馬格南的裝藥要強得多,因此適配.38Special的左輪發(fā)射.357馬格南彈藥可能有危險。
但是須知的一點是,左輪同樣由于結構簡單,沒有太多的機械部件來承受和分攤后坐力,雖然理論射擊精度會較佳,但對射手的掌控技能也有較高要求。游戲里反派人均.44左輪,但實際上.44馬格南彈藥的后坐力是非常難以掌控的。而且對于軍事用途而言,.44左輪不僅體積過大,彈容量小,對于有防護的目標沒有足夠的穿透力,但對無防護的人類目標的威力又過剩。我很難想象它的意義和李奇微的手榴彈有什么區(qū)別。
- 致死性
這實際上是一個比停止作用還要抽象和眾說紛紜的話題。
很多連槍都沒摸過的人直接就把致死性等同于威力,這是大錯特錯的。舉個例子來說,12號霰彈槍發(fā)射豆袋彈,基本上人挨一發(fā)直接躺地上——但是不會死。.22子彈威力夠小吧?空尖、軟尖的.22彈藥一樣致命。
我總是見到跟我說小口徑步槍彈彈頭會翻滾所以威力大——你說清楚點,致死性強,沒人會反駁。但是動能低、TKOF低即停止作用差,這個沒得洗。就跟之前有人說插板防彈衣扛12號獨頭彈沒壓力一樣地,打不死你你還不會疼嗎?
我也不能指望發(fā)言的人都挨過槍子兒吧,畢竟我也沒挨過;但是你但凡打過,你都知道槍得有后坐力吧,力的作用是相對的對吧,你肩膀都能感受到的力,子彈飛出去打到目標身上,即使不是貫穿傷也是鈍器傷吧?難道可以說沒穿透沒致死性就沒威力了?
現(xiàn)在的致死性測試基本上不是打豬肉就是打凝膠,然后看空腔的形狀和大小,這個本身沒有錯,因為空腔的體積基本上就可以跟失血量是呈正相關的。但是這種跑分性質(zhì)的測試是很難反映綜合的【威力】的,因為所謂威力本身就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它既包含穿透力、停止作用也包含了致死性。
值得一提的是,朋友給我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數(shù)據(jù)。他用16英寸的雷明頓R4和18.5英寸的魯格Mini14用同樣的子彈打彈道凝膠,后者的空腔要大得多。印證了評論區(qū)里有提及需要彈速來帶動空腔的說法。
但是在我追問用的啥彈藥的時候人家表示忘記了。我?
置頂?shù)脑u論有非常詳盡的補充。非常驚喜。
裝逼不能只有我一個人裝,大家一起裝才有意思。
你要真的評估一個槍/子彈威力如何,是要具體到它的典型使用場景里來看待的。5.45x39彈藥打阿富汗游擊隊員一打一個死,但是你拿它去獵個大象犀牛你看誰敢?.44馬格南彈藥是大家都覺得比較典型的大威力手槍彈,燈塔國居家裝逼好貨,然而你去上戰(zhàn)場用.44給我打一個裝甲車看看?
小口徑步槍彈近年來重新在廣大沒摸過槍的人心里口碑回升,是因為的確現(xiàn)實中短突擊步槍隨著特種作戰(zhàn)開始推廣。特種作戰(zhàn)多數(shù)情況下對目標就是擊斃,更何況丑國SWAT現(xiàn)在對著咸飯基本上也就是用步槍澆一頓直接擊斃了事,所以大家就覺得,嗯,小口徑步槍彈好,是正道的光。我上一篇里說小口徑步槍彈的停止作用可能不如打大口徑手槍彈的沖鋒槍,還有人覺得我是沖鋒槍婆羅門。
其實我喜歡霰彈槍,畢竟我槍法差,是真的。
推薦感興趣的pon友們?nèi)ビ凸芸匆粋€叫hickok45的精神老頭,他打各種各樣的槍,并且親自給大家演示被M1步槍啃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