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膠】品種最多最復(fù)雜的魚膠——赤嘴鳘魚膠
大家好,我是魚膠愛好者,應(yīng)該有許多小伙伴都聽說過赤嘴魚膠,都知道赤嘴魚膠有多好,但是赤嘴魚膠除了效果好以外,你知道赤嘴魚膠其實還分很多種類的嗎?今天魚膠愛好者就帶大家了解赤嘴魚膠他究竟有多復(fù)雜。
了解赤嘴鳘魚膠
湛江赤嘴魚膠
赤嘴鳘魚,也叫“鮸魚”,東南亞一帶也叫“黑鳘”,屬于高經(jīng)濟價值魚類,自古就有“有錢吃鮸,無錢免吃”的說法。赤嘴鳘魚膠在潮汕本土知名度甚高,皆因潮汕瀕臨南海,以前南澳一帶是赤嘴鳘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本地漁民經(jīng)常可以捕撈得到。赤嘴鳘魚在潮汕地區(qū)最先被稱作“青鱸”(應(yīng)是誤認),后來稱之為“烏皮赤嘴”、“赤嘴鳘”。
赤嘴魚膠的魚種及產(chǎn)地
赤嘴鳘魚膠的魚種主要有兩種,雙棘原黃姑魚和褐毛鱧,分屬石首魚科原黃姑魚屬和毛鱧魚屬。雖然有兩個不同的魚種,但這兩種魚在外觀上非常相像,魚鰾也非常相似,因而這兩種魚被稱為赤嘴鳘魚膠。
雙棘原黃姑魚(上)和褐毛鲿(下)
赤嘴鳘魚膠的分類
1、按產(chǎn)地來分
“緬甸赤嘴”是特指來自緬甸海域的赤嘴,此海域的赤嘴鳘魚膠質(zhì)量較好,因此市場上經(jīng)常會對此類赤嘴鳘魚膠加以強調(diào)。另如“印尼大耳”,指來自印尼海域的“大耳赤嘴”。
緬甸赤嘴,它同時有可能做成“臺山赤嘴”或者“紅雞赤嘴”的那種款式,所以市面上,也有把“緬甸赤嘴”根據(jù)款式稱之為“臺山赤嘴”或者“紅雞赤嘴”。
紅雞赤嘴
2、以款式為名
廣東沿海多個城市如湛江、臺山、陽江以及浙江等國內(nèi)海域,有野生的赤嘴鳘魚魚汛已經(jīng)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湛江赤嘴”、“臺山赤嘴”、“陽江赤嘴”,包括后來的“金蘭赤嘴”等在最初的時候,都是以“產(chǎn)地”來命名的。
產(chǎn)地不同,漁民做出來的款式也不相同,所以人們當時就用地方名字來加以區(qū)分。后來,由于國內(nèi)野生赤嘴鳘魚瀕臨絕種,以及消費者對某些款式的赤嘴的熱捧(如最先是“湛江赤嘴”),于是上述這些赤嘴慢慢地就變成了某種特定款式的代名詞。
而“紅雞赤嘴”和“泗水赤嘴”則混合了產(chǎn)地、外形、膠質(zhì)等方面的區(qū)別,一般認為紅雞赤嘴要比泗水赤嘴質(zhì)量較好。
臺山赤嘴
3、大耳赤嘴
大耳赤嘴則是根據(jù)赤嘴鳘魚膠的外形來命名,特指那些“耳朵”相對較大且無專門做成某種特定款式的赤嘴(筒狀或片狀),這種赤嘴基本上都是產(chǎn)地原貨,由當?shù)貪O民直接取鰾曬干。如印尼大耳、緬甸大耳等。
大耳赤嘴
4、厚肚赤嘴
厚肚赤嘴膠質(zhì)上乘(也許是海域環(huán)境不同等原因),被認為是上好的赤嘴。
厚肚赤嘴
5、石肚赤嘴
石肚有自己特定的款式,一般選質(zhì)量最好的赤嘴造型而成,價格當然也相對最貴。但從魚種來說,還是屬于赤嘴鳘魚類。
石肚赤嘴
6、土鳘赤嘴
特指中國東海、黃海、臺灣、日本南韓海域的野生鮸魚膠(非養(yǎng)殖),魚種不算大。
土鳘赤嘴
赤嘴魚膠的辨別方法
1、法令紋:所有赤嘴都是有兩條法令紋,豎著,有的在膠的兩邊,有的靠近中間,其實就是刨開的方式不一樣。
2、出水孔:在赤嘴的法令紋兩邊或內(nèi)側(cè),會有兩排出水孔。
3、公母之分:公肚赤嘴的肉質(zhì)厚度是不一樣的,看具體刨開方式,有的是中間的肉薄,有的變成兩邊的肉薄。
湛江赤嘴
像上圖的湛江赤嘴,公肚,就是中間的肉質(zhì)薄,兩邊反而厚。也就是說,如果刨魚膠的時候是從薄的一邊刨開,也就是下圖的中間刨開,那么就變成兩邊薄,中間厚。而母肚赤嘴的肉質(zhì)基本是一樣的厚度的。
赤嘴魚膠如何判斷新老用戶膠?
1、顏色深淺:最基本的識別方法便是看顏色,顏色越重的花膠就越老。
2、水分含量:水分含量一般越老越干,也是有一些欠佳的店家,在老膠上沾水,那樣盡管是老膠,盡管色調(diào)深,可是水分含量不足干。識別方法是把花膠放一個月或幾個月后稱一下,看一下凈重轉(zhuǎn)變是多少。
3、紋理:紋路越不光滑,這花膠就越老,乃至有裂縫這類的。
刺花赤嘴
4、口感:新魚膠口感黏膩,老魚膠則全無黏性,且煲起變得很厚,甚至超過一厘米,有如吃松糕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