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與《街舞》哪個熱度更高?答案在情理之中,數(shù)據為14比5
《披荊斬棘的哥哥》和《這!就是街舞》都是當下熱度頗高的綜藝節(jié)目,但要是問這兩檔綜藝節(jié)目之間孰強孰弱,恐怕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關于這個問題,個人倒是可以做出比較客觀的解答。因為在某平臺上恰巧推出了《披荊斬棘的哥哥》和《這!就是街舞》的征文活動,根據參加活動的人數(shù)基本上就可以認定到底是哪檔綜藝節(jié)目更為火爆了。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了,認為單一平臺的數(shù)據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在這里簡單介解釋一下,絕大多數(shù)自媒體人都會選擇一文多發(fā),即一篇文章同時在多個平臺進行發(fā)布。因此在這個維度上,單一平臺的數(shù)據約等于全網的數(shù)據,起碼能夠反映出一檔綜藝節(jié)目被多少人自媒體人所關注著。自媒體人之所以會關注一檔綜藝節(jié)目,自然是基于讀者的需求了,故而參與征文活動的人數(shù)是一檔綜藝節(jié)目是否擁有高人氣的重要指標。

目前兩檔綜藝節(jié)目的征文活動參與人數(shù)比是14:5,《披荊斬棘的哥哥》約為一萬四千人左右、《這!就是街舞》則有五千多人,顯然是《披荊斬棘的哥哥》更勝一籌。

究其原因的話,個人認為主要受到了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大眾與小眾
兩檔綜藝節(jié)目的文化屬性截然不同,《披荊斬棘的哥哥》屬于最為普遍的流行文化,說白了就是適合大眾的主流表演形式。相較而言,《這!就是街舞》則會偏小眾一些,畢竟街舞文化是最為典型的舶來品。盡管隨著《這!就是街舞》的播出,街舞文化正在逐漸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可依舊處于非主流的范疇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眼下《長津湖》正在沖擊國產影片的票房紀錄,那么《長津湖》為什么能夠如此大火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眾多原因之中,愛國題材無疑是重中之重。愛國是不分男女老少的,理應人人都是愛國者,繼而愛國題材便成為了主流。與之相比,包括偶像劇題材、盜墓題材等等,無疑就顯得小眾了一些。

《披荊斬棘的哥哥》與《這!就是街舞》的關系便是如此,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大圈與小圈
另外兩檔綜藝節(jié)目所面對的收視群體也存在著差異,參加《披荊斬棘的哥哥》的藝人可謂是包羅萬象,有演員、歌手、Rapper、舞者以及鋼琴家。同時年齡段的跨度也非常大,最小的布瑞吉只有27歲,而老大哥黃貫中已經是57歲了。這種人員構成意味著《披荊斬棘的哥哥》可以吸引到不同品味、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有了些年紀且喜歡Beyond的人,自然是要來看看黃貫中了。熱愛嘻哈的年輕人在這里也能找到自己的“菜”,像是周延(GAI)、布瑞吉等人皆是國內說唱界的代表性人物。

簡而言之,觀眾想要的風格這里都有,總有一款適合你。在這一點上,《這!就是街舞》就做不到,原因也很簡單?!哆@!就是街舞》的明星隊長多是像黃子韜、易烊千璽、王一博、張藝興以及劉憲華這樣愛豆出身的流量藝人,愛豆的受眾群體相對來說是比較單一的,主要集中在飯圈之內。與街舞圈相比,飯圈的確是一個大圈,可是在大眾市場面前依舊只是一個“小朋友”。
鑒于受眾群體本身的巨大差距,必然會導致關注《這!就是街舞》的人數(shù)要遠遠少于《披荊斬棘的哥哥》。
人多與人少
除此之外,兩檔綜藝節(jié)目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差別,那便是藝人的數(shù)量?!杜G斬棘的哥哥》的哥哥多達33位,而《這!就是街舞》卻只有4位明星隊長,事實再一次證明了人多就是“力量”大。

這個“力量”之所以要打引號,是因為這里的“力量”并不是指力氣,而是可以成為熱點的話題。拿霍尊的退出來說,盡管嚴格意義上屬于其個人的私事,但不可否認的確給節(jié)目增加了額外的熱度。

再比如說趙文卓,一直以來圍繞著其爭議也不少,例如其跟梅艷芳的戀情。當初兩人熱戀時,趙文卓還是一個默默無聞小演員,于是有人就質疑趙文卓是想借著梅艷芳的名氣上位。說了也巧,為了紀念梅艷芳的電影《梅艷芳》剛好要在11月份上映,如此一來趙文卓勢必又將成為焦點了。與霍尊的退出如出一轍,私事歸私事,可熱度同樣會波及《披荊斬棘的哥哥》。

反觀《這!就是街舞》這邊,雖然4位明星隊長身上也有不少的話題,但幾乎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有興趣討論乃至互撕的只有各家的粉絲,大眾對此則是不怎么上心。說白了,與《這!就是街舞》有關的話題鮮有能夠成為被廣泛討論的熱點,關注度自是不可能太高了。

結語
不過有一點是殊途同歸的,綜藝節(jié)目想要在自己所面對的受眾群體中占有一席之地,質量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不敢說《披荊斬棘的哥哥》和《這!就是街舞》有多么優(yōu)秀,但在同類型的綜藝節(jié)目中絕對是佼佼者,正因如此才能夠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為高熱度的綜藝節(jié)目。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