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用化學揭秘兩國青少年思維差別!
本刊由真夏聯(lián)盟工作室制作。凌天隱士、新軍之王一線報道,Brighter、真夏、summerialline%編輯。報道B站上的有趣發(fā)現(xiàn)。歡迎訂閱!

本刊取材于2002版《智慧背囊》第5輯,小編偶然在圖書館中翻閱到它,差一點被里面的一篇故事笑死。于是,我工作室立即以它為素材出版此刊。
小編猜測這個故事是想體現(xiàn)美國青少年思維十分優(yōu)越,似乎有責怪中國式教育死板的意思。不過----書的編者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我們整合原文如下:
“在一場國際性的青少年物理大會上,中國青少年代表與美國青少年代表被選出參加技能比拼。美國孩子自信地走上賽場,而中國的孩子則沉默不語。
比賽的題目是:在有限時間內(nèi)測量出形狀規(guī)則的金屬鈉塊的密度。中國青少年首先開始比賽,他首先拿起天平測量出鈉塊質(zhì)量,隨后用實驗臺上的刻度尺仔細地測定鈉塊的長寬高。測量得滿頭大汗,可仍然得不出一個準確的體積。時間到了,裁判們失望地搖了搖頭,中國孩子遺憾地走下了臺。
輪到美國孩子上場了,只見他用天平敏捷穩(wěn)重地測出鈉塊的質(zhì)量。然后,他打量了一下實驗臺,看到右手邊有一個裝滿水的溢水杯(一種測定體積的工具)。美國孩子微微笑了笑--他早就知道這場比賽的贏家是誰了。他拿起鈉塊,將它丟進溢水杯里,水很快不再溢出。就這樣,美國孩子輕松得知了鈉塊的體積,并且算出了鈉塊的密度。他的熟練與機敏使得裁判們紛紛鼓掌!
同樣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為什么兩國青少年完成的結(jié)果差距如此明顯?這就是因為美國孩子懂得靈活變通,不被定向思維所誤。一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民族,為什么可以遠超我們,我們該好好反思?。 ?/p>
這篇文章大致就是這樣的,我相信2002年時的家長看完后,心里一定對文章很有認同感。但是在2020年,我們再回過頭來審視這篇文章,無疑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疏漏:鈉塊是可以丟進水里的嗎?



初中化學學習置換反應時,便有這樣一句口訣:“前置后,鹽可溶,鐵顯正二價,不用鉀鈣鈉”
為什么不用鉀鈣鈉呢?到了高一,我們就學習了活潑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懂得了鉀鈣鈉可以與冷水發(fā)生劇烈的置換反應,生成對應的堿和氫氣。
文章里的美國孩子將鈉塊丟進水里,發(fā)生的反應就是:
Na+2H2O=2NaOH+H2(g)
也就是說,只要發(fā)生化學反應,不管生成什么,這位“機智”的美國孩子都危了,更何況這個反應還極其劇烈……

這是《芒種(化學)》里展現(xiàn)的反應視頻,一句“浮溶游響紅”就足以腦補那種情景。
講到這里,小編希望大家明白,書里說的“按部就班”有時是一種大智慧,這更是勝者的遠謀。我們要學習書里中國孩子的踏實與執(zhí)著,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好了,本期刊物就到這里,歡迎在評論區(qū)討論。我們下期再見,不要忘了關(guān)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