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沿革(第四十期)
約瑟夫·張伯倫
(一)約瑟夫·張伯倫是英國政治家,曾任伯明翰市市長(1873~1876),因對“愛爾蘭自治”政策與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內閣意見不合而辭職(1886)。1895~1903年任殖民大臣,推行擴張政策,力圖加強控制各自治領的經濟,倡議實行帝國特惠制。1906年大選中在重新當選伯明翰市長,1900~1914年出任在其本人不懈努力下建成的英國第一所“紅磚大學”——伯明翰大學校長職務。愛爾蘭自治運動是19世紀后期爭取愛爾蘭在英帝國內部實行自治的運動,1870年英國議會愛爾蘭自治派黨議員領袖、新教律師艾薩克·巴特建立自治協(xié)會,要求成立愛爾蘭議會,實行愛爾蘭自治。1873年協(xié)會更名為自治同盟,1878年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巴涅爾接替巴特成為愛爾蘭自治派黨議員領袖,1879年當選愛爾蘭全國土地同盟主席。巴涅爾想利用農民運動達到自治目的,在議會內他采用妨礙議事的辦法吸引人們關注愛爾蘭事務,在議會外他鼓動農民抵制地主奪佃,以維護因付不起地租而被逐出家園的佃農利益。農民拒交地租,拒絕為地主做事,針對地主的恐怖活動日趨活躍。面對這一嚴峻局面時英國格萊斯頓自由黨政府于1881年通過新的愛爾蘭土地法對農民作出讓步,但是巴涅爾等人并不滿足,仍繼續(xù)斗爭。同年10月政府逮捕巴涅爾、達維特等土地同盟領導人,自由黨政府內部出現分歧,格萊斯頓派貿易大臣約瑟夫·張伯倫同巴涅爾談判。巴涅爾承諾停止暴力行動,政府同意再調整1881年土地法,雙方達成妥協(xié)。

(二)1882年5月巴涅爾出獄,將土地同盟改組為愛爾蘭民族同盟,把愛爾蘭自治定為斗爭首要目標,并以議會斗爭為主要斗爭手段。1886年4月8日格萊斯頓第3任內閣首次向下院提出愛爾蘭自治法案,未獲通過。1891年10月巴涅爾去世,自治運動告一段落。1893年2月格萊斯頓第4任內閣向議會提出第2個自治法案,又遭上院否決。此后直至1912年自由黨阿斯奎斯內閣又向議會提出第3個愛爾蘭自治法案。據此法案時愛爾蘭的權力交兩院制議會;愛議會無權處理宣戰(zhàn)、議和、對外關系、征收新稅等問題;英議會有權撤銷愛議會通過的任何法律;行政權仍操縱在英國總督手中。1914年夏法案才獲通過,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這部法律的實施被延擱到大戰(zhàn)以后。《愛爾蘭自治法案》是英國政府關于在愛爾蘭實行自治的法案,又稱為地方自治法案,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曾先后提出3個法案。第1個法案是1886年4月由自由黨格萊斯頓政府提出的,當時愛爾蘭農民爭取土地的斗爭此伏彼起,資產階級要求自治的呼聲也日益強烈。格萊斯頓為了取得愛爾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支持,撲滅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乃提出給予愛爾蘭自治的法案。法案規(guī)定愛爾蘭將建立自己的議會和內閣,但其外交、軍事和關稅仍受英國控制。法案提出后遭到保守黨的猛烈抨擊,認為這是一個荒謬極愚的法案,同時也引起自由黨的分裂。結果格萊斯頓政府垮臺,自治法案夭折。
(三)1892年自由黨再度組閣,格萊斯頓向議會第2次提出自治法案。經過廣泛的宣傳和激烈的辯論后1893年2月下院以301票對267票勉強通過,可是上院否決這個法案,不久格萊斯頓宣布引退。進入20世紀英國國內各種矛盾嚴重激化、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也更加高漲。1906年自由黨阿斯奎斯組閣,為了取得愛爾蘭議員的支持于1912年4月向英國議會提出第3個自治法案。根據這一法案時愛爾蘭可建立兩院制的議會,上院議員由英王任命,下院議員按選舉法產生、但議會無權處理對外關系、征收稅款、支配土地和管理警察、軍隊等事宜。行政權則仍掌握在英國總督手中。這個法案同樣受到保守黨的反對,經過不少波折,總算被英國下院三讀通過,但仍遭上院否決。根據英國1911年的法律時凡一個法案經下院三讀通過就可以不顧上院的否決,直呈國王簽字,在此情況下保守黨人在議會阻撓不成,轉而在愛爾蘭制造事端。以卡爾遜為首的保守黨人先是策動北愛爾蘭的新教徒,于1912年9月28日通過“莊嚴盟約”,揚言要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來粉碎在愛爾蘭建立地方自治議會的陰謀。接著就在北方掀起武裝暴亂,從而引起英國的“憲法危機”。阿斯奎斯政府決定派兵平息暴亂,而軍官拒不受命,并以辭職要挾。保守黨人策劃的北方暴亂發(fā)生后愛爾蘭方面也組建義勇軍,全國戰(zhàn)爭有一觸即發(fā)之勢。
(四)為了緩和局勢和安定后方,英王喬治五世于1914年批準法案,使之成為正式法令。同年8月英國對德宣戰(zhàn),英國政府以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為借口把愛爾蘭自治法案擱置下來,宣布延期實行。戰(zhàn)后該法案雖得以實施,但未起任何作用。帝國特惠制是指英國與英聯邦其他成員國之間相互提供貿易優(yōu)惠的關稅制度,1932年7月在渥太華帝國經濟會議上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的殖民地、自治領相繼獨立,英帝國改稱為英聯邦,“帝國特惠制”遂改稱“英聯邦特惠制”。其主要內容是英國對從英聯邦其他成員國輸入的商品給予免稅或減稅優(yōu)待,對從成員國以外輸入農產品征收高額關稅;英聯邦其他成員國對從英國進口的工業(yè)品給予減稅優(yōu)待,同時提高從英國以外國家進口貨物的關稅率。英聯邦特惠制是英國和英聯邦其他成員國之間在貿易上互相提供優(yōu)惠待遇的制度,目的在于防止其他國家勢力滲入英聯邦市場。在1932年渥太華帝國會議上制定時原稱“帝國特惠制”,二戰(zhàn)后英殖民地相繼獨立,英帝國改稱英聯邦后改英聯邦特惠制稱,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后逐步取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因美國迫使英國放松限制,該制度適用范圍及作用逐漸縮小、許多新獨立的聯邦成員國均取消以前給與英國商品的優(yōu)惠。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77年加入該集團的關稅同盟以后遂取消該制度。

(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國的沖擊,于是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并日益重視帝國特惠問題。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迫使英國完全放棄自由貿易政策。1932年2月9日公布“進口條例”,按照條例除有特殊規(guī)定者外輸入英國的貨物一律從價征10%進口稅,并另征附加稅。在同年7月召開的渥太華帝國經濟會議上本著“己國生產者第一,帝國生產者第二,外國生產者最后”的原則,英國和自治領及自治領之間簽訂11個雙邊協(xié)定。帝國特惠制從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國保住帝國市場,抵擋住美、德的壓力。1938年英國出口到帝國內的貨物占出口總額40%,進口則占進口總額的一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自治領的民族經濟已得到發(fā)展,而且英國已抵擋不住美國對帝國市場的沖擊,帝國特惠制的作用因而減弱。1947年《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關于不得再擴大特惠幅度的規(guī)定,對參加1932年會議的自治領都有約束力。而且在以后的談判中英國和自治領間還被迫縮小特惠幅度,同時帝國內新獨立的一些國家(自治領)則不給英貨特惠待遇。但英國仍想維持此制度,遂于1958年改稱“聯邦特惠制”。1961年及1967年英國兩次申請參加歐洲經濟共同體,在談判中的最大障礙便是聯邦特惠制,1971年達成加入歐共體的協(xié)議時英國接受自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時起5年期間作出廢除特惠制的條件,1977年底特惠制宣告結束。
(六)約瑟夫·張伯倫在數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像個政治鼓動員一向滿懷激情,盡管他最終沒有當上首相,卻幾次問鼎英國的最高權力。他將帝國主義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主張所有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后裔都應該團結成一個國家。他以旺盛的精力和智力來管理龐大的帝國,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最后輝煌做出重大貢獻。但他為了實現目標不斷地追求個人權力,甚至不惜造成英國歷史上最大的政治分裂,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約瑟夫·張伯倫是英國財政大臣奧斯丁·張伯倫和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父親,1836年約瑟夫·張伯倫出生于英國倫敦,其父親(也叫約瑟夫)是一名成功的鞋匠。學生時代的張伯倫法語和數學成績優(yōu)異,但由于家庭的原因,16歲時張伯倫主動輟學去自家的工廠上班。18歲時到伯明翰加入其叔父的螺釘生意,此后事業(yè)越做越大,成為著名的螺釘生產商,其產品占據英格蘭三分之二的市場,并出口至美國、歐洲、印度、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生活中的張伯倫信奉一神教,擅長法語,喜歡辯論,經常參加辯論協(xié)會的活動。關心時事,思想激進。在英國還沒有建立國民教育體系的年代,他曾在伯明翰的主日學校任教,是一位樂于貼近下層群眾的資本家。

(七)由于本身思想激進加之伯明翰激進的政治氛圍,19世紀60年代張伯倫成為一名激進的自由黨人。1866年英國下議院改革,張伯倫成為伯明翰的市議員,此后他積極參與推動英國的教育改革運動。1869年他組織成立全國教育改革聯盟,并在伯明翰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張伯倫在政治上也聲望日隆,但真正使他在英國政壇上名聲大振的則是他在伯明翰進行的市政改革。1873年張伯倫競選成為伯明翰市長,此后幾年張伯倫大興市政建設,改善伯明翰的道路、照明,解決下層人民的生活問題,建立市屬企業(yè)擴大就業(yè),將一個臟亂差的重工業(yè)城市變成英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張伯倫的改革在自由放任思想一統(tǒng)天下的年代,開創(chuàng)政府干預經濟、建設福利社會的實踐,雖然他沒有把這些做法上升為理論,但他的思想與50年后的凱恩斯有著相通之處,因此他被稱為當時全國激進運動的旗手。從1874年開始張伯倫從自己的企業(yè)退休,成為一名職業(yè)政治家并競選下議院議員,開始走向全國政治的大舞臺。憑借優(yōu)秀的演說才能,張伯倫組織自由黨競選聯合會,成為自由黨在大選中的重要力量,于是1880年大選勝利后張伯倫被邀至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的自由黨內閣任對外貿易大臣。

(八)在十九世紀末列強并起的時代,對內進行貿易保護和扶持工商業(yè)發(fā)展,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已經成為時代主流,而英國政治家們卻仍固守大英帝國獨霸世界時的自由主義政策。自由主義政策是建立在英國工業(yè)領先世界的前提之下,然而此時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已經開始,德意的統(tǒng)一、法國、美國的崛起都對英國形成有力挑戰(zhàn),再執(zhí)行自由貿易的政策無異于是引狼入室。張伯倫是工業(yè)家出身而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是十分清楚的,然而大多數自由黨人卻反應遲鈍并在內閣中將張伯倫排除在帝國政策的決策之外,盡管如此但由于思想激進讓張伯倫仍然被自由主義的領袖人物約翰·布萊特稱為格拉斯頓內閣中唯一的沙文主義者。1892年在張伯倫的努力下成立于1825年的伯明翰醫(yī)學院與成立于1875年的梅森科學學院宣布合并,經過不斷改革和擴充于1900年成為具今日規(guī)模的伯明翰大學,梅森科學學院的轉讓成就新的英國伯明翰大學,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梅森科學學院的主席奧利弗洛奇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第一任校長張伯倫共同作為新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第一負責人,新伯明翰大學中有一部分教職員工,是梅森科學學院留下來的遺產。1900年3月24日伯明翰大學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特許狀,這主要是由于張伯倫校長對辦校的不懈熱情。1900年7月Calthorpe家庭為伯明翰大學提供二十五英畝(約10公頃)的土地,然而這片土地上還有Bournbrook家一方的財產。
(九)同年伯明翰大學向法院提出的法案使得皇家憲章在1900年5月31日生效,因此伯明翰大學正式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所“紅磚大學”。1886年格拉斯頓為了在大選中爭取愛爾蘭人的選票,滿足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要求,將愛爾蘭自治法案提交議會。堅定維護英國統(tǒng)一的張伯倫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辭去外貿大臣職務,帶領支持他的激進黨員另組自由黨聯合派,并與保守黨結盟反對格拉斯頓,終于迫使格拉斯頓下臺。由張伯倫帶領他的激進黨(自由黨聯合派)與索耳茲伯里侯爵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的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此后十年張伯倫以鼓吹帝國擴張聞名成為英國著名的新帝國主義者,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最終決定于這個國家的人口和幅員。自由帝國的政策再繼續(xù)下去的話英國將回歸到與英倫三島的面積相稱的國際地位上去,要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必須建立一個聯系緊密、堅強有力的大英帝國實體。張伯倫帝國思想的核心和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理想就是要建立一個“帝國聯邦”,用聯邦的形式使大英帝國聯結成一個真正的、統(tǒng)一的國家,這并不只是國家組成形式的改變,而是治國理念的轉變。大一統(tǒng)的帝國必然要求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強有力的政府,這與自由放任和“最小政府”的理論是截然對立的,也與英國“貴族的自由”的傳統(tǒng)不符,但卻是群雄爭霸的“帝國時代”的需要。1895年索爾茲伯里侯爵第三次執(zhí)政,正式邀請張伯倫入閣。

(十)為實現其統(tǒng)一帝國的理想的張伯倫就任殖民大臣,為建立一個真正的帝國的張伯倫付出巨大努力。1897年英國舉行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各個殖民地的代表齊集倫敦,張伯倫乘機召開第二次殖民地會議。會上他正式提出建立帝國議會的意見,要求改變帝國成員的這種薄弱的聯系,將帝國變成英國和各自治領合伙辦的企業(yè),大家共同分享管理帝國的權力。然而各殖民地更安于自由的現狀,真正響應張伯倫號召的幾乎沒有。但張伯倫并未放棄,此后他轉而鼓吹帝國關稅同盟,想在經濟上先統(tǒng)一帝國,為政治統(tǒng)一打下基礎。然而大多數英國政治家仍固守自由貿易政策傳統(tǒng),張伯倫的主張遭到激烈反對,于是在1903年張伯倫辭去殖民大臣職務,帶領支持者組織起“關稅改革同盟”,掀起聲勢浩大的關稅改革運動。此舉不但使得保守黨分裂,更是造成英國自17世紀的內戰(zhàn)以來最大的議會分裂。1906年大選的結果宣告張伯倫的失敗和自由主義在英國的回歸,但大選結束后70歲高齡的張伯倫就開始四處演講,為下次大選競選首相做準備。一次意外受傷使這位固執(zhí)的老頭終因健康原因退出政治舞臺,三十年來被他攪得天翻地覆的英國政壇終于得到暫時的平靜,在以妥協(xié)著稱的英國政壇上張伯倫可算是最另類的一個。他從政之初英國是傳統(tǒng)的自由黨(英國自由黨)與保守黨競爭的格局,經過他的一番“奮斗”后自由黨已經不復存在,保守黨也不再是以前的保守黨。
(十一)他雖然在最后的競選中失敗,但后來其子內維爾·張伯倫卻成為保守黨首相,而二戰(zhàn)時的保守黨著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也深受其影響。而在整個大英帝國范圍內張伯倫的影響更是深遠,他在追求帝國聯邦的道路上所留下的殖民地會議制度,宣揚的帝國共同利益、責任、愛國主義觀念等等,成為帝國走向瓦解時維系英聯邦的紐帶,幫助英國渡過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危機,其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可以說沒有約瑟夫·張伯倫就沒有英聯邦。他為建立帝國議會給自治領與英國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支持和幫助澳大利亞成立聯邦等做法卻反而大大加強自治領的離心力。為了將南非變?yōu)樗M建帝國的模范自治領,他大力支持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這場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對最小的共和國的戰(zhàn)爭從1899年打到1902年,整個帝國在張伯倫鼓吹的愛國主義精神刺激下第一次聯合起來作戰(zhàn)。戰(zhàn)爭的過程確實讓人看到張伯倫所說的帝國的含義,即共同的責任和利益引導出的并肩戰(zhàn)斗的力量,然而這場實力懸殊的戰(zhàn)爭持續(xù)3年的結果卻反倒證明帝國的外強中干。國際上的空前孤立也讓英國人懷疑帝國的必要性,這一切是導致自由主義回潮,帝國政策最終失去人心的直接原因。它使得英國在自由黨退出歷史舞臺后自由貿易政策得以茍延殘喘到20世紀三十年代,而那時連大英帝國都已經不存在了。
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
(一)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是英國政治家,三度出任首相(1885~1886;1886~1892;1895~1902),他在位期間使得不列顛殖民帝國廣為擴張,曾反對1867年國會改革法案和愛爾蘭自治法案。1878年任迪斯累里政府外交大臣時出席柏林會議,在首相任期內積極擴張英國海外殖民地,1899~1902年發(fā)動南非戰(zhàn)爭。在歐洲實行“光榮孤立政策”以操縱歐洲均勢,對內曾推行某些改革,如實行免費教育、發(fā)放工人補償金等。羅伯特·阿瑟·塔爾博德·蓋斯科因-塞西爾開始是勛爵,他后來成為克蘭博恩子爵,1868年承襲父爵成為第三代索爾茲伯里侯爵。自從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起塞西爾一家就居住在哈特菲爾德,生活雖豪華但并不出眾。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勛爵于1830年2月3日生于哈特菲爾德,是第二代侯爵和他的夫人弗朗西斯·瑪麗·蓋斯科因之子。曾就學于伊頓公學,15歲時離開曾使他受盡欺辱的伊頓公學,不久他又進入克賴斯特徹奇學院,數學成績名列第四。畢業(yè)于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之后他在澳大利亞呆了兩年,1853年回國后當選為代表斯坦福德的下議院議員,大家公認他是一個有不尋常的刻薄口才的人。1857年他與一位法官的女兒喬治亞娜·奧爾的森結婚。由于他的父親這樁婚姻對年輕的塞西爾不夠理想,所以他們在菲茨羅伊廣場的生活相當簡樸,但是卻非常幸福。

(二)他為《季刊》和《星期六評論》著文評述外交政策以增加收入,并對科學(特別是植物學和電磁學)產生興趣。那時是自由黨人執(zhí)政,他批評自由黨的文章引起政界的注意。他是無黨派人士,但總的來說持保守黨的主張。他投票反對讓猶太人進入議會,反對取消升大學的宗教考試。他認為倫敦的濟貧局對貧苦人太苛刻,他抗議格拉斯頓企圖給予慈善事業(yè)的資助征收所得稅。他撰寫論述外交政策的文章,這些文章筆鋒犀利、深思熟慮。例如他爭辯說因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問題向普魯士提出挑戰(zhàn)(后來又退讓),要求丹麥人放棄強硬的主張,然而有沒有幫助他們,這種政策是對榮譽和忠誠的犯罪。1866年他參加德比伯爵的內閣,擔任印度事務部大臣,可是1867年又因擬議中的議會選舉修正法案而辭職,一年以后他繼承家父的爵位和在上院的席位。1874年他又在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府中擔任印度事務部大臣,盡管他曾說:“再次與此人供職,前景是一場惡夢?!比欢聦嵶C明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后來他在一次令人難忘的講話中為此辯解道:“每一個英國人,每一個英國政黨的職責,就是要誠懇地接受政治失敗,并盡力確保他們所被迫服從的那些原則獲得成功?!辈痪盟捅黄惹诘纤估劾镊攘?,就像迪斯累利被迫屈服于他的能力一樣,同時他在哈特菲爾德為自己的事業(yè)建立一個實驗室,除其他愛好外他獻身于攝影事業(yè)。

(三)倫道夫·丘吉爾勛爵說,“他走出在哈特菲爾德那個該死的實驗室,就從來沒有愉快過?!彼煌婆e為牛津大學的名譽校長,并用拉丁語對授予他這一榮譽的代表答謝。當時,他寫了一篇文章,發(fā)表在季刊上。他極力勸說英國在普法戰(zhàn)爭后阻止法國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他寫到:“一塊割讓的領土會成為千古難忘的恥辱。”當迪斯累利首相要女王當印度女皇時,他衷心擁護。這時,奧斯曼帝國的力量日益衰弱,然而,土耳其犯下的暴行卻在增加。索爾茲伯里被派往伊斯坦布爾任高級專員,他在那里沒有得到英國僑民的信任,卻與俄國大使交上了朋友。他曾見過土耳其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此人除了其他怪癖外,還拒絕閱讀任何用墨水寫成的東西。由于他怕火,不允許在他的整個宮殿里點上一支蠟燭。即使索爾茲伯里當初想過要從這里帶回一項國際解決方案,他也很快幻滅了。他回國后發(fā)現內閣熱情歡迎他;他們知道他所擔負的使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他干的還不錯。此時,俄國軍隊正在巴爾干和高加索向南推進。到1878年春,俄國軍隊已駐扎在君士坦丁堡郊區(qū)。土耳其蘇丹呼吁英國進行調解,迪斯累利派遣一支英國艦隊監(jiān)視俄國軍隊;鯨魚和大象----俾斯麥是這樣稱呼他們的---已處于相互攻擊距離之內。下院通過表決,決定撥款600萬英鎊進行軍事準備;德比勛爵十五世辭去外交大臣職務,索爾茲伯里接替了他。
(四)他做出的第一件事就是草擬一封發(fā)給歐洲五強的通函,提出一項解決包括“東方問題”在內的一切爭端的基本方案;不能讓俄國人獨占和平的締造者;俄土之間的任何條約必須死一項歐洲條約。通函在索爾茲伯里就任外交大臣之前就發(fā)出了,這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文件。他是迪斯累利在柏林會議期間的得力助手,官方的慶?;顒邮顾麉挓ā澳俏挥憛挼墓饕胰ゲù奶构策M午餐”),他專程去德累斯頓,在一個英國圣公會教堂做禮拜作為消遣。在他們一道勝利歸來后,索爾茲伯里和他的上司一道被授予嘉德勛章,他勉強接受了它??墒?,他堅持認為,在柏林期間最愉快的事是能到到一次機會,與物理學家赫爾曼·赫姆霍爾茲討論電磁學。至于談判的結果,他說:“歐洲寧靜了幾個月,觀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恢復常態(tài)的有趣過程?[2]??。”1881年迪斯累利去世后,索爾茲伯里接替他在內閣中成為保守黨的領袖,四年后,格萊斯頓被擊敗,維多利亞女王招他組閣。當敕令從巴爾莫勒堡發(fā)來時,他正在和特菲爾德,正在他的實驗室里搞實驗。他立即動身去倫敦,趕上了去英格蘭的夜班車。他愿意---擔并不急切---擔任此職。在擔任首相期間,無論是哪一次,他從未在唐寧街十號居住過。他不是在外交部,在哈特菲爾德辦公,就是在阿林頓街他的倫敦寓所里工作。他以對君主應有的忠誠以及對一位對人和世界事務具有長期、廣泛閱歷的女性應有的尊重來對待女王。

(五)1881年迪斯累利去世后索爾茲伯里接替他在內閣中成為保守黨的領袖,四年后格萊斯頓被擊敗,維多利亞女王招他組閣。當敕令從巴爾莫勒堡發(fā)來時他正在和特菲爾德正在他的實驗室里搞實驗,他立即動身去倫敦,趕上去英格蘭的夜班車,他愿意擔任此職。在擔任首相期間無論是哪一次他從未在唐寧街十號居住過,他不是在外交部和在哈特菲爾德辦公,就是在阿林頓街他的倫敦寓所里工作。他以對君主應有的忠誠以及對一位對人和世界事務具有長期、廣泛閱歷的女性應有的尊重來對待女王,他決定在擔任首相時繼續(xù)兼任外交大臣。他的內閣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政府失敗后他回到哈特菲爾德的實驗室里恢復中斷的實驗,但是不久他在1886年再度出任首相并重返外交部。在以后的六年里索爾茲伯里這位謹慎的帝國主義者在非洲得到三個殖民地,另外還有婆羅洲。他用赫爾戈蘭島換得桑給巴爾島,與葡萄牙進行艱巨談判的結果是為英國獲得后來被稱為羅得西亞的領地,其首府命名為索爾茲伯里。他在1892年的競選中失敗,盡管在下院中保守黨議員比自由黨多幾倍,但是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使形式變得有力于格萊斯頓。索爾茲伯里退休,他來到他所喜歡的迪埃普附近的一所別墅中,或是駐在他的先輩在哈特菲爾德的宅邸中。在那里他可以高枕無憂,騎自行車可以修身養(yǎng)性,考慮和準備關于科學題目的演講,他于1894年擔任英國學術協(xié)會主席。
(六)他對格萊斯頓的“愛爾蘭自治法案”進行猛烈的抨擊,這項法案在上院遭到否決。1895年自由黨人在普選中被擊敗,維多利亞女王很樂意讓索爾茲伯里再度擔任他的宰相,以接替那個可怕的老頭子(格萊斯頓)?!爆F在索爾茲伯里在議會中擁有多數,他有約瑟夫·張伯倫這位精明強干的殖民大臣,他的侄子亞瑟·巴爾福是下院議長。他本人再度兼任外交大臣負責指導方針政策,處理一次又一次危機,例如于美國的委內瑞拉債務危機和與法國的法紹達沖突。1902~1903年德、英、意三國使用武力向委內瑞拉索債造成的一次國際危機,1899年卡斯特羅奪取委內瑞拉政權就任總統(tǒng)。因連年內戰(zhàn),生產衰退,債臺高筑,無力償還。主要債權國德、英等要求還債,并以其僑民在委內瑞拉內戰(zhàn)中遭到損失為由向委內瑞拉勒索巨額賠款。1901年1月卡斯特羅政府宣布不承認1899年5月以前的外債。同年3月又宣布暫停償付債務。為向委內瑞拉索債,1902年12月7日德、英公使向委內瑞拉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兩天后德、英、意三國艦隊封鎖委內瑞拉海岸,扣留拉瓜伊拉港的委內瑞拉海軍艦艇,擊沉一些船只并炮轟卡貝略港。德英意的軍事行動導致美國出面干預,委內瑞拉政府委托美國公使鮑恩為仲裁人與有關國家談判。1903年2月德、英接受美國提出的《華盛頓議定書》,同意取消武裝封鎖,歸還被扣的委內瑞拉船只。

(七)《議定書》規(guī)定經過審議認為理應歸還的債務,用委內瑞拉的拉瓜伊拉和卡貝略港30%的關稅收入支付。委內瑞拉被迫同意償付部分債款,但將此案交付海牙國際法庭裁決1904年海牙國際法庭作出有利于債權國的裁決,并由美國負責監(jiān)督此項裁決的執(zhí)行?!度A盛頓議定書》和海牙國際法庭的裁決為列強以武力向小國逼債的強權行徑提供法律根據,并加強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影響。索爾茲伯里侯爵設想出的那種“歐洲協(xié)作”是旨在保護處在土耳其苛政之下的基督徒的利益的外交工具,這些基督徒急需得到保護。伊斯坦布爾發(fā)生屠殺數千名亞美尼亞人的事件,而當時土耳其警察卻袖手旁觀,這說明保護基督徒的迫切性。但是索爾茲伯里勛爵不相信罵街政策,針對這些爭議時他無所作為,他的徹底實事求是的務實政策自然是有得有失,因而他被迫允許俄國人在旅順口建立一個海軍基地。他的同事們十分有理由將此事看作詩一場災難,但是那時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正在前往喀土穆和法紹達的途中存在著與法國發(fā)生戰(zhàn)爭的嚴重危險,他解釋道:“我現不能與俄國發(fā)生爭吵?!钡?899年他的記憶力在衰退,盡管他的智慧還是那樣敏捷。他說:“我想,我應該開始打橋牌,這樣就能遇見德文郡公爵(他的一位大臣)?!彼囊暳σ菜坪踉谙陆?,當威爾士親王(以后的愛德華七世)遞給他一張名片時他盯著看一會兒說道:“可憐的老布勒。”

(八)1885~1886年索爾茲伯里第一次組閣,因在下院無牢固多數而很快倒臺。1886~1892年第二次組閣期間,對愛爾蘭采取高壓政策,反對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的愛爾蘭自治政策。1888年改革地方自治機關,設立由納稅人選出的郡務會議。在外交上把重點放在掠奪殖民地上,在亞洲奪取緬甸;在西非征服尼日利亞,占領肯尼亞,進入烏干達;在南非占領羅得西亞,1898年法紹達危機迫使法國承認英國在尼羅河的支配地位。他是個帝國主義者,相信落后人種的進步必須經過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的統(tǒng)治階段,必須以武力保持這種階段,他的使命就是擴大和保衛(wèi)大英帝國。19世紀最后十年主要歐洲大國紛紛結盟,他認為英國不需要同盟國,保持光輝孤立,維持歐洲均勢,不支持約瑟夫·張伯倫與德意志帝國結盟的主張。1889年通過以兩強標準制為原則的大規(guī)模擴充海軍的法案,1895~1902年第三次組閣時發(fā)動第二次英布戰(zhàn)爭,1900年派兵鎮(zhèn)壓中國義和團運動。在他執(zhí)政的最后兩年里由于年邁體衰不得不放棄外相兼職,他的不結盟方針由外相蘭斯多恩侯爵1902年締結英日同盟,放棄光輝孤立政策。同年退休,將職位讓給自己的外甥亞瑟·貝爾福,他是最后一個主持政府工作的貴族。

(九)他滿臉絡腮胡子,是位肥胖的年邁紳士,記憶力很差,但他在內閣和國內的威望始終很高。他允許張伯倫擁有廣泛的自由來制定英國對南非的政策,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在軍事上的無準備狀況暴露出來,以至于不得不徹底更換戰(zhàn)場上的指揮員,索爾茲伯里在整個戰(zhàn)爭和歐洲大陸爆發(fā)的反英運動中始終保持著對他的副手們的信賴。1900年11月這位年邁的紳士將外交部的大權交給蘭斯多恩侯爵,在那個時期工黨勢力逐漸抬頭,他對工黨的某些目標是贊同的,他支持工會和罷工權,他曾反對義務教育,但是當他成為法律后他堅持主張義務教育應該免費。他支持改善對窮人的法律,鼓勵城市企業(yè),這一切他完全支持??墒撬幌矚g出現一個新的、獨立的政黨,他嫌惡社會主義理論,這種理論是以國家官僚制度來取代家庭這個單位。在1900年9月的“卡其選角”中(利用緊張局勢而得到多數人投票的政略選舉)是張伯倫,而不是索爾茲伯里成為保守黨的中心人物。政府以134票的壓倒多數取勝讓索爾茲伯里繼續(xù)任職,盡管他已年邁體衰但他這樣做其原因是被他看作是位朋友的女王也正走向她統(tǒng)治的末日。他在愛德華七世登基之前就退休了,到歐洲大陸做度假。1903年8月22日他在哈特菲爾德的一個小教堂里做早禮拜時去世,享年73歲,他被安葬在哈特菲爾德教堂墓地他夫人的墓旁。
大衛(wèi)·勞合·喬治
(一)大衛(wèi)·勞合·喬治(1863年1月17日-1945年3月26日)是第一代德威弗爾,英國自由黨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間領導戰(zhàn)時內閣,在1926年至1931年間擔任自由黨黨魁。勞合·喬治是英國首相中唯一一位事務律師,也是唯一一位威爾士人英國首相。1863年1月17日勞合·喬治出生于曼徹斯特,父親威廉·喬治是威爾士地方一所小學的校長,在他不足兩歲時就去世,母親帶著他在威爾士依靠兄弟為生。勞合·喬治的舅父是鞋匠兼浸禮派牧師,他的許多信念正是從舅父那里吸收形成的。勞合·喬治14歲時舅父培養(yǎng)他走上當律師的道路,他在法庭上進行成功的辯論,使不信奉國教者贏得在其堂區(qū)的教堂墓地埋葬的權利,從而嶄露頭角。年輕的勞合·喬治容貌俊秀、浪漫放蕩,1888年與歐文結婚,但他的愛情并不專一,許多風流韻事使寬容的妻子也難以忍受。1890年勞合·喬治在卡那封自治市補缺選舉中獲勝,進入議會,這一席位他保持55年。他很快以大膽、具有魅力、機智和掌握辯論的技巧而蜚聲下院,1895年選舉后自由黨處于在野地位長達10年,在這期間他成為自由黨激進派領袖。他強烈反對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公開指責這是一次非正義的戰(zhàn)爭。1901年在約瑟夫·張伯倫和保守黨帝國主義派的據點伯明翰險遭私刑處死,和平降臨后他反對根據貝爾福的《教育法》(1902)中以征稅的辦法資助教會學校。

(二)1905年12月保守黨政府倒臺后自由黨的坎貝爾·班納曼組閣,1906年勞合·喬治應邀入閣主持對外貿易部。任職期間他提出一些重要立法,如1906年的商船法和專利法,稍微改善海員的生活條件,保護英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權。1908年通過的倫敦港法案建立倫敦港務局,使對外出口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協(xié)調機構。1907年秋鐵路工人醞釀罷工,勞合·喬治出面調停解決,這使他的政治聲譽大大提高。1908年4月財政大臣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接替坎貝爾·班納曼當首相,財政大臣的職務由勞合·喬治擔任。當時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德國力圖稱霸世界,大力擴建海軍。英國為保持海上霸權也積極建造無畏艦,海軍經費空前增長。在國內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小自耕農瀕于破產,工人階級貧困化以及失業(yè)問題日益嚴重,需要改善經濟情況以緩和階級矛盾。那時地方稅收已超過負擔,前財政大臣又留下1600萬鎊的財政赤字。勞合·喬治認為要解放財政收支,增加國庫收入,必須用社會改革的手段來尋找出路。1909年勞合·喬治向國會提出一項財政預算案,用巨額軍費發(fā)展海軍,同時用低金額的費用作為失業(yè)、疾病及殘廢保險金。為解決經費的來源,他提出增收財產附加稅,規(guī)定對每年收入在3000鎊以上的有產者,稅收從原先交1先令提高到1先令2便士;每年收入在5000鎊以上的,其超過3000鎊的部分,課以一筆超額所得稅。
(三)此外還要增加遺產稅、酒販執(zhí)照稅、并開征煙酒稅,以后又提出征收土地稅。勞合·喬治的預算案遭到地主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經過激烈的舌戰(zhàn)后預算案在下院還是通過了,但提交上院討論時因自由黨和保守黨爭吵不休而被擱置起來。由于英王愛德華七世從中斡旋,1911年8月10日通過“議會法”,這使議會兩院的法律關系第一次由成文法作了規(guī)定。這項法令載明財政法案為“一件公共關系法案”,每一個財政法在經過下院議長認證后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決,一旦英王批準立即成為法律,從而剝奪上院討論財政法案的權力。其他一般法案在上院只能否決兩次,若下院連續(xù)三次通過并經英王批準,即可成為法律,這樣勞合·喬治便獲得勝利。二十世紀初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激化,工人罷工此起彼伏,勞資關系十分緊張。勞合-喬治出任財政大臣期間,為了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實行一些改革。如取消企業(yè)主強迫工會賠償罷工損失的權利;礦工8小時工作制;規(guī)定70歲以上的老工人可以領取養(yǎng)老金;建議成立全國勞工所和行業(yè)委員會作為調解勞資關系的機構等。特別是在1911年頒布國民保險法規(guī)定保險金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工人的疾病和殘疾,一部分用于工人的失業(yè)補貼,法案規(guī)定保險金按不同比例由國家、雇主和職工分擔。
(四)?這些改革措施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英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但畢竟暫時緩和勞資矛盾。正當勞合-喬治全力進行社會改革之際1912年他的政治生涯遭到一次厄運,這就是馬可尼事件。1911年帝國議會曾建議在帝國境內建立一條國有無線電臺聯絡線,帝國政府同意照辦,郵政大臣在1912年接受馬可尼公司承建電臺的申請,正在進行簽訂合同具體條款的過程中首席檢察官伊薩克爵士勸說勞合-喬治購買2000鎊美國公司的股票。報紙揭露這一事實,議會成立專門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報告認為這一指控是荒唐無稽的,因為這兩個公司在法律上是完全分開的,勞合-喬治等人被宣判無罪,但是馬可尼事件對勞合-喬治的政治生涯無疑投下陰影。不久愛爾蘭自治問題又突出,過去兩次大選中自由黨為了在議會取得多數曾與愛爾蘭自治主義者達成協(xié)議,支持其取得自治,但自治一直沒有實現。愛德華·卡遜爵士成立北愛爾蘭軍,企圖以武力實行自治,英國面臨內戰(zhàn)的威脅,勞合-喬治曾受命跟愛爾蘭自治主義者談判。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不久前線暴露軍火供應的嚴重不足,英國自由黨內閣發(fā)生危機。1915年5月成立第一次聯合政府,阿斯奎斯仍任首相,保守黨領袖班納羅參加政府。
(五)為解決槍支彈藥問題成立軍需部,任命勞合-喬治負責。他致力解決軍火問題,提出不準以私人利益阻撓國家公務或危害國家的安全,職工會章程暫停實施。雇主利潤加以限制,熟練工人必須在工廠,有關私營廠交由國家管理以及增建新的國營廠等措施,結果保證軍火生產大幅度增長。1915年7月公布軍需品法,對罷工的工人和停工的雇主同樣給予嚴厲的懲罰,并嚴格限制軍需機構的利潤。勞合-喬治對軍事形勢表示關切,1915年后內閣分成東線派和西線派,各自認為東線或西線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勞合-喬治屬東線派。聯軍在薩洛尼卡戰(zhàn)役中失利后他建議從西線至少抽調100萬軍隊加強東線,雖然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證明東線派的主張并不切實可行,但他仍堅持而不改變。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依靠志愿兵制遠遠不能補充戰(zhàn)爭中的損失,他在1915年秋主張實行征兵制,最初遭到自由黨人的反對。經過激烈的爭論后1916年5月內閣終于通過普遍兵役法,使大戰(zhàn)的人員得到充分的供應。1916年勞合-喬治被任命為陸軍大臣,代替殉職的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元帥,當時大戰(zhàn)的進程對協(xié)約國不利,西線雙方處于膠著狀態(tài)。而在東線中俄國軍隊戰(zhàn)斗不力,羅馬尼亞在8月參加協(xié)約國,不久即為德奧聯軍所敗。英法軍隊鞭長莫及,無法援助。
(六)勞合-喬治敦促內閣采取有效措施救援羅馬尼亞,未能奏效,羅馬尼亞實際上退出戰(zhàn)爭。勞合-喬治認為戰(zhàn)爭指揮不當,12月1日他向首相建議指派由四人組成的戰(zhàn)時內閣,其中首相并不包括在內。在遭到首相拒絕后他提出辭呈。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也一致認為政府照原樣是拖不下去,企圖迫使阿斯奎斯辭職。12月5日阿斯奎斯辭職,英王喬治五世任命勞合-喬治組閣,12月6日他就任首相,直至1922年。勞合-喬治這時處于登峰造極的地位,但自由黨的內閣成員絕大多數與愛斯奎斯同時辭職,只有保守黨人與他合作。他首先建立由五人組成的戰(zhàn)時內閣,目的是要擺脫各部的領導以便全力指導作戰(zhàn),并把過去各部對內閣負責制改為對首相負責制,以加強首相的職權。在軍事上勞合-喬治擔任首相后一意孤行,推行他的東線派主張,與當時擔任總司令的道格拉斯·黑格元帥和帝國參謀總長威廉·羅伯特·羅伯遜元帥意見相左,他越過總司令和參謀總長而單獨指揮。1917年初俄國發(fā)生革命,與德國單獨議和,使德國能抽調大量兵力支援西線。勞合-喬治卻不顧西線危急仍要抽調五個師的兵力增援意大利,使其免遭奧軍擊敗。
(七)勞合-喬治為應付這一嚴重危機采取兩個步驟,一是主張聯軍統(tǒng)一指揮,二是要求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立即派出軍隊參加大戰(zhàn)。勞合-喬治不與黑格和羅伯遜協(xié)商便同意由法國元帥費迪南德·福煦擔任聯軍統(tǒng)帥,而對黑格要求增援則置之不理,致使其兵力遭到巨大損失。為此原在陸軍部擔任要職的毛里斯爵士發(fā)表一封公開信,指責他在西線的錯誤。這件事使自由黨進一步分裂,以阿斯奎斯為首的自由100名議員投票反對他,使他在自由黨內處于少數派的地位。1917年1月31日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zhàn)術,使英國處于饑餓威脅之中。為克服這一困難,英國政府于1917年通過一項法令,保證有利于農場主的農產品的價格,并規(guī)定農業(yè)工人的最低工資,使農業(yè)生產有所增長,還在1918年實行糧食配給制。勞合-喬治還解除第一海軍大臣約翰·杰利科元帥的職務,并成功地使下一任海軍大臣戴維·貝蒂同意采用護航制度,并取得很大的成果。戰(zhàn)爭使國內階級矛盾大大地尖銳化,罷工運動規(guī)模益壯,英國統(tǒng)治集團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1918年初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它把原來極其紊亂和復雜的英國選舉制度簡化。規(guī)定凡年滿21歲且在當地住滿6個月的男子享有選舉權,凡年滿30歲的婦女也享有同等選舉權,同時通過另一項法律賦予婦女享有當選議員的權利。
(八)這一選舉改革法雖沒有完全消除對婦女的歧視,但比原有的選舉制度朝民主化方向邁出一步。1918年初政府頒布教育大臣費希爾起草的國民教育改革法,它規(guī)定對14歲以下兒童實行義務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一律免費。授權地方機關監(jiān)督在工廠做工的少年的勞動條件,這一法案的頒布同樣是人民群眾斗爭的勝利。1917年4月美國正式對德宣戰(zhàn),這對英法是極大的支援。1918年英法軍隊開始反攻,11月初德國接受停戰(zhàn)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協(xié)約國的勝利而告終。大戰(zhàn)結束后勞合·喬治躊躇滿志,認為政治地位穩(wěn)固,在1918年12月就匆忙進行大選,以確立其戰(zhàn)后的地位。工黨由于普通黨員的壓力,終止與自由黨、保守黨聯盟,只有自由黨與保守黨仍保持聯盟。競選中這個聯盟提出蠱惑性的綱領,說如果在選舉中獲勝將采取堅決措施改善人民群眾的狀況,首先是全體工人階級的狀況。勞合·喬治提出“把英國變成一個無愧于戰(zhàn)場歸來的英雄們的國家”的口號,選舉結果是聯盟在707個議席中取得484席,而自由黨僅占134席,由此可見勞合·喬治對保守黨人的依賴。1919年1月10日勞合·喬治組成新政府,次日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
(九)他與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和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勾結在一起操縱和會,力圖按帝國主義意圖重新瓜分世界。英國不愿意聽任法國稱霸歐洲大陸而與自己抗衡,不贊成過于削弱德國,給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可乘之機。愛爾蘭問題又提上日程,愛爾蘭人民在新芬黨領導下爭取獨立。1919年1月在都柏林市府大廈舉行會議成立愛爾蘭議會,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新芬黨領袖瓦勒拉當選為共和國總統(tǒng)。英國政府企圖以武力鎮(zhèn)壓,激起國內工人階級義憤,工人紛紛提出抗議,統(tǒng)治階級內部也意見分歧。勞合·喬治于1921年7月11日與新芬黨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并于12月6日締結條約宣布愛爾蘭南部26郡為愛爾蘭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利,而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北愛爾蘭6個郡則仍處于英國殖民地的地位。他對愛爾蘭的讓步引起保守黨對他的強烈不滿,與此同時英國在對外政策上的失利加深勞合·喬治政府的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法等國企圖利用土耳其戰(zhàn)敗國的地位奪取其在歐洲所占有的領土,土耳其人民掀起民族解放斗爭,成立以凱末爾帕夏為首的大國民議會政府。
(十)英國支持希臘發(fā)動對土戰(zhàn)爭,結果希臘軍隊在希土戰(zhàn)爭中遭到慘敗,于1922年10月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表明英國對土耳其政策的徹底失敗。對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時英法等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亦被粉碎,勞合·喬治為擺脫1920年的經濟危機擴大對外貿易,在1920年11月末開始英蘇貿易談判,并于1921年3月16日簽訂貿易協(xié)定。勞合·喬治說:“我們使用武力不能恢復俄羅斯帝國,我相信我們借助于商業(yè)便可達到這一目的并拯救俄國?!币陨弦幌盗袃日⑼饨簧系氖Ю孤摵险畠炔堪l(fā)生分裂,保守黨與勞合·喬治為首的自由黨聯盟發(fā)生意見分歧。1922年10月19日保守黨人在卡爾頓俱樂部召開大會,經過激烈的爭論后以187票對87票通過終止與自由黨聯盟的提案,勞合·喬治由于失去保守黨的支持后更陷于困境,便在同一天提出辭呈。勞合·喬治曾幾次想重振旗鼓,提出煽動性的口號參加競選,但他的一切努力都告失敗。以后他就從事于寫作,1933—1936年寫了《大戰(zhàn)的回憶》,1936年寫了《關于和約的真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丘吉爾曾邀其再次入閣,他以健康原因而拒絕。1945年1月1日英國政府授予他伯爵的稱號,1945年3月26日逝世。
約翰·杰利科
(一)約翰·拉什沃思·杰利科是第一代杰利科伯爵(1859年12月5日–1935年11月20日),英國皇家海軍元帥,戰(zhàn)前杰利科作為“費希爾幫”的一員為英國海軍貢獻良多。約翰·杰利科于1859年12月5日出生在南安普敦,他是一個英國商船船長的兒子。1872年13歲的杰利科進入英國皇家海軍,1874年他在海軍學校受訓完畢,成為一名候補軍官。1880年他晉升中尉并在1882年的埃及戰(zhàn)爭中服役,1883年杰利科從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射擊專業(yè)畢業(yè),獲獎金80英鎊。1884年他成為英國戰(zhàn)艦“優(yōu)異”號上稱職的火炮射擊軍官,軍銜中尉。1886年-1888年他在戰(zhàn)艦“國王”號上任射擊上尉,這時他已經是一位炮術和魚雷進攻的專家。1890年任海軍部軍械署長助理,后在地中海艦隊海軍上將喬治·特賴恩爵士的旗艦“維多利亞”號上任艦長。在1893年6月22日于貝魯特舉行的海上演習中由于喬治·特賴恩爵士的錯誤轉向命令,他在明知要被撞沉的情況下再三確認后被迫執(zhí)行轉向命令,結果不出所料被“坎珀唐”號撞沉,包括特賴恩上將在內共有358名軍人遇難,杰利科以預先有準備得以死里逃生。事后軍事法庭審判的時候,仁慈的以軍令不可違寬恕他。從事后到1896年他在地中海艦隊的“拉米伊”號上服役,1897年元旦他晉升為海軍上校,開始在軍械委員會任職。1898年杰利科任英國戰(zhàn)艦“森都里安”號的指揮官,1900年6月他作為海軍上將愛德華·西蒙率領的分艦隊旗艦艦長,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在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中他在陸上身負重傷,一顆子彈從此留在他的肺中。?

(二)傷愈后杰利科任海軍部第三大臣助理,并于1903年8月被任命為裝甲巡洋艦“德雷克”號的指揮官。1905-1907年間杰利科擔任海軍部軍械署長,1907年8月約翰·杰利科晉升為海軍少將,在大西洋艦隊任職。1908年他返回海軍部,在約翰·阿巴斯諾特·費舍爾爵士手下任第三海軍大臣,負責海軍軍械的現代化和無畏級戰(zhàn)艦的裝備計劃。1910年12月杰利科晉升為海軍副中將指揮大西洋艦隊,后調回國內艦隊任第二分艦隊司令。1911年11月獲批準正式成為海軍中將,任大艦隊副司令。1912年監(jiān)察在英國戰(zhàn)艦“雷電”號和“奧利安”號上的射擊實驗,并采用派爾?!に箍铺氐幕鹂叵到y(tǒng)。1913年杰利科成為海軍部第二大臣,不久他在喬治·卡拉漢爵士之下任本土艦隊副司令官。約翰·杰利科是“費希爾幫”的一員,長期協(xié)助費希爾海軍上將對海軍進行現代化改革,他也是無畏艦、魚雷艇和潛艇的強力支持者,因此他被費希爾認為是在戰(zhàn)爭中率領主力艦隊的最佳人選。在1914年8月4日一次大戰(zhàn)爆發(fā)時他取代喬治·卡拉漢爵士被任命為英國大艦隊司令,著手加強艦隊的戰(zhàn)斗準備。1915年3月約翰·杰利科晉升為海軍上將,杰利科是1588年的查理·霍華德以后首位在戰(zhàn)爭中指揮整個海軍艦隊的海軍上將。
(三)邱吉爾曾經評論杰利科擔負的角色:“交戰(zhàn)雙方中唯一能在一個下午就輸掉這場戰(zhàn)爭的人?!北池撨@種沉重責任的杰利科采用“遠程封鎖”戰(zhàn)略,以斯卡帕灣作為大艦隊的基地靜待德國艦隊出現,對于海上作戰(zhàn)采取謹慎的防御性態(tài)度。但公眾普遍期待著在北海進行一次特拉法加式的海上主力決戰(zhàn),這兩者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人們常常拿杰利科與他的繼任者戴維·貝蒂相比,而這種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對杰利科相當不利,但無論如何皇家海軍的主要任務是提供英國遠征軍的補給和保持對德國的經濟封鎖。杰利科做得非常成功,一直保持著對德國公海艦隊的戰(zhàn)略優(yōu)勢,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愿意讓他的戰(zhàn)艦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險,后來他的繼任者戴維·貝蒂基本遵循這樣的戰(zhàn)略。杰利科在兩年時間里訓練和編組這支龐大的艦隊,使之做好戰(zhàn)斗準備。1916年5月31日開始的日德蘭海戰(zhàn)他的指揮才能經受住考驗,當戴維·貝蒂的戰(zhàn)列巡洋艦分隊將德國大洋艦隊引誘過來時,他的24艘戰(zhàn)列艦形成完美的展開。就在最后一艘戰(zhàn)列艦完成轉向時舍爾的前衛(wèi)軍艦身影在海平線上顯露出來,出現在大艦隊后衛(wèi)艦的視野內,對于杰里科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對于舍爾來說這等同于末日。當舍爾的艦隊遭到暴風驟雨般的炮擊并被沖天的水柱所包圍之時,他們方才醒悟過來遠處海平面那模糊不清的艦影以及忽明忽暗的閃光是來自于大英帝國那引以為豪的主力戰(zhàn)列艦隊齊射。

(四)這次完美的展開并未能為他贏取大勝,杰利科因為擔心希佩爾發(fā)動的魚雷進攻而采取防御性的轉向,這使得舍爾得以率部逃脫。此時在“鐵公爵”號上杰里科拒絕參謀們的追擊建議,在他看來德國艦隊現在正在遠離自己的基地,所以他們肯定還要回來。其把艦隊投入一場互有損傷的平行炮戰(zhàn),不如將整個戰(zhàn)列迅速轉向90度橫擋在舍爾的東面,這樣既截斷德國的歸途,又可以使自己的艦隊再次處于“T”字陣型的橫列有利位置上。?果不出杰里科所料,19點10分德國艦隊沖出薄霧,迎頭撞向主力艦隊戰(zhàn)列左舷的中部。此時天色更晚,英國艦隊幾乎完全隱蔽在夜色當中,而德國艦隊還在西方微明的天色中顯露出剪影,形勢對英國人極其有利。在9000碼的距離上英國人開始齊射,英軍的炮火打的又準有狠,德國人冒死突擊,結果本以傷痕累累的“呂佐夫”號戰(zhàn)列巡洋艦沉沒,其他戰(zhàn)艦也紛紛中彈。舍爾見形式不妙,再次向西逃竄,比第一次25分鐘的交火更短,這次雙方的接觸只有15分鐘。德國驅逐艦又負擔起掩護任務,在煙霧的掩護下向英國艦隊發(fā)射31條魚雷。為了規(guī)避魚雷的杰里科指揮艦隊進行兩次急轉,總共轉過25度,大洋艦隊借機再次逃遁。
(五)這時杰里科艦隊不僅沒有追擊,反而在躲避魚雷而轉的方向上航行25分鐘,這個航向正好與舍爾背道而馳。當天夜里當他得知德國艦隊向和恩角突圍的情報時,他仍然可以將大洋艦隊的后衛(wèi)攔截下來加以殲滅。但杰里科并沒有這樣做,他擔心主力艦隊在夜戰(zhàn)中會有損失,只是命令后衛(wèi)的驅逐艦分隊按戰(zhàn)場情況,以單艦或分隊單位予以攻擊,這樣就放了德國艦隊一條生路。杰里科的任務是贏取海戰(zhàn)勝利,而贏取海戰(zhàn)勝利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讓英國海軍對德國海軍保持絕對優(yōu)勢,因此為了贏取海戰(zhàn)勝利而將艦隊至于危險當中是不負責任的,有可能會阻礙最終目的的達成。杰里科沒必要用他的艦隊去冒險,他只需要采取穩(wěn)妥的戰(zhàn)術,在確保大艦隊實力的前提下給大洋艦隊造成有力創(chuàng)傷就可以了。那次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列艦海戰(zhàn)中他贏取戰(zhàn)術上的優(yōu)勢,戰(zhàn)略上的勝利并保證不列顛的海權。他沒有選擇也沒有以冒險來換取大勝,在個人榮譽與國家交付于他的責任面前他選擇后者。由于杰里科“輕易”放跑敵人使他遭受到英國國內的巨大非議,人們普遍認為主力艦隊辜負海軍部,辜負艦隊全體官兵,辜負英國人民的期望。

(六)但是公正的說雖然舍爾在日德蘭獲取戰(zhàn)術上的勝利,但是英國大艦隊依然牢牢的控制著制海權,使德公海艦隊不敢出動,可以說杰利科奪取戰(zhàn)略上的勝利,1916年獲頒的功績勛章是他應得的獎賞。1916年11月28日杰利科取代亨利·杰克遜被任命為第一海軍大臣,即海軍總參謀長。他并不適應這個職務也不理解它的政治意義,面對德國潛艇的威脅時他反對以削弱主力艦隊為代價對商船進行大力護航而是努力采取其他的反潛措施。1917年平安夜杰利科突然被首相勞合·喬治解職,這是因為杰利科反對在大西洋戰(zhàn)役中采取首相所贊賞的護航體系,杰利科從此退出現役。戰(zhàn)后他以特使身份訪問各自治領,并就各自治領海軍建設提出咨詢意見,在這次巡視中他在“新西蘭”號上升起了自己的旗幟。1919年他晉升為海軍元帥,并在12月獲封為斯卡帕的杰利科子爵。1920-1924年間杰利科擔任新西蘭總督,并于1925年獲封伯爵和南安普敦的布羅卡斯子爵。1928-1932年間他擔任英國皇家軍團的會長,戰(zhàn)后杰利科出版很多著作,其中包括1919年出版的《1914-1916年的大艦隊》和1921年出版的《決定性的海戰(zhàn)》。約翰·杰利科爵士死于1935年11月20日,葬于圣保羅教堂的墓地。
戴維·貝蒂
(一)戴維·貝蒂(1871年1月17日-1936年3月11日)是英國海軍元帥,充滿干勁和勇氣加上過人的能力,使他29歲就擔任上校。1914年晉升少將,指揮戰(zhàn)列巡游艦分隊,他被認為是新時代的納爾遜,但他積極的冒險政策導致這些有缺陷的漂亮戰(zhàn)艦在日德蘭海戰(zhàn)中災難性的損失一部分。戰(zhàn)后他繼承約翰·杰里科擔任大艦隊的司令,雖然他聲名遠揚,但也不得不繼續(xù)推行和杰里科一樣的政策。戴維·貝蒂參加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1900-190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等諸多戰(zhàn)爭,1871年1月17日生于豪貝克,這是愛爾蘭柴郡的一個小村落,是戴維·朗費爾德·貝蒂船長的第二個兒子。1884年1月13歲的貝蒂作為海軍軍官候補生登上“大不列顛”號訓練艦,進入英國皇家海軍。貝蒂在軍中一直表現出色,不斷獲得提升。1896-1898年期間他擔任尼羅河艦隊的副指揮,在埃及和蘇丹鎮(zhèn)壓民族解放運動,并逐步被提升為戰(zhàn)艦艦長的級別(1898年)。在1900年6月開始的對中國義和團起義的鎮(zhèn)壓中,貝蒂在天津的作戰(zhàn)中表現突出,手臂兩次受傷,并敘功晉升為海軍上校。從中國返回后貝蒂于1901年和埃塞爾·菲爾德結婚,她是美國一個百萬富翁的女兒。貝蒂逐步建立他精力充沛和咄咄逼人的形象,在1910年他39歲時成為一百年以來最年輕的獲得旗艦資格的軍官(即海軍少將),打破納爾遜子爵(非皇族)所保持的最快晉升為將官的記錄。

(二)他隨后擔任海軍大臣麥肯納的顧問,但是由于意見不合導致工作并不順心。1911年貝蒂成為海軍大臣邱吉爾的海務次官,1913年被任命為大艦隊第一戰(zhàn)列巡洋艦分艦隊的指揮官后,貝蒂晉升為中將,任此職直至1914年8月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時任大艦隊總司令的約翰·杰利科海軍上將擔心貝蒂的莽撞個性將戰(zhàn)列巡洋艦部隊帶入德軍的陷阱,他分配給貝蒂分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巡邏和偵察,發(fā)現敵人部隊并在海灣拖住他們直至主力部隊的到達。戰(zhàn)爭開始的第一個,貝蒂于8月28日參加對赫爾戈蘭灣進行突襲,他率領增援部隊從德軍的伏擊中援救理查德·蒂里特準將的艦隊,擊沉德軍三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貝蒂在1915年1月獲得進一步的戰(zhàn)果,這一次是1915年1月24在多格爾沙洲。貝蒂在德軍弗蘭茨·馮·希佩爾海軍中將率領的戰(zhàn)斗巡洋艦隊出航襲擊英國海軍時成功的截擊他,貝蒂順利的擊沉“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并使希佩爾處于極端不利的局面。但是也因為旗艦“雄獅”號受創(chuàng)退出戰(zhàn)斗,接手指揮的阿奇博爾德·穆爾少將指揮失誤,最后德艦得以逃脫。此戰(zhàn)貝蒂受到廣泛的好評,被譽為像霍雷肖·納爾遜一樣的人物。貝蒂的名字常常和1916年5月31日-6月10日間的日德蘭海戰(zhàn)聯系在一起,貝蒂好戰(zhàn)的個性與過分沉著的杰利科是兩個極端,“一旦抓住決不放手”是德國人對他的形容。
(三)早在5月初當第一海務大臣要求第五戰(zhàn)列艦分隊歸貝蒂指揮時杰利科極力反對:“給的船越多,他的膽子越大?!痹谶@次一戰(zhàn)最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中貝蒂負責指揮戰(zhàn)列巡洋艦分隊和第五戰(zhàn)列艦分隊,貝蒂在主力艦隊到達之前性急的進攻希佩爾的誘敵艦隊,拉開這次大海戰(zhàn)的序幕。盡管在最初與希佩爾的戰(zhàn)列巡洋艦艦隊的交戰(zhàn)中損失“不倦”號和“瑪麗女王”號兩艘戰(zhàn)列巡洋艦,而且旗艦“雄獅”號受創(chuàng)。貝蒂對獅號艦長Ernle Chatfield上校說:“我們這些該死的船今天有點毛病。”這種冷靜泰然被日后的英國史學家所稱頌。接著他下達一道典型的納爾遜式的命令:再近一點接敵。貝蒂指揮的艦隊被希佩爾的艦隊所引誘,當他發(fā)現德國艦隊主力時意識到自己上當后立刻轉舵逃離,仍成功地引誘德國海軍中將萊茵哈特·舍爾的主力艦隊駛向英國海軍上將杰利科統(tǒng)率的主力戰(zhàn)列艦隊。不過由于杰利科作戰(zhàn)中過于保守和謹慎,在皇家海軍和德國公海艦隊的這次遭遇戰(zhàn)中德國獲得戰(zhàn)術上的勝利。但是這種勝利卻不能動搖英國此戰(zhàn)中在戰(zhàn)略上的成功,此后氣餒的德國艦隊再也不敢貿然出擊。由于在日德蘭海戰(zhàn)中沒有為英國取得顯著的勝利,他和杰利科一起作為主要負責人受到抨擊,在杰利科升任海軍部第一大臣之后活躍的貝蒂被視為其當然的繼任者。

(四)他于1916年11月被任命為大艦隊總司令,但是他如此快速的提升也在皇家海軍內部引起爭議。貝蒂基本保持杰利科的謹慎的戰(zhàn)略,但策略和杰利科稍有不同,他在強調保持即有制海權的同時更傾向于在對德國進行的重大海軍行動中大膽主動地使用無畏艦。此外他倡導運用護航體系和進行幾項技術改造,尤其是其中對受首相青睞的護航體系的支持使貝蒂得到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的信任和支持,相反的是杰利科由于不贊成護航而造成主力艦隊的削弱,最終在1917年被解職。在1918年11月21日接到停戰(zhàn)宣言之后,貝蒂離開蘇格蘭海岸接受德國公海艦隊的投降,其中包括90艘水面艦只和87艘U艇。1919年1月25日貝蒂晉升海軍元帥,并被封為北海和布魯克斯比的貝蒂第一伯爵,貝蒂還獲得國會頒給的10萬英鎊,以作為對他長期服役和貢獻的獎勵。是年10月貝蒂成為海軍部第一大臣,他在任上積極倡導保持海軍力量。同時還不顧皇家空軍參謀長休·特倫查德爵士德反對,堅持艦隊航空力量的獨立性,并在新加坡創(chuàng)建強大的駐壘基地。1921年代表英國出席華盛頓海軍會議,直到1927年他退役為止貝蒂一直保持著他的地位,戴維·貝蒂第一伯爵1936年3月11日卒于倫敦。
愛爾蘭自由邦
(一)愛爾蘭自由邦是由愛爾蘭32郡中由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代表于1921年12月6日在倫敦簽署的愛爾蘭自由邦協(xié)定,規(guī)定的從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分裂出來的26郡組成的國家。愛爾蘭自由邦從1922年12月6日產生,取代兩個同時并存但又名義上敵對的國家。由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規(guī)定,1922年一月起由一個邁克爾·柯林斯領導的臨時政府統(tǒng)治法理上的南愛爾蘭;一個由愛爾蘭國會在1919年建立,由愛爾蘭國會議長亞瑟·格利菲斯領導事實上的愛爾蘭共和國。1916年的復活節(jié)起義(特別是英國當局在軍事審判后)作出處決大量起義領導者的決定,在愛爾蘭激起對共和事業(yè)的同情,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共和派和某些獨立民族主義者在1918年上半年的征兵危機中將其導向反對對愛爾蘭人實行的義務兵役制。在危機中愛爾蘭議會黨為了回報第三部地方自治法案最終得以通過,支持協(xié)約國進行一戰(zhàn),因此名聲掃地。在1918年12月大選中威斯敏斯特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王國國會的大部分愛爾蘭議席被新芬黨贏得,新芬黨在105個選區(qū)中的25個沒有遇到對手。新芬黨之前是一個由亞瑟·格里菲斯建立的非暴力分離主義政黨,從1917年起由埃蒙·德瓦萊拉領導,開始為建立愛爾蘭共和國進行具有攻擊性的活動。在1919年1月新芬黨國會議員拒絕出席英國議會下院,在都柏林集會成立一院制的愛爾蘭國會,這個國會確認愛爾蘭共和國的成立,通過一份獨立宣言以“愛爾蘭自由邦”自稱。

(二)但是盡管絕大多數愛爾蘭人民接受愛爾蘭共和國,國際上只有蘇聯承認它。對新芬黨1918年的票數統(tǒng)計,基于“實際”在地方與全國層面上進行的選戰(zhàn),該黨的支持票只在45-48%之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很多席位沒有經過競爭而得到。英愛戰(zhàn)爭在“共和國”的軍隊——愛爾蘭共和軍(稱為“老共和軍”以區(qū)別于其后的同名組織)與名義上仍然包括愛爾蘭在內的聯合王國軍隊之間展開,1921年宣布?;穑勁性谟紫啻笮l(wèi)·勞合·喬治與愛爾蘭代表團團長亞瑟·格里菲斯之間展開。這場談判產生的愛爾蘭政府缺少共和派期望的獨立是毫無疑問的,英國不可能冒著名聲掃地和類似事件在整個帝國內發(fā)生的危險給共和式政府開綠燈。談判團成員之一邁克爾·柯林斯隨后承認(他在獨立戰(zhàn)爭中的角色使他對情況了如指掌)共和軍在停火時因長期彈藥不足離土崩瓦解只有咫尺之遙??铝炙箤τ谟蝗灰笸;鹑绱嗽u論,雖然在當時的公共支持下英國看來仍然會以其他方式繼續(xù)戰(zhàn)爭。愛爾蘭共和國總統(tǒng)埃蒙·德瓦萊拉自己也意識到一個共和國是不可能的,他決定不參加條約談判代表團,與某些好戰(zhàn)的共和派(一定會稱之為叛徒)的人保持距離。不出所料的是英愛條約明確地排除成立共和國的可能,它所提供的是作為大英帝國(現稱英聯邦)一部分的自治領地位,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平級。
(三)雖然這比1919-1922年新芬黨領導層預計的目標要低,卻大大超出查爾斯·斯圖爾特·帕奈爾自1880年起所追求的在聯合王國內實行的地方自治,比起愛爾蘭民族主義領導人約翰·雷德蒙德通過民主代議進程實施的1914年第三部地方自治法也向前邁進一大步。條約被第二屆愛爾蘭國會批準,新芬黨也隨之分裂。佇立在唐寧街邊的群眾等待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愛爾蘭民族運動重新出現高漲,1919年新芬黨人召開愛爾蘭立憲會議,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選舉德 ·瓦勒拉為總統(tǒng)。隨后英國派軍鎮(zhèn)壓,發(fā)生激烈沖突。1920年英國政府又提出新的法案,規(guī)定在北愛爾蘭6郡和南愛爾蘭26郡分別成立立法機構,在都柏林和貝爾法斯特設立各自的議會,兩個議會及其政府具有同樣的權利,此法案獲得議會通過。不久英國和愛爾蘭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1921年12月6日英國和愛爾蘭代表簽訂條約,確定愛爾蘭為自由邦,屬于英帝國的一個自治領地。根據這個條約南愛爾蘭將實行自治,但是愛爾蘭的高級官員要宣誓忠于英國王權,此外要在愛爾蘭設一個英國總督,并且在戰(zhàn)爭時期英國有權在愛爾蘭建立軍事基地。這個條約在英國國會贏得一片歡呼之聲, 因為結束幾個世紀以來兩國人民之間的沖突。但是愛爾蘭內部卻引起政治分裂,愛爾蘭總統(tǒng)埃蒙·德瓦萊拉說他將反對這個條約,因為它和愛爾蘭大多數人的愿望產生“尖銳的矛盾”。
(四)1922年1月8日協(xié)定以64:57票在愛爾蘭國民大會獲得通過,德·瓦勒拉反對這個協(xié)定,堅持愛爾蘭成立共和國和南北愛爾蘭統(tǒng)一的目標,他因此辭去總統(tǒng)職務。格里菲斯當選為總統(tǒng),成立臨時政府,柯林斯被任命為政府首腦。新芬黨隨之分裂為擁護和反對協(xié)定的兩派,6月16日舉行大選,擁護協(xié)定的人占多數。1922年6月28日臨時政府軍隊與反對協(xié)定的共和軍交火導致內戰(zhàn)爆發(fā),瓦勒拉公開支持共和軍,自己也作為一名士兵入伍,格里菲斯和柯林斯在戰(zhàn)爭中相繼去世。1922年9月9日新議會在倫斯特大廈皇家都柏林協(xié)會召開,議會選舉科斯格雷夫任總統(tǒng)。議會制訂出憲法,通過憲法中有關確定愛爾蘭自由邦與英王關系的條款及帝國防御問題的條款,憲法規(guī)定愛爾蘭為英王領導下的大英帝國成員享有自治權,但英國保留對愛爾蘭陸海軍、港口和外交事務的控制權。在拒不承認新議會的共和派代表缺席的情況下,1922年12月6日憲法得到都柏林和倫敦的批準,愛爾蘭自由邦宣告成立。1923年5月瓦勒拉公開呼吁共和軍停止戰(zhàn)斗,內戰(zhàn)結束。1937年瓦勒拉任總理時通過新憲法,雖未宣告成立一個單獨的共和國,但是它廢除“愛爾蘭自由邦”這個稱號,代之以“愛爾蘭”。
(五)1948年南愛爾蘭26郡成立愛爾蘭共和國,脫離英聯邦。新的愛爾蘭自由邦的組織結構由條約和愛爾蘭自由邦憲法法案規(guī)定,它規(guī)定一個立憲君主和一個名叫愛爾蘭自由邦國會的由君主和眾議院與參議院兩院組成的三級國會。行政權由君主授予,由一個叫做行政會議的內閣實施,內閣由行政會議主席領導。愛爾蘭國王由愛爾蘭自由邦總督代表,以代替之前從中世紀開始代表英格蘭和英國在愛爾蘭統(tǒng)治的愛爾蘭總督。自由邦總督首先由國王在咨詢英國政府后指定,但需要愛爾蘭政府的同意。從1927年開始愛爾蘭政府獨自擁有向國王建議指派人選的權力,正如所有自治領一樣效忠宣誓由法律規(guī)定,在自治領中國會成員個人須向君主宣誓。愛爾蘭的效忠誓詞卻大異其趣,它有兩個要點:一是“宣誓效忠,依法成立之愛爾蘭自由邦”,二是“忠于國王喬治五世陛下及其子嗣和合法繼承人”。但是第二個忠于被兩種方式限定,首先它是對在愛爾蘭的國王而言,沒有明確說是英國國王;其次它是對于作為明確的條約協(xié)定的一部分的國王的地位而言,不是從1922年前英國統(tǒng)治的意義上而言。誓詞本身有三個來源,而主要則是由邁克爾·柯林斯寫于條約談判過程中,一部分來源于談判之前德瓦萊拉總統(tǒng)建議的一份誓詞草案,其他部分則由柯林斯從愛爾蘭共和兄弟會誓詞中直接引用而來,他本人是這個組織的秘密頭目。
(六)誓詞結構也部分基于加拿大自治領的誓詞形式結構,雖然以其他自治領的標準看來誓詞字句之溫和頗有爭議,尤其只是間接提到君主(因此為聯合派和其他自治領所詬?。?。但它仍然由于提到君主而受到民族主義者和共和派的批評,聲稱它就是一 份直接效忠君主的誓詞,但從字句編排來說明顯并非如此。但是在1922年及之后的愛爾蘭公眾會受此影響對此有所爭論只是一種感覺而非現實,如果它的原作者邁克爾·柯林斯仍然活著,他可能有機會澄清誓詞的“真實”含義。但是在1922年他被暗殺之后愛爾蘭一方宣誓談判的主要成員全部或告別人世,或無法聯系,或反對條約(愛爾蘭代表團的團長亞瑟·格里菲斯也在1922年8月去世),效忠宣誓成為導致贊成和反對條約兩方之間爆發(fā)的1922-1923年愛爾蘭內戰(zhàn)的主要問題。條約許可一個全愛爾蘭32郡的獨立國,但是限制的附加條件是在1920年愛爾蘭法案規(guī)定下擁有自治政府的北愛爾蘭六郡可以正式退出自由邦,六郡也的確正式退出(如果北愛留在自由邦內,它將會成為一個愛爾蘭自由邦內的自治省,如以前一般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北愛爾蘭于是留在更名之后的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條約另規(guī)定允許英國繼續(xù)保留三個口岸以供海軍使用,1922~1923年愛爾蘭自由邦兩大政派爭奪政權的戰(zhàn)爭,1921年12月英國和愛爾蘭簽訂條約,規(guī)定愛爾蘭南方26郡組成自由邦實行自治,東北6郡劃歸英國。
(七)愛爾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新芬黨因此分成兩派,以瓦勒拉為首的一派表示堅決反對,以格里菲思為代表的另一派則完全贊同。1922年1月愛爾蘭議會以微弱多數批準該條約,瓦勒拉辭職,格里菲思繼任總統(tǒng),組成臨時政府。新芬黨由此分裂,瓦勒拉另組共和黨,不承認政府,堅持建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共和軍也相應分裂為兩派,分別支持共和黨和臨時政府。4月13日共和黨軍隊占領首府都柏林的司法署,從此雙方軍隊在各地不斷發(fā)生流血沖突。6月16日愛爾蘭進行議會選舉,格里菲思派獲勝,共和黨敗北。事后雙方軍隊在西部的利默里克和南部的沃特福德、韋克斯福德、科克等地發(fā)生大規(guī)模武裝沖突,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30日政府軍在都柏林發(fā)起進攻,攻占被共和黨占據的司法署和其他據點,7月28日搗毀愛爾蘭共和軍總部,8月初占領南方重鎮(zhèn)科克。1922年8月12日格里菲思去世,22日政府總理柯林斯在科克郡遭伏擊身亡。9月愛爾蘭議會選舉科斯格雷夫任總統(tǒng),組成新政府。10月議會通過憲法,12月憲法經英國議會批準生效,愛爾蘭自由邦正式成立。其后內戰(zhàn)仍激烈進行。政府大力擴充軍隊,加緊進行鎮(zhèn)壓,上萬名共和黨人被捕,許多人被處決。隨著共和黨勢力日衰,共和黨內部不少人主張停戰(zhàn)議和,教會也呼吁雙方結束戰(zhàn)爭。1923年春政府軍發(fā)動新攻勢,共和黨軍隊連遭失敗,許多領導人被俘。
(八)5月24日瓦勒拉發(fā)布公告,呼吁共和黨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內戰(zhàn)至此結束。邁克爾·柯林斯將條約描述為“追求自由的自由”,實際上條約規(guī)定大多數獨立的標志、權力和職位,包括一個獨立運行的議會民主政體、司法權,一部可以被自由邦修改的成文憲法以及其他。但是在理論上仍然存在諸多限制,這些都在1920年代得到改變。在一次英聯邦會議的決議中也是受到1927年王室與國會稱謂法案影響,國王的名稱進行改革,改變國王在各個自治領的地位。國王再也不是在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國王,而成為愛爾蘭、澳大利亞等地的國王。所以通過體現在王室稱謂法案中的這個改變,英國國王不再有在各個自治領的地位,他唯一的地位是各個自治領自己的國王,向各個自治領咨詢自治領事務,而不是向聯合王國。英國政府也失去指派總督以及提供咨詢的地位,因此聯合王國失去影響自治領內部立法的能力,自由邦走得更遠。它接受外國向愛爾蘭派出的使節(jié)遞交的國書,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自治領這樣做。它向國聯注冊條約為國際文件,因此激怒英國,后者認為它僅僅只是在一個自治領和英國之間的內部文件。最富戲劇性的是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再次包括一項英聯邦會議決議,允許每個自治領頒布修改任何法律,無論英國國會之前在原始法律的頒布中擔任何種地位。
(九)英國政府仍然繼續(xù)保留對愛爾蘭的統(tǒng)治,形式上來說國王的代表總督在使用英王御準時也要從英國政府接受指示,名義上愛爾蘭參眾兩院通過的議案可以被御準通過(簽署法案)、推遲(不簽署,留待將來批準)與拒絕(即否決)。曾有英皇制誥發(fā)給總督蒂姆·希利列出即使通過也要拒之門外的法案,即例如廢除效忠誓詞等等,事實上這類法案從未提出過,因此該問題也從未發(fā)生。 愛爾蘭自由邦正如所有自治領一樣地位低于聯合王國,也就是在理論上說它沒有自己的公民(只能共享英聯邦的公民),不能直接與英王聯系。只能通過一個英國的大臣,并且所有的政府文件上只能使用英國國璽,再次表示它在英聯邦內低于聯合王國的地位。愛爾蘭要求并得到國王許可,擁有一個愛爾蘭的大臣,在所有的英國大臣之外向作為“愛爾蘭國王”的國王,為其履行在愛爾蘭的權力和職責提供正式咨詢(比如1931年簽署愛爾蘭自由邦和葡萄牙共和國之間的條約)。沒有任何先例情況下放棄使用英國國璽,改用愛爾蘭自由邦國璽,國王也是在1931年將作為愛爾蘭國王將后者賜予他的愛爾蘭王國。愛爾蘭國璽圖案一邊是戴王冠的“愛爾蘭王喬治五世”,另一邊是愛爾蘭豎琴與愛爾蘭語的愛爾蘭自由邦,該璽現陳列于都柏林柯林斯營的愛爾蘭國家博物館。
(十)當埃蒙·德瓦萊拉在1932年成為行政會議主席(首相)時他將科斯格雷夫的內閣成就稱為小兒科,讀完文件之后他告訴他的兒子維維安:“他們的成就驚人?!彼O碌闹挥杏鴮蹱柼m自由邦條約口岸的控制。但是這并不是憲法上的問題,只是需要通過談判解決一些技術問題,而且在1938年談判也如愛爾蘭所愿成功。1937年埃蒙·德瓦萊拉用自己的版本代替邁克爾·柯林斯的1922年憲法,將愛爾蘭自由邦改名為“愛爾蘭共和國”,還代替愛爾蘭自由邦總督創(chuàng)立“愛爾蘭總統(tǒng)”的職位。他的憲法反映1930年代司空見慣的宗教信仰和國家觀點,宣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主權,同時也承認英國在東北部的存在。它也規(guī)定羅馬天主教會的特殊地位,同時承認其他宗教信仰的存在和權利,特別是少數派的圣公宗愛爾蘭教會與愛爾蘭猶太教會。剩下的主動權留給德瓦萊拉政府(1948)的繼任者,支持條約的愛爾蘭統(tǒng)一黨人約翰·科斯特洛成功地將國家正式改為愛爾蘭共和國。經常與諸如新芬黨與共和新芬黨有聯系的一小部分愛爾蘭人否認26郡有使用“共和國”名號的權力,他們把26郡組成的國家稱為“自由邦”,將其公民稱為“自由邦人”,將其政府稱為“自由邦”或“都柏林”政府。雖然新芬黨擁有在共和國國會與北愛行政部門(新芬黨擁有兩個部長職位)的席位,但看來拒絕接受愛爾蘭自由邦/愛爾/愛爾蘭共和國的人數將繼續(xù)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