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23、價值量
【本文轉載自《政治經濟學名詞解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編】
【如有錯漏或其它問題,歡迎指正】
23、價值量
? 同任何事物一樣,商品的價值也有其質的方面和量的方面。從質的方面研究價值,是為了解決價值是什么的問題;而從量的方面研究價值,則是為了解決價值大小的問題。
? 價值量是怎樣確定的呢?價值既然是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因此,價值量便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勞動的自然尺度是勞動時間,所以,價值量也就是決定于勞動時間。
? 但是,僅僅這樣說還是不夠的。我們知道,由于種種原因(如生產條件的好壞,勞動熟練程度的高低,以及勞動強度的大小等等),各個生產者生產同一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需要多一些,有的人需要少一些。商品價值量不能由每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因為,如果這樣,則同一種商品不但不會有相同的價值量,而且勢必還會造成這樣的情況:越是生產條件差和越是懶惰的人,他生產的商品反而具有較大的價值。當然,這種事情實際是不可能的。
? 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則是社會現(xiàn)有的標準生產條件,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生產任何一個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盵i]以織布為例,如果現(xiàn)時社會上絕大部分的布是用機器織的,只有極少量的布才是用手工織的,那么機器便代表此時織布的“標準生產條件”。假定一個具有普通熟練程度的織布工,按照正常速度使用機器織布,10尺布需要1小時,這1小時便是決定10尺布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果那些少量用手工織的,每織10尺需要10小時,那么這10小時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只能等于前者1小時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
?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因此,只要勞動生產率變化了,就必然會引起商品價值量的變化。仍以織布為例,如果由于技術的普遍革新,使得織布的生產率由原來每小時10尺提高為20尺,即勞動生產率比以前提高1倍,那么,這時每尺布內所包含的社會必要時間,就要相應地減少一半,從而每尺布的價值量也就比以前要減少一半。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多,單位商品內包含的勞動時間便越少,因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少,單位商品內所包含的勞動時間越多,因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也就越大。所以,勞動生產率是和商品的使用價值量成正比例,而和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例。通俗點說,勞動生產率越高,商品越便宜;越低,商品越貴。
? 總之,商品的價值是與凝結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例,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
[i]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