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普及】海德格爾:什么叫“在世界之中存在”?

B站:林中路上的路遙
海德格爾哲學概要 入門海德格爾哲學可參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P4y1x78r?spm_id_from=333.999.0.0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概要
?
?
注:本文僅為復述,有節(jié)選,【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號機筆記
?
在世存在
海德格爾的思想原創(chuàng)性主要是【在世存在】的部分,在時間性作為存在問題的領(lǐng)域的后半段,很大程度上受到齊克果等人影響。。
【在世存在】中對于【物】的追溯,詞源上追溯到古希臘
【真理】同樣追溯到古希臘之時。
畢竟對問題的探索與回應的處理本身就已是一中原創(chuàng)的體現(xiàn)了。
?
一、對主體主義的批判
?
近代主體哲學的世界理解:主客對立的關(guān)系
(近代哲學對世界是認知關(guān)系)
傳統(tǒng)哲學是靜觀態(tài)度
我觀察一個于己無關(guān)的現(xiàn)成的對象的,兩者現(xiàn)成,靜態(tài)
?
海德格爾的是人與世界的實踐關(guān)系
尤其是有關(guān)于物的分析
世界是【此在】在此展開的,“那兒”是因為‘這兒’展開出的
?
海德格爾的世界是意義的關(guān)聯(lián)整體,通過【此在】的【在此】展開
【此在】的【生存】是【在世存在】
?
?
一、環(huán)節(jié)1:什么是“世界”——世界之為世界
?
【周圍世界】——世界之為世界
?
【在世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
那什么是世界?世界之為世界?誰在?怎么在?在哪?
?
【周圍世界】:非此在的存在者——【物】
?
海德格爾追溯了“物”的詞源:pragmata(用)。
物的存在——在“用”中顯現(xiàn)
?
我們對物的使用揭示它的存在方式
木棍在一部分哲學家那里,它是圓柱、是木質(zhì)、長xxcm,寬xxcm
木棍的原初顯現(xiàn)是【隨境而生】的
在殘疾人手里,這可能是拐杖
在狼群前,棍子顯現(xiàn)為武器
?
非此在的存在者的意義之顯現(xiàn),受制于其呈現(xiàn)的境遇之中。
《林中路》提到:意義之顯現(xiàn)還是遵循一些說法(不能說木棍是柜子)
?
木棍的顯現(xiàn)有關(guān)于【物】的【用】,也就牽扯了【為了..】
?
釘子意義在于其‘用’,是為了掛畫。畫牽扯到誰畫的,牽扯到哪買的.....
以此。。意義的牽扯無限延申,與世界相互聯(lián)系。
?
與物的用勢必牽扯整個背景性的世界。
?
在‘用’中,”物”作為“用具”具有其意義。
它是“為了...”的“用具”
?
“為了...”的總體是【意蘊整體】(此在的世界)
世界是‘為了’【此在】
?
【為了】作為對意義的指向活動中
此在“用’【物】連續(xù)到整個【意蘊整體】(此在的世界)
相互指向的物構(gòu)成了【周圍世界】(非此在的存在者的世界)
?
此在【操勞】尋視于世界。
對于【上手事物】的揭示方式就是【操勞】。
物構(gòu)成我的【周圍世界】
?
【意蘊整體】中互相勾連的【物】構(gòu)成了【周圍世界】
?
【意蘊整體】中的【物】是【上到手頭】的————【應手狀態(tài)】
人用時忘記其存在(類似物我兩忘)
自行車騎爽了你不會再在乎左轉(zhuǎn)多少度,前進多少米,腳踏多少圈。
畫畫時筆尖好似手臂延申,不會分析什么筆是什么毛,筆桿有多長。
?
當自行車出問題,筆毛不順時,我們才會在意它本身。
才會把物作為對象,成為脫離意蘊整體的【現(xiàn)成存在者】----------【現(xiàn)成狀態(tài)】
?
幾何上去抽象地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不原初的
?
原初的與世界打交道是“用”
是【應手狀態(tài)】,我們直接面對世界,工具透明了。
【去-遠】:去除距離,抽去中介,與【意蘊整體】直接相互聯(lián)系。
?
工具作為【現(xiàn)成存在者】,也就脫離出直接和【意蘊整體】面對面的狀態(tài)。
此時,【工具】不只是指【物】,也指向了認識論維度
?
?
二、環(huán)節(jié)2:‘誰’在世界之中?——日常此在
?
他者問題(胡塞爾,海德格爾、列維納斯、薩特、德里達等人皆有探討)
他人和我一樣是個此在。他人對我來說是【共在】的關(guān)系。
他人構(gòu)成我的【共在世界】,人們與我共同存在于這個世上。
他們不是可以讓我上手的非此在的存在者,而是另一個此在。他們處在‘操持’。
?
【操持】:代庖、表率
?
此在對自身存在的領(lǐng)會=【能在】=對自身可能性的領(lǐng)會,我們將要成為誰的領(lǐng)會
?
代庖:拿別的【此在】的【能在】當自己的【能在】。把別人的操勞偷給自己
?
【能在】:此在在世生存之中朝向自身的可能性來理解自身存在,并能訴諸于對自身可能性之選擇,并以此為目的去行動。
表率:把別的【此在】該操勞的,交付于別人。成就他人,成全他人的存在
?
把決定讓給別人做/把別人的決定權(quán)放給自己是【代庖】
為自己的生存做決定,讓別人為別人自己的生存做決定是【表率】
?
【常人】:經(jīng)常的【代庖】使得【此在】不為了自身該操勞的而存在
但【常人】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人,是“大家都覺得”、“別人都認為”
不想為決定負責,因為大家(常人)這樣做。
?
例:村里都初中畢業(yè)去電子廠,我也這樣
委身于【常人】,陷入【代庖】里。
恰恰是逃到【常人】以免【操勞】
?
成了常人的此在也是此在,只是非本真。
?
當你想為委身常人的代價尋找負責者,常人查無此人。
因為此在的能在要自己負責
?
?
當此在無法領(lǐng)會自身的存在此在才不是此在
暫時淪落常人的此在,只是非本真的此在,他還是此在
?
?
?
?
?
?
?
三、環(huán)節(jié)3:“在之中”的結(jié)構(gòu)本身
?
【在之中】就是【此在】的【在此】展開,“此”是此在的處所,“那兒”是照面而來的世界。
海德格爾晚期認為,人在林子里走很昏暗且安靜,看到一片無樹的空地,陽光不受樹林遮擋。
此在在世存在,在存在者中,此在對自身的可能性的認識就像是林中的不受遮擋之地。
?
在“此”的展開中,存在者和世界一道在此。此在作為在世的存在者,本身就【疏朗/澄明】
?
?
【在之中】結(jié)構(gòu)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有兩種組建著此在之去是它的“此”的方式:現(xiàn)身、領(lǐng)會,而話語對二者加以規(guī)定。
由此得到 此在的生存論建構(gòu)的環(huán)節(jié):
?
現(xiàn)身——領(lǐng)會——話語
對處境的感知,表現(xiàn)為一種情緒→對自身存在的認識,科學的前科學的領(lǐng)會的基礎(chǔ)→展示的活動
?
?
?
作為此在的生存論建構(gòu)(存在論層次),自然也會體現(xiàn)于此在的生存(存在者層次):
閑言——好奇——兩可
侃侃而談的未體會的閑話→對做事的好奇→這也行那也行
?
總體而言,在世存在的此在是面向世界、從世界來領(lǐng)會自身的日常此在,是非本真的此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