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間 罪 惡 實 錄

不久前熱播的網劇《獵罪圖鑒》應該有不少人被安利,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三歲畫老”“摸骨畫皮”等詞條在很多追劇人的DNA上狂跳。甚至還有網友順著網線考古了男團時期的“沈翊”,以及血洗短視頻平臺的泳池扛女人的“城隊”(梗源電影《掃黑決戰(zhàn)》片段)。?當然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不看網劇的朋友們。但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還記得2017年中國學者章瑩穎在美失蹤案,這位失蹤的年輕女孩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各大頭條報道,她的下落和安慰牽動著大家的心弦。在警方調查期間,山東省公安廳首席模擬畫像專家林宇輝根據國外警方提供的三段遠距離的模糊畫像,畫出了嫌疑人的相貌。在錄像中,嫌疑人全程沒有下車。正是這幅畫像,讓警方在三天之內鎖定了嫌疑人。

林宇輝老師本人也曾在采訪中說,網劇里的三十六個骨點畫出人像的設定絕非網友質疑的那樣玄幻夸張,“對我來講,6個點就夠了。”

(圖源見水?。?br>
《獵罪圖鑒》中畫像師沈翊的還原作畫手法除了“三歲畫老”和骨點畫像之外,還有通過監(jiān)控錄像畫出人物整容前樣貌,目擊者轉述,或是根據死者日記中的情緒化描寫畫出其筆下的神秘人物。?《獵罪圖鑒》中的案件所涉及的社會問題大多還是討論度較高的那幾個,比如校園霸凌,家庭暴力,為子報仇,被頂替入學的落魄青年,婦女拐賣,容貌焦慮和整容手術等等。?其中3-5集所講的任曉玄案是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案。?預警:本文涉及劇中任曉玄案的大量劇透。文內配圖來自微博。
再預警:以下是格雷西,一位吹毛求疵、國產劇重度潔癖的普通觀眾的劇推種草。觀點適度主觀,絕對真誠。??

?
故事從一個中學操場被挖出了人體骨骼開始。經法醫(yī)確認,頭骨與軀干肢體骨骼并非來自一位死者,而是經人移動尸體拼湊而成。通過頭骨后部被磨去的編號推測,這是美術生們課堂臨摹所用的教學用具。教具中的一顆被埋進地下,自然有另一顆要補上這個空缺。沈翊和杜城找到了學生們正在臨摹的來源不明的頭骨,經過三十六點復原人像,畫出了四年前失蹤的少女任曉玄的樣貌。?任曉玄留下了最為關鍵的遺物——日記。她的日記并未記錄任何人實質的真實的作案證據,卻是還原少女心事的鑰匙。她所經歷的事情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少女來說是過于沉重不堪的,校園霸凌、男教師的猥褻都是將她推向死亡的兇手。而這些往事的講述,只有一小部分是那本日記完成的。?故事的主講人,是畫作,畫在課桌上的鉛筆畫,日記本里的樣貌描寫,任曉玄生前的頭骨臨摹,無一不在幫沉默的年輕靈魂講述被粉飾的罪惡。

課桌上用鉛筆畫的男生背影,是困擾沈翊和杜城的最大疑團。這個男孩毋庸置疑是曉玄生前喜歡的人,她無數次的畫他的背影,每次寫到這個男孩,日記中的一切也都變得美好輕松起來。?“九月的陽光正好,打在他分明的眉毛上,濃密的睫毛上,像童話的秘境里,草茵上斑駁的樹蔭。我想代替陽光和雨水,吻上你的鼻峰?!?他們在美術老師瞿藍心的幫助下,一遍又一遍地嘗試畫出男孩的樣貌,在他們以為找對了人的時候,卻發(fā)現那人不過是無數次霸凌嘲弄中的參與者之一而已。?如果找錯了人,那么這個愛打籃球的男孩是誰?這個讓曉玄想要變成陽光和雨水去親吻的他是誰?
其實在她的日記剛剛出現的時候,彈幕里就有很多人提出疑問,為什么一定是男孩?那個叫瞿藍心的女老師也是濃密的眉毛,高挺的鼻梁。曉玄的失蹤在四年前,瞿藍心來學校任教也是四年前。還有瞿藍心家里的那只貓,一聽到“曉玄”這個名字就會喵喵叫兩聲。?事實證明,大家懸疑劇偵探小說沒少看還是有用的。?


被觀眾猜中結局其實不重要,因為劇中沈翊察覺到真相的契機還可以算是巧妙的。臨摹頭骨用的鉛筆會根據天氣陰晴和空氣的濕潤程度呈現出色彩偏差。雨天的鉛芯會松軟一些,顏色比晴天要深一些。那些四年前的臨摹作業(yè)的顏色深深淺淺,專業(yè)的美術生對于同一事物顏色的把控不會有如此大的出入,所以可以從畫作顏色的深淺去推測當時的天氣。曉玄日記中的每一個“天氣晴”,都與當日的畫作所體現的天氣截然相反。
日記在說謊,是陰天也是晴天,那么他也可以是她。榕樹畫上的第二次印上去的,屬于女孩的精致娟秀的唇印,也是講出真相的另一個聲音。?其實看到曉玄案子的后半段,我作為觀眾,完全沒有在關心所謂兇手和曉玄的死因,全然忘記這是一個少女失蹤謀殺案。曉玄不像是一個死者,因為所有人,所有畫作,包括天氣、雨水和陽光都在講述她的往事。我破天荒地不再好奇謀殺的真相,只想知道曉玄和瞿藍心相處的每一個瞬間。?當年瞿藍心和曉玄一樣是美術生,兩人是同學。那時的瞿藍心是短發(fā),進女廁所洗個手都會引發(fā)路過的女孩子尖叫(不是心動,是誤將她認作男生的驚嚇)。曉玄常在畫室被男老師以職務之便騷擾猥褻,直到被瞿藍心撞見,用籃球砸中畫板才制止了為非作歹的男老師。

男老師后來成了畫廊老板。畫廊里展出的是油畫,油畫是不可復制的,不像攝影作品和版畫可以經復刻進行多次交易。但畫廊中油畫旁邊標記交易次數的紅點卻有很多,實際作畫時間明明是近兩三年,但畫作信息中卻寫的是1996,1997等年份,最近的不過2006年。事實上,畫廊進行售賣的并非畫作本身,而是畫每一幅畫所代表的被迫參與情色交易的女孩。那些年份實際是她們的出生年份,最年輕的不過15歲。

所以曉玄被解救,是不幸中的萬幸。這看起來是非常典型的雙向救贖,“英雄”救美。但曉玄也同其他人一樣,將短發(fā)的瞿藍心當作了男生。對她的愛意(如果算的話)是從什么時候出現的呢?也許是在被女同學嘲弄之后收到“他”的糖果的時候,也許是看“他”獨自一人投籃的時候,雨天也晴朗。

兩人的交流是無聲的,只有短暫的對視,大多是小心翼翼的跟隨,和榕樹下交換的禮物。等到瞿藍心以女生的外形去見曉玄的時候,曉玄心中那個美好的“他”的形象被推翻,但穿裙子的瞿藍心只是想要曉玄接受真正的自己。曉玄受到刺激在榕樹下自殺。
死者是自殺的,前面反復提到這是一場謀殺,是因為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殺害她的兇手,包括她自己,也包括花開的榕樹,陽光雨水,和她想象中的秘境。??

?其實這個案子的拍攝是有些草率的。其中對于瞿藍心的設定涉及性別認同等心理學問題,在劇中并沒有深入的展開,而體現性別認同的矛盾也僅僅是“短發(fā)”這一個特質而已。這一個外形特點用以支撐旁人對瞿藍心性別的錯誤判斷其實有點滑稽和幼稚了。如果真的剪個短發(fā)就雌雄莫辨了,那么走進一個對女生有短發(fā)要求的中學教室,豈不是像開盲盒一樣,永遠也猜不到站起來回答問題的鍋蓋頭張嘴是細聲細氣還是變聲器初期的沙啞低沉。
任曉玄對于“他”男性身份的過分依賴也是不合常理的,面對一個保護自己免受侵犯的人,感激和依賴心理是來源于解救自己的這個行為,而不是“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等等外形特征。穿裙子的“他”就算可以打破青春期缺愛少女情竇初開的幻想,也不可能改變“他”是唯一愿意陪她走出黑暗的人的事實。曉玄的沖動自殺讓所謂“雙向救贖”潦草收尾,讓觀眾們本以為很有厚度的故事變得“膚淺”起來,看到這里時我特意打開了彈幕,果然滿屏的問號。

不僅如此,劇集中當年校園部分的拍攝也可以用潦草來形容,同學夸張的笑聲,小學生段位的嘲弄,可以看出這是導演想要展現一場無心的校園霸凌的心思相當刻意。?但我并沒有向往常一樣開啟1.5倍速,這些淺顯稚嫩的表演處理并沒有讓我想要吐槽(但好像已經吐槽了),反而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竭盡全力去還原的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他講故事的方式是粗糙的,故事也滿是疏漏,他想把方方面面都講到,不論是自己經歷的,還是超出自己理解范圍的。他嘗試著去解釋自己遭受的一切,只不過是一個失敗的嘗試,人類的罪惡總是解讀不完、分析不盡的。那么當一個孩子,一邊接受著來自同齡人的惡意,一邊忍耐著來自成人世界的魔爪,他要如何求救,要如何用孩子的語言和思維去描述他無法理解的罪惡??我看到了很多像任曉玄一樣,卻叫不出姓名的“第一人稱”。?我找了一個幾乎能夠說服自己的解釋,讓我不去介意所謂“百合擦邊”“cp營銷”,但并不妨礙吐槽的人繼續(xù)吐槽。其實曉玄和瞿藍心的人設并不重要。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校園霸凌的正反雙方都是被過度演繹的,這種演繹給板上釘釘的違法犯罪行為鋪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濾鏡。?我們沉浸其中時總會忽略,遺憾和傷害本身,與“美”毫不相干。??

《獵罪圖鑒》也是一部改編自小說的作品,推理懸疑類別的經典和新作數不勝數,比如同為網文《犯罪心理》。最為經典的福爾摩斯、阿加莎、愛倫·坡(更偏向驚悚)恐怕大家都讀過一些。日系除了東野圭吾,漫畫和番劇作品在這一領域其實更加有代表性,《名偵探柯南》和《魯邦三世》不知是多少人的初心。?如果大家對于《獵罪圖鑒》或者其他推理懸疑類小說、影視作品有任何不吐不快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告訴我們。?另有大衛(wèi)·鮑爾達奇、詹姆斯·帕特森等推理懸疑小說家大師課全集,歡迎加入寫作群,找到同好,獲取更多資源。
關于“寫作”這件事
歡迎進入內森の共學群【寫作】
連接共同學習愛好者,整合學習資源
在此群,你會享受以下專屬福利:
①大師課熟肉視頻文件下載(限寫作類型課程)
②學習同行者共同交流,提升寫作技巧
③其他課外學習資源隨時共享
④熱門話題/寫作技巧討論
⑤共學小組和作業(yè)討論
⑥不定期贈送學習福利和禮品
公眾號內回復關鍵詞【寫作群】找到進群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