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小說插圖與圖像敘事1 趙憲章

2023-01-25 13:55 作者:澳大中國文化論叢  | 我要投稿

摘 要:小說插圖起源于唐代以降的“立鋪講唱”,變文變相、話本插圖等是目前可見的早期案頭化存留,以明清白話小說為典范的插圖藝術(shù)則是它的超越和復現(xiàn)。從現(xiàn)場講唱到案頭讀本是小說敘事的折疊,“插圖”就插在敘事冊頁的褶皺中, 以其明見性召喚默存的事跡在讀者心目中蘇醒。故事圖與人物圖是小說插圖的兩大主要類型,它們逃逸冊頁而獨立敘事之所以可能,在于喚起記憶中“象暈”的重新 認同。就小說文體的純粹性而言,圖像的插入是符號異類的強制入侵,“圖說”是“言說”的抵抗話語,是對沉浸式閱讀的解構(gòu),“裝飾”而非“再現(xiàn)”是小說插圖的顯在符號表征。 關(guān)鍵詞:小說 插圖 敘事 圖像 如果從鄭振鐸《文學大綱》(1927)面世并發(fā)表論文《插畫之話》算起,我國學界對小說插圖的關(guān)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尤其是在資料的歸集整理方面,從民國至今,已有《中國古代小說版畫集成》等大量文獻資料出版。近年來對小說插圖的歷史研究也頗見功效,可謂成績卓著;相對而言,對于它的理論認知則難與前者相提并論,許多重要問題尚未被涉及,或雖涉及而尚未有效闡釋。首先是關(guān)于小說插圖的起源問題,作為敘事插圖研究的基礎理論,迄今仍舊止于經(jīng)驗性的現(xiàn)象描述;1本研究為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學圖像論》(12AZW005)的階段性成果,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支持項目。 由于“起源”是一個極具彈性的概念,很難在歷史軸線上精準定位,此類推斷的有效性便被大打折扣。以筆者之見,如果將經(jīng)驗描述提升到哲理層面,在歷史與邏輯的交匯點上展開,就有可能增強此類研究的說服力。這不僅僅是學理邏輯使然,更可以由此生發(fā)出其它許多問題,特別是語言敘事與圖像敘事的關(guān)系,以及敘事插圖不同于其它文學圖像的特殊性等問題,就有可能獲得比較深入而系統(tǒng)的闡發(fā),對于回應“圖像時代”的文學關(guān)切也不無裨益。 一、“立鋪講唱”之現(xiàn)場還原 參照現(xiàn)象學的方法,對于小說插圖的認知首先需要回溯到它的源頭,“只有還原了純粹的現(xiàn)象才是絕對的被給予性”2,小說插圖的本真性才能在我們面前如實地裸露出來。 那么,它的源頭在哪里呢?雕版印刷術(shù)產(chǎn)生于唐代,小說插圖作為它的產(chǎn)品不可能出現(xiàn)在此前時段。我們之所以如此論定,是基于首先認定小說是一種“讀物”,一種布滿“白紙黑字”的印刷品;所謂“插圖”,就是插入小說這一讀物之中、與被印制的文字敘事文本并置、二者存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的圖像藝術(shù)。也就是說,小說與其插圖都是印刷技術(shù)的“產(chǎn)物”,對于它的閱讀是基于對這一“物”的觀看, 不可能跳越插入其中的圖像。在面對白紙黑字的同時,插圖會很自然地跳進讀者的眼簾,和敘事的文字文本同時被觀看、被理解。進一步說,任何讀物的插圖部分都會更加吸引眼球,小說閱讀往往是插圖被首先看到,“六經(jīng)首《易》,展卷未讀其 2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觀念》,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1 頁。詞,先玩其象矣”3。相對文字文本的閱讀而言,插圖被首先看到、被首先玩味屬于視覺優(yōu)先性使然,從而影響甚或牽制受眾生成怎樣的閱讀心象;閱讀之后往往又有插圖的回想、回看與回味。于是,小說敘事的閱讀理解過程,同時也就是插圖被觀看以及“回想”、“回看”與“回味”的過程。這一過程當然是可逆的、反復的、互文與互滲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深沉而“耐讀”的作品而言。這樣,一部小說是否被插圖,或者怎樣插圖、插入怎樣的圖,甚至于插圖的板式、數(shù)量、技法等, 都會對小說閱讀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先驗地制約著讀者對小說的接受和想象。如是,小說插圖也就并非僅憑經(jīng)驗所理解的那樣簡單,即并非僅僅是為了“增加讀者的興趣”而已4,也不能一言以蔽之曰“書商逐利”而迎合受眾的產(chǎn)物,對于它的學理分析尚有巨大空間。將其還原到本初狀態(tài),就是為了真切地透視它的本相。 將小說插圖的源頭限定在唐代以降,很自然地讓我們聯(lián)想到當時開始盛行的講唱文學,即包括“俗講”(轉(zhuǎn)變)、“說話”在內(nèi)的各種民間講唱。民間講唱的案頭化是宋元話本的主要來源,話本小說開啟了明清白話小說之先河,從而孕育出中國小說插圖的典型形態(tài)。這是一條非常清晰的歷史軸線??v覽這條歷史軸線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可見的最早的版畫作品是出現(xiàn)在晚唐的佛教繪畫。最早用版畫作為插圖的 “讀物”,是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建安余氏鐫刻的《古列女傳》。當然,它們在歷史上的實際濫觴會早于此前。而大約刊行于元代末年的“全相平話五種”,則 3蕭云從:《離騷圖序》,王承略整理《離騷全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6 頁。4魯迅:《“連環(huán)圖畫”辯護》,《南腔北調(diào)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8 頁。是現(xiàn)存的最著名的早期小說插圖,可謂追溯起源問題之“有跡可循”的典型例證,有必要在此稍作停留。5 “平話”作為話本小說的一種,是從唐傳奇向明清白話小說的過渡。就現(xiàn)存的 “元刊全相平話五種”來看(圖 1),它的版刻插圖已經(jīng)十分精湛、成熟,線條細 密,構(gòu)圖勻稱,墨色深淺等也臻于完美,其“上圖下文”版式在相當長時段內(nèi)成為了最流行的模范,說明此前已經(jīng)有過漫長的逐步改善過程。當然,如前所述,這一過程的肇端不會早于唐代雕版印刷術(shù)出現(xiàn)之前。 事實上,元刊全相平話及其插圖早就受到小說史家們的關(guān)注,魯迅就曾有過許多論述,他說:“觀其間率之處,頗足疑為說話人所用之話本,由此推演,大加波瀾,即可以愉悅聽者,然頁必有圖,則仍亦供人閱覽之書也。”6那么,這些圖是 5 “全相平話五種”現(xiàn)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nèi)閣文庫,包括以下五種:1.《武王伐紂》,扉頁題 名《全相武王伐紂平話·呂望興周》;2.《樂毅圖齊》,扉頁缺失,正文首行題名《新刊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3.《秦并六國》,扉頁題名《全相秦并六國平話·秦始皇傳》;4.《續(xù)前漢書》,扉頁題名《全相續(xù)前漢書平話·呂后斬韓信》;5.《三國志》,扉頁題名《新全相三國志平話》。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五冊獨立成書的作品,“新刊全相平話五種”只是它的俗稱,許多學者用書名號將其標識不妥。 6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28 頁。 圖 1:《全相平話·三國志》插圖“三戰(zhàn) 呂布”,其“上圖下文”開啟了小說插圖的最初板式從哪兒來的呢?換言之,在其沒有成為案頭讀物之前、在其民間廣為傳唱的現(xiàn)場, 是否也可能同樣有此類畫圖呢?按照魯迅的邏輯類推,我們當然也可以做出如下猜想:“頗足疑為說話人 ???????”之說話現(xiàn)場所用之圖 ?????????。盡管“說話”等民間講唱現(xiàn)場所使用的圖像,與案頭話本的插圖在大小、形制、數(shù)量等方面會有較大差別,但是,這些差別并不足以弱化這一猜想的合法性—— 唐代以降的民間講唱現(xiàn)場同樣有圖 ???????????????。 唐代以降的民間講唱現(xiàn)場是否有圖的文獻記載很少,但是也并非完全闕如,例如敦煌寫本《大目干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單從其標目就可以看出此卷有圖,盡管沒有被保留下來。保留插圖的變文也有,例如《降魔變文》和《破魔變文》等。從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插圖來看,它們都和講唱的內(nèi)容相關(guān),《降魔變文》中的每幅圖像就有與其關(guān)聯(lián)的唱詞,其中如《獅王斗水牛圖》,在它的背面就有這樣的唱詞:“六師不忿又爭先,化出水牛真可憐。直入場中驚四眾,磨角掘地喊連天……”文圖相應。有學者還注意到變文里常用的“處”字,即在說白結(jié)束、演唱開始之前出現(xiàn)的“看……處”句式,例如《李陵變文》,在由白轉(zhuǎn)唱之前就有“看 ? 李陵共單于火中戰(zhàn)處 ?”,顯然是藝人在表演現(xiàn)場向觀眾指示他即將講唱的內(nèi)容,而這一內(nèi)容就應當是已被描繪在現(xiàn)場畫圖的某處 ?。7 值得注意的是,《王昭君變文》作為當時民間俗講的底本,還保留著“上卷立 ? 鋪 ?畢,此入下卷”的提示語8,學者們認為此乃明清小說“不知后事如何,且聽下 7本小節(jié)所論參見以下兩書:張鴻勛:《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8-19、48-49 頁;鐘海波:《敦煌講唱文學敘事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6-38 頁。感謝南京大學解玉峰教授提供相關(guān)材料。 8鋪,圖畫的“幅”,此為借代,泛指 “圖”。“立鋪”即“掛立的圖畫” 。全句大意為:掛立的圖 畫已經(jīng)講唱完畢,此為本講唱之上卷,現(xiàn)在開始轉(zhuǎn)入下卷。說明當時的表演現(xiàn)場乃 “立鋪講唱” , 即看圖 “說話”,“說話” 活動現(xiàn)場有圖。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回分解”的先聲,魯迅就認為后者“起于說話人”當時的口頭習語,它在明清章回小說中的復現(xiàn)不過“只是一個遺跡罷了。”9同樣參照魯迅的這一邏輯推論,如果 “說話”等民間講唱現(xiàn)場確有“立鋪”(掛立畫幅),為什么不可能被文人和書商合謀改編、重繪而搬移到案頭話本中,直至翻刻、延宕為明清小說的插圖呢?“元刊全相平話五種”以及后來的明清小說插圖,為什么不可能是此前或當時民間藝術(shù)表演現(xiàn)場之“立鋪講唱”的“遺跡”呢?我們不妨以唐詩為證,想象當年《王昭君變文》的講唱現(xiàn)場,略窺唐代民間“立鋪講唱”之盛況: 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連錦水濱。檀口解知千載事,清詞堪嘆九秋文。翠眉顰處楚邊月,畫卷開時塞外云。說盡綺羅當日恨,昭君轉(zhuǎn)意向文君。10 這是中(晚)唐詩人吉師老的《看蜀女轉(zhuǎn)昭君變》,詩中所寫是他觀看四川女藝人演唱《昭君變》時的情景,所謂“畫卷開時塞外云”即“轉(zhuǎn)變”演出現(xiàn)場伴圖講唱的例證。類似的詩歌記述還有李賀的《許公子鄭姬歌》,詩中“長翻蜀紙《明 君》,轉(zhuǎn)角含悲破碧云”,也是對“轉(zhuǎn)變”現(xiàn)場藝人表演的形象描述。無論吉師老看到的“妖姬”,還是李賀所說的“轉(zhuǎn)角”(“轉(zhuǎn)變”演出的角色),只是有了 “立鋪”的在場,才使她們的講唱如此生動、形象,能夠活現(xiàn)出如此風云變幻、感天動地的場景。 唐代“俗講”是相對于肇自六朝的“僧講”而言的。它不再是僅僅面對僧侶講解經(jīng)文,而是面向世俗男女講唱故事,內(nèi)容當然不會受到教義的約束,史傳演義、神話傳說、鄉(xiāng)里奇趣等自然會融入其中,迎合一般世俗受眾的情趣是其基本原則 9魯迅:《中國小說史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321 頁。 10《全唐詩》第十一冊(卷七七四),北京:中華書局 1960 年版第 8771 頁。俗講現(xiàn)場鋪掛畫卷就是對講唱受眾的迎合。就中國文化傳統(tǒng)而言,如胡士瑩所說,這“既是佛教藝術(shù)的特點,又有我國漢代‘圖、傳、贊’的影響。因為當時的民間 說話的底本已失傳,我們無法判明當時的‘說話’和‘俗講’到底互相影響到什么程度”,但是卻可以由此推測,“俗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由宗教宣傳演化成為一種‘說話’藝術(shù)了”,它們的底本就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變文”寫本,“后世小 說插圖的來源和意義,也可以從這里得到一些啟示?!?1也就是說,作為唐代寫本的“變文”及其“變相”,實則是當時演出現(xiàn)場的存留,它們有可能一同進入印刷物而演化為“小說”與其“插圖”,這一過程實乃自然而然、事所必然。元刊“全 相平話五種”之所以用“相”字而不用“像”或“圖”等,應當是和此前已經(jīng)開始流行的“變相”一詞有關(guān)。由此推演,“變相”說不定就是特指和“變文”相關(guān)的圖像(后文仍將論及)。 實際上,先唐以降的“立鋪講唱”一直是學界感興趣的話題,早在上世紀末就有美國學者梅維恒博士的深入研究。非常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梅維恒在其《繪畫與表演》12一書中不僅細致地梳理了相關(guān)文獻,從中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還煞費苦心地搜羅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地的相關(guān)圖像資料,從而為我們今天能夠想象當年的“立鋪講唱”提供了可以眼見的視圖佐證?,F(xiàn)選擇其中兩幅解讀如下: 11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 年版,第 37-38 頁。 12梅維恒:《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王邦維等譯,季羨林審定,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年版。 圖 2(《繪畫與表演》“圖版三”)是《清明上河圖》的局部。畫面顯示一男孩托舉一幅立軸式掛圖,在其身后(掛圖左側(cè)),一白衣男子和一男童正在朝向掛圖觀看;另一黑衣男子則背著一個木箱朝路人致意,那木箱的形制表明它應是裝畫軸的器物;這黑衣男子似乎是在恭請三位路人留步,請他們留步觀看那幅已經(jīng)展開的掛圖,告訴路人表演即將開始而不要走開。在掛圖的正面(掛圖右側(cè)),可以看到已經(jīng)有三三兩兩的路人圍觀,中間有一身穿袈裟模樣的僧人匍匐在地,朝向正在轉(zhuǎn)身而去的兩位路人叩拜,也應當是在懇求他們留步觀看,或者是在討要賞錢…… 圖 3(《繪畫與表演》“圖 15”)是一幅意大利版畫,清楚地呈現(xiàn)了古代西方社會立鋪講唱的一些特點:表演者和他們的觀眾衣衫襤褸,講唱的主題是圣母瑪利亞可以幫助窮人。右側(cè)有一中年婦女正在講唱,她右手拿著一根長棍,指向掛圖左上角第一幅畫圖,說明演出剛開始不久;她的左手拿著一疊紙片,顯然是講唱內(nèi)容的文字說明(腳本),隨時準備出售給在場的觀眾。掛圖的左側(cè)是一位男士拉小提圖 2: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圖 3:約 1830 年間的意大利石版畫,無名氏琴伴奏,在他的腳下擺放著一頂禮帽,帽筒里裝著更多的文字說明(腳本)??梢姡u售講唱的文字說明(腳本)也是其演藝收入的重要部分。整幅畫面顯示,兩位元藝人的表演非常投入、十分忘情,可惜只有一大一小兩位元觀眾(畫面之外可 能還有)…… 梅維恒的“以圖證史”方法不僅使當年的立鋪講唱如在目前,而且告訴我們這不僅是中國古代民間表演的特點,而且是印度、日本、意大利等世界許多國家共同的民間講唱方式。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這一講唱方式通過日本學者辛嵨-靜志的最新研究,對“變”、“變文”、“轉(zhuǎn)變”與“變相”等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又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且無可置疑的結(jié)論。 辛嵨-靜志系統(tǒng)考察了先唐(4-8 世紀初)佛典的印度原本(梵文)及其漢譯、藏譯等文獻中的“變”概念,發(fā)現(xiàn)這一概念的意涵均為“圖”、“像”、“畫”或 “雕像”、“塑像”等;所謂“變文”,就是講解某幅畫的臺詞,可以理解為“圖 之文”——關(guān)于圖的文、指向圖的文,由此斷定此“文”在敦煌文獻中“不應用于一部與畫毫無關(guān)系的寫本上?!崩缁勰埽?38-713)《六祖壇經(jīng)》提到的“《楞 伽》變”,意思就是表現(xiàn)《楞伽經(jīng)》主題的畫。據(jù)此,前述《破魔變》《降魔變》 的含義,也分別應當是“(佛)打敗魔王的畫”、“(佛)征服魔王的畫”;《王昭君變文》也應當是“關(guān)于王昭君畫卷的文本”。辛嵨-靜志通過考證還發(fā)現(xiàn), “轉(zhuǎn)變”一詞出現(xiàn)于晚唐,意為“打開畫軸”,或者說“把畫展示給觀眾”,應當特指現(xiàn)場演出及其動作。他說:就歷史而言,“‘變’和‘變文’并非產(chǎn)生在敦煌,而是在通過‘畫’來宣揚佛法的過程中,逐漸自印度經(jīng)中亞傳播至東亞?!奔?便非佛教典籍,例如完成于 629 年的《梁書》,以及張彥遠《歷代名畫記》(9 世紀中葉)等文獻,其中的“變”也是“畫”或“像”的意思,其中所謂“經(jīng)變”概念,就是指“表現(xiàn)經(jīng)典主題的畫”;所謂“山水之變”即謂“山水之畫”。杜甫在 762 年有一首《觀薛稷少保書畫壁》,詩中提到的“西方變”即指“西方諸佛的畫”。至于“變相”一詞,出現(xiàn)在“變”概念之后;“變”和“相”的組合(即 “變相”)實乃同義反復,目的只在使“變”即“圖像”這一意指更加明確、具體。例如李白(701-762)有一首詠畫詩(畫贊),題為《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其“變相”即“(壁)畫”的意思。13 看來,梅維恒的“以圖證史”通過辛嵨-靜志的譯本考證,最終獲得了原始文獻的確認,“立鋪講唱”已經(jīng)無可置疑。14這樣,盡管我們沒有對小說插圖的起源給出一個非常精準的時間定位,但是,這應當比具體的時間定位更加精準,因為這是在歷史與邏輯、現(xiàn)象與理論互相銜接的點位上給出的判斷。我們將小說插圖的源頭定位在唐代以降的民間講唱及其“立鋪”,實際上印證了這樣一個現(xiàn)象學原則: “對于一切在直觀中原本地給予的東西,要如其給出的那樣去接受。這一點不能為 任何理論本身所改變”,因為這是“原則中的原則……其中表達出現(xiàn)象學的基本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對生命的體驗同感(Sympathie)!這乃是原始意向(Urintention)?!?5 換言之,被還原的“立鋪講唱”既然是小說插圖的源頭,那么,它就應當是我們討 論小說插圖的出發(fā)點和參照系;關(guān)于此項研究中的許多問題,都有可能??、而且也應 ? 13辛嵨-靜志:《變、變相及變文之意》,創(chuàng)価大學國際仏教學高等研究所《年報》,平成 27 年 度(第 19 號)。感謝北京大學陳明教授提供相關(guān)材料。 14我國學者也提出過類似觀點,例如楊公驥就認為“變相或變大多是具有故事性的繪畫‘變文’ 是 解說 ‘變’(圖畫)中故事的說明文,是 ‘圖畫’ 的 ‘傳’ 、 ‘贊’ ,是因 ‘變’ 而得名的; ‘變文’ 意為 ‘圖文’ ” 。但是,我國學者的這一判斷基于“推測”,沒有像辛嵨-靜志那樣完全出于文獻實證。楊公驥:《楊公驥文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15 頁。 15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文選》,孫周興編譯,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 頁。該 ?由此引出。道理很簡單:以明清兩朝為典范的小說插圖,不過是唐代以降“立鋪講唱”現(xiàn)象的超越和復現(xiàn);“立鋪講唱”實乃小說插圖的“原始意向”,在“生命 體驗”的層面顯露了小說插圖的一些特點。 二、敘事折疊之插圖明見 看來,唐代以降的民間講唱不僅是小說文本的重要來源,也是小說插圖的重要來源;在口述故事案頭化的同時,“立鋪”的案頭化也同時進行;后者作為“案頭 畫”,也會啟發(fā)文人對小說的進一步加工和再造。這一問題既然已經(jīng)無可置疑,插圖的其它問題也就會自然地裸露出來。其中最顯而易見、也是最需要首先關(guān)注的,當屬口述故事“落墨為本”的發(fā)生學問題,及其現(xiàn)場掛圖流向書籍插圖的具體成 因。就這一發(fā)生過程的兩端來看,無論小說插圖的大小、數(shù)量、形制怎樣,受眾置身現(xiàn)場的“邊看邊聽”,已經(jīng)蛻變?yōu)槊嫦騼皂摰摹白R讀無聲”;語言和圖像的主輔關(guān)系也發(fā)生了逆轉(zhuǎn)——講唱現(xiàn)場的“圖像優(yōu)先”逆轉(zhuǎn)為“語言優(yōu)先”,16即“以文輔圖”逆轉(zhuǎn)為 “以圖輔文”、“文本寄生”逆轉(zhuǎn)為“圖像寄生”。由于這些變異皆緣于“口耳相 16現(xiàn)場講唱的 “圖像優(yōu)先 ”是指:講唱本身未必都有腳本,即便已有腳本也非常簡略,主要依靠藝人們的臨場發(fā)揮,何況有些藝人并不識字,腳本之有無并不妨礙她(他)們有出色的表演;但是, “立鋪” (掛圖)則必不可少,因為它是招徠受眾最顯眼的 “幌子” ,同時有助于受眾對故事 的理解和記憶。這就是民間講唱現(xiàn)場的 “圖像優(yōu)先” 。實際上,語言和圖像兩種符號在講唱現(xiàn)場的 這種主輔關(guān)系,已經(jīng)非常明確地內(nèi)含于“變文”(即 “圖之文” )這一偏正片語中了。 傳”演化為“文本讀物”,那么,其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以至于使敘事活動及其語圖關(guān)系出現(xiàn)如此巨大變異呢?揭開其中的謎底對于認知何謂小說插圖 ??????等問題至關(guān)重要。 可以直觀和眼見的,當然是口耳相傳的故事被折疊成了讀物的冊頁,原本稍縱即逝的“口述流”變成了可以暫停和凝視、可以跳越和回看的“白紙黑字”;而在這一物性層面的“背面”,則是敘事模態(tài)的重大轉(zhuǎn)型,堪稱符號敘事的歷史性跨越在小說敘事中的重演。17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在口述折疊為冊頁與小說插圖必要性之間,應該存有某種必然的邏輯聯(lián)系。 具體考察分析之后便可以發(fā)現(xiàn),口述折疊為冊頁至少呈現(xiàn)三方面的表征,這是需要我們首先確認的事實。 首先是口述現(xiàn)場的脫落。現(xiàn)場講唱是一種活態(tài)過程,過程結(jié)束則意味著敘事的結(jié)束、故事的結(jié)束,被書寫的腳本只是“口耳相傳”的挽留,在挽留故事的同時也刪除了現(xiàn)場的所有,包括特定的地點及其標志物、特定的時間及其光影、特定的氣象及其體感、特定的受眾及其互動,以及藝人們的面部表情、舉手頓足、身段動作、道具雜耍等現(xiàn)場景致,被書寫為“白紙黑字”之后已經(jīng)全部脫落。口述現(xiàn)場盡管不是故事本身(本事),但卻是故事的著附物,受眾籍此才能將其鍥入記憶的深處;就像若干年后人們對于兒時故事的回憶,當時的講述現(xiàn)場也會同時在腦海里浮現(xiàn),說明“故事”就粘連在講述活動的場域中??谑霈F(xiàn)場對于故事記憶之所以具有著附力,在于它對受眾個體而言具有唯一性,并與受眾的身體器官直接粘連,稍縱 17 “符號敘事的歷史性跨越” 指文字的出現(xiàn)。以此為標志,人類敘事活動由 “口述” 轉(zhuǎn)為“書寫”,后者以其超越性(符號的符號性)篡取了無可置疑的權(quán)威,原本的口述方式盡管繼續(xù)存在,但已被降格為 “不可靠” 的代名詞。即逝的“口述流”著附其上才能標出返程的路標。這是人類記憶的普遍規(guī)律,更是口述記憶的基本規(guī)律。而小說作為“寂靜的讀物”卻是講述現(xiàn)場的全部刪除,不 眼見的敘事者代替了可以眼見的藝人,單向度的文本識讀置換了現(xiàn)場的橫向互動, 故事所著附的講唱現(xiàn)場已經(jīng)消匿為空無,受眾對故事的身心感受全部移交給了“閱 讀玄想”。于是,敘事的在場性被大打折扣。 口述折疊的另一表征是“精神集體”的蒸發(fā)??谑龉适卵芯考捌涮镆罢{(diào)查發(fā)現(xiàn),古代民間講唱藝人的活動范圍一般不會很大,多限于本鄉(xiāng)區(qū)縣或鄰近的社區(qū),相同的言語和方言、相似的風俗和習慣、相近的信仰和價值取向,使其和受眾之間,以及受眾和受眾之間發(fā)生了微妙的聯(lián)系和共鳴。依照民間文學的說法,這種聯(lián)系與共鳴是一種“故事集團”氛圍:“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不管它的主人公是人、是動物、是天狗,還是老山妖,故事里的主人公、講故事的人和聽眾們能完全融為一體,人們沉浸在故事里,形成了一種精神集體?????!?8日本學者關(guān)敬吾所說的這種“精神集體”,是特定社區(qū)的民間社會所特有的“故事集團”現(xiàn)象,是一種基于參與者的全部身心及其“面對面”交流才可能產(chǎn)生的“精氣神”,看似微妙而難 以言表,卻對社會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熬窦w”之所以在講唱活動中蔓延、 生成,是因為古代民間講唱并不是孤立的講、聽故事,也不是單純的鄉(xiāng)間娛樂,而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們的集體交際活動,甚至直接或間接地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guān)。于是,講唱活動也就成了鄉(xiāng)土“精神集體”凝練生成和發(fā)揚光大的場所。這種精神集體雖然很難被寫入語言文本,卻可以持久而穩(wěn)定地存活并深刻影響民間社會,盡管它是不可見的。問題是,這種“精神集體”不僅僅是來自故事本身(像關(guān)敬吾所說 18參見以下兩書:許玨:《口承故事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5-177 頁; 關(guān)敬吾:《日本民間故事選·致讀者》,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8 頁。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的那樣),而是整個民間講唱活動全過程???????的產(chǎn)物,包括活動的組織以及講唱之外的各種面對面交流。但是,民間講唱被折疊為小說冊頁之后,“精神集體”也就被蒸發(fā)得一無所有,被其所籠罩、所浸潤的“故事”已經(jīng)裸露為純粹的“本事”而“體無完膚”。盡管小說讀物仍會故意殘留某些地方色彩,那也已蛻化為文本敘事的“點綴”而與實存的、在場的“精神集體”完全不同。 口述折疊的第三表征是言語的失聲?!把哉Z的失聲”即語言的聲音能指在書寫文本里的默存,胡塞爾稱之為并不存在的“虛構(gòu)的聲音”,就像“一種想象的顏色并不是感覺顏色意義上的被給予性。”19這既是現(xiàn)場講唱被書寫之后的物性表征,也是口傳敘事被文人轉(zhuǎn)移到小說冊頁之后的意義流逝。這種流逝早已被民間文學研究所證明:現(xiàn)場口傳敘事并不只是依賴詞語的表達,語調(diào)、語速、音律、頓挫等, 都可以制造出許多“超語言”效果;還有,口傳敘事大量使用虛詞、感嘆詞、象聲詞,而較少使用連詞和復句等方面的特點,也會產(chǎn)生簡單清晰、鮮明活現(xiàn)的效果?!伴喿x過的故事往往只記住些支離破碎的梗概,而聽別人講述的東西卻可以記住比較完整的內(nèi)容。”20因為口述是一種在場的、自然的語言,特別是對于漢語而言更是如此:“東方語言一旦寫下來就會喪失生氣和熱情:語詞只能傳達意義的一半, 一切效果都表現(xiàn)在音調(diào)上,根據(jù)著作判斷東方人的才能就像根據(jù)他的尸體給他畫像?!?1個中緣由就表征為言語的失聲——沉默的文字文本置換了在場的“聲音的形象”,從而使語言的能指虛化和再符號化,延宕為“能指的能指”。 在這一意義 19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觀念》,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8 頁。 20關(guān)敬吾:《日本民間故事選·致讀者》,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 頁。 21德里達:《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29 頁。新加說明: 本文所引德里達言論只是為我所用,不涉及他對語音中心主義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也不涉及所引言論與后者的關(guān)系以及德里達的解構(gòu)思想整體,特此說明。感謝清華大學羅鋼教授的提醒。上,言語的失聲就意味著言語的不在場,因為聲音是言語的唯一物性載體。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德里達稱文字是言語的“替補”,是在為言語的缺席“拉皮條”22, 是“寫作是對在場的重新占有,也是對自然的重新占有”。同義反復,言語是自然的,文字是人為的;書寫對言語(口述)的替補無非是“將思想向言語的直接呈現(xiàn)變?yōu)楸硐蠛拖胂蟆保笳邉t是間接的、不可靠和捉摸不定的,“是強加給語言的宿命的暴力?!?3德里達認為,“以文字代替言語也是以價值代替在場——人們寧 可選擇‘我所是’或‘我所值’而不選‘我存在’或‘我出場’”。24書寫雖然為故事的保留和傳播提供了便利(“我所是”或“我所值”),但卻遮蔽或損害了故事的“存在”和“出場”(“我存在”或“我出場”),本來可以體感的聲情并茂,卻被它的“替補”折疊在了冊頁的褶皺中。 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是,德里達之所以猛烈抨擊書寫對言語的替補,意在解構(gòu)其背后的“邏各斯”,用漢語表達即“書寫之道”。此“道”乃書寫之所以是書寫必須遵循的原則大法:大到主題立意、謀篇布局,小到細節(jié)描寫、章句修辭,以及篇幅長短、起承轉(zhuǎn)合等,無不需要精準拿捏、反復推敲。因為所謂“書寫”,就是用文字替補“聲音的形象”,將“語言流”凝定為符號的永恒,以便適應不在場的理想受眾。由于“理想受眾”是被時空隔斷的想象共同體,也就必須接受“書寫之道”的普遍性規(guī)約,從而使自然的言語規(guī)范化、邏輯化、程序化。與此同時,言語的鮮活與靈性也隨之消失或弱化,而后者恰恰是情感的、藝術(shù)的、超語言的。就此而言,與前述兩大表征相比,“言語的失聲”當是本體的、關(guān)鍵的、致命的,因為 22德里達:《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5 頁。 23德里達:《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8-209 頁。 24德里達:《論文字學》,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28、206 頁。 被它所默存的“聲音”是語言能指的唯一物性載體,書寫卻清除了口述與超語言的這一先天粘連。就口述本身而言,“說話是行為的一部分,人們說話是夾在動作之間或者與動作同時進行”的,它作為一種“活語言……是沒有經(jīng)過排練的”;25即使經(jīng)過某種程度的“排練”,相對小說書寫而言也不可同日而語。小說書寫盡管會有某些口語、方言之類的殘留,但是一旦被“書寫之道”所“排練”,它的超語言表意已被大大弱化,充其量不過是某種修辭和點綴。 綜上,無論是“口述現(xiàn)場的脫落”、“精神集體的蒸發(fā)”,還是“言語的失聲”,三大表征共同指向了“在場”的消失?!霸趫觥毕ё畹湫偷谋碚魇强谑霰徽郫B為冊頁之后,可以體感的意義被敘事的“褶皺”所隱匿。如果這種描述是符合邏輯的話,那么,由此反觀小說插圖的本質(zhì),也就不難繼續(xù)做出如下推論:所謂小 ??? 說插圖 ???,就是圖像插入被折疊的敘事褶皺中???????????????,以其明見性召喚默存的事跡在受眾心 ????????????????目中重新蘇醒??????。26這一推論明白無誤地揭示了從“立鋪講唱”到“小說插圖”的必然性,揭示了小說作為典型的語言敘事文本,何以從源頭開始就向圖像發(fā)出了邀請。 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fā)現(xiàn),依照上述定義尚能引出插圖的定位問題,即:小說敘事鏈的哪一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相”。關(guān)于這一問題,此前盡管已有萊辛的“頃刻”論 27,但那是面向?qū)挿旱脑煨退囆g(shù)本身而言,并非針對小說插圖乃至整個敘事插圖, 25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 年版,第 14-15 頁。 26明見性(Evidenz),現(xiàn)象學表意理論的基本信條之一,意指直觀的自身的被給予性。本研究啟用這一概念意在符號學的視域中表達這樣一種觀點:相對語言表意而言,圖像符號更具直觀性和明見性。 “事跡”即敘事的蹤跡。 27萊辛認為,最能產(chǎn)生繪畫效果的并不是情節(jié)或情感的 “頂點” ,而是 “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 。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83 頁。 不可能涉及插圖在“敘事鏈”上的定位問題。那么,以小說插圖為典范的整個敘事插圖,究竟是在敘事鏈條的哪一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相”呢?可以說,對于這一關(guān)鍵性問題,至今沒有一種確切的說法;我們將其落實到文本敘事的“褶皺”處,當是一個恰當?shù)摹⒑虾鯇W理的解釋。 這種解釋不僅是基于邏輯推論,也可以得到現(xiàn)象世界的確證。例如小說插圖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xiàn)象:同一部小說不僅會有不同版本,不同的版本也會有不同的插圖;不同版本的插圖在數(shù)量、大小、形制、筆法等方面會有很大差別,但是,有些關(guān)鍵性母題在所有版本中都不會闕如,只要它還能算得上是一種“插圖本”。例如,“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風雪山神廟”、“武松打虎”等《水滸》母題,“桃園結(jié)義”、“三顧茅廬”、“關(guān)羽釋曹操”等《三國演義》母題,“大鬧天宮”、“三 打白骨精”、“三調(diào)芭蕉扇”等《西游記》母題,“寶黛初會”、“元春省親”、 “寶黛讀西廂”等《紅樓夢》母題。作為一種普遍而不是個別的小說插圖現(xiàn)象,不同版本為什么會選擇同樣或類似的母題呢?小說閱讀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些母題都是 故事情節(jié)的“關(guān)鍵”,或者說是情節(jié)鏈條上的“節(jié)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意蘊豐 富復雜,許多細微處難以明確言傳。由于文本書寫沒能表達出應該表達的全部,于是,各種插圖本便有了對于“圖說”的共同邀請。在這一意義上,插圖承擔了超語言的部分功能,可謂“蓋圣人立象以盡意。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一畫之中,檼括遐渺?!?8 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去想象,這些“節(jié)點”如被還原到講唱現(xiàn)場又會怎樣:如果它們在講唱現(xiàn)場被敘述,藝人們當然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格外賣力,不僅“情動于 28蕭云從:《離騷圖序》,王承略整理《離騷全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6 頁。 中而形于言”,還會有超語言相輔相伴,即所謂“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ā睹娦颉罚┑?,這些鮮活的、可以體感的在場效果,在文本冊頁中卻被隱匿在了“褶皺”中。之所以需要在“節(jié)點”插圖,就是要借助圖像的明見性將其照亮,重現(xiàn)被冊頁褶皺所隱匿的活現(xiàn)的在場。當然,插圖對敘事褶皺的光照不可能與現(xiàn)場活現(xiàn)同日而語,但對 于凸顯敘事的“節(jié)點”而言,也不失之為某種“替代”或補救。也就是說,小說插 ??? 圖作為文本故事的圖像再現(xiàn) ????????????,之所以選擇在敘事的 ?????????“節(jié)點??”插入??,說到底是對口述 ??????? 不在場的替代性還原 ?????????。因為圖像再現(xiàn)“就是對一種在場的再創(chuàng)造,即使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是它的純粹幻想的物件”29,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召喚默存的敘事蹤跡,以其明見性使其在受眾心目中重新蘇醒。 將小說插圖定位在冊頁的敘事褶皺處還有另外的意義,那就是可以將敘事插圖與詩意圖像區(qū)別開來,盡管二者都屬于“文學圖像”,都是語言表意的圖像再現(xiàn),但是它們的再現(xiàn)方式卻有明顯不同。詩意圖是詩歌的圖像修辭,但不是詩意和詩篇的整體再現(xiàn),只是擷取了其中的“詩眼”,充其量不過是詩意的圖像“例證”30。 詩意圖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所指不具唯一性,“詩”和“圖”之間的對應可能發(fā) 生錯位與滑動,如果遮蔽詩意圖的題款(文字標示),就可能被誤解為其它相似或相近的母題。就像武元直的《赤壁圖》(圖 4),畫心本身就是一幅山水畫,不看款識就無法使觀者聯(lián)想到“東坡赤壁”,無論前(后)《赤壁賦》還是《念奴嬌·赤壁 懷古》。小說插圖則完全不同: 29德里達:《聲音與現(xiàn)象》,杜小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年版,第 69-70 頁。 30趙憲章:《詩歌的圖像修辭及其符號表征》,《中國社會科學》2016 年第 1 期。 “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不可能與“武松打虎”相混淆,盡管都是英雄氣概的圖贊;“桃園結(jié)義”迥異于“三顧茅廬”,盡管都是情義母題的圖像再現(xiàn);“大鬧天宮”不同于 “三打白骨精”,盡管它們的主角同是孫悟空;“寶黛初會”與“元春省親”完全 是兩碼事,盡管故事中的人物多有相重……如此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小說插圖在敘事鏈條上具有相對精準的定位,就像“立鋪”充任口述鏈條“節(jié)點”上的路標,不可能游離敘事本身而獨立存在。因此,無論這些插圖在母題、人物、背景、細 節(jié)、意象等方面有多少相似或聯(lián)系,觀者也不可能將源自不同故事節(jié)點的插圖混為一談。小說插圖就是這樣被牢牢地系扣在了故事的鏈條中,這是其不同于詩意圖等其它文學圖像的重要特點。 三、插圖逃逸與獨立敘事 小說插圖既然被系扣在故事的鏈條中,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它的永恒定位而不可移動了呢?美術(shù)史告訴我們事實絕非如此。特別是明代以降,許多畫家以小說故事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或立軸或長卷,或冊頁或扇面,以及隨處可見的建筑裝圖 4:[金]武元直《赤壁圖》卷,紙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飾、廣告招貼、酒令葉子、年畫與剪紙、火花與煙標等民間美術(shù)。這些取自小說母題的圖像作品可謂難以勝數(shù)、蔚為大觀,說明小說插圖從其原本冊頁中逃逸出來而獨立敘事非常普遍。那么,如何解釋這種既系扣于故事鏈條、又普遍逃逸于小說冊頁的矛盾現(xiàn)象,也就成了需要進一步考察的問題。 小說插圖主要有故事圖與人物圖兩種類型。31就敘事性而言,“故事圖”最具代表性,最能表征圖像對敘事流的插入式再現(xiàn),同時也是逃逸小說冊頁的主要畫種之一。例如著名的頤和園長廊故事圖32,就是小說插圖逃逸文本冊頁的典型之一。長廊系列故事圖并沒有任何文字說明,觀者卻能識別它所“圖說”的故事,識別出它源自哪篇敘事文本,說明插圖逃逸之后可以獨立敘事。問題是:小說插圖原本寄生于語言敘事文本,是小說故事的圖像再現(xiàn),那么,它逃逸出來之后 何以能夠“獨立敘事”呢?這不僅關(guān)涉到對小說插圖本身的認知,更關(guān)涉到一般意義上的圖像敘事,即所謂“圖說”何以可能的問題。 其實,小說插圖逃逸冊頁后的獨立敘事只是相對的,正所謂“拔出蘿卜帶出泥”,敘事插圖在逃逸文本冊頁的同時,也會把原本所植入的故事牽連出來。那么,小說故事何以能夠像“泥巴黏連在蘿卜上”那樣黏連在了圖像上呢?參照胡塞 31中國畫史一般將繪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別,由于我們討論的問題是“小說插圖與 圖像敘事”,需要從敘事的角度對圖像藝術(shù)重新分類,“故事圖與人物圖”分類便是基于本研究的這一語境。 32頤和園長廊繪畫為 “蘇式彩繪”,因其畫面被括在圓弧內(nèi)而得名,又被稱為 “包袱畫”(見圖 7),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建筑裝飾藝術(shù)之一,14000 多幅作品被繪制在 728 米(273 間)長廊的每根 梁枋上,可謂移步換景,趣味橫生。其中故事畫最為著名而引人入勝。這些故事畫主要取材于中國古代小說名著,取材于其它詩文作品者也以故事出相,堪稱敘事插圖由文本逃逸出來而獨立敘事的代表作品之一。 爾的現(xiàn)象學,可以用 “象暈”的存在進行解釋:33故事被稀釋為“象暈”黏連在了圖像上,就像土巴被水份稀釋后黏連在了蘿卜上,從而使逃逸后的圖像敘事成為可能?!跋髸灐奔从烧Z象群建構(gòu)的意象之暈、心象之暈,植根于語言能指34,蟄伏于敘事全過程,儲存在受眾的記憶中。所謂小說“插圖”,不過是將不可見的敘事語象凝定為可見的,進而蒸騰為“象暈”而被楔入記憶的深處。35也就是說,“象暈”之所以使逃逸后的圖像敘事成為可能,歸根究底涉及到“語象”與“圖像”關(guān) 系:二者的相似性決定了后者再現(xiàn)前者之可能,也決定了觀看后者的同時可將前者喚醒,因為故事的“象暈”已被銘刻在了記憶中。于是,面對眼見的圖像能否 “讀”出相應的故事,也就與插圖所在的空間位置無甚干系,關(guān)鍵在于記憶能否識別圖像與語象的相似性。換言之,所謂“小說插圖系扣于故事鏈條”,只是就圖像所再現(xiàn)的敘事流斷面(故事節(jié)點)而言,只是對敘事流“出相”位置的學理性規(guī)定,并不涉及圖像在物性空間的實存與定位;插圖在冊頁中的位置不一定與其相應 33 “暈”概念取自胡塞爾的相關(guān)表述。他說:“每個事物感知因而都具有背景直觀的暈……這里所談的僅僅是意識的暈,它屬于一個在‘朝向客體’的方式中進行的感知的本質(zhì)” 。胡塞爾:《現(xiàn)象學 的方法》,倪梁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26-7 頁。 34 “語言能指” 即索緒爾所謂“聲音的形象”(images acoustiques)。注意:這是一個偏正片語,“聲音” 修飾 “形象” ,不能譯為 “聲音形象” 或 “聲音和形象” 。這一問題本人已有論述(參見拙文 《語圖敘事的在場與不在場》,《中國社會科學》2013 年第 8 期),此略。 35美國著名廣告學家蘿拉·里斯將語言符號喻為 “釘” ,可以精準地指稱物件;將視覺(圖像) 符號喻為“錘”,可將其表征的對象楔入記憶深處。見蘿拉·里斯:《視覺錘——視覺時代的定位 之道》,王剛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XVI-XVⅢ頁。 的“白紙黑字”一一對應,“上圖下文”式的對應關(guān)系只是插圖板式的一種;被置于章節(jié)(回目)的開篇,或集中置于小說的卷首等,也是常見的文圖組合方式。小說插圖逃逸文本冊頁而獨立敘事同樣如是,只要能喚起記憶中的“象暈”對它的認同,認同圖像與語象具有某種相似性,圖像的獨立敘事也就自然生成。 這樣,從小說的語言敘事到插圖明見,再到插圖的逃逸及其相似性認同,也就 建構(gòu)了“可見與不可見”的往復回旋:小說敘述了不可見的故事→插圖照亮褶皺使其成為可見的→不可見的“象暈”默存于記憶→插圖黏連著可見的故事逃逸冊頁而獨立敘事→可見的故事圖啟動“象暈”被重新認同?!翱梢娕c不可見”這一往復回旋可謂圓潤流暢,蓋因敘事“象暈”蟄伏于全過程的始終;故事“象暈”存儲于記憶而非只錨定在冊頁,從而使圖像逃逸后的獨立敘事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在圖像獨立敘事的“背面”,實則是隱秘的“象暈”在敘說,可見與不可見之雙簧演藝由此而活現(xiàn)、生動,本來不透明的圖像由此而變得透明。36 可見與不可的往復回旋顯露了語圖互文的一個重要特點:不可見的決定可見 ???????? 的 ?,可見的是不可見之明證 ??????????。廣而言之,可見與不可見的這一關(guān)系,在整個藝術(shù)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樣如是,“道與藝”、“禮與樂”、“虛與實”、“言與行”等理論范疇,就內(nèi)含著可見與不可見關(guān)系的先驗約定。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聦ξ箘P 茲和馬奈作品的評論,為什么他在這些評論中不厭其煩地、反復地涉及這一問題? 37無論是對《宮娥》的長篇大論,還是對《買啤酒的女侍》、《鐵路》、《露臺》、《弗 36題寫詩文的山水畫、花鳥畫之所以意涵豐富,可以令人回味無窮,就在于題寫其上的詩文使其變得透明,否則,繪畫就是不透明的、單純的圖像藝術(shù)。當代中國畫之所以被批評為已達窮途末路,原因之一就在于丟棄了這一傳統(tǒng),盡管他們常以 “圖像的獨立性” 為口實。 37現(xiàn)象學和存在論意義上的 “可見與不可見” ,主要用來區(qū)別可以體感的 “現(xiàn)象”、 “存在”與抽象本質(zhì)、邏各斯的不同,一般意義上的 “可見與不可見” 應當稱之為 “已見”(看到)和 “未見”(看 里-貝爾杰酒吧》等畫作的分析,??露挤磸驼摷翱梢娕c不可見問題,蓋緣于其中 內(nèi)含著現(xiàn)象學和存在論的根本問題,涉及到“現(xiàn)象”、“存在”、“在場與不在 場”、“詞與物”、“語言與圖像”等基本概念和理論范疇。??聦ξ覀兯伎夹≌f插圖問題的啟示在于,不能將圖像藝術(shù)與語言藝術(shù)的關(guān)系簡單定義為再現(xiàn)與被再現(xiàn),盡管這確實是它們之間最基礎性的關(guān)系;38因為所謂“在場與不在場”、“可見與不可見”并不是絕對的,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復雜的、可逆的、互文交錯和往復回旋的。進一步說,小說插圖作為故事的圖像再現(xiàn),逃逸文本而獨立敘事之所以可能,不全在于圖像本身的再現(xiàn)功能,更在于對圖像的回憶是否可能;同義反復,圖像對故事的再現(xiàn)之所以可能,也不全在于“圖說”與“言說”的相似性,更在于圖像能否將記憶中的“象暈”喚醒。因此,與其說故事圖是對故事的圖像再現(xiàn),不如說它是對記憶及其“象暈”的迎合。 如果說“故事圖”最能表征圖像與故事的再現(xiàn)性關(guān)系,那么,它的另一類型——“人物圖”,同樣是小說插圖最常見的一種,但在敘事性及其符號表征方面卻有所不同。人物圖與故事圖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上古巖畫和漢畫像石中就已可見一斑。東晉顧愷之“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及其“傳神寫照”等相關(guān)畫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物圖開始對技巧的自覺追求。唐宋繪畫的精細與逼真標志 著人物圖的成熟。特別是元明之后,出現(xiàn)了專門的人物畫論、畫譜,個性化的追求使人物圖栩栩如生,出現(xiàn)了陳洪綬、改琦、任渭長等一大批以人物圖見長的著名畫不到)。本研究側(cè)重于后者使用這一范疇,但是并非與前者無關(guān),因為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關(guān)系植根于經(jīng)驗世界才是真實的。 38有些小說插圖為了確證敘事的真切無誤,開始放棄手繪圖像而改用攝影照片,例如高行健的 《靈山》(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10 年版),說明 “再現(xiàn)” ,即 “以圖證文” ,是插圖存在的基本理由,也是文圖之間最基礎性的關(guān)系。 家。需要說明的是:元明之后的人物圖取材并不限于小說,從先秦神話傳說到諸子 寓言,再到漢唐之后的史傳、詩文、曲本等,作為廣義的“文學敘事”,都是人物圖母題的重要來源,也應是我們即將考察的人物圖敘事的材料來源。 由于“故事”總是“人物”的故事,是由人物關(guān)系編織的表意事件,所以,沒有人物的故事并不存在,也不存在沒有故事的人物。“故事”與“人物”這種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一方面決定了人物圖敘事的合法性,同時也為二者的分野劃定了界線:畫面明確顯露出 ???????“人物關(guān)系 ????”,還是單純的人物造型 ?????????。以晚清畫家朱志軒繪制 的《<三國演義>全圖》39為例(圖 5),該冊頁由“人物繡像”和“回目插圖”兩部分結(jié)構(gòu)“全圖”,說明已經(jīng)明確區(qū)分了它們之間的不同?!叭宋锢C像”部分即單純的人物肖像,畫面沒有表征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回目插圖”即某一回目所敘述的故事,畫面是由人物的關(guān)系建構(gòu)而成。 39朱志軒:《<三國演義>全圖》,上海文益書局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石印版,北京:中國 文聯(lián)出版社2005 年重印。 圖 5 中的五幅圖像只有最后一幅(下右)是故事圖,畫面上四個人物之間的 “關(guān)系”在其各自的肖像圖中并不存在,兩種敘事插圖的區(qū)別由此一目了然。即便不是單個人物的肖像圖,而是繪有許多人物的群體圖,諸如六朝的《竹林七賢圖》之類,由于畫面未能繪出人物關(guān)系,也應當歸屬于人物圖之列,即便其中的人物事實上、歷史上確實存有某種關(guān)系。 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演義>全圖》中的文圖組合非常有趣:故事圖《煮酒論英雄圖》所再現(xiàn)的故事相對復雜,但其題款卻十分簡單(只有標目);其它四幅只是單純的個人肖像,題款卻相對復雜。事實上,這是所有敘事插圖的普遍特點,即人物圖一般都會有比較詳細的題款,甚至不惜筆墨題寫長篇文字說明。任渭長、沙英為晉人黃甫謐《高士傳》所繪制的插圖,就將人物傳略全部搬到了畫面上,有的傳略甚至占據(jù)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八大山人的《個山小像》被秘密麻麻的題款所環(huán)繞,與其說是他的自畫像不如說是他的自傳。人物圖之文圖組合的比例如此失調(diào)、倒錯,在畫史上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在故事圖中卻很少出現(xiàn)(卷首與拖尾等畫心之外的題款另當別論)。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人物圖的“圖說”能力確實有限,只能依托題款補其不足,實屬無奈,也是必然。除非在畫史上已經(jīng)定型并已廣為流傳的人物造型可以不用題款,否則就很難讓觀者識別畫主何人?!?三國演義>全圖》中圖 5:《<三國演義>全圖》(四 幅)。上左:曹操圖;上中: 昭烈帝(劉備)圖;上右:關(guān)壯繆 (關(guān)羽)圖;下左:張桓侯(張飛)圖;下右:《煮酒論英雄》 (故事圖) 的“人物繡像”部分,如果刪除它們的題款,也就很難將其中的眾多人物分辨,特別是冊頁中的漢獻帝與昭烈帝、曹洪與夏侯淵、法正與張松等人的造像,只有一些 非常細微的差別??磥?,人物圖需要文字“補說”這一特點,與頤和園長廊彩圖等敘事圖迥然有別。 也就是說,人物圖作為小說插圖的另一種類,就圖像再現(xiàn)敘事的全真性而言,其敘事功能顯然大大弱于前者,遠不如故事圖那樣再現(xiàn)故事的上手和忠誠。既然這樣,人物圖何以在小說插圖中普遍存在,何以能受到畫家們的普遍青睞,何以能吸引那么多一流畫家對其樂此不疲呢?就目前我們可見到的人物圖來看,重要原因恐怕在于此類圖像的藝術(shù)表達相對自由,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個人物,畫家完全可以 有非常不同的表達。魯迅筆下的阿Q形象,就先后有趙延年、豐子愷、陳鐵耕、丁聰、劉建庵、李天心、顧炳鑫、彥涵、譚尚忍、王維新、程十發(fā)、范曾等許多畫家為其造像,且無一雷同,相信此后還會有更多造像、更多不同,蓋因畫家們對人物性格的理解不同、技法不同。即使同一個畫家筆下的同一個人物,也可以繪出不同的造型。黃永玉的《水滸人物》圖,許多人物在同一本冊頁中就不止一幅。其中兩幅林沖圖不僅與通常造型有別,將其判若兩人也完全可能(圖 6)。但是,兩幅林沖圖的題款卻能告訴它的觀者,這并非意味著《水滸傳》里有兩個林沖,而是在表現(xiàn)林沖性格的不同側(cè)面??磥恚卦凇氨憩F(xiàn)性格”而非“再現(xiàn)故事”,當是人物圖及其敘事的另一重要特點。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人物圖并非完全不能敘事,人物圖并非完全沒有“故事”,只是作為更加稀薄的“象暈”隱秘在了“性格”背后?!肮适隆北幌♂尅⑼穗[在了“性格”之后而成為了背景,以至于觀者可能忘卻它在遠方的實存。概言之,這一特點也是所有人物圖的共性:如果說“再現(xiàn)故事”是故事圖的第一原則,那么,對于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則是所有人物圖最顯著的特征。何況相對語言符號而言,圖像符號本身就有“表彰”功能,其中人物圖最具代表性,最能表征圖像符號的表彰功能。 當然,故事圖也有再現(xiàn)故事的自由,同一個故事照樣可以有不同的“圖說”,即便寄生在同一場域或同一物性載體。頤和園長廊彩畫取自 175 個故事,其中 5 個故事就有多幅圖像同時再現(xiàn)?!奥楣毛I壽”母題有三幅作品一并繪出(圖 7),意味著同一個故事在同一個場域被重述了三遍,這在語言敘事中是不可想象的。 圖 6:黃永玉《豹子頭林沖圖》(兩幅)。下幅題款:“看紅纓怒翻芳草,不負朝露夕陽,卻怎知來年,禁軍八十萬教頭身輕白虎堂。”右幅題款:“少年子弟江湖老,多少青山白了頭?!秉S永玉:《水滸人物》(冊頁),新星出版社 2014 年版。 說明故事的圖像演繹也是自由的、無限的。但是,故事圖的自由再現(xiàn)卻不能超越人物關(guān)系,“關(guān)系”鎖定了故事圖敘事的自由;三幅《麻姑獻壽圖》盡管在人物的造型、著裝、色彩、背景等方面并不相同,但是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卻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人物圖由于不存在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確切地說是“關(guān)系”被遠遠拋擲在了“性格”的背后,所以也就不會受到它的束縛,如何表現(xiàn)全由畫家自主,包括自主的理解和自主的技術(shù)。 看來,人物圖逃逸冊頁而獨立敘事之可能,除與故事圖同樣必須仰賴敘事“象暈”之外,“言說”對“圖說”的輔助說明非常關(guān)鍵;除非已被大眾所廣泛認同的人物圖,沒有任何題款的獨立敘事也就難以達成。于是,文字說明與圖像呈現(xiàn)的組合比例,這一看似無足輕重的要素,也就成了“敘事插圖”與“連環(huán)畫敘事”兩種藝術(shù)的重要標示。就此而言,可將《<三國演義>全圖》看做小說插圖向連環(huán)畫的過渡,由此開始了“敘事插圖”向“圖像附文”的轉(zhuǎn)型。當然,連環(huán)畫作為逃逸原圖 7:頤和園長廊彩畫《麻姑獻壽圖》三幅,左上和右上兩幅位于寄瀾亭至排云門廊段,左下一幅位于排云門至秋水亭廊段 著而獨立敘事的藝術(shù),在腳本編寫、文圖板式、出相頻率、敘事間隙等方面還有另外一些特點。正是這些特險的“插點,決定了它是“連環(huán)畫”而不是“敘事插圖”。 四、危入”與話語解構(gòu) 小說是最典型的敘事文體之一,“插圖”作為它的副文本因此而有了敘事性,并使其成為最典型的敘事圖像之一,最能表征一般意義上的圖像敘事特點?;谙嗤睦碛桑瑢τ谛≌f插圖的全面認知,最終尚需回到小說文體本身,即從其逃逸冊頁而獨立敘事,回撤到小說本身的文體特征,由此再來反觀小說插圖與其敘事表征。 我們知道,西方學者如畢曉普、夏志清等對中國小說文體多有微詞,主要是批評其中大量插入詩詞等非小說文體以示高雅,從而影響了小說敘事的純粹性。在他們看來,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局限之一,在于濫用詩詞。這種傳統(tǒng)在乍興的時候,插入的詩詞或許有特定的功能,后來卻只是“有詩為證”,徒能拖延高潮的到來,乃至僅為虛飾,無關(guān)要旨。40劉若愚將這一現(xiàn)象概括為“非整一性”,并且不限于“有詩為證”,還包括語言方面的文白相間、雅俗混雜等。41面對這類批評,我們完全可以用“中國特色”一笑了之,也完全可以從白話小說的民間起源找到理由,或者如習常慣用的“西方中心論”進行反批評。但是,如果擯棄一切固有成見,單純就小說文體的學理性而言,恐怕還不能全盤否定這些批評的合理性。因為任何文體之40畢曉普:《論中國小說的若干局限》,轉(zhuǎn)引自侯健《有詩為證、白秀英和水滸傳》,甯宗一等編《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shù)——臺灣香港論文選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46 頁。 41劉若愚:《中國文學藝術(shù)精華》,王鎮(zhèn)遠譯,合肥:黃山書社 1989 年版,第 72-73 頁。 所以是一種文體,前提就在于各有自己的獨立性和純粹性;而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敘事文體,既不同于非敘事文體,也不同于非小說文體敘事,至少在這一意義上應有自己的整一性、純粹性。否則,中外文學理論史為何一直關(guān)注文體問題?世界許多著名大學文學專業(yè)為何將“文體學”作為核心課程?不僅僅在理論上難以解釋,也意味著“小說”可以成為“雜說”、“雜體”或“非文體”,文體論可以休矣。 就此而言,將圖像插入小說敘事中同樣如是,同樣是對文體純粹性的挑戰(zhàn)。42 如果說二者有什么區(qū)別的話,最顯而易見的應該是:“插詩”對于敘事而言屬于“有詩為證”,那么,“插圖”卻不能起到“有圖為證”的效果。因為眼見的插圖通常與閱讀想象并不一致,有的還差距甚遠以至于相反,或使讀者陷入“想得對” 還是“看得對”的焦慮中。重要的還在于,小說作為虛構(gòu)之“文”,所敘述的只是可能的世界,無論這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如何緊密或相似,都無須征得后者的授權(quán)和確認。道理很簡單:小說不是歷史,無需像“以圖證史”那樣“以圖證文”,圖像的插入不能證明、也無須它證明任何東西。 在小說中“插詩”既然被認為是通俗文學攀附高雅所為,那么,插圖則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使小說在文人化之后繼續(xù)親近民間大眾。問題在于這種“親民”并非是通過小說本身,而是轉(zhuǎn)移給了不同于語言敘事的圖像敘事。語言和圖像則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表意符號,在閱讀過程中觀看圖像需要翻越符號的柵欄,即從沉浸其中的語言世界抽身而出,去觀看一幅自己不一定認同的“圖說”。就此而言,圖像對于小說的“插入”實則是符號異類的入侵。這種“入侵”與插入詩詞完全不同,并非像“插詩”那樣順勢而為,而是強制的、被迫的,因為圖像作為“視覺誘惑” 42文體的純粹性與綜合藝術(shù)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綜合藝術(shù)是多種純粹文體的有機統(tǒng)一,不基于文體純粹性的“綜合”不可能是優(yōu)秀的綜合藝術(shù)。是難以回避的,如前所述,任何小說閱讀都不可能跳越其中的插圖。于是,“插 圖”也就不只是像“插詩”那樣弱化了小說文體的純粹性,它還有著另外的、更加危險的負面效應,即誘惑、挑逗、迫使它的讀者“東張西望”、心神不專,干擾沉浸式的全身心閱讀,頻繁出入于語言編織的想象世界,何況這“想象世界”并不像圖像世界那樣已被凝定,而是稍縱即逝、隨時可能缺損、變形或破滅的幻影。 其實,西方學者對于中國小說的批評并不全面,“有詩為證”只是“非整一性”的一種體現(xiàn),在文本中的“隨機評點”也屬于中國特色。小說評點不像“有詩為證”那樣插在敘事鏈條中,而是小說敘事的旁逸,就像敘事者身旁多出了一個 “超人”,在敘事者講述的同時不停地“插嘴”、“插話”,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他不僅對作者的寫作說三道四,還以無所不知的“導師”身份對讀者發(fā)號施令、指手畫腳,告訴他們應該如何理解敘事,無商量地不時打斷沉浸式閱讀。也就是說,“插話”與“插詩”一樣,同樣有損于敘事的整一性、純粹性;除非它被移除敘事冊頁而進入批評史,交由學者處理可以另當別論。當然,“插話”的積極意 義自不待言,那就是揭示小說創(chuàng)作的奧秘,提示閱讀理解的方式方法,為所謂“正確理解”提供參照,等等。就此而言,插圖卻不能為閱讀理解提供什么,盡管插圖也能暗示畫家對小說的理解,但卻被隱匿在了圖像的背后而未能“明說”,而其“圖說”出來意義也十分有限且模糊不清。另外,就“插話”的負面效應而言,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閱讀,并不存在唯一的“正確”與否,不存在絕對的“可”與“不可”,原因當然還在于小說文體本身的虛構(gòu)性,閱讀它的根本意義在于啟動想象力,引發(fā)多元、多層面的閱讀恰恰是其文體價值所在。就這一層面來看,如果說“插話”有意無意地表達小說敘事的標準化、模式化,那么,“插畫”則是以其視覺優(yōu)先性施加話語霸權(quán),限制受眾長期不能無視已經(jīng)眼見過的“模樣”??磥?,無論不可見的“模式”還是可見的“模樣”,之所以需要“插話”或“插畫”,都有對小說敘事施加影響的圖謀。這種“圖謀”當然是指負面影響,與敘事藝術(shù)的自由旨歸背道而馳。 既然如此,插圖對于小說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葉逢春刊本《三國志傳加像序》曰:“書林葉靜軒子又慮閱者之厭怠 ??????,鮮于首末之盡詳 ???????,而加?? 以圖像 ???,又得乃中郎翁葉蒼溪者,聰明巧思,鐫而成之?!?3“繡像批評本”《艷史·凡例》也有類似的表述:“茲編特懇名筆妙手,傳神阿堵,曲盡其妙。一展?? 卷 ?,而奇情艷態(tài)勃勃如生 ?????????,不啻顧虎頭、昊道子之對面,豈非詞家韻事、案頭珍賞 ???? 哉!”44文士書商們的這些自白似乎已經(jīng)讓我們一目了然——用“勃勃如生”的“奇情艷態(tài)”防止“閱者之厭怠”,還可以供人“案頭珍賞”。一言以蔽之,插圖的目的在于刺激閱讀興趣,以及案頭把玩之用。就此而言,小說插圖不過是出版物的一種“裝飾”,一種供文人雅士們珍賞的“清玩”而已,與詩意圖對詩歌的“修辭” 作用并不相同??磥?,“裝飾”而非“再現(xiàn)”是小說插圖的顯在符號表征,至少就文士書商們的初衷而言,小說插圖就是如此、不過如此,“增加讀者的興趣”而已 45。 我們知道,在現(xiàn)象學的視域中,文學是一種意向性物件,這一判斷應當包括它的創(chuàng)作、文本及其閱讀。具體到“閱讀意向性”,“期待視野”當是閱讀意向的引擎,即在享受當下的同時期待未來、想象未來,從而使閱讀活動成為在“已讀”的 43鐘陵元峰子:《三國志傳加像序》(明嘉靖 27 年,),井上泰山編:《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 頁。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44明末人瑞堂刊本《艷史·凡例》,劉世德等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 1991 年版,第 1068 頁。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45魯迅:《“連環(huán)圖畫”辯護》,《南腔北調(diào)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8 頁。 當下期待“未讀”的將來。46于是,“期待視野”的動力和勢能,驅(qū)使閱讀成為了川流不息的時間過程,這是一個與“敘事流”順勢并行的“閱讀流”。就此而言,小說插圖客觀上是在川流不息的“故事流”或“閱讀流”中設障。此“障”盡管激起了“好看”的浪花,誘惑閱讀駐足并由此獲取快樂,但是如前所述,這種快樂往往會在文圖認同的焦慮中消失殆盡,并有可能被拋進一個“想象”與“眼見”認同 矛盾的深淵中,在“想得對”還是“看得對”之間糾結(jié)不已。德里達認為,“沒有快樂就沒有解構(gòu),沒有解構(gòu)就沒有快樂”47,觀看的快樂就是由閱讀的解構(gòu)置換而來的,駐足??凑T人的插圖實則就是對沉浸式閱讀的解構(gòu)。就這一意義而言,“圖說”就是“言說”的抵抗話語。如果說??略隈R奈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繪畫抵抗話語”,主要是針對語言表意中的邏各斯而言48,那么,將其移植到語圖關(guān)系的視域同樣如是,同樣可以將插圖看做是敘事的抵抗話語,是對小說敘事話語的解構(gòu)。 概言之,插圖作為靜觀圖像對于敘事流的瞬間凝定,決定了“暫停”與“川流”的不可調(diào)和性。毫無疑問,“裝飾”而非“再現(xiàn)”作為小說插圖的顯在表征,同樣是民間“立鋪講唱”的復現(xiàn),同樣可以像“立鋪”那樣迅速招徠受眾,是一種具有商業(yè)價值、裝飾門面的“商號幌子”,如前所述,背后確有“書商逐利”的驅(qū)動??梢哉f,敘事圖像的這一實用價值,從民間講唱“立鋪”到文人小說“插圖”,并沒有實質(zhì)性、根本性的改變。 當然,具有實用價值并不意味著沒有審美價46此“期待視野”與接受美學的概念并非完全相同,后者側(cè)重價值判斷,本研究特指閱讀及其過程。 47德里達:《文學行動》,趙興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3 頁。 48參見多明尼克·夏托:《美學中的話語形成》,??拢骸恶R奈的繪畫》,謝強等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41 頁。德里達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參見德里達:《文學行動》,趙興 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8-9 頁。 值,兩種價值的合謀共同為小說傳播贏得了眼球,在贏得眼球的同時也失去了語言 敘事的純粹性。就小說文體的純粹性而言,這是一種危險的“插入”,除非它延宕為連環(huán)畫藝術(shù),或者變體為現(xiàn)代似動影像,“以圖輔文”演變?yōu)椤耙晕妮o圖”,“文本寄生”逆轉(zhuǎn)為“圖像寄生”。如是,那它就不再是“敘事插圖”,已經(jīng)變身為了另一種藝術(shù)、另一種文體了。 澳門大學中國文化論叢2020年第一期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發(fā)布 #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小說插圖與圖像敘事1 趙憲章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襄樊市| 乐东| 眉山市| 宁南县| 雷波县| 马公市| 潼南县| 耿马| 新和县| 天镇县| 平昌县| 昌吉市| 长春市| 嘉荫县| 嵊州市| 扶余县| 修文县| 东乡族自治县| 确山县| 墨脱县| 绥芬河市| 泗阳县| 安多县| 漳浦县| 昌黎县| 大名县| 玛纳斯县| 安达市| 繁峙县| 佛冈县| 从化市| 鄂州市| 汝阳县| 宜良县| 景宁| 扶绥县| 林甸县| 阿拉尔市| 寿宁县| 吉木萨尔县|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