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書院案判了!鞭打、暴曬、關禁閉,多少青春毀于這種「毒教育」?

01.“非人一般的摧殘,絕望到麻木”
豫章書院創(chuàng)辦于2013年,其前身龍悔學院創(chuàng)辦于2007年。專門招收“家長治不了的孩子”。
網(wǎng)癮少年,收!
早戀,收!
跟父母頂撞,收!
想學國學的孩子,也收!
有的孩子是父母強制送進去的,有的孩子是自愿去的。
創(chuàng)始人吳軍豹在父母面前慈眉善目,倡導國學禮儀,滿口仁義禮智;

等家長走后,便將孩子關進小黑屋,一關便是7天,此后輕則戒尺,重則鞭打,動不動就是關禁閉、暴曬、罰站、罰跑操場等等......
里面的孩子沒有通訊工具,時刻被監(jiān)視著,不能逃跑,也不能自己跟家長聯(lián)系,給家長打電話的時候,旁邊都會有老師監(jiān)視,只報喜,不報憂。
正是因為這種近乎殘忍的待遇,讓很多孩子有了輕生的想法。
據(jù)豫章書院的學生爆料,書院每晚都會有所謂的考德儀式,其實就是總結這一天來自己做過的事情,挨個接受懲罰。
輕度用鋼尺打手心,重度則用鋼筋做成的鐵棍打龍鞭,更嚴重的直接關進煩悶室(小黑屋),一關就是7天甚至十幾天。

有一位叫初悟的女孩,曾回憶自己在里面經(jīng)歷的一切,依舊記憶深刻。
當天吃了學校的飯,集體食物中毒,學校也沒有及時讓學生就醫(yī),只是讓他們喝了一天的鹽水。
因為不滿學校的做法,加上兩個多月的抑郁情緒,初悟打碎了喝水的杯子,割了腕。
本以為這種極端的做法,可以讓自己見到父母,早點回歸正常的生活,然而換來的卻是更加嚴厲的懲罰——打龍鞭。

當時很多女生為她求情,但無濟于事,反而打得更厲害,直到這個小姑娘沒有力氣站起來,施暴人才收手。
用豫章書院學生的話來說:“非人一般的摧殘,絕望到麻木?!?/p>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間煉獄,為什么這么多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孩子送進這里呢?
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值得深思......
02.父母愛的力量,卻變成了施暴人的膽量
像小張父母這樣的家長有很多,典型的混合型父母,既溺愛又專制。他們一邊想要小張學習好、聽話,一邊又幫她把所有事情都做好。
看似是一切都是為了小張好,卻不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而叛逆也在悄然成長。
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反抗,因為沒有一個孩子甘愿成為「工具人」。

但是反抗的孩子,一般都會招來升級的管控,于是,豫章書院出現(xiàn)了。
那些家長認為,將叛逆的孩子送進書院,出來就變了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鄭淵潔的電影短片《馴兔記》,本來上學的時候,是一個個活潑健康的正常孩子,到校之后,要求孩子要無條件地聽從老師的話,聽話的孩子很快就會變成兔子。
于是大家爭著搶著成為兔子,唯有皮皮魯沒有變,反而成了大家追打的異類。
最后扛不住壓力的皮皮魯,也套上了一個假兔頭。
至此,又一個“全兔班”誕生了,老師和家長為此高興不已,而皮皮魯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那僅存的一點快樂,也沒有了。
反觀將孩子送到豫章書院的這些父母,他們和電影中這些孩子的父母有什么區(qū)別?他們不過想讓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孩子。
可是父母心中的完美,是真的完美嗎?
小張說出的一個細節(jié)讓我記憶深刻,她說豫章書院煩悶室的墻上都是孩子的涂鴉,除了罵吳軍豹的話,還有質(zhì)問父母為什么不愛自己?
可是仔細想想,父母是真的不愛這些孩子嗎?其實不是,相反這些父母正是因為愛他們,想讓他們變好,所以才把這些孩子送進書院。
但是他們愛的方式卻錯了,他們將這種愛的力量賦予給邪惡的人,就變成了這些惡人施暴的膽量。
不是父母不愛,而是父母心中的“愛”不是正確的愛,而父母心中的“完美”也不是真正的完美。
03.孩子叛逆的背后
是大多數(shù)父母看不到的悲傷
其實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沒有看到行為背后反映出的需求。
孩子不愿意上學,大多數(shù)父母總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強制孩子去上學,卻很少了解背后的原因,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被校園暴力?或者其他?
孩子早戀,家長擔心影響學習,恨不得當場拆散,勸孩子回頭是岸。
可是家長卻不知道,孩子之所以早戀,很可能是因為在家里得不到足夠的愛,通過跟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彌補內(nèi)心愛的缺失。
孩子沉迷網(wǎng)絡,家長總覺得因為貪玩而忽略了學習,卻不知道孩子在現(xiàn)實里一再被否定、被責備,喪失了自我價值。
當他在網(wǎng)絡中找到可以交流的人,便有了歸屬感,打贏游戲則給他帶來了成就感,而網(wǎng)絡帶來的快樂則成為他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剖析沉迷的背后,其實是孩子在尋找最基礎的情感需求。恰恰相反的是,父母普遍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根據(jù)《中國青年發(fā)展報告》研究表明: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過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30%出現(xiàn)過抑郁癥狀,10%出現(xiàn)過焦慮障礙。

而出現(xiàn)先這種困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被嚴重壓縮的休息玩耍的時間,二是被嚴重忽視的情感需求。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成功,要求你要爬到山巔,成為那個“一覽眾山小”的人,才是真正的出人頭地。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時期,就開始為他規(guī)劃以后的人生,然后孩子接下來的十幾年里,就要辛苦地按照父母規(guī)劃的路線開始“爬山”。
姿勢不對會被說、爬的慢了也會被說、不按照父母規(guī)定的方向去爬,還會被管制。
孩子在這種沒有自由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精神得不到放松,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精神困擾。
我曾經(jīng)接收過一個13歲的小男孩,他嚴重失眠,每天都沉浸在網(wǎng)絡的世界里,直到自己累得不行,才能睡著兩三個小時。
他說:“我不上網(wǎng)的時候,一些很難受的事情就在我的腦海里閃現(xiàn),我只有上網(wǎng)才能暫時忘記?!?/p>
而這個小男孩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就是溺愛和專制并存的,小男孩4歲之前就沒吃過冰棍,理由是母親覺得吃冰棍對小孩子不健康。
試問孩子的快樂都被剝奪了,那身體的健康又能有幾分意義呢?

父母總是習慣讓孩子們反思,其實最應該反思的是父母。
04.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悅納自己
我們總會在后臺收到這樣的求助:
“孩子在青春期,非常叛逆,我該怎么跟他溝通?”
家長們總是急切地想要一些靈丹妙藥,希望馬上能“治好”自己叛逆的孩子。
殊不知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來的。
如果想緩解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作為父母,首先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學會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問題。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對家長沒有防備,將心里話跟家長吐露。
一些家長覺得自己跟孩子的關系很好,孩子從來都不頂撞自己,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也會說說笑笑。
??
但是仔細想想,他們是不是真正將自己的心里話跟你說了?學校最近發(fā)生了什么事?自己最近面臨什么問題?
是不是這些他們都很少說?就像最近很火的朱朝陽一樣,表面上乖乖聽話,其實他有自己內(nèi)心的小世界,不愿意暴露出來。
所以說,大多數(shù)父母和孩子,都保持著一種“偽親密關系”。
要想真正走進孩子,就要無條件地接納他、愛他,不要以自己的意志為前提,給他施加各種壓力。
你要相信,沒有強制就沒有叛逆。
為什么家長總是覺得孩子一到青春期就不好管?
其實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此刻的他們長大了,他們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志,這是一種力量的象征,也是成長的表現(xiàn)。
而這時候家長還是用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孩子,孩子當然不會“束手就擒”。
而且家長們會對孩子有著很高的期待,生怕孩子考不上重點,害怕孩子落后,所以時刻鞭策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驅力,他們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速度,他們需要的不是家長時刻緊逼的鞭策,而是適當?shù)囊龑А?/p>
所以家長跟孩子和解的前提是悅納自己,將那些讓你“害怕”的結果放一放,陪伴孩子提升能力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
一個豫章書院的查封,固然大快人心
但是卻不能彌補家庭教育中
所出現(xiàn)的“漏洞”
想要填補這個“漏洞”
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孩子
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轉載 騰訊守護中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