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濕熱蒸騰,健脾潤肺祛濕


8月23日,我們迎來了秋天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處暑,即出暑,氣溫逐漸走低,不過嶺南大地尚未與酷暑作別,處暑過后又逢“秋老虎”,直到十月,天氣才能徹底轉涼。

古人將“立秋-處暑-白露-秋分”稱為“長夏”,長夏歸脾,氣候特征濕熱蒸騰,濕則傷脾;又因實際節(jié)氣已入秋,余熱夾燥,傷陰耗氣,故而處暑養(yǎng)生當以健脾潤肺,補氣祛濕為主。


家家戶戶煎涼茶:嶺南處暑每家都有煎涼茶的習慣,入秋吃點苦,祛火清熱又解暑。
嶺南龍眼正當季:龍眼是入秋的時令水果,嶺南一帶盛產(chǎn)“石硤”“儲良”等名優(yōu)龍眼。龍眼肉曬干后,又稱桂圓干,可入藥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
處暑酸梅湯:嶺南處暑“秋老虎”還在橫行霸道,熬煮一碗酸梅湯,烏梅生津消渴,甘草、桂花防燥祛乏,暑熱全消,秋老虎也沒脾氣。
米仔頭膏:米仔頭即土茯苓,米仔頭膏用新鮮野生土茯苓制作,利濕泄?jié)?、祛風通絡,加些蜂蜜或煉奶,甜而不膩,清熱解毒去濕除煩。


初秋溫燥,要多吃多汁的蔬菜水果:如黃瓜、冬瓜、芹菜、菠菜、芝麻、百合、胡蘿卜、白蘿卜、秋梨、西瓜、蘋果、蓮藕、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菠蘿、羅漢果等。?
潤燥最佳水果——梨:古人稱梨為“百果之宗”,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清心潤肺、降火生津、滋腎潤腸。
秋季飲食以清潤御秋虎為主,宜少吃辛辣燥熱助火之品。
食療方:白梨粳米粥、百合銀耳粥、百合蓮子冰糖粥、菠菜豆腐湯、秋梨膏等。


處暑過,暑氣止,七月八月看巧云,云疏云散閑得浪漫,浮云游子盡得愜意。
秋意漸濃正是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秋季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
處暑出游需要多多補充水分,留心天氣變化,及時添減衣物,多吃水果以除秋燥。


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嶺南處暑,秋雨過后,鳥歡魚躍、草蟲高歌,一片祥和。民間多有祭祖迎秋活動,如放河燈、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處暑節(jié)氣正值農(nóng)作物豐收時,農(nóng)家紛紛舉行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有的處暑這天從田里干完活后,回到家不洗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一些地方還要到土地廟祭祀,答謝土地爺,愿來年豐收大吉。

處暑所在時節(jié)正逢農(nóng)歷七月中元節(jié),放河燈有悼念逝去故人,祈求平安幸福之意,同時也是為了普度落水鬼及其他孤魂野鬼。盞盞河燈隨水飄遠,故去的記憶,傷感的事件也被河燈一并帶走飄遠。
世人都想離苦得樂,把煩惱放下。但有多少人做得到“放下,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連放下也放下?!?/p>
我們執(zhí)著于“我”,因為有“我”,所以才會孤獨、迷茫、痛苦、貧窮,才會與萬物格格不入。只有放下自我,才能回歸真正的家園,心花才會怒放,才會成為內(nèi)心富足的人,離苦得樂,獲得解脫。

編排 | 明心
圖片 | 文化部、網(wǎng)絡
審核 | 文化部
《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粵(2022)000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