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那些多情或薄情的中年人,大都過得不如意?他們都想錯了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這是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里的一句詞。
蘇軾正是一個非常多情的人,他雖然不至于像杜甫一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但也是有許多的感慨和愁思。
從古至今,凡是性格比較敏感的人,通常都很多愁善感,“多情卻被無情惱”,慣于自作多情,自尋煩惱。
很多中年人之所以過得不如意,跟這種性格有很大關系。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杜甫還是蘇軾,他們都可謂才華橫溢,但他們無論是仕途還是人生,都是波折不斷,一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風霜。
所以,人生在世,最好不要那么多情,特別不要太敏感,太自作多情了。
要知道,這個世道其實不太適合那種太多情的人,這是一個充滿薄情的世界,大家的心里都只有自己,沒有人顧得上你的“多情”。
在很多人看來,多情等同于感情泛濫,是不夠成熟、不夠強大的表現(xiàn)。而且,多情的代價除了提前有白頭發(fā)、老得更快之外,還容易被萬箭穿心,黯然銷魂。
那么,為什么說薄情也不好呢?
我們在社會上會遇到很多薄情的人,他們是精致的聰明人,他們心里充滿算計,他們不會顧及情義,他們只會忠誠于自己的利益。
這樣的人在生意場上往往會如魚得水,商人重利輕別離嘛,愛錢愛名愛權的人都是薄情之輩。
但只顧著自己的話,他們就活得很蒼白,畢竟人是感情動物,人跟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此。
有的中年人自詡“活明白了”,他們覺得自己的認知很高,看透了人性,不愿意浪費任何時間和感情……這說到底,其實不過是自私罷了。
確實,如果一個人退回來,只是以自我為中心,讓自己“獸性”多一些,那他會感覺很舒服,有一種自己很強的錯覺。
特別是那些跟錢非常近的人,他們會變得像錢一樣聰明,哪里有利潤他們就能提前一步發(fā)現(xiàn),然后攫取超額的利潤。同時他們也會跟錢一樣貪婪、自私,唯利是圖,這是被錢物化的過程。
當人被物化之后,看這個世界就簡單了,看誰都有一個價格,有利則聚,無利則散,沒有多余的感情,極度理性,薄情到了極點。
很多中年人都是有這樣的傾向,在他們看來,這才是真實,其他都是假的,唯有利益最靠得住。
可是,當你這樣過一生,到最后還是會后悔的。畢竟人生赤條條來,赤條條去,錢和權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它們無法給你生命的慰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但“不仁”并不是說無情,所謂大愛無言,天地對萬物有大愛,不分彼此,圣人對百姓也是如此。
所以,當一個人認知程度越高,他就越慈悲,在這點上,儒釋道三家的內(nèi)涵都是一致的。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真正的高人眼里,眾生無論是多情還是薄情,無論是自私自利還是多愁善感,都是無知、狹隘和愚昧的表現(xiàn),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
心有大愛的人,從來不會薄情和冷漠,他們對一切人都充滿了同情和悲憫。
和光同塵,一體同悲。這才是大境界,什么“你、我、他”,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是命運的共同體。因此,利他就是利己,只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那些或多情或薄情的中年人,他們都想錯了。還是那句話:世界上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熱愛生活。如是。